武昌區

武昌區

武昌區,隸屬於湖北省武漢市位於武漢市東南部,長江南岸,與漢陽漢口隔江相望,北至余家頭羅家港與青山區毗鄰,東南與洪山區接壤,西臨長江,東擁東湖,是中心城區之一、武昌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介於東經114°14′—114°30′,北緯30°32′—30°37′之間,總面積107.76平方千米。

武昌區始建城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區境內大致中部高,南北逐漸降低,西向長江而東向湖區緩斜,以丘陵和平原相間的波狀起伏地形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18年,武昌區下轄15個街道。

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常住人口125.8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02.50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54.6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47.81億元,二、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9.0%和91.0%。

武昌區境內各類歷史遺存眾多,有起義門紅樓放鷹台無影塔等物質遺存10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38處。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打響,武昌也因此事件而聞名。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基礎建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距今5900—5100年。禹領九州,今武昌區域屬九州之一的荊州地域。
西周,今武昌屬東鄂範圍。
春秋戰國時期,稱武昌為夏,屬楚地,設有封君夏侯。
設36郡。
代,以郡為中心劃天下為三楚,今武昌地域屬南楚。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從南郡中析出江夏郡,隸屬荊州,轄沙羡縣,今武昌屬江夏郡沙羡縣。
武漢·東湖武漢·東湖
三國時期,孫權將東吳政治中心遷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為“武昌”。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在江夏山(蛇山)築土石城,周回二三里,斜對漢水,稱為夏口城。設有夏口都督,隸於江夏郡沙羡縣,是東吳都城武昌(今鄂州市)上游的軍事重鎮和江夏郡治的所在地,今武昌始有夏口和江夏之稱。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隸屬荊州,轄沙羡等縣,並將沙羡縣治從塗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為縣級行政中心。
東晉安帝義熙年間(405—418年),河南汝南一帶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區境僑置汝南縣,仍為江夏郡治所在地。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設定郢州,並在夏口城的基礎上,進行城垣的修葺和擴建,此即今武漢保存最古老的郢州城垣遺址。郢州隸屬江夏郡,郡、州、縣治所同設在夏口,從此夏口又有“郢城”之稱。及至齊、梁、陳各朝,郢州城皆為江夏郡和郢州治所。
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統一中國,改汝南縣為江夏縣,改郢州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縣的治所均設在江夏,今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稱。
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江夏郡,江夏為江夏縣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劃全國為十道,江夏為江南道。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江夏劃歸江南西道。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為貢賦轉運中心,設有武昌軍節度使。宰相牛僧孺為鄂州刺史,兼武昌軍節度使,將江夏土城擴建為磚結構城垣,區境從此兼有武昌之稱。
北宋時期,江夏屬荊湖北路,為鄂州治所。南宋初年,荊湖北路軍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宋將岳飛曾鎮守在此。
元代設湖廣行省,置鄂州路(後改為武昌路),下轄7縣,江夏是湖廣行省、武昌路和江夏縣的治所,為行省級大區域行政中心。從此,包括區境在內的今武漢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這個地名。
明代朱元璋攻克武昌,設定湖廣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年),廢行中書省,設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衙門,衙址均設在武昌。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設定湖廣巡撫,隨後又設定總督湖廣等省軍務和地方總兵官,所任巡撫、總督和總兵也多駐武昌;改武昌路為武昌府,轄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縣1州。江夏縣是武昌府的附廓縣,此時武昌城內衙門雲集,既有高於省級的總督衙門,又有省級的三司衙門,還有武昌府級、江夏縣級官署,因此稱之為“湖廣會城”。
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布政司分為湖南、湖北兩個布政司,上設湖廣總督。湖北布政司下轄包括武昌府在內的8府,武昌城仍為各級衙門薈萃之地。自三國至清朝,武昌城垣不斷擴大,區境地域亦相應擴大,但始終在江夏縣轄域內,常與江夏並稱。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一舉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湖北的統治。革命黨人廢帝制,興共和,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設於原清廷湖北省咨議局所在地(閱馬場紅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地方政權的雛形。
民國元年(1912年)軍政府廢武昌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原武昌(今鄂州市)改為壽昌,次年又改為鄂城。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北洋軍閥統治的武昌城,改武昌縣為武昌市,設武昌市政府。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由廣州遷武漢的國民政府劃漢口、武昌、漢陽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但三鎮市政機構仍分三塊,武昌設有市政廳,仍稱武昌市。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漢市政府先後成立,武漢三鎮在行政區劃上正式統一為一市。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武昌、漢口(含漢陽)分治,武昌為湖北省會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武昌市政籌備處成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設武昌市政處。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湖北省政府決定武昌縣城鄉分治,城區部分(今區境)成立武昌市政府,直屬湖北省政府管轄,為直轄市,設市政籌備處,併兼管漢陽城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漢,次年汪偽政權建立武漢特別市政府,武昌劃歸偽武漢市政府管轄,設辦公處(後改稱武昌辦事處)。民國三十年(1941年)又將武昌劃歸偽湖北省政府所轄,成立市政籌備委員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湖北省政府由恩施“還治武昌”,分武漢為漢口、武昌兩市,武昌為省會市,轄武昌和漢陽鎮,直到武漢解放。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6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建立武昌辦事處,派出工作組接管了武昌舊政權的8個區公所,並將其改劃為4個城區、3個郊區。武昌解放後,一直是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0年7月,市人民政府調整區劃,武昌為第一區,但仍沿用武昌辦事處名稱。
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調整區劃,將第一區改名為武昌區,並正式建立武昌區人民政府。
1955年1月,武昌區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武昌區人民委員會。
1959年區人民委員會改稱為武昌人民公社,下設二個城區分社和三個郊區分社。
1961年撤銷武昌人民公社建制,恢復武昌區人民委員會。“文化大革命”中,原武昌區黨政機構被迫處於癱瘓狀態。
1967年3月,武昌區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成立,行使領導全區工作的權力。
1968年9月,成立武昌區革命委員會,取代了區黨、政領導機關。
1980年2月,武昌區人民代表大會第六屆第二次會議召開,批准撤銷武昌區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了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區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武昌區下轄15個街道。武昌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路307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420106001000
積玉橋街辦事處
420106002000
楊園街辦事處
420106003000
徐家棚街辦事處
420106005000
糧道街辦事處
420106006000
中華路街辦事處
420106007000
黃鶴樓街辦事處
420106008000
紫陽街辦事處
420106009000
白沙洲街辦事處
420106010000
首義路街辦事處
420106011000
中南路街辦事處
420106012000
水果湖街辦事處
420106013000
珞珈山街辦事處
420106014000
石洞街辦事處
420106015000
南湖街辦事處
420106490000
東湖風景區街道(武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昌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部,與漢陽區江漢區江岸區隔江相望,北至余家頭羅家港與青山區毗鄰;東、南與洪山區洪至山鄉、青菱鄉交錯接壤;西傍長江。總面積107.7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60.96平方千米,長江水域10.7平方千米,東湖水面32.8平方千米,沙湖水域3.3平方千米。中心位置在北緯30°33′22.56″,東經114°18′37.90″。

地形地貌

武昌區屬典型的殘丘型河湖沖積平原,轄區內山丘多,歷史上老武昌城內民間有十三山之說。今區境仍然有蛇山、洪山、珞珈山、花園山、胭脂山等,境內最高點為珞珈山,海拔118.5米;最低點為南湖地區,海拔20米。

氣候特徵

武昌區地處中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具有常年雨量豐沛、熱量充足、雨熱同季、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等氣候特點。春秋短,各約60天;冬夏長,分別約為110天和135天。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常住人口125.86萬人,比上年增加0.22萬人。戶籍人口104.41萬人,增加0.24萬人。2017年,武昌區出生人口1.18萬人,出生率為11.3‰;死亡人口0.75萬人,死亡率為7.2‰;自然增長率為4.11‰。

經濟

綜述

2017年,武昌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02.5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54.69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947.81億元,增長9.6%。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0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85.97%,比上年提高了0.13%。二、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9.0%和91.0%。年末共有法人單位33137戶,比上年同期增加2227戶,增幅7.2%;產業活動單位6517戶,比上年期增加1036戶,增幅18.9%,名錄庫單位總量在全市中心城區排名第一。全區共有“四上”企業722戶,單位總量在全市中心城區中排名第三。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戶,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96戶,資質以上房地產企業91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291戶,規模以上服務業192戶。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武昌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37.52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第二產業2.54億元,同比增長12.1%;第三產業234.98億元,同比增長18.0%。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中,批發和零售業、其他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領域投資快速增長,增幅分別為608.8%、462.0%、324.7%。
財稅收支
2017年,武昌區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17.65億元,增長16.06%,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8.42億元,比上年增長19.39%。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5.03億元,比上年增長13.78%;基金支出1.32億元,比上年下降93.53%。
人民生活
2017年,武昌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27元,比上年增長9.67%。人均消費支出32312.09元,增長10.04%。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35.51輛,計算機95.33台,空調188.79台,行動電話196.26部。

第一產業

武昌區為武漢市中心城區,故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武昌區全部工業增加值49.70億元,比上年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0.9%,其中國有企業下降4.0%,股份制企業增長2.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下降9.8%。按輕重工業類型分類,輕工業上升8.6%,重工業上升0.3%。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戶,產值過億的企業12戶。在13個工業行業中,9個行業產值超億元,分別是農副食品加工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3%,銷售產值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85.36%,提升0.07%。2017年,武昌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5.03億元,比上年下降6.7%;利潤總額3.19億元,下降10.1%。
建築業
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97戶。建築業增加值105.10億元,同比增長8.0%。建築業總產值1144.44億元,同比增長23.6%。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武昌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2.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完成社零額386.70億元,同比增長3.5%;限額以下企業的社零額完成295.37億元,同比增長20.1%。限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實現社零額355.4億元,同比增長2.9%;限上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社零額31.3億元,同比增長10.5%。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增長較快的前三類是家具類增長127.4%,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45.7%,中西藥品類增長14.6%;降幅最大的三類是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63.0%、機電產品及設備類下降30.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22.4%。
對外經濟
2017年,武昌區外貿出口創匯額2133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3%。實際利用外資394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5%。
招商引資
2017年,武昌區實際引進內資686.4億元,比上年增長58.5%。
房地產業
2017年,武昌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58.78億元,同比上升13.36%。其中,住宅開發投資98.03億元,增長4.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6.18億元,同比下降22.5%。2017年,武昌區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96.9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6.2%。商品房銷售額402.95億元,同比增長53.0%。商品房待售面積3.3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0.1%。

交通運輸

京廣鐵路107國道、長江水道、京珠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宜黃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命脈在武昌成米字形交匯,旅客運輸在1000千米範圍內基本實現“夕發朝至”,公路長途運輸履蓋半徑延伸至1500千米範圍。武漢的長江一、二、三橋和規劃中的兩條過江隧道均座擁武昌,沿江分布有多個客貨運碼頭,城區西側有臨江大道、和平大道、武青三幹道等三條市區主幹道,東側有中北路、中南路、迎賓大道等幹道,北邊和南邊分別有徐東路、武珞路與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相接,形成通暢的內環。投資8億元人民幣對武昌火車站進行改造,京廣線將成為京廣高速客運線。
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高新技術企業150家,比上年增長50%。其中,“四上”高新技術企業(含高新產品登記備案企業)35戶實現高新技術產值459.66億元,比上年增長3.9%。投入科技研發資金15000萬元,比上年增長68.3%。技術市場交易登記額35.9億元。2017年,武昌區組織申報國家級科技計畫、創新項目13項,市級科技計畫、創新項目47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共有普通高中10所,在校學生15473人,專任教師1478人;國中24所,在校學生22705人,專任教師1987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所,在校學生4912人,專任教師228人。國小38所,在校學生52610人,專任教師3279人。幼稚園97所,在園幼兒26532人,教師1942人。
武昌區境內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
性質
主管部門
層次
地址
公辦
教育部
本科
武漢市武昌區八一路299號
公辦
湖北省
本科
武漢市武昌區友誼大道368號
公辦
湖北省
本科
武漢市武昌區雄楚大街693號
公辦
湖北省
本科
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374號
公辦
湖北省
本科
武漢市武昌區解放路255號
民辦
湖北省教育廳
本科
武漢市武昌江夏大道16號
公辦
湖北省
專科
武漢市武昌區武珞路391號
公辦
湖北省
專科
武漢市武昌區喻家湖148號
公辦
湖北省
專科
武漢市武昌珞獅南路306號
公辦
湖北省
專科
武漢市武昌區陸家街301號
公辦
湖北省
專科
武漢市武昌雄楚大街415號

文體事業

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共有社區文體活動室140個,晨、晚練地點338個,建立戶外健身路徑1093套,舉辦大型文化體育活動210次,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206名,獲市以上體育競賽前三名獎牌數94枚,社會體育人口占全區人口比例44%。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武昌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24個,其中:醫院39個,醫院床位15863張,病床使用率93%;衛生技術人員1811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399人、註冊護士9158人、藥劑人員855人、檢驗人員543人。每千人口醫生數5.08人,每千人口醫院病床數13.12張。2017年,武昌區診療人次數1413萬人次,入院人數51萬人,住院病人手術人次21萬人次。衛生總收入128億元。

社會保障

2017年,武昌區參加養老保險單位10959戶,比上年增加了17.1%;養老保險參保68.55萬人,比上年增長了6.1%,在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中,在職職工29.67萬人,離退休人員14.88萬人,個體流動人員24.00萬人。2017年,武昌區發放養老金48.8億元。參加醫療保險的單位11105戶,比上年增加了1599戶,參加醫療保險71.18萬人,比上年增加了6.5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單位10582戶,比上年增長了1643戶,參加失業保險31.48萬人,比上年增加了2.8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單位10708戶,比上年增加了1645戶,參加工傷保險34.16萬人,比上年增加了2.8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單位10943戶,比上年增加了1609戶,參加生育保險34.53萬人,比上年增加了2.82萬人。

社會福利

2017年,武昌區城市居民享受低保7564人,減少1571人;發放保障金6191萬元,下降12.6%。

基礎建設

2017年,武昌區建成微循環道路20條,長度10.7千米。全區綜合性公園11個,綠化廣場2個,街頭遊園40個,居民區綠地99個。2017年,武昌區植樹1.2萬株,栽培各種花草180萬盆。園林綠化覆蓋面積2367.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全區綠地面積2235.62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1124.29萬平方米,人平公共綠地面積9.02平方米。新、改、擴建綠地面積58.12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武昌居民歲時節令習俗充分體現了本地民風社情,內容豐富多彩。
數羅漢
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藉以占卜未來吉凶禍福。漢陽歸元禪寺中有一羅漢堂,內有500尊神態各異、各顯其業的羅漢塑像。進入羅漢堂後,自己確定一個位置為起點,一邊前行,一邊數羅漢,數到與自己的歲數相同的數字為止(如果50歲即數到第50尊羅漢為止),再看止數羅漢是什麼形態、操何業,是貴相還是賤相,是福相還是可憐相,由此推斷自己未來的禍福吉凶。昔日,百姓對此頗虔誠。解放以後,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迷信的逐步破除,到歸元禪寺不是為敬香求神靈庇佑而是遊覽,數羅漢則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
數羅漢數羅漢
玩龍燈
玩龍燈是元宵節活動中的重頭戲。“正月十五鬧元宵”,鬧就鬧在這龍燈上。正月十五日夜(元宵),是鬧元宵的最高潮(一般從正月十三開始玩龍燈,連續三晝夜),遇上群龍聚舞,鑼鼓喧天,鞭炮震地,萬人空巷,通宵達旦,喧騰聲傳十里之外,可謂熱鬧之至。武昌城內聲勢很大的舞龍燈、鬧元宵的最後一次是1985年元宵節。連續三日,下午五六點鐘,城郊龍燈結隊入城,造成多條公交線路堵塞,職工下班難以回家,人贊人怨,兼而有之。此後,武昌城內這一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則逐漸稀少了,至90年代,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玩龍燈玩龍燈
天齊會
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傳是日乃東嶽天齊大帝誕辰,民間和寺廟在這日舉辦廟會,稱“天齊會”。尤武昌洪山寶通寺的天齊會最引人入勝。是日,紳商仕學、各業工匠、普通百姓、善男信女結伴前往。寺內香火鼎盛,山間遊人如織。燒香拜佛,祈求神靈賜福;尋芳覽勝,沐浴大好春光。一年一度,熱鬧非凡。是日又稱“甘蔗節”。民謠曰:“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薩,錢多吃甘蔗,錢少吃麻花。”相傳元末農民徐壽輝在鄂東蘄水(浠水)起義稱帝,派鄒普勝智取武昌,約定城內接應者手持甘蔗為號。鄒部入城後,見手持甘蔗者或門前有甘蔗渣的人家,概不侵擾。此後,武昌民間遂流傳此日吃甘蔗可得福消災之說。1938年4月,國民黨武漢警備司令部以“國難嚴重,空襲時聞,為策人民安全起見”,明令禁辦廟會。10月,日軍占領武漢。武漢人民掙扎在日軍鐵蹄的蹂躪下長達7年之久,甘蔗節(天齊會)從此失傳了。
磨子會
即楊泗會,楊泗神一名磨子菩薩,系行業供奉的神。武昌城外共48壇,城內不參與。每壇每起必系各行名目於上:如豆芽菜行所供者曰豆芽磨子;籮夫所供者曰籮夫磨子,其他仿此。其會自五月朔起,至望日始止。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來往穿梭,前導者是傘蓋牌扇與鑼鼓嗩吶,八人抬的若干乘神轎殿後。神轎以極重之木為之,至迎賽之時,或加鐵板、或壓磨石,以五百斤為率。所過處有燃鞭炮者,就其門前小駐,以手擎神輿過首,旋轉不停,以鞭炮之長短為度。故抬神輿者類精壯少年,或三四班、或五六班以便更替。
磨子會磨子會
楊泗是神話中的水神。長江流域的川鄂贛三省有四位水神:江西崇拜的是許遜,四川祭祀的是李冰父子;湖北一帶供奉的就是楊泗,民間稱之為楊泗將軍。尤其是船夫、漁民和以船為家的水上住戶,對他更為崇敬。從楊四演變為楊泗,不單純是字音的訛傳,顯然是和水及水神有關。楊泗廟都是建在近水地方,這是和龍王廟、白鱔廟相同,與其他廟宇不同之處。今洪山區青菱鄉有個村委會仍然以楊泗磯命名,是由於轄區內有個自然村名叫楊泗磯。這個自然村的得名是因為靠江岸有一磯石,舊名楊泗磯。磯頭原來有座楊泗廟,磯名又是從廟名而來。由此也可見楊泗神在舊時的深入人心。
竹床陣
夏夜街頭露宿武漢暑天酷熱,室內氣溫高時達三十五六度,有“西曬”的低矮平房更是高溫難當。入夜,大街小巷滿布竹床,人稱“竹床陣”。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通宵達旦在室外露宿。男人穿一條褲衩,大姑娘小媳婦也只著一件汗衫,一條短褲,穿行於“竹床陣”中,大家全不在意,所謂“暑天無君子”。此乃武漢市民傳統習俗,直到80年代以後,此風才漸退。
竹床陣竹床陣

風景名勝

武昌有眾多的風景名勝,最為著名的為黃鶴樓、東湖和蛇山。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武昌留有大量的遺蹟遺址。主要有古文化遺蹟遺址,如放鷹台遺址;近代工業教育遺蹟遺址,如布紗絲麻四局遺址、;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遺址;辛亥革命遺蹟遺址,如起義門、紅樓等遺蹟遺址;都府堤革命遺蹟遺址,如中共“五大”會址、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還有宗教文化遺蹟遺址,如寶通寺、長春觀等。
黃鶴樓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武昌蛇山之上,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也是武昌最著盛名的古蹟和遊覽地,黃鶴樓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勢險要、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位居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以武而昌”,築城為守,建樓以錡望。原址位於蛇山西麓下黃鵠磯上(武昌橋頭附近)。《南齊書》有許多與黃鶴樓有關的神話傳說,以至後代“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中”。黃鶴樓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東湖風景區東湖風景區
東湖風景名勝區因位於武昌東郊而得名,水面面積達33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景區由六個特色景區組成:聽濤景區、磨山景區、珞洪景區、落雁景區、吹笛景區和白馬景區。
東湖櫻花園是中國最大的櫻花園,5000株櫻花競吐芬芳。梅園依山傍水,是江南四大梅園之一,有301個品種,800畝園,一年一度的東湖梅花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東湖風景區還培育和收集了300多個荷花品種,和梅花一樣,屬全國之最。東湖在梅花和荷花栽培技術上領先全國,故這裡又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和“中國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
蛇山蛇山
蛇山為武昌名山,綿亘於古城中部,橫貫東西,名勝古蹟頗多。東起大東門,與元代所建長春觀緊倚於側;西止長江,與漢陽龜山夾江對峙;山北麓直抵民主路中、西段,與胭脂山平行;山南腳緊連大成路和武珞路西段。蛇山又名黃鵠(hú)山,綿亘蜿蜒,形勢十分險惡。在長約2公里的山上,歷代建有眾多的名勝古蹟,馳名的樓閣亭台有20多處,歷代名人崔顥孟浩然李白王維陸游等10多人,均先後登臨游賞,吟詩作賦,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帶高閣”,“桃樺深處暖雲浮,隔樹紅妝倚翠樓”等名句。
放鷹台遺址放鷹台遺址
放鷹台遺址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水果湖畔。遺址為一橢圓形台地,傳說因李白於唐乾元三年曾在此觀放鷹捕魚而得名,面積約1萬平方米。
在該遺址,市博物館於1997年考古挖掘出了四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多達二百餘件;近年又在梁子湖畔又發現了一千多年前的湖泗古窯址一百七十餘處。可以說,從出土的每一片石器、陶器和每一件生產、生活用具的後面,都有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這些石器、陶器和生產、生活用具可看到陶器到瓷器燒制工藝的進化,引證了武漢先民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從遠古走來,農耕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陶瓷古國的古老文明。
長春觀長春觀
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中部,是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
長春觀有聞名於世的“三絕”:全國僅留一塊的“天文圖”、帶有歐式風格的建築、乾隆御賜“甘棠”石刻。解放初全國有三塊“天文圖”碑,為道教天文學家所留,上刻“諭旨”二字。前二塊皆毀於文革,僅留長春觀一塊全圖碑;二是清末長春觀主持侯永德受西方思潮影響,以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相結合,修建了全國唯一的歐式建築為主體的道教建築——道藏閣;再則是位於道藏閣前的乾隆親書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一絕。
寶通寺寶通寺
寶通寺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洪山南麓,已有1500餘年歷史。據《寶通寺志》載:“黃鶴山(今蛇山)之東十里許有山,名東山(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傳劉宋時期始建寺。唐貞觀年間,額曰彌陀寺,面南,山門西向。”由此可見,洪山於南朝劉宋時期(420—499年)已建有寺院,即東山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荊湖制置使上奏理宗皇帝頒髮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崇寧萬壽禪寺。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策崇寧萬壽禪寺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
起義門起義門
起義門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年),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後,迅速控制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紀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
中共五大會址中共五大會址
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位於離武昌江灘不遠的都府堤小巷20號,主要由中共五大開幕式會場、陳潭秋夫婦臥室和陳潭秋、伍修權教學教室四個復原陳列,以及中共五大歷史、陳潭秋在漢革命活動兩個基本陳列組成。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第一國小開幕。中共“五大”雖沒能完成從危難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卻是幼年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艱難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在領導體制上有重大的建樹,開始形成中央四級領導體制:即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並在黨的歷史上首次選舉產生了中紀委的前身——中央監察委員會,強調黨的各級組織都要實行集體領導。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武昌區當選2018年度中國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