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溪村(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下轄村)

橋溪村(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下轄村)

橋溪村,是廣東省梅州市東北部雁洋鎮的一個自然村落,與大埔縣英雅鄉接壤,位於梅州陰那山五指峰西麓。全村127戶、548人。農民收入主要依靠農業、茶葉、和林業,有山地面積1678畝,耕地面積1014畝。距鎮政府8公里,轄16個村民小組,492戶,人口1812人,土地面積8030畝,耕地979畝,林地5280畝。 橋溪古韻景區已於8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遊客可前往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一睹該客家古村落美景。

2012年入選為全國第一批中國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縣區橋溪村
  • 外文名稱:Bridge creek village
  • 別名:橋溪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
  • 電話區號:0753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
  • 面積:2700畝
  • 人口:1812人
  • 方言:客家話-梅州話
  • 著名景點:繼善樓
  • 機場:梅州客都機場
  • 火車站梅州站梅州西站
  • 車牌代碼:粵M
村莊介紹,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百年古屋,景色特點,建築特色,小村紀事,村莊建設,一代王者歸隱,結構,尋根究底,游村驚夢,羊城八景,教育,村游直通車,旅遊小貼士,

村莊介紹

橋溪村,是梅州東北部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的一個自然村落,與大埔縣英雅鄉接壤,位於廣東梅州陰那山五指峰西麓。全村127戶、548人。農民收入主要依靠農業茶葉、和林業,有山地面積1678畝,耕地面積1014畝。距鎮政府8公里,轄16個村民小組,492戶,人口1812人,土地面積8030畝,耕地979畝,林地5280畝。設黨支部,41名黨員。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為外出打工務農,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750元。現有村兩委幹部3名,分別是村支部書記汪偉陽,婦女主任謝冬球,支委委員汪迪民。
橋溪村橋溪村
前往橋溪村的遊人很少,從梅州市區到梅縣區橋溪村途中的雁南飛茶園留住了絕大多數觀光客,而著力美化的景區公路風景,則把前往橋溪村的旅途變得悅目和愉快,並不平坦的盤山公路把喧囂拋在山外,只有真正懂得享受的人,才會再進一步,尋找到橋溪村的安寧與美麗。橋溪村是一個保存得很好的客家小山村,極少有外人打擾過的痕跡。村子四面環山,高高的香爐峰在村子北面的遠處勾出淡淡的痕跡,阻擋住北來的朔風;東面是客家神山陰那山的五指峰,從田間偶爾抬起頭來,總會看到遺世獨立的五指峰巒,把山外面的困苦、煩惱、不平一掌隔絕。

自然地理

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民風淳樸。源自陰那山五指峰的山澗,自東向西經橋溪村流過。小村面積約1平方公里,2008年村中統計人數為216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則多達6000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僑鄉。小村朱、陳兩姓人家,自明朝末年開始,世代聯姻。如今村里保存有朱氏後人留洋後回來興建的繼善樓、世德樓、寶善樓、世安居、寶慶居、祖德居等建築,陳氏人家建的仕德堂,是一反圍龍結構的大屋。精美的建築是橋溪村魅力的標誌,小村另一個動人之處,是藏匿一個失散皇族的傳說,亦真亦幻,引人入勝。源於陰那山五指峰中的山澗溪水,自東向西從村中流過,這脈脈流水、清澈山泉,滋養著在這裡生活了400多年的橋溪客家人。

歷史沿革

明萬曆年間,源自客家中轉站——福建寧化石壁村的朱陳兩姓人家,篳路藍縷,輾轉搬遷,先後來到橋溪村繁衍生殖,400多年的寧靜鄉村生活,營造出如今遠離喧囂的這一方綠洲;而不甘寂寞的遊子們走出山村,打拚了一番事業後落葉歸根,使這裡又產生了不遜於他處的客家民居建築群落。村里平時都很安靜,村口、村裡的小路旁,種著李花梅花桃花等各種各樣的果樹,春天來到的時候,梅白桃紅,一茬一茬地開著,小溪流水就在身邊響著,那感覺讓人有如回到遠去的童年。
橋溪村
橋溪村村口有一小片樹林,叫五彩林,其中有國家2級保護的珍稀古樹紅楠木、白桂木,以及迄今發現的廣東最大的青藍木,胸徑達3.3米。這些樹木不但珍奇,而且葉子顏色各不相同,紅的奔放,綠的蔥翠,黃的典雅,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花兒配合著,成為村中田園風光優美亮麗的點綴。流水、山林、老屋,一個大山裡的古村落,今天仍然繼續它平靜而樸實的生活,第一眼看見它,就有一股歡喜從心底深處冒起,怪不得古人會說“小隱隱於野”,橋溪村,就是一個適合隱士居住的詩意棲息地。最讓人喜歡的是那一溪流水,脈脈流淌,配合著錯落有致的樹林,即便是在夏日正午,也林蔭蔽日。房子沿著山勢築在高處,只有一條小石橋,一條小小的土路,引人望向露出樹林一角的民房,背靠五彩林,仰望白雲出岫,遐想深處人家,這不就是讓人嚮往的隱士生活嘛。從村口至村中,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有不少。其中村中朱氏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歷時12年才竣工的“繼善樓”,就是其中的翹楚。繼善樓是一座典型的二層夯築的槓式圍樓,不但規模比較大,有七槓之多,而且內部裝飾甚為精緻,在這么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里,存在這樣一座華麗的大屋,確實讓人有些意外。

百年古屋

繼善樓是一座青磚白壁青瓦的兩層夯築槓子屋,這槓子屋有七槓。“七槓”即從巨觀上看到屋子的七個屋脊。前後三進,中部為四合院式,通過迴廊連線,屋子往兩廂擴張。
繼善樓占據了村中的中心位置,可見當時朱家在村裡的財富和地位。堂門之前是用圍牆圍起來的方正的禾坪,圍牆連著屋門,找準了堂門無法面向的南面,依足了風水師的規矩。兩
層樓的高度使堂門門廳顯得高挑而氣派,兩根石柱撐起了一排精雕細刻的木雕屋檐,斑駁然而神氣的“繼善樓”牌匾和鐵劃銀鉤的“繼志述事,善鄰親仁”的門聯,依稀向我們透露著房屋主人曾經的輝煌。建築樣式是傳統的,細節里卻滲透了清末新興的西洋風格,比如鏤空的磚雕花窗的設計,比如屋前辟出空地,地基抬高,作為院落,用青綠色釉彩的凸腹花瓶狀欄桿圍起。走進繼善樓,堂屋裡擺放著朱氏先祖的圖像,因為早已不住人的緣故,顯得有些空蕩蕩的。七間大屋相連,廂房一間接著一間,可以想像當初家族的興旺景象,只是如今人去樓空。繼善樓只有兩堂,中間是天井,不過因為是兩層的樓房,所以樓上的一間也布置成了堂屋的樣子,比較特別的是樓上的堂屋,向外的四個小窗子,是用彩色玻璃做成的,在這個相當傳統的客家民居里,突然出現這種南洋化的玻璃窗,讓人一下子明白了主人的華僑身份。繼善樓的內飾不但精緻,而且相當地有文化氣息,在二樓的堂屋兩側,懸掛著兩幅鎦金的木刻家訓,字是中正楷體,文秉儒家古訓,倚欄細看,周圍是精巧的鏤空木雕、精湛的彩塑壁畫、精奇的飛獸檐刻,於是不禁羨慕起那個儒雅的主人起來,在這樣秀氣的山谷,住這樣精緻的屋子,不正合了“山中日月長,築廬讀詩書”的意境么?
繼善樓繼善樓

景色特點

有人的地方就有民居,橋溪村藏身於陰那山裡的一個山谷,不象平原地帶那樣一馬平川,僅有的一些平地就讓給稻田和菜地了,聰明的山民們因勢利導,順著山勢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子,形成了橋溪村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群,或依山就勢,或築台傍水,錯落有致,高高低低,各呈勝場,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更是一個絕妙的外景地,可以從不同角度攝取獨特客家民居的神韻。
從村口小溪旁一直到房子最集中的繼善樓所在地,依次有二進的四槓樓世德樓、寶善樓,還有一些已經殘破的沒有名字的槓式圍樓,這些房子都建在用石頭累起來的石台上,沿著
山坡地勢逐層修建,村中小道蜿蜒,四周遍布柑橘、楊桃龍眼柚子等果樹。走過五彩林,前往繼善樓的途中,又有南洋風格濃厚的長方型小洋樓“逸廬”,村中的朱氏公祠,以及建在最高處的黃土夯築的半圓型圍龍屋仕德堂,若在春天到來,田裡黃色的油菜花,屋外粉紅的桃花,路旁怒放的白色李花,和白牆、灰瓦、黃土交相輝映,形成了橋溪村獨有的鄉野古韻。建在村中最高處的仕德堂,是一個沿堂前中軸半月形池塘外沿向外周匝弧形式的圍龍屋,外牆是黃土夯成,在傳統的客家圍龍屋民居建築中別具一格。站在仕德堂的矮牆上可以俯瞰整個橋溪村,在高遠的天空下,遠望陰那山的黛色山影,近看繼善堂連綿的大屋,嘴裡嘗著甘甜的砂田柚,心裡感受著四百年來的變遷――回到鄉土,回到自然,我們用思維的腳印,踏上先人的坐標,感同身受,這就是我們熱愛旅行的一個理由。
橋溪村橋溪村

建築特色

無論是雁洋還是橋溪,那些名字里總叫人覺得透著一些文字氣息與歷史感,雖然是小村,可是那些建築中卻藏匿著一種貴氣,而哈哈鏡,鏤空的磚雕花窗等等細節上卻又還帶著絲絲洋氣。分明可以看到清末新興的西洋風格。
橋溪村橋溪村
印尼僑商朱氏“繼善樓”,是一座典型的二層夯築槓子屋樓房,俗稱“七槓樓”。始建於晚清末期即1902年,前後歷時12年。歷經戰爭和各種政治運動的破壞,能夠像橋溪村那樣大量完整地保存著建築尤其內部精緻的雕刻和繪畫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不是破壞得不夠徹底,時間的損傷和運動的破壞在哪兒都一樣,但其資源的浩瀚,縱是許多精華的部分並不復存在,然而因為其本身的貴氣,依然讓人在餘下的架子裡覓得端倪。

小村紀事

世事滄桑難掩華貴傳奇之地 吸千年山林之靈氣,走進橋溪村那天早上,雲有點厚,厚實的雲層壓著山,與山凹位嵌合的遠處,模糊成一團黛青色。車子一直往山里開,路旁是小溪,據說解放前人們把這溪水喚作“叩頭溪”,因為路還沒修好的時候,進村的路地勢極陡,近乎垂直,每往上爬一級,都不得不手腳並用,像磕一次頭。村子遙遙在望,風景愈發純淨,溪流變窄,遍布圓滾滾的石頭,兩岸及石間姜花蔓生,五六月間姜花盛開,一路可見溪間點綴著嬌嫩的白花,花香四溢。橋溪村一帶是原始森林,四面皆山,東面五指峰,南面笠嫲頂,西面義安寨,北面秀爐峰,東西向的小溪穿山流出。溯溪上行,拐進森林,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洪秀全祖籍嘉應,義安寨上有古寨頭,曾被太平天國義軍選中,作為駐紮之地。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粵贛邊縱隊、中共粵東地委機關先後駐紮該村,中共梅埔雁松武工隊亦經常在此地活動,往往是敵人打進來,部隊往山里散,當即無影無蹤,山林為掩護,最適合打游擊戰。沛國流芳很有來頭的朱氏一族明末清初,橋溪村朱氏八世祖萬璉公到此地開基,他住在離溪不遠的一個小茅寮里。萬璉公後繁衍到十三世守慶公,家境開始好轉,有能力建造新房子,生育四個兒子,四
個兒子各自成家,朱氏自此人丁漸旺。因而守慶公對朱氏後人意義非同尋常,他住的房子,被改作祠堂:守慶公祠。守慶公祠的大堂名為“沛國堂”,朱新輝說,任何一族朱氏,都會定堂號為“沛國堂”。因朱氏相信他們的始祖是黃帝之子顓頊,始住今河南一帶。春秋時,顓頊八世孫封於邾地,建鄒國(即今山東),以邾為姓。周平王四十年,邾被楚滅,子孫為避禍,改朱姓,遷居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後來分衍各地的子孫都會謹記來自沛國的姓氏。平時祠堂只是偶爾進行打掃,逢年過節,村里人便在祠堂聚集,拜祭祖先。梅州客家人有添丁上燈的習俗,因為在客家話里,“丁”與“燈”諧音。每年元宵,前一年裡添了男丁的人家便要在祠堂橫樑掛上一盞紙燈,以示吉祥。我們去時,橫樑上有一盞描花的彩燈,朱新輝說,這是2009年他為小孫子掛的。皇族之後“世安居”樑上飛金龍。
橋溪村橋溪村
把明朝、朱氏,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是一組引人聯想的符號。鳳陽朱氏,曾是明朝至高無上的氏族,又在明末農民起義、清兵入侵時遭遇空前浩劫。朱新輝指著守慶公祠正對的大山叫我們看,兩座形似“金”字寶蓋頂的青山,前後重疊。朱新輝說,老祖宗認為,這是“生辰頂”,寓意生生不息,隱含朱氏有朝一日再稱帝王的雄心。龐大的明朝皇族,數十萬鳳陽朱氏,大部分在李自成入京時,被農民軍屠殺;另一部分,在抵抗清軍時殉國。當年有一批被李自成俘虜至京城的皇族成員,包括太子朱慈烺、崇禎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樞、晉王朱求桂等人,清軍攻陷北京後,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馬亂中失蹤,下落不明,一直是樁歷史疑案。

村莊建設

一、基礎設施有了新發展。通過宣傳示範引導,激發了農戶投建通暢工程的熱情,廣大民眾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自覺自愿籌資40餘萬元,正在修建的通組水泥路長4000米,真正實現了的戶戶通水泥路。
二、以優質水稻種植為主導產業,利用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紙張、竹木
產,現有各類加工點5個。加強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水利工程配套建設。同時通過勞務輸出帶動全村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收,農民增效。
橋溪村橋溪村
三、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全村電話入戶率達85%;新型農合參與率90%以上,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社會秩序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在全體村民中相繼開展“新農村建設”星級戶評選活動,增強了民眾的榮辱觀念和責任意識,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為保護環境關停“農家樂”

在橋溪古韻景區內漫步,一條溪水將景區分成兩片。溪水清澈見底,見不到半點垃圾雜物。
謝偉志告訴記者,原本這條溪水並不像現在這么清澈。當時,一些村民在家 中開設了 “農家樂”,下廚污水直接排入溪水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謝偉志認為,村民開‘農家樂’既污染環境,又顯得比較喧鬧,對景區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為了維護景區的生態環境,謝偉志等人挨家挨戶勸說村民關停 “農家樂”,這才得以還溪水清澈。
若在景區內仔細觀察,遊客可以發現景區內的一些配套設施做得極為用心。據謝偉志稱,繼善樓門口的一條木頭小道,竟是用珍貴船木鋪設的。在溪水兩旁新種植的花草樹木,不僅沒有破壞客家原生態的景致,反而為這座古村落增添了些許花園式的氣息。
有村民告訴記者,先前的橋溪村雖然漂亮,但衛生環境條件卻並不如意。而經過整改後的古村落,面貌已經煥然一新。68歲的朱新果是繼善樓如今的主人。他告訴記者,當年樓內最熱鬧的時期住了百餘人,如今大家離村而去,只剩他獨守空屋。“景區有人安排打掃衛生,我一個人住著也方便。”朱新果說,“但還是人多熱鬧好,希望遊客多一些來這裡看看。”

一代王者歸隱

地方志
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民風淳樸。源自陰那山五指峰的山澗,自東向西經橋溪村流過。小村面積約1平方公里,目前村中統計人數為216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則多達6000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僑鄉。小村朱、陳兩姓人家,自明朝末年開始,世代聯姻。如今村里保存有朱氏後人留洋後回來興建的繼善樓、世德樓、寶善樓、世安居、寶慶居、祖德居等建築,陳氏人家建的仕德堂,是一反圍龍結構的大屋。精美的建築是橋溪村魅力的標誌,小村另一個動人之處,是藏匿一個失散皇族的傳說,亦真亦幻,引人入勝
村游直通車
□橋溪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轄區內,陰那山五指峰西麓。自駕車前往,沿324國道,到梅州後折向北,走205國道,在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轉入省道,35分鐘左右的車程,到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乘車可從天河客運站出發,到梅州120元,或選擇火車,6小時車程。到梅州再乘前往雁南飛度假村的旅遊巴士。
□路途頗遙,可相應設計成休閒度假的路線,橋溪村毗鄰的梅州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距離橋溪村15分鐘車程,可考慮在度假村住下,享用占地450公頃的層巒疊嶂,品茶休養。
□沿線的景點還有梅州陰那山靈光寺和葉劍英故居,皆值得一游。
世事滄桑難掩華貴吸千年山林之靈氣
走進橋溪村那天早上,雲有點厚,厚實的雲層壓著山,與山凹位嵌合的遠處,模糊成一團黛青色。車子一直往山里開,路旁是小溪,據說解放前人們把這溪水喚作“叩頭溪”,因為路還沒修好的時候,進村的路地勢極陡,近乎垂直,每往上爬一級,都不得不手腳並用,像磕一次頭。
村子遙遙在望,風景愈發純淨,溪流變窄,遍布圓滾滾的石頭,兩岸及石間姜花蔓生,五六月間姜花盛開,一路可見溪間點綴著嬌嫩的白花,花香四溢。
村長朱新輝站在村口,指著溪上一簇林木,說,橋溪村建村五百餘年,這簇林木卻已有上千年歷史,當地人稱之為“五彩林”。這兒有五個樹種,分別是楠木、檀木、山杜英、青藍木和荷木,其中楠木有三棵,其餘樹種各一棵,荷木枯死後,村民補種上一棵將軍木。從前橋溪村有四所學校,有一所選址於此,取“五子登科”之意。
曾經,橋溪村一帶是原始森林,四面皆山,東面五指峰,南面笠嫲頂,西面義安寨,北面秀爐峰,東西向的小溪穿山流出。溯溪上行,拐進森林,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洪秀全祖籍嘉應,義安寨上有古寨頭,曾被太平天國義軍選中,作為駐紮之地。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粵贛邊縱隊、中共粵東地委機關先後駐紮該村,中共梅埔雁松武工隊亦經常在此地活動,往往是敵人打進來,部隊往山里散,當即無影無蹤,山林為掩護,最適合打游擊戰。
沛國流芳 很有來頭的朱氏一族
明末清初,橋溪村朱氏八世祖萬璉公到此地開基,他住在離溪不遠的一個小茅寮里。萬璉公後繁衍到十三世守慶公,家境開始好轉,有能力建造新房子,生育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各自成家,朱氏自此人丁漸旺。
因而守慶公對朱氏後人意義非同尋常,他住的房子,被改作祠堂:守慶公祠。
守慶公祠的大堂名為“沛國堂”,朱新輝說,任何一族朱氏,都會定堂號為“沛國堂”。
因朱氏相信他們的始祖是黃帝之子顓頊,始住今河南一帶。春秋時,顓頊八世孫封於邾地,建鄒國(即今山東),以邾為姓。周平王四十年,邾被楚滅,子孫為避禍,改朱姓,遷居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後來分衍各地的子孫都會謹記來自沛國的姓氏。
平時祠堂只是偶爾進行打掃,逢年過節,村里人便在祠堂聚集,拜祭祖先。
客家人有添丁上燈的習俗,因為在客家話里,“丁”與“燈”諧音。每年元宵,前一年裡添了男丁的人家便要在祠堂橫樑掛上一盞 紙燈,以示吉祥。我們去時,橫樑上有一盞描花的彩燈,朱新輝說,這是今年他為小孫子掛的。
皇族之後 “世安居”樑上飛金龍
把明朝、朱氏,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是一組引人聯想的符號。鳳陽朱氏,曾是明朝至高無上的 繼善樓從1902年動土興建到完工,前後耗時十年,這是朱氏後人“兩手空空打天下,一條皮帶走南洋”而後光宗耀祖的見證。氏族,又在明末農民起義、清兵入侵時遭遇空前浩劫。
朱新輝指著守慶公祠正對的大山叫我們看,兩座形似“金”字寶蓋頂的青山,前後重疊。朱新輝說,老祖宗認為,這是“生辰頂”,寓意生生不息,隱含朱氏有朝一日再稱帝王的雄心。
龐大的明朝皇族,數十萬鳳陽朱氏,大部分在李自成入京時,被農民軍屠殺;另一部分,在抵抗清軍時殉國。當年有一批被李自成俘虜至京城的皇族成員,包括太子朱慈烺、崇禎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樞、晉王朱求桂等人,清軍攻陷北京後,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馬亂中失蹤,下落不明,一直是樁歷史疑案。
傳說太子朱慈烺跟隨嘉應(今梅州)人李士淳(明末的翰林院編修,充東宮講讀),避難到李的家鄉梅州,為避人耳目,太子削髮為僧,在梅州陰那山的靈光寺隱姓埋名,靜度餘生,後來老死深山,被當地人尊為“太子菩薩”。
當時,這個故事從朱新輝嘴裡敘述出來,只剩下一個梗概,但他很堅持,太子住的地方,絕對是靈光寺主殿沒錯。
橋溪村(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下轄村)
在“世安居”主廳,紅漆橫樑排列緊密,緊貼屋頂,稍低,前後凌空再架紅漆橫樑。前一根繪仙鶴竹枝,中有金字“富貴福全”;後有上下兩根橫樑,下一根雕繪金龍,稍上一根金黃八卦圖繪於正中。
這是朱氏十七世長子繼承下來的祖屋,朱新輝說,敢在扁樑上刻龍,證明朱氏先祖確與皇族有淵源。
又是最後的貴族
橋溪村是我在廣東梅州境內,所見的最具貴族氣息的村子。儘管對客家人在建築上的用心早有耳聞,然而像橋溪村那樣,歷經戰爭和各種政治運動的破壞,建築尤其內部精緻的雕刻和繪畫仍然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來,實屬難能可貴。
箇中原因,不是破壞得不夠徹底,時間造成的損傷在哪兒都一樣,而是其資源的浩瀚,縱是最精華的部分已不復存在,因為本身的貴氣,依然讓人在餘下的架子裡覓得端倪。
那些花枝招展的銅製鏤花宮燈,那塊傳說是太監寫的牌匾(儘管這件事在邏輯上經不起推敲),那根居然描了金龍的橫樑,那些貨真價實塗了金粉的樟木牆板,無一不在暗示,在加強人們對那個傳說的印證:朱氏祖上,難道確是明代皇族?
我們去的那天,天氣出奇地好,陽光撥開了雲層,明淨的藍天上白雲舒展,山野的植物,色調飽和,濃郁的翠綠,簇擁著橋溪村的清代建築,益發顯出牆壁的白。
古建築在山脊上分布,村長領著我,一路攀爬,周圍很靜,讓人只感覺到潑灑下來的陽光。偶爾有村民從山上扛回來一捆柴,經過亦只是安靜地打聲招呼。
有人在屋後養蜂,不時有蜜蜂圍著蜂箱進進出出。村長說,這裡的地,由於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雁南飛茶田度假村景區內,如今大部分都被承包給茶園種茶,每年除了收取固定的費用,村民到茶園裡幹活還有額外的收入。
村民另一個收入來源是養蜂。橋溪村自然環境優越,沒有污染,周圍無論是野生還是人工種植的果樹都多,因而適合養蜂。每槍“蜂頭”,舀一次蜜有0.3至0.5斤重,隔7天左右舀一次,一個月可舀4次,一斤蜜賣8元,養殖大戶一年能收300多斤蜂蜜。
聽著村長講這些平實的柴米油鹽,又感覺到,那種皇族曾經的顯赫、排場、高不可攀以及劫難,距離今天都那么遙遠,橋溪的建築,是歷史沉澱下來最後的高雅氣度,然而人去樓空了。
光宗耀祖的產物
善樓是一座青磚白壁青瓦的兩層夯築槓子屋,這槓子屋有七槓。“七槓”即從巨觀上看到屋子的七個屋脊。
前後三進,中部為四合院式,通過迴廊連線,屋子往兩廂擴張。
建築樣式是傳統的,細節里卻滲透了清末新興的西洋風格,比如鏤空的磚雕花窗的設計,比如屋前辟出空地,地基抬高,作為院落,用青綠色釉彩的凸腹花瓶狀欄桿圍起。
繼善樓如今由住在裡面的朱提發和陳榮華夫婦打理,他們是繼善樓主人的親屬。陳阿姨說遠在印尼的親戚也曾回來過,看望這座祖屋。
一個世紀以前,不少嘉應(今梅州)人漂洋過海,或為謀生,或為避難,“兩手空拳打天下,一條皮帶走南洋”,他們省吃儉用攢下錢財,想方設法寄回老家。
橋溪村十七世朱氏的五兄弟,也是早年越洋華僑大潮中的幾分子。他們白手起家,卻是把生意眼光投向同在異鄉打拚的同胞。
陳阿姨說,本來是六兄弟,可惜老五早逝,五兄弟里,長兄是世安居和祖德居的主人,餘下四兄弟集資建起這繼善樓。
繼善樓從1902年(光緒廿八年)動土到完工,前後耗時十年,新居入伙時,二哥已經不在人世了。故大堂正中掛著侄子送的鏡子,正中描畫福祿壽三星,左上受贈人只有老三秋琴、老四芷香、老六芷荀三公之字。
我們關心幾兄弟怎么完成原始積累,得以建成一座工程如此浩大的房屋。陳阿姨說,在印尼五兄弟從做“水客”起家,奔走於家鄉與海外之間,替其他華僑傳送書信、錢物,從中獲取報酬。後來生意做大,就在各地開設店鋪,早年這些店鋪集郵局與銀行於一身。
掰起手指數,朱氏兄弟的店鋪,在印尼有三家,香港有一家,廣州梅州各有一家。發跡後五兄弟衣錦還鄉,便建造新房,光宗耀祖。

結構

680平方米的七槓屋
上一段石梯,庭院門朝向東南。村長朱新輝說,記得小時候,門外還有一圈鐵柵欄,1958年,被搜刮用去煉鋼鐵了。石梯兩旁,左方右圓,兩個水池,以前左邊池子養金魚,右邊池子養鯉魚,如今種上松樹。梯頂兩頭石獅,頭已被打掉。朱新輝說,水池設計成方圓,是為了教育子孫後代,要懂得規矩;而有池蓄水,可以防火。
繼善樓正面,門前檐下聳起兩根石柱,有西洋風格。朱新輝說,以前柱子上雕龍畫鳳,後來被打掉了,柱子的作用是支起一道及肩高的鐵趟櫳。
說起小時候的“劣跡”和趣事,朱新輝興奮起來,他指著檐下讓我們看,牆壁上貼著彩陶的麒麟和寶瓶,橫樑下方是上彩的木雕,鳳棲牡丹叢,上方雕成一左一右羅漢踏麒麟,兩隻金麒麟怒目圓睜,十分威武。
朱新輝說,那時還有一些彩陶的小人,他們上二樓,從鏤空的窗欞間伸手把陶瓷小人取下來玩。
“文革”時被泥塗髒的門匾清洗乾淨後,“繼善樓”三個字蒼勁有力,兩側木頭牌匾的對聯已被破壞,“繼志述事,善鄰親仁”如今寫在紅紙上,貼到原來對聯的位置。
入內,四方庭院十分幽靜。磚石肌理的牆壁已是現代作風,雕花木窗木門,二樓的木廊木柱,又顯得古色古香。門或窗上方牆壁上有彩繪的風景或人物,朱提發說,這是當時專門從廣州請來的師傅畫的。舊日羊城八景之扶胥浴日和石門返照,江上千舤競渡,當年廣州的繁榮,竟在梅州的深山小村里重現,讓人嘆為觀止。
正中友恭堂,陳阿姨說,這個堂號表達幾兄弟對手足之情的重視,互相友愛恭敬,是維繫兄弟感情的基礎。
如今偌大的廳堂只有一張條幾,掛牌匾與鏡子,兩邊再擺兩面宮廷鏡。以前這裡可不是這樣空曠的,陳阿姨說,以前有很多洋家私,有明晃晃的哈哈鏡,還有會唱歌的西洋鐘。這680平方米的七槓屋,花了12萬塊銀元。
二樓正廳,金碧輝煌的《朱子家訓》刻了整整兩面樟木牆板,門框下的鍍金木雕仍金光閃閃的,近屋頂牆上彩繪的花鳥蟲魚栩栩如生。可惜其中一面牆上的字跡在“文革”時被颳得一乾二淨。牆板背後,禽鳥圖與整版的格言交插繪寫其上,這裡是書房,男左女右,給男孫與女孫一樣的受教育機會。

尋根究底


明末朱氏避難興村
解放前,這裡住著陳、徐、賴、杜等姓氏的人家。明末朱氏為逃九族被誅之難,躲在五指峰的山林里,後來局勢平緩下來,漸漸遷到雁陽東洲壩,再外遷至長教村,清代,八世朱氏搬家到此。當時鄰居陳氏娶杜氏的閨女,八世祖萬璉公發現,杜氏竟是自己搬家前的鄰居,可謂有緣,陳氏於是把自己妹妹介紹給萬璉公。從此朱陳二姓,便有了世代聯姻的傳統。
後來,朱、陳二姓人家成為橋溪村人口的主力,其他姓氏倒是逐漸搬離了此地。

游村驚夢


果真樣樣有講究
橋溪村的格局根據地形上的一物一景,流傳下來不少捕風捉影的說法。村長朱新輝便滔滔不絕地介紹。姑且不深究這些形似的想像是否合理,抱著聽故事的心態聽。
第一格局是“烏鴉落洋賽落陽”,說的是村里沿著溪水流向的地里,有不知從何處來的兩塊漆黑的石頭,像兩隻烏鴉。
第二格局是“仙蝦戲水望長江”,橋溪朱氏先祖萬璉公墳墓在山上,邊上有魚塘,塘里有蝦,西望是江,此處“長江”指的是很長的江,即當地梅江。
第三格局是“螺螄吐肉把水口”,這是講村子的坐落朝向,只看見水來,看不見水走,就是把財守住了,流不走。
第四格局是“傘下夫人在中央”,橋溪村建築所依傍的金字頂山體,形若傘狀,被解釋為庇護子孫的一種形似與象徵。

羊城八景

步入橋溪古韻景區,最顯眼的便是沿山而建的數幢客家式古建築。在茂盛植被的掩映下,這些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們光彩依然不減當年。據了解,景區內擁有明、清時期興建的16座客家傳統民居建築,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景區內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當屬繼善樓。據了解,這幢客家式民居由該村朱氏十八世祖琪源公等五兄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動工興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落成,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站在繼善樓大門前,牆壁上土改時期留下的 “不準地主惡霸抬頭,只許窮苦人民翻身”的字樣仍然清晰可見,紅色的“公”、“忠”字則是文革時留下的歷史印證。繼善樓正 門門聯上書:“繼志述事,善鄰親仁”。梅州雁南飛茶田有限公司總經 理助理謝 偉志告訴記者,這幢樓是朱氏兄弟繼先父維乾公在村中興建寶善樓、寶善家塾後,為秉承父志而興建的,“繼善樓”也因此而得名。
步入大堂,雕飾精美的門窗、廊柱隨處可見。其中一大看點是“羊城八景”。“朱氏先輩當年在廣州、香港、印尼等地主要從事貿易和藥材生意,他們把美麗的羊城八景畫在自己的家裡面。”謝偉志如此解釋“羊城八景”在這座客家古民居中出現的原因。在“鵝潭印月”壁畫上,刻畫的是100年前廣州白鵝潭一帶的景色;“石門返照”,表現的則是位於西江與流溪河匯合處的廣州市石井鎮的繁榮景象。
在二樓一處廳堂內,記者見到了一副詭譎的景象:近百隻蝙蝠棲息於廳堂樑柱上。謝偉志告訴記者,這裡被稱為“百福堂”,取蝙蝠的“蝠”諧音之意。這一百隻蝙蝠在每年的3至11月就居住在這裡,冬季才回山洞過冬。
除繼善樓之外,同樣由朱氏後人留洋後回來興建的世德樓、寶善樓等,以及由陳氏人家建的仕德堂,亦是該村落中典型的客家建築。

教育

小山村曾坐擁4所學校

橋溪古韻景區始稱叩頭溪,方圓0.85平方公里。從明朝萬曆年間由徐姓和陳姓人家首先在這裡開基,後來徐姓遷出,朱姓遷入,400多年來,保持陳、朱兩姓人家在此生活。
據了解,橋溪古韻景區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現有人口223人,常住人口60多人,海外華僑達6000多人。朱、陳後代湧現了不少商賈名流,全國政協港澳委員、香港太平坤士朱蓮芬女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這座地處偏僻山區的小村落,何以孕育出如此之多的政商、文化名人?謝偉志告訴記者,這與當地世代重教興文的傳統有關。上世紀初,當地先後建有寶善家塾、寶園等四所學校,不少人才就是當時從山村里走出去的。
走進原稱為“寶園”的橋溪國小,仍然能見到當年教育興盛時期留下的影子。建築內的挑檐,梁架等彩畫皆以民間故事為題材,色彩絢麗,裝飾性強,富有客家傳統民間工藝特色。這座學校由朱氏十七世祖維乾公建於清末,南北軸線南端設廳堂,東西軸線東端設八角形石門洞,是一座懸山式二層樓房,俗稱 “鎖頭屋”。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稱橋溪國小,用作課育村中朱陳兩姓後裔的場所。
另一座寶善家塾,亦是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中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之一。其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坐東朝西,平面布局為客家傳統民居單堂屋與園林式建築有機結合,依山就勢,中軸對稱。正立面為牌坊式門樓,上書“寶善家塾”四字。檐楣書畫彩繪,灰塑等裝飾古樸典雅,是朱氏課育後裔的場所,也是鄉村教育,梅州市梅縣區“文化之鄉”的歷史見證之一。
隨著村莊人口流失,這些學校已不再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但人們仍能在此感受當年橋溪村崇文重教的氣氛。

村游直通車

1、橋溪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轄區內,陰那山五指峰西麓。自駕車前往,沿324國道,到梅州後折向北,走205國道,在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轉入省道,35分鐘左右的車程,到梅縣區雁洋鎮。乘車可從天河客運站出發,到梅州120元,或選擇火車,6小時車程。到梅州再乘前往雁南飛度假村的旅遊巴士
橋溪村橋溪村
2、路途頗遙,可相應設計成休閒度假的路線,橋溪村毗鄰的梅州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距離橋溪村15分鐘車程,可考慮在度假村住下,享用占地450公頃的層巒疊嶂,品茶休養。3、沿線的景點還有陰那山靈光寺和葉劍英故居,皆值得一游。

旅遊小貼士

1、關於路線:可相應設計成休閒度假的路線,橋溪村毗鄰的梅州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距離橋溪村15分鐘車程,可考慮在度假村住下,享用占地450公頃的層巒疊嶂,品茶休養。沿線的景點還有梅州陰那山靈光寺和葉劍英故居,皆值得一游。
橋溪村橋溪村
2、特產:橋溪村自然環境優越,沒有污染,周圍無論是野生還是人工種植的果樹都多,適合養蜂。這裡的蜜天然,價格也不貴,一斤賣8元,可以買點帶回家。
3、當地風俗:有添丁上燈的習俗,因為在客家話里,“丁”與“燈”諧音。每年元宵,前
一年裡添了男丁的人家便要在祠堂橫樑掛上一盞紙燈,以示吉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