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復郢之戰

楚復郢之戰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在吳楚爭霸戰爭中,楚、秦聯軍擊敗吳軍,收復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作戰。 是吳楚爭霸戰爭中的一場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楚復郢之戰
  • 地點: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 時間:公元前505年
  • 參戰方:吳軍,楚秦聯軍
  • 結果:楚秦聯軍獲勝
簡介,戰役經過,歷史背景,相關人物,歷史意義,

簡介

周敬王十四年,吳大舉出兵攻楚,占楚都郢。楚昭王逃至隨(今湖北隨州),一面整頓軍隊,一面派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援。次年,秦哀公以大夫子蒲、子虎為將,率戰車500乘援楚。六月,秦軍與楚大夫子期部會師於稷(今河南桐柏),大敗吳王夫概軍於沂(今河南正陽)。楚大夫子西又在軍祥(今湖北隨州西)擊敗吳軍。同時,申包胥、王孫圉等又發動楚人不斷襲擊吳軍。七月,為解除南下進軍的後顧之憂,秦、楚聯軍滅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唐城鎮)。楚軍初遇吳軍於雍澨(今湖北京山),為吳所敗。待秦軍趕到後又擊敗吳軍。接著,秦、楚聯軍又先後在麇和公壻之溪(今湖南嶽陽東)大敗吳軍。吳王磕閭夫概自沂失敗後,趁機歸吳自立為王。越國也乘吳長年暴兵於外,國內空虛之機,進攻吳國。吳王闔閭只得退兵回國。九月,楚昭王自隨返回郢都

戰役經過

公元前515年春,吳伐楚。公子掩余和公子燭庸率吳師主力與楚主力持於潛邑(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吳師後路被楚師切斷,進退兩難。時遇吳國發生宮廷政變,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燭庸奔鐘吾(今江蘇宿遷市)。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要求徐國引渡公子掩余,要求仲吾引渡公子燭庸,二公子無奈,向楚國請求避難。楚昭王令監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們安置在養邑(今河南沈丘縣),為二公子築城,並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擴大二公子的封邑。闔廬因徐和鐘吾縱令二公子奔楚,一舉攻滅了這兩國。接著命伍員為行人,問以伐楚之術,伍員建議三分吳師,輪流騷擾楚國。不久,伍員就受命 執政,位同上卿。闔閭與伍員、孫武伯嚭伐楚,奇兵突襲,俘公子掩余和公子燭庸而殺之。闔閭問諸將可否直搗郢都孫武以為民眾疲罷,不腚遠征,尚須假以時日,方能深入楚境,闔閭從其議。公元前511年,吳師兩度襲擾楚境,都是待楚師一到就撤退。此為伍員的“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的策略。而這時楚國的君臣沒有史墨那樣透徹的認識,尚未想到一場空前的危機正向他們逼近。這是因為慣於外線作戰、滅人之國、奪人之地的楚人,很難想到敵人居然會打進楚國的腹地甚至郢都來。這時,身為吳國執政大夫的伍員和孫武正在等待,急切地盼望從位於吳楚之間的小國中找到盟友。因為吳都到楚都,路途遙遠,吳師最大的困難在於補給。他們雖有良將勁卒,但兵員比楚少得多,欲打進楚國,非高速進兵。出其不備不可。如果中途沒有盟國支援,軍糧靠後方輸送,就將成為空想。恰在這時,貪婪的楚令尹囊瓦為索取蔡昭侯華貴的裘袍和精巧的玉佩,以及唐成公的兩匹駿馬,放走了正在郢都滯留三年的蔡、唐侯回國。蔡、唐二人離楚後發誓,天下諸侯,無論其為誰,如能伐楚,甘充前例。並求晉人伐楚。公元前506年春,晉、齊、、宋、蔡、衛、陳、鄭、許、曹、苔、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共18國在召陵會盟,商議伐楚。因晉大夫苟演像囊瓦一樣貪婪,會盟毫無結果。蔡昭侯派一位公子到吳國做人質,央求吳人討伐楚國。經蔡昭侯牽線,吳、蔡、唐三國組織了一個以吳國為主角的反楚同盟。吳師的補給由蔡國和唐國分擔。
楚昭王墓今遺址楚昭王墓今遺址
兵貴神速,吳師不宣而戰。吳師以當時所能動用的最大兵力和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在楚人渾渾噩噩之際,進入了楚國的腹地、楚師節節敗退。公元前506年冬(十一月)庚年,兩軍決戰於柏舉(一說今麻城,一說應在今安陸縣一帶),楚師大敗,退到雍?(今湖北京山縣)被吳師追上,潰散。吳師進逼郢都。柏舉決戰後的第九天,昭王一家連同其妹季攜隨從棄都避難。昭王渡過漢水,一天晚上,正露宿時,遇到強盜。強盜用戈擊昭王,王孫由於撲在昭王身上,昭王無恙,王孫由於則因肩部重傷而昏迷不醒。在黑暗和慌亂中,昭王一行逃往鄖國。鄖公為斗辛,其弟有斗辛和半巢,斗懷要殺死昭王,為其父蔓成然報仇,被斗辛斷然阻止。斗辛和半巢護送昭王一行逃到了隨國
柏舉決戰後的第十天,吳師攻破郢都。自吳王而下,按尊卑順序,分別住進楚王的宮室和令尹、司馬等官員的府弟。與此同時,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國求援,對秦哀公說:吳國像大野豬、大長蟲(長蛇),要把上國一個一個吞滅。敝國滅亡了,貴國也將不得安寧。貴國何不出兵?出了兵,至少可以分到一些土地和民眾。以後敝國如果永劫不復,也將是貴國的土地和民眾。貴國如果有意保存敝國,敝國將世世代代服事貴國。秦哀公聽了尚不為所動,答稱要商量商量。申包胥不肯告退,也不肯進食,哭了7天7夜之久,秦哀公終於答應出兵了。
入郢前打著主動仗的吳人,入郢後卻打起被動仗來了。吳師在楚國的腹地滯留得愈長久,遇到的困難就愈嚴重。楚人有懷舊、念祖、愛國、忠君的傳統。吳師入郢後,平民不惜與吳師拚命。吳師的行為愈殘暴,楚人的反抗就愈強烈,對闔閭尤為痛恨,以致有一夜闔閭換了5個住處。楚人群 起與吳師鬥爭,沒有將領,就由當過兵的負責操練和指揮,口號是“各致其死,卻吳兵,復楚地”。昭王長庶兄子西建樹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組織抗戰。至公元前505年,這場戰爭把另外幾個國家也或深或淺地牽址進去了。周天子見楚國為吳師所破,自顧不暇,派刺客到楚國,殺死了王子朝。蔡國因負責吳師的補給而缺糧,向魯國求助,魯國送了些粟給蔡國。越王允常見吳師主力久出不歸,乘隙襲擾吳國。秦師500乘,以子蒲、子虎為帥,出武關,過申縣,敗夫概王於沂邑(今河南正陽縣境)。與此同時,散而復聚的楚師敗吳師于軍祥(今湖北隨州市西南)。秦師縱橫於方城內外,楚師出沒於漢水南北,楚人則支援秦師和楚師而阻擾吳師,吳師窮於應付。是年秋,楚秦合兵擊滅為虎作倀的唐國。夫概王不告而別,率所部回國,自立為王,闔閭見前方大勢已去,後方大患日亟,當即命全軍撤回吳國
楚昭王墓近景楚昭王墓近景
吳師退走之後,昭王回到郢都,時為10月。歷時10月余的大戰終於結束。在這場大戰中,受禍最慘的是郢都的國人,郢都經吳師蹂躪,殘破不堪。於是,昭王決定遷都,而仍稱之為郢,以示不忘其舊。從昭王十一年冬起作為首都的郢,稱為“載郢”。其地與熊渠所封句稟王治所相近,早就有楚人聚居。大約在戰國中晚期之際,已被稱為“江陵”,載郢的遺址,最遲在東漢晚期,已被稱為“紀南城”。載郢成為首都後,原來的郢都就以上名“鄢郢”見稱了。

歷史背景

楚復郢之戰是吳楚爭霸戰爭中的一場戰爭。吳楚爭霸戰爭是指春秋後期,吳、楚爭奪對江淮流域控制權的戰爭。
吳國位於長江下游,農業、兵工、造船及手工業均極發達。壽夢稱王時(公元前585年),吳已據有今江蘇浙江杭嘉湖平原安徽江南地區,並擁有步兵及水軍3萬餘人。晉楚爭霸戰爭前期,吳為楚之盟國,企圖借楚為助力北向中原發展,曾一度深入至沂水流域征服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當晉實行聯吳制楚戰略,派使臣申公巫臣前來通好時,吳王壽夢認為結晉對其擴張勢力更為有利,遂與晉盟,向晉臣學習車戰戰法,組建戰車部隊,並不斷攻楚,企圖乘楚無暇全力東顧之機,奪取江淮,作為爾後北進中原的戰略基地。楚在晉楚爭霸戰爭前期,因左、右翼有秦及吳、越為盟,戰略上
居於外線作戰地位,吳背楚聯晉,既打破楚的戰略優勢,又危及楚之安全,故楚對吳竭力遏制及反擊。周簡王周靈王中期前,吳僅在戰略上配合晉軍不斷攻楚。楚亦以對晉作戰為主,對吳採取守勢作戰,間亦反擊,全力與吳爭奪江淮地區周靈王二十年(前552年),晉國內亂,大夫欒盈逃楚。楚於次年送欒盈去齊,用以與齊結好,破壞晉齊聯盟。周靈王二十二年,齊配合欒盈攻晉。楚乘晉與齊作戰,無力南顧之機,開始對吳採取攻勢作戰,同時在國內進行兵役、兵賦制度改革,擴大兵源,充實軍備。
吳楚爭霸吳楚爭霸
周靈王二十三年,楚以水軍攻吳,無功而返。周靈王二十四年,楚軍攻打叛楚之舒鳩時,與吳援軍遭遇,以後退誘敵、全力合擊戰法大敗吳軍,遂滅舒鳩(參見楚滅舒鳩之戰)。吳王諸樊又率軍攻巢(今安徽安慶北),被楚守軍射死,吳軍敗走(參見巢城之戰)。為全力對吳,楚急欲擺脫與晉、吳兩面作戰之不利境地。晉因六卿專權,內爭不已,亦急欲暫停對外戰爭,遂在宋大夫向戍倡議下,於二十六年在宋召開以楚、晉共為盟主,有秦、齊等十四個諸侯參加的弭兵之會。與晉楚爭霸戰爭有關的各國,均應邀參加。但連年與楚作戰之吳,卻未被邀請。楚與晉媾和的主要目的在於騰出手來,全力對吳,以確保江淮及維持霸主地位,當然不會約吳,以免受盟約約束。晉因吳繼續與楚作戰,互相削弱,對鞏固其霸主地位有利,亦不願約吳。作為新興軍事強國的吳擴張欲甚強,正謀求奪取江淮作為爭霸中原的第一步,更不肯參加。春秋爭霸戰爭便由晉楚戰爭轉化為吳楚爭霸戰爭。楚為改變以往之被動局面,在解除了來自晉國的主要威脅後,除以主力投入對吳戰爭外,還借外力對吳作戰。一是聯秦攻吳。秦在與晉作戰時,與楚聯繫密切,既有戰略呼應,又有戰役配合,但對於勝敗均只有損耗而毫無利益可言的逾國越境對吳作戰,則態度並不積極。二十五年,秦、楚聯合攻吳,進至雩婁(今河南商城東),秦即以吳有備為藉口撤軍。二是聯越攻吳。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及周敬王二年(前518年),越兩次出兵助楚,但並未開闢南方戰場,使吳兩面受敵,而僅僅是參加正面聯軍,這在戰略上實際未起作用。三是利用弭兵之會與晉共為霸主的權利,召集中原各國聯合攻吳。各國諸侯害怕楚國,聯軍又“政令不一,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所以除七年楚率陳、蔡等八國聯軍攻吳之役曾進入江南,攻克朱方(今江蘇鎮江)外,八年的鵲岸之戰及敬王元年的雞父之戰均以失敗而告終。尤以雞父之役失敗最慘(參見雞父之戰)。此戰不僅使楚失去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戰場主動權亦從此轉入吳軍手中;江淮地區大部要地均為吳軍攻占。
周敬王五年(前515年),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自立,為吳王磕閭。其重用伍員、伍員整軍經武,勵精圖治,使國力更為強大。闔閭戰略企圖已不限於奪取江淮,而欲徹底擊敗楚國,以“興霸成王”。闔閭即位第三年欲大舉攻楚。孫武認為,吳、楚交戰雖吳勝多敗少,但在綜合國力上楚仍居優勢;吳兵力既無楚軍數乾乘之多,戰鬥力亦未達決戰必勝之程度,且楚外圍屬國尚多,難以一舉深入腹地,應俟力量對比及全局形勢變化時,再進攻決戰。伍員則根據楚王年幼、貴族不和、缺乏有力領導及楚都距東境較遠等情況,提出先疲敵、誤敵再行決戰的方針,即將吳軍分三部,輪流侵襲楚邊境要地,楚援即退,援退再來,俟楚軍疲憊而戰鬥力削弱後,伺機集中全力進攻。這一戰略雖與晉悼公在復興晉國霸業戰爭(參見晉悼公興復霸業之戰)中施行的“三駕”戰法相似,但質有不同。晉目的在於疲楚,使之無力來爭,中心思想是避免決戰。故荀罃說“猶愈於戰”。吳則是以疲敵為手段,目的是削弱敵人為決戰服務。故伍員說“即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左傳·昭公三十年》)。二者有消極與積極之 別。周敬王九年(前511年),吳開始用伍員之謀,連續襲楚。為防止越與楚配合襲擊其後方,吳於次年發兵南下擊越,攻占檇李(今浙江嘉興南),控制了越北進的主要通道。吳發動襲擾性進攻後,六年間楚“無歲不有吳師”。楚為扭轉被動局面,曾出兵反攻,但又被吳軍示偽所騙,誤信吳水軍盡在長江,對陸路戒備鬆弛,遭吳軍突襲大敗,巢邑(今安徽安慶北)亦為吳奪占。十四年(前506年),有周王大臣參加的中原十八國諸侯會於召陵,準備攻楚。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未能實現。原楚屬國蔡、唐自願助吳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後,尾隨追擊,五戰五勝,僅10天即進入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參見柏舉之戰)。吳雖創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但楚仍保有大量兵力及廣闊土地。吳兼併楚之企圖未得實現。十五年,秦援軍與楚軍聯兵,連敗吳軍並擊滅叛楚附吳的唐國。越乘吳國內空虛之機又侵入吳境,加以闔閶弟夫慨返吳自立為王,吳軍被迫撤回。十六年,吳整頓後再度攻楚,敗楚水軍於淮水,敗楚陸軍於繁陽(今河南新蔡北)。楚恐吳軍再次攻郢,將國都暫遷於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此後,相當長時期吳、楚未再發生戰爭。
吳楚柏舉之戰示意圖吳楚柏舉之戰示意圖
吳楚戰爭,雙方均有水軍進行水上作戰;陸地作戰時,亦常有水軍協同,與此前單一車戰有所不同。吳軍先疲敵,後決戰的戰略較晉單純疲敵戰略有所進步,這說明春秋後期的戰爭指導思想已較中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關人物

周敬王,名姬匄(公元前?~前476年)。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弟。悼王病死後繼位,在位44年,病死,葬於三壬陵(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10里處)。周敬王姬匄在悼王病死
後,由劉卷、單旗扶持繼位,居於翟泉,時人稱為“東王”。姬匄在位期間,吳國也強盛了起來,積極參加爭霸。公元前515年,吳王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在從楚國逃亡來的貴族伍子胥(名員)的協助下,指使勇士專諸將匕首藏在魚腹中,乘宴會上進食的機會,刺殺了公子光的堂弟、國君僚,奪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稱吳王闔閭闔閭成為吳王之後,採用伍子胥的計策,用幾支軍隊輪番騷擾、攻掠楚國,使楚軍手忙腳亂,窮於應付。公元前506年,闔閭又以伍子胥為謀主,大軍事家、齊國人孫武為將軍,統帥數萬大軍攻楚,五戰五捷,攻入了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國大臣申包胥見國破君逃,趕往秦國乞求救兵。秦哀公猶豫不決,申包胥便在宮門外哀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入,從而感動了秦哀公,下令發兵。經過幾個月的激戰,加上吳國發生了內訌,才打敗了吳軍。楚昭王回到郢,怕吳軍再來,就遷都到若(今湖北省宜城東南)。這場大戰,長達10個多月,史稱“吳楚郢都之戰”。
周敬王所建蟠門遺址周敬王所建蟠門遺址
公元前496年,闔閭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國君允常死,子勾踐初立之機,不聽伍子胥的勸阻,出兵攻越,勾踐帶兵北上迎戰,兩軍會戰於攜李(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南)。吳軍陣容嚴整,勾踐組織敢死隊兩次衝鋒都失利,又強令三隊死囚將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朝著吳軍高喊:“兩軍對陣,我們違犯了軍令,不配為軍人,該死罪,現在甘願以死贖罪。”喊罷,一個個自刎,仆地而亡。這驚心動魄的場面震驚了吳軍,鬆懈了他們的鬥志。越軍乘機擂動戰鼓猛撲過去,使吳軍大敗,闔閭也被越將靈姑砍去了一個大腳趾,死於回師途中。其子夫差繼位,發誓要報此殺父之仇。這場大戰,史稱“吳越攜李之戰”。兩年後(公元前494年),夫差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傾全國之兵攻越。越王勾踐不聽謀士范蠡文種的勸阻,貿然出兵會戰,在夫椒(今江蘇省太湖椒山)之戰中,被吳軍擊敗。勾踐率領主力部隊5000人退守都城會稽,被吳軍包圍。越王勾踐這才聽從文種的建議,以卑詞重禮求降。伍子胥力諫夫差勾踐,滅越國,以免後患;伯嚭因為收受了越國的賄賂,竭力勸說夫差受降。夫差聽從了伯嚭的建議。
越國投降後,勾踐和夫人及臣吏300人被押往吳國。勾踐為吳王駕車養馬,
夫人打掃宮室。他倆居於囚室,穢衣惡食,受盡屈辱。經過整整3年,歷盡艱險,又仗著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倆的主張,終於被赦免回國。從此,勾踐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計畫,一方面不斷地將西施、鄭旦等美女和財物貢奉夫差,以結歡心,並且藉此助長夫差的驕奢淫逸;一方面積極發展生產,繁息人戶,整飭內政,招集賢才,加強軍備,暗中養精蓄銳。為了激勵自己,勾踐特意給自己安排了艱苦的生活環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飯,還在門口掛一隻苦膽,出入時都要舔嘗一下,以使自己牢記往日的恥辱和復國的志向,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臥薪嘗膽”。越國逐漸恢復、強盛起來。伍子胥眼見夫差放虎歸山養虎為患,再次勸諫夫差攻滅越國,殺死勾踐夫差不聽,加上伯嚭的讒言,夫差賜劍伍子胥命他自刎。果然,兩年後即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夫差北上到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與晉、魯會盟之機,統帥50000大軍直搗吳國,經過3天激戰,攻克姑蘇,活捉吳太子友夫差聞訊回師,與勾踐媾和。4年後,勾踐再次伐吳,三戰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蘇。公元前473年冬,越軍第三次攻入姑蘇,夫差被圍於姑蘇山上(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踐乞降為臣。在范蠡的勸阻下,勾踐沒有應允。夫差羞愧難言而自殺。 姬匄在位時的公元前478年,衛國工匠們(手工業奴隸》因為受不了衛莊公的虐待,發生了暴動,包圍了王宮。衛莊公求饒不成,只得帶著太子疾和公子青從宮牆北面跳牆逃命,把腿也摔斷了。這時衛都城附近受過衛莊公殘害的“戎州人”也趕來,先殺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衛莊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說:“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給你。”己氏的妻子曾經無辜地被衛莊公剪光一頭美發拿去給衛莊公夫人做了假髮,這時便怒斥說:“我殺了你,那塊玉還是我的!”就殺死了衛莊公。這次工匠暴動沉重地打擊了衛國奴隸主統治集團,把奴隸主嚇得膽戰心驚。
周敬王建吳國都城遺址周敬王建吳國都城遺址
姬匄在位期間,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度過了他忙碌的中年和晚年。孔子名丘,魯國陬(名鄒)邑(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他提出了一套維護正在崩潰的奴隸制度的政治主張和理論根據。他的保守思想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為維護封建制度和統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興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在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上也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相傳他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春秋》,為保存和發展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敬王繼位後,和西王姬朝長期相互攻伐,爭奪帝位。六年後,他在晉兵幫助下,擊敗姬朝,鞏固了王位。
公元前476年,姬匄病死,死後的廟號為敬王。

歷史意義

楚國與吳國的交戰暫時以楚國收復郢都的勝利而告終。楚國已經從瀕於危亡的大難中復甦,國力漸充,威名益著,但不像霸主那樣氣焰灼人,在國內使民眾得到了安寧,在國外樹立了一個並不招惹反感的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