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平原

杭嘉湖平原

杭嘉湖平原是浙江最大的堆積平原,位於太湖以南,錢塘江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包括嘉興市全部,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東北部。地勢極為低平,河網密布,有京杭大運河穿過。

杭嘉湖平原位於中國浙江省北部,太湖流域南部,是浙江省最大的平原。地理範圍大致包括太湖以南、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東海以西的廣大地區,行政範圍包括嘉興市全境,湖州市大部、杭州市的東北部,屬長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杭嘉湖"指杭州、嘉興、湖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杭嘉湖平原
  • 外文名稱:Hangzhou-Jiaxing-Huzhou Plain
  • 行政區類別:浙江省
  • 所屬地區:浙江嘉興等市
  • 下轄地區:杭州、嘉興、湖州
  • 電話區號:0571、0572、0573
  • 郵政區碼:310000、313000、314000
  • 地理位置:中國浙江省北部
  • 面積:6400多平方公里
  • 人口:約1600萬人
  • 方言:吳語太湖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西湖、西溪、南湖、烏鎮莫乾山、安吉竹海、錢江潮,京杭大運河
  • 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嘉興機場
  • 火車站杭州站杭州東站、嘉興站、嘉興南站、湖州站
  • 車牌代碼:浙A、浙E、浙F
  • 類別堆積平原
  • 平均海拔:3米左右
平原簡介,經濟狀況,絲綢歷史,形成條件,輝煌歷史,交通情況,平原湧泉,形成原因,

平原簡介

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平均海拔3米左右。地面形成東、南高起而向西、北降低的以太湖為中心的淺碟形窪地。平原上水網稠密,河網密度平均12.7千米/平方千米,為中國之冠。
杭嘉湖平原杭嘉湖平原

經濟狀況

杭嘉湖平原是中國商品糧基地,自六朝以來便是中國皇室和軍隊用糧的主要來源。杭嘉湖平原也是杭州龍井等名茶的原產地,此地又以絲綢生產加工而聞名。杭州湖州(尤其是南潯雙林菱湖等鎮)是著名的生絲產地和絲綢加工地點,太湖水產豐富。近代以來,此地工業迅速發展。現已詳成完善的工業體系,國營、民營、外資企業數量眾多、實力雄厚。

絲綢歷史

早在20世紀前,杭嘉湖地區的絲綢已經如同今日最熱門的股票一樣:熱銷海外,價格變化無常,而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全世界的神經。它的品質位居榜首,中國的皇室和歐洲的貴族都以擁有一件由杭嘉湖絲綢製作的華服為榮。
杭嘉湖絲綢杭嘉湖絲綢
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在湖州地區被發現,其距今4700多年,這裡是全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
漢代之後,北方多戰亂,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明清江南桑蠶絲綢業達到頂峰。

形成條件

杭嘉湖平原位於太湖以南,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四周高,中間低,水網密布,不利於排水。桑樹耐旱,不喜濕,那么究竟杭嘉湖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把“滄海”變成桑田的呢?
水利上,歸功於杭嘉湖地區人工開鑿的河渠漊港和運河荻塘,所謂“橫塘縱漊”。在雨季河水會流入太湖,在旱季則引太湖水灌溉農田。
土地上,人口的遷移,特別是在南宋後,人口的大量南徙,為了解決糧食等問題,加強對農田的開墾,許多沼澤地都被改造成膏腴農田,還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
水質也是影響絲綢質量的重要因素,繅絲需要大量的水,長江流經杭嘉湖地區,水流緩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積下來。
生產模式上,江南水鄉利用池塘養魚畜牧,與栽桑養蠶的水肥相結合,形成自然循環條件下的相互促進,形成特有的生產模式,保證了桑樹生長。
傳統養蠶技術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以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採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將“出口乾”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餵蠶,絲光白而韌。

輝煌歷史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明清代在杭嘉湖道江寧蘇州和杭州三處設立的﹑專辦宮廷御用和官用各類紡織品的織造局。掌織辦宮廷所需及官用之綢緞、絹帛、布匹等紡織品。清皇室內各府規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龍袍、鳳衣都必須用此地的絲綢精織而成。清康熙時織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選取湖絲作經線製成的。
參考資料:杭州紅門局
杭州紅門局東起定安路,西至勞動路。封建朝代,杭州民間絲織業發達。由於文武百官所穿服飾需大量綢緞縫製,故從吳越國開始,杭州便設有官府織物機構,專事採辦、製作絲帛織物以供朝廷百官和豪門權貴享用。到了明代,杭州絲織產業已頗具規模。明永樂二年(1404),朝廷在御史台舊址專設織造局,負責織染綢緞,為皇室製作鳳冠龍袍、綸巾緞靴。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美稱,而紅門局則可被視為“府中之府”,內分官廳和織廳,官廳主要負責採集、運輸及管理等事物,有各種用房上百間,並建有三個大廳,正廳懸掛“天章首煥”的匾額;織廳主要由一百多個織染作坊和兩個庫房組成,其大堂的匾額寫有“經綸”二字。紅門局匯集能工巧匠,精染細紡各色綾羅綢緞,做工考究,質地優良。
紅門局原稱北局,民間因其有紅漆大門而俗稱紅門局。建築採用園林式布局,石山木廊,廣種梅花。每當暖風綻苞之時,彩帛與鮮花相映成趣,常引來不少市民登門觀賞,更有文人雅士賦詩助興,使之更負盛名。後毀於太平軍戰火。有《紅門局看梅》一詩寫道:
紅牆婉轉護官梅,早向東風取次開。
笑我三人頭盡白,也隨游女看花來。
嫩晴天氣午風和,坐對茶煙揚碧柯。
領略花間春意趣,機聲停處鳥聲多。

交通情況

平原水陸交通發達,鐵路以杭州為起點,滬杭、杭宣線分別貫穿平原東、公路環連杭州、嘉興、湖州3市,並伸展至山區和海邊;西部,並與浙贛、皖贛、蕭甬線聯結;水運具有重要地位。航程總長3000餘公里,溝通平原500餘集鎮。

平原湧泉

“嘉熱2號”井於2007年5月18日開鑽,到2008年3月29日鑽進到2161.81米終孔。2008年4月15日,該井成功打出地熱水,井口水溫40℃,經過120天抽水試驗,日可采水量達225噸,標誌著杭嘉湖平原深部地熱勘察取得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杭州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和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水質測試,結果表明,熱水中富含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及化學組分,其中偏矽酸30.7毫克/升,達到了《地熱資源地質勘察規範》有醫療價值濃度標準,鍶1.2毫克/升,鋰0.62毫克/升,碘1.4毫克/升,溴1.28毫克/升,硼酸0.8毫克/升等,屬氯化物·重碳酸——鈉型溫泉,屬中低溫地熱資源,可直接用於健康療養以及溫室種植、水產養殖等。

形成原因

杭嘉湖平原地面形成東、南高起而向西、北降低的以太湖為中心的淺碟形窪地。平原上水網稠密,河網密度平均12.7千米/平方千米,為中國之冠。平原表層沉積物以細顆粒泥沙(細粉沙、粘土)為主,屬河流湖泊堆積物,其南緣屬潮灘相沉積物,土質粗而疏鬆,地面缺少湖泊、水系變稀,地形相對高亢。平原內這種地面高程、沉積物質地和水文狀況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水利設施及工程建設等方面有深刻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