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

郢都

郢都,古地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都。楚人有將都城命名為郢的習慣,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徙,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郢都
  • 外文名稱:ying
  • 別名:紀郢
  • 行政區類別:國都
  • 所屬地區: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 地理位置:紀山之南、渚宮之北。漳沮以東,雲夢子西;臨江
  • 面積:16平方公里
  • 人口:約30萬
  • 方言楚語
  • 著名景點:荊州古城
  • 機場:荊州機場
  • 火車站:荊州站
  • 拼音:Yǐng dū
沿革,爭議,爭議一:楚都丹陽在何處?,爭議二 :楚國何時都郢?,爭議三:文王/武王徙郢在何處?,

沿革

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城曾幾經遷徙,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而楚人有將都城命名為的習慣。
荊州古城荊州古城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湖北省枝江市或河南省淅川縣。
2、郢都:楚文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州荊州區(故江陵)西北,今紀南城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爭議

爭議一:楚都丹陽在何處?

丹陽是古代楚國初興之地.據《世本》(見《左傳》桓公二年孔穎達《正義》引)及《史記·楚世家》所記,早在商周之標,楚禽熊已居丹陽,並服屬於周文王;到西周初年,成王時,胃熊的後人熊繹始受封為楚子,仍居丹陽.下至春秋初年遷鄧為止, .丹陽”作為楚國早期都城名稱,前後共達三百餘年。而對於其所在地,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丹淅說,該觀點認為在丹江口和淅川一帶。淅川楚墓群的發現、發掘在向人們提示:楚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湖北沒有早期楚墓而多戰國楚墓,且楚國宰相的墓出現在淅川下寺,這說明楚國的始都在丹陽,即今天的淅川境內。考古發現印證了史書記載:“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即楚都於武王時才從丹陽遷往湖北江陵,楚文化的發展有一個從中原向江漢平原遷徙的過程。此外,在淅川春秋楚墓東約20華里的丹江口水庫內,在水位下降時,曾發現一座民眾稱之為“龍城”的古城遺址。城址的規模有七八萬平方米,但遺憾的是這個城址沒有進行過考古挖掘。
其二,枝江說。該觀點認為在宜昌枝江一帶。

爭議二 :楚國何時都郢?

楚國最早的國都在丹陽(今湖北枝江或河南省淅川),後因與其他小國爭奪漢中之地,從丹陽遷到郢。楚國何時遷都至郢,後世人們爭執不休,大概有如下四種說法。
其一,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O6)說。清人宋翔鳳《過庭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根據楚武王伐隨、代鄖的時間,斷定遷都時間應在武王三十五年,也就是楚武王熊通大力向外開疆拓土,侵隨並開始經營漢東之地時。此說顯然在觀念上過於陳舊,沒有分辨“居丹陽”與“始部郢”的區別,實難信從。
其二,楚武王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初(前7O3一前699)之間說。石泉《楚都何時遷郢》一文,根據《左傳·桓公十三年》“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以聽刑”、劉昭《讀漢書補註》引《荊州記》,江陵東三里余,有三湖,湖東有水名萇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以及《水經注·沔水篇》“江陵城西北有紀南城。……三湖合為一水,東通荒谷。荒谷東岸有冶父城”的記載,推斷出上述結論。可是此三條材料,均未直接提到郢都,很難推斷出此時楚國已確立國都的結論。
其三,楚文王元年(前689)說。《史記·楚世家》載:“文王熊貲立,始都郢。”范文瀾在師國通史》第一冊中亦言:“東周初期,楚愈益強大,前7O4年,楚君熊通自號武王。熊通子文王熊貲遷都郢,有地千里。”此說只是沒有具體說明都郢於文王元年罷了。
其四,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O)武王崩、文王即位之時說。雖然《左傳·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中,有“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寥伐楚師”,楚莫敖屈瑕“次於郊郢”的記載。但這時的郢,還只是楚人在幾次伐隨戰役中開闢的根據地,尚非楚之國都。《左傳·莊公四年》載,楚武王五十一年,武王死於代隨軍中,楚人與隨人“為會於江油而還,濟漢而後發喪”。發喪的地點當在郢或郊呈卜一帶。文王此時繼武王立,以後就可能一直住在郢,並未回丹陽,郢這才正式成為楚之國都。
由上觀之,武王徙郢說和文王都郢說,似異而實同。諸說中唯《史記·楚世家》的記載比較明確,但司馬遷的記載是否符合史實,尚待考古材料的證實。

爭議三:文王/武王徙郢在何處?

自楚武王至楚昭王年間的郢都究竟在何處?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在今湖北江陵的紀南城。始都郢的地址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家意見是不一致的。自杜注為湖北江陵北紀南城起,一直成為流行的說法,也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據史籍與考古發掘材料,進一步考證了郢都的地址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見解。襄陽籍石泉認為:春秋、戰國的楚郢都及秦漢江陵城應在當時的沮漳二水間(今蠻河流域下游)、漢水以西不遠處。今楚皇城遺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筆者注)應即楚郢都及其後繼城市秦漢江陵城故址。
對於春秋春秋時期的郢都在什麼地方?我們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郢都的地理位置,因為荊州市境內沒有大型春秋時期的楚墓。但《左傳》中有一段幾段話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一、楚武王時期莫敖屈瑕兵敗自殺於“荒古”(今江陵);二、楚國兵敗屈瑕自殺,諸將自囚於冶父(今沙市);三、楚昭王說過“楚國之望,祭祀不過江、漢、睢、漳”,就是說楚國的地望在長江、漢江、睢水、漳河之間,結合楚國曾以“方城為城,漢水為池”的典故看,紀南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是絕佳的,因為紀南城南臨長江,西濱睢水和漳河,北方在漢江之南有紀山屏衛一馬平川的紀南城,東臨雲夢澤,有古夏水直通章華台,這樣的地理位置是理所當然國都之地。
事實上,戰國時的郢都及秦漢時期的“江陵城”,就沒有遷徙過,考古成果“荊州紀南城遺址、鳳凰山漢墓(漢文帝時期)、松柏(漢武帝時期)及張家山(秦末漢初)出土文獻都有明確記載,其中荊州鳳凰山男屍隨葬《吿地書》記載大意是:江陵丞轉告地下丞,江陵縣西里五夫遂少言(男屍),不幸於文帝十三年5月13日去世,望地下丞給予他在陽間的待遇;無論是地點、時間點、主持官員等,還是喪葬風俗均明確提及“江陵”,古人有“葉落歸根”的習俗,就連不再江陵任職的安都丞去世了,也遷回江陵安葬,這無疑是具有“合法證明”江陵城位置的證明,所以楚國及秦漢時期的江陵城的位置,與襄陽方面的石泉教授所謂的“楚國及秦漢時期江陵城在宜城楚皇城”說法是不同的,這些文物與歷代史書基本吻合,對於江陵城及前身郢都具有定位性的歷史依據。
而且,張家山(秦末漢初時代)漢墓出土《二年律令·軼律》、荊州松柏漢墓(墓主周偃,漢武帝時期)出土文獻“南郡免賦薄”均沒有“宜城”縣,卻有“宜成”縣;而且南郡最近的縣是江陵,與江陵縣最近的“顯陵”,顯陵是臨江王的守邑,臨江王的國都就是江陵縣;另外,南郡文書傳到各縣均是由近及遠相傳閱的,唯獨江陵縣是“另書以郵驛相傳”,秦漢時期五里一郵十里一亭,可見江陵與南郡僅一郵之。而荊州境內有紀南城、郢城和荊州城,這三座城池均符合“郵距”。
更具近四十年的考古依據,紀南城起於春秋中葉,以紀南城為中心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墓葬群多達七個,墓葬封土堆直徑規模超過100米多達數百冢,其中荊州龍山(今八嶺山)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就有大型楚墓(熊家冢類型的超級大墓)接近500冢,這其中包含春秋中期、戰國早期、戰國中期、戰國末期的,為什麼沒有春秋早期的呢?我個人認為早期楚墓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可能被“占用”,或與早期並不富裕所以沒有大興土木有關。
當然,宜城作為楚國腹地,有一些楚國早期墓葬與紀南城作為楚國都城及秦漢江陵城的地理位置並不衝突,要知道紀南城巔峰時期人口總數多達40萬,16平方千米的紀南城有這樣大的人口基數,墓葬需求明顯比宜城要大得多,而以紀南城為中心的周邊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幾乎是楚國墓地,這一數據絕對絕冠先秦,這是客觀事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