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

銀元

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大約在明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1821年-1850年)年間,台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元
  • 外文名:SILVERDOLLAR
  • 起止時間:15世紀到二戰
  • 法律地位:中國清末民國時所流通的本位貨幣
  • 類  型:銀制硬幣
  • 別  名:大洋、銀圓、洋錢
歷史發展,歷史,發展,制度廢除,收藏鑑定,材質重量,其他方法,四大天王,相關逸聞,

歷史發展

歷史

早期
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柱洋、本洋、佛頭。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16世紀末,本洋開始流入我國,但到鴉片戰爭前,僅作為士大夫階級的一種玩物或收藏品,並沒有成為真正的貨幣。鴉片戰爭後流通於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
卡洛斯三世雙柱卡洛斯三世雙柱
墨西哥於1821年獨立後,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據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有人估計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國市場的鷹洋在4億多枚,當時上海金融市場專門開設鷹洋行市。1905年後,墨西哥採用金本位制,停鑄鷹洋,鷹洋流入中國漸少,1919年後上海金融市場逐停開鷹洋行市。
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貿易銀元,因幣面鑄有一個持杖的不列顛女神站像,俗稱人洋站洋站人(是英國在印度境內和在香港專為在中國境內流通而鑄造的一種銀元,背面鑄有中國圖案花紋及中文“壹圓”兩字。該幣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國銀行發行,總共發行約1.5億枚,流行於兩廣、閩浙、滬寧一帶);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其他尚有美國的貿易銀元、法國的安南銀元等。
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兩廣總督張之洞於十三年(1887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乾隆寶藏”“嘉慶寶藏”“道光寶藏”“乾隆寶藏”“嘉慶寶藏”“道光寶藏”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銀元的幣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圖案有萬年青、太極圖等多種版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現兩種新版別,一種是中央滿文“大清”,另一種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數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
吉林省造“光緒元寶”吉林省造“光緒元寶”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戶部在天津籌建製造銀錢總廠,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為“造幣總廠”。同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下令劃一銀元,但未貫徹。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大清戶部鑄造銀幣大清戶部鑄造銀幣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總廠制有幣面標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幣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幣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
由於“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果,天津造幣總廠於光緒三十二年試製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幣,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又試製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幣,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製作都極精美,有標準幣之稱,但都未正式發行。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幣總廠製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政府製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開始製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國幣以圓(元)為單位,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於十月發行。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於宣統二年試製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製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由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迅速覆亡,所鑄銀幣沒有來得及正式發行,僅以軍餉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
銀元
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於3月間公布了《幣制綱要》,確定銀元為貨幣單位,規定每單位銀幣的總重量為26格蘭姆,約合庫平六錢九分七厘,成色為90%。當年鑄成了有孫中山頭像的開國紀念幣。由於所鑄數量很少,市面很難見到。先後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系列硬幣,其中也有銀元。
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
仍沿用銀元作為價格單位。1928年國民政府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15條,確定“本位幣:銀幣一圓”,“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一圓銀幣總重量為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1929年4月10日,又頒布了《中央造幣廠組織章程》,在上海籌設中央造幣廠,鼓鑄銀元。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定每枚銀元總重量為26.6971克,含銀89%,純銀重23.493448克。當月以“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鑄造銀幣發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
銀元
銀元

發展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裡占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雇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鹹豐6年所鑄。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準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莊的“莊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銀元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採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並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為了和外國銀幣對等流通。清朝時期除了新疆省曾經正式發行流通過面值庫平一兩的的銀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行省只鑄造過三四種面值庫平一兩的銀元樣幣,沒有正式發行流通。自清朝末年一直到1930年代初,中國最為當時最大的銀本位國家,一直存在“兩元之爭”。但銀元始終占據上風,這是由於中國並非銀元的發明國。銀元鼻祖西班牙本洋和後來的墨西哥鷹洋的重量約合庫平七錢二分,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發行的銀元也都跟隨效仿。由於銀元本身是貴金屬,可以在銀本位國家直接流通。所以,中國市場上流通的銀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外國銀元。因此,為了便於流通,避免繁瑣的折算。清朝政府也只好以元為單位鑄造銀元。到了民國,更是如此,民國時期,銀元鑄造權基本收歸中央,地方省份鑄造的銀元大量減少。另外,除新疆省在民國初年鑄造了幾種庫平一兩的銀幣以外。從中央到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面值一兩的銀幣。至於市場上的那些面值貳圓、伍元、拾元、拾兩的“銀元”都是臆造假幣。

制度廢除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後,仍維持著銀兩、銀元並行的貨幣制度,但銀元的使用比起用銀兩更有許多方便之處,南京國民政府幾經討論,擬廢除銀兩制度,確立銀元為本位幣。1928年3月,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率先提出“統一國幣應先實行廢兩用元”的動議,財政部認為甚為可行。1933年3月10日起,先在上海實施“廢兩改元”,得到工商界的支持,頗為順利,遂決定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實行。4月5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出《關於廢兩改用銀本幣的布告》,宣布自4月6日起,“實行廢兩改用銀本位幣”,“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至此,完全廢除通用了1000多年的銀兩制度,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
中國最後鑄造的銀元“船洋”中國最後鑄造的銀元“船洋”
正當中國實行廢兩改元取得一定成果之時,世界金融市場開始了突變。1931年以後,英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相繼放棄了金本位制、發行紙幣,實行輕度貨幣貶值,以刺激國內的生產和消費。1933年,美國新任總統羅斯福為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增發貨幣,加足發行通貨準備金而增加白銀儲備,連續發布《購銀法案》和《白銀國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當美國大幅度提高白銀價格並大量收購白銀後,由於中國的銀元遠比美國的白銀收購價低,促使了中國銀元大量流向國際市場,被美國當作白銀收購。僅兩年時間,中國約有3億多枚銀元流向國外。這造成了中國流通領域內貨幣奇缺的現象,並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銀元危機席捲中國大地。為避免經濟的全面崩潰,1935年11月3日下午,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銀行界開會,宣布政府自次日起實施《緊急安定貨幣金融辦法》,即實施法幣政策,實行紙幣政策,不準行使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見幣制改革)。以後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

收藏鑑定

材質重量

銀元,又稱銀幣、 洋錢, 清代為“龍洋”、“大洋”, 民國“大頭”居多, 為袁世凱、孫中山大頭像。孫像開國紀念幣又稱“小頭”,背帆船又稱“船洋”。隨著存世量的不斷減少、收藏與愛好者的不斷增多,銀元造假賣假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引人上當受騙。源於此,如何鑑別真假銀元已成為收藏愛好者不可缺少的知識。結合本人所學知識和多年的收藏鑑別經驗,現介紹幾種粗淺的鑑別方法,供初涉銀元收藏的愛好者參考。
銅質銀元:這種銀元的形態、大小、圖案完全與真銀元相似,但它是以銅為主體製造出來的,因為銅質堅硬造成圖案粗糙模糊,雖然外表鍍銀,但一磨擦,即現出銅的本質,敲擊出來的聲音比真銀元尖亮,並伴有哨聲。
鉛質銀元:是以鉛充銀、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圖案與真銀元基本上沒有差別,但敲擊出來的聲音比較厚實,發悶,陰沉而帶嗒音,用火烤熱,隨之變形,鉛即流出。
銀元銀元
夾餡銀元: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比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種夾餡銀元是假銀元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夾銅、鐵、鋼、鉛、鋅、錫等多種成分,敲擊出來的聲音厚實、短促沉悶,沒有轉音,重量比真銀元輕,通常不足25克。
砂版銀元:這種銀元是運用翻砂技術製造出來的,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左右,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可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材質多為鉛、錫等近白色金屬,敲擊出來的聲音也比較尖亮。市場上見到的假銀元多數屬於這一種類型。
私制銀元:這種銀元是私人製造的,材質為銀,這種偽錢主要是從台灣的錢幣市場上販來的,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鑄造,因此又稱瓊版銀元,品種有袁大頭幣、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北洋造“龍洋”幣等,其共同特點是聲音尖高,質量低劣,銀的成色不足80%。總的來說,這種私制銀元也是舊銀元的一種。
改版銀元:這種銀元一般無法用肉眼鑑別,不論敲聲或測試銀的成色或重量或者包漿均是舊制,這種造假的方法很逼真,是把真銀元的字用刀刻或挖掉,然後將特製銀字貼上上去,冒充高檔的珍稀品傳世銀元,牟取暴利。這種改版銀元唯一的辨別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鏡鑑別,細看每個字型的跡縫,是否有留下的刀刻痕跡。
新版銀元:這種銀元市場上比較多,是用真銀通過高仿製成。偽造新版銀元是因為早期銀元日漸稀少,它的收藏價值已遠遠高於銀子價格的數倍數十倍,利潤可觀。這種新版銀元雖然在圖案、聲音、重量等方面難以區別,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早期的銀元是用幾十噸的機器衝壓製成,因此表面平滑如鏡,銀的密度較好,而新版銀元因製造設備簡陋,工藝簡單,大多數又是翻砂版,即便是用機器衝壓而成,機器的重量也比不上原先的老機器,所以細看銀元表面及局部有較小的沙眼,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其圖像無立體感,尤其城牆垛口和齒邊不規整。
總之,真銀元的標準重量是26.6克左右,經過流通磨擦,也不會低於25克,真銀元的圖案清晰,城牆垛口和齒邊平整光滑,細微的筆劃也有立體感,銀元表面越擦越亮,亮光柔和,假銀元越擦越灰暗,這些基本準則把握住了,仔細辨別,才不至於上當受騙。

其他方法

真銀元的特點主要是聽聲音脆而洪亮,有音韻,互擊有餘音產生,反之則偽;看其幣面顏色潤白,圖案自然清晰,色澤細膩豐富。當然真正細緻鑑定的過程可歸納為四個方面:聽聲音、看外形、稱重量、定成色。
聽聲音。這是銀元鑑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銀元,聲音一般較柔和悅耳。不足成色的銀元,因含銅量高,聲色嘶啞、短促而又渾濁。假銀元音長尖高或低悶。聽聲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銀元敲擊其邊緣,聽其聲音進行鑑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銀元挑出來,再行鑑別。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數量(8至25枚左右)的銀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聽其碰撞發出的聲音,並結合圖案、花紋來鑑定。
看外形。真幣採用壓力適度的衝壓,將銀幣冷壓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邊緣線條粗細均勻,間距也疏密一致。人像、髮絲、鬍鬚、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毫不雜亂。
稱重量。一般真銀元流通時間長短有異,磨損程度各異。但同一品種、版別的銀幣,其質量不會相差1克。比如壹圓銀幣重量平均約26.5克,半圓重量平均約13.25克。成色為88%則定為真幣。
市場上發現的批量偽造銀元,主要採用銅等合金鑄造而成,其特點各異:有的仿照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幣圖案,其顏色為白灰帶青色,無光澤,聲音尖短,類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徑比正常銀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質量總在20克上下。還有少數的是用銅、鉛、等金屬鑄造的假銀元,外表鍍銀,其特點為銅質鑄造的假銀元版圖粗糙,音尖短而量輕,磨掉表面銀色多呈現微黃,質量為21克左右;用錫、鋁鑄造的假銀元,則圖案模糊,質軟無彈力,聲音低沉。將銀色磨去,錫質的為青灰色;鋁質的為青黑色,質量均在20克左右。
另外,由於銀幣在長期不斷地交換流通使用過程中,經過人手的撫摸、摩擦,其磨損的部分主要在錢體的突出部位表現出來,應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勻,無方向性。因此,一般全部包裝、無磨損,錢體又無包漿的高檔銀幣可判定為假幣。

四大天王

從明代崇禎四年至解放前夕先後發行了640餘種銀幣,其中四種銀元今日價格頗為昂貴,這就是舊版銀元中的“四大天王”: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壹兩銀元、香港造上海壹兩銀元、湖北省造光緒七錢二分本省銀元、孫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銀元。
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壹兩銀元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壹兩銀元
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壹兩銀元
為迄今我國錢幣在世界拍賣會上價格最高的銀元。此幣於光緒二十九年奉天省(今遼寧)造幣廠鑄造,直徑4.05毫米。正面上方為“奉天省造”,中間為“光緒元寶”,背面為蟠龍圖案,四周環繞英文“奉天省·庫平一兩”。其試鑄後未發行,十分稀罕。前兩年,筆者在天津古文化一條街上見過一枚,賣家報價為25萬元,遺憾的是筆者下手慢了一步,被一位畫家搶購。說實話,25萬元並不算貴,1991年6月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超級展覽館世界錢幣拍賣會上,其起拍價為3.5萬美元,場上你爭我奪,最終以18.7萬美元被台灣錢幣收藏家張秀清收入囊中。今日,此幣陳列在台灣鴻禧美術館。
香港造上海壹兩銀元
清同治五年,上海工部局委託英資香港造幣廠開鑄銀元,誰知“上海壹兩”(分龍圖外有芒紋和無芒紋兩種)銀元的圖案出現了英國皇徽和國徽,而且讀序為先右後左,從上而下,與中國錢幣的讀序相反,竟然連主圖的蟠龍也變了獅頭,甚至外以英國最高勳章圍繞;背面圈外中文“上海壹兩”,下書“1867年”,周圍英文譯為“上海壹兩”、“香港”。同年十月,“上海壹兩”這種外貌呈地道英國風格的銀元,公然在市面上通行,但最終未被市民接受,不久便銷聲匿跡。現在此幣民間交易價在15萬元以上,足見其珍罕程度,不為常人所能得見。該幣拍賣價更是高昂,香港回歸後,“上海壹兩”銀元拍至66.7萬港元,居中國銀元高價第二位。
香港造上海壹兩香港造上海壹兩
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本省銀元
直徑3.9厘米,重27克左右。其正面中間為“光緒元寶”,上書“湖北省造”,下有“庫平七錢二分”字樣,面文筆畫渾厚,背面為蟠龍圖案,四周環繞“湖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英文字樣,左右為“本省”字樣。因“本省”兩字有畫蛇添足之嫌,廢止停鑄,故存世罕見,深受泉界重視。在1988年5月上海銀元銅元拍賣會上,以62萬元天價成交,創國內銀元拍賣價最高紀錄。
光緒元寶光緒元寶
孫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銀元
是天津造幣廠於1929年鑄造的。此幣直徑3.9厘米,重27克左右,正面為孫中山著西服肖像,背面為雙旗、地球圖案,故稱“孫中山/地球”版銀元。1997年3月,此幣在上海首屆近代銀幣拍賣會上拍至55萬元高價。
國民政府時期鑄造銀元國民政府時期鑄造銀元

相關逸聞

這是李蓮英專門為討好太后祝壽時所獻的一盒專向用幣,當時在皇后做壽的前一天就叫劉仨挑著一擔“黃豆”(一萬塊該幣分別放 在兩桶里,上面蓋著黃豆)給皇后送了去,本來皇后愛喝豆漿的,每餐都飲,而且號召宮裡的人都 喝,說為了健身。皇后一看送去了黃豆,便很不 高興,於是大怒道“李蓮英安得什麼心?!——傳旨:叫李蓮英立刻上殿見我!”李蓮英馬上進宮跪下解釋:“
壽字一兩壽字一兩
皇后息怒,奴才該死!皇后你聽奴才解釋:皇后您明天做壽的,今天奴才拿來黃豆明天叫人磨成也不晚,絕對不會耽誤明天大事,保證喝的上新鮮豆漿。皇后你再看桶里黃豆下面是什麼東西?”“那打開看看!”皇后說。李蓮英連袖子都顧不上挽,下手扒開,翻出了一塊塊壽字壽星銀元笑著對皇后說:“皇后您看,這裡邊有一萬塊"壽"字銀元那表示“皇后萬壽!"這些黃豆明天一早就變成豆漿,今天不磨成豆漿,那就是無疆(漿),整體那不就是“皇后萬壽無疆!”皇后笑了:“小李子你想得真全,才幹,才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