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公園

梓州公園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被譽為“蜀中第二草堂”的三台杜甫草堂是梓州公園的核心景區。景區占地4000餘平方米,區內小橋、流水、梅園、竹林交錯,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蘭可賞。置身其中,令人既發詩聖之感慨,又享自然之恬靜。景區充分利用地形造景,注重動靜對比,規則式和自由式園林相結合,綠地、水景、古建築相互映襯,使有限空間古樸、典雅、美觀、大方的景觀效果更加突出,再現了詩聖當年“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何處啼鶯切,移時獨未休”之意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梓州公園
  • 地理位置:綿陽三台縣
  • 著名景點:杜甫草堂
景區簡介,景點簡介,杜甫草堂,詩史堂,杜甫生平館,詩聖梓州勝跡,杜甫與梓州,梓州兩草堂,梓州抗戰遺址,名人與梓州,李商隱在梓州,景點級別,

景區簡介

梓州杜甫草堂於縣城西牛頭山,占地面積約10000m2 ,後人為紀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寓居梓州(三台)一年八月,緬懷詩聖“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的愛國主義精神,於1984年至1990年先後在原明代工部草堂遺址上而建。為進一步弘揚杜甫文化,在不改變原建築結構的前提下,於2007年對公園景觀進行改造,以展示盛唐文化為靈魂,以體現草堂仿古建築群為核心,貫穿石柱盤龍、藝術牆、健身長道、摩崖石刻、詩聖廣場、梓州閣、大型浮雕“雙鳳朝陽映牛頭”、聚賢樓及眾多亭閣水榭等景點,形成集旅遊、休閒、藝術欣賞、健身娛樂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梓州公園

景點簡介

杜甫草堂

梓州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梓州—今三台時的居所。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秋七月到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三月,因避劍南兵馬使(劍南道執掌軍事的長官)徐知道在成都起後判亂而流寓梓州(治地在今三台縣城),歷時一年另八個月,居住於東街(今三台中學內),後人稱三台東街工部草堂,只是草堂建築現蕩然無存了。為了紀念詩聖,明代潼川州知州張輝南曾在牛頭山頂主持修建了工部草堂,這是一座紀念性的工部草堂。
大門上方為我國著名書法家舒同專門為梓州草堂題寫的“杜甫草堂”橫額,兩邊的楹聯為:“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該對聯乃清代大學者顧復初所撰,著名書法家於立群所寫。此對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作者顧復初,又名顧棟高,清康熙年間進士,授內閣中書,以奏對越次罷職,流寓成都而卒。因與杜甫流寓四川頗有相似之處,故作此聯以表獨特感概。上聯用杜詩吊宋玉之句“蕭條異代不同時”作為典故,感嘆自己與杜甫雖不同時,但皆處國事衰微,奸佞當權,有識之士或漂泊游離,或隱遁自全,不得伸展其志以濟世救國,恰如龍虎之盤曲蜷縮。下聯由彼及此,言同為流寓,杜甫有“月白風清”之草堂與天地共存,萬世景仰,而自己的命運呢?聯語工穩含蓄,意在言外,仔細咀嚼,餘味無窮。郭沫若先生對此聯有“句麗詞清,格高調永”的崇高評價。採用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用隸書補寫的一幅,也甚適宜。當然由於聯句表達的感情十分複雜,故歷來對其解釋亦不盡同,見仁見智,自當在理。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

詩史堂

為木結構抬梁單檐歇山頂殿堂,屋頂為卷棚式,蓋純一色筒瓦,正脊兩端置鰲魚裝飾,中心塑二龍戲珠火焰寶頂,面積400餘平方米,是三台杜甫草堂整個園林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築,而且啊,這個古建築從安居鎮整體搬遷而來。裡面陳列了銅質杜甫坐像,各期詠嘆詩聖的書畫名作,還有宋、元以來歷代多種版本的杜甫詩集、杜甫研究專刊和研究成果以及有關杜甫遊蹤的珍貴圖片資料。
拾級而上,步入詩史堂。殿堂正中上方是斗大的金碧輝煌的“詩聖”二字,下面懸掛的少陵造象被鮮花簇擁著,使人肅然起敬。頂棚正中是由花板相嵌的三層藻井。環顧四壁,還能欣賞到眾多書畫精品:楷書清潤朴茂,豐腴跳宕;行書氣勢奇勁,豪放俊逸;草書筆意縱橫,游雲驚龍;書畫丹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各種流派爭奇鬥麗,清雅感人。殿堂兩側玻櫃裡,陳列著杜詩各種版本及歷代研究杜詩的論文、專著。杜甫詩作博大精深,辭警意豐,律切聲情,沉鬱頓挫,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變衰這一歷程的真實面貌,因而被後人譽為“詩史”。人們尊杜甫為“詩聖”,最終確立了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地位,
俯身於陳列有關杜甫書籍,看著這些著作,仿佛詩聖在梓州流寓生活歷歷在目,讓我們情思追溯到公元762年。當時詩人杜甫已定居成都浣花溪畔(今成都杜甫草堂處)。是年7月,劍南節度使嚴武奉召返回長安,杜甫依依難捨,送了一程又一程,竟送出了三百多里遠,在離綿州三十里的奉濟驛,朋友二人才分手告別。誰知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勾結吐番在成都起兵叛亂,詩人無法返回,只好獨自一人隨逃難人群先到梓州官舍暫住,後來詩人的兄弟杜占設法將其妻子兒女接到梓州,才在城東現三台中學處自建草堂長居,人稱東街工部草堂,後來人們在旁建有草堂寺,這和成都杜甫草堂旁有草堂寺極為相似。
野池
園子的立意就是從杜甫《上牛頭寺》中“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而來的。園內山石錯落,花木茂密,相映生色。
野池中矗立的杜甫漢白玉全身雕像——便服儒巾,面容清癯,眼神冷峻,神采飄逸,再現了他流寓梓州的困苦生活和憂國愛民的高尚情操。
關於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還是死於牛肉白酒或者葬身於水。如《舊唐書·杜甫傳》載:“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新唐書》記載更詳:“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通常我們認為杜甫客死舟中,所以,我們在野池之上塑一清瘦杜甫立像,也是為紀念他。

杜甫生平館

館內塑杜甫頭像,以圖片和文字形象生動地介紹杜甫生平、詩作和流寓蜀郡、客居梓州的艱辛歷程,以及後人緬懷詩人和紀念詩人的佳作。
杜甫入蜀線路圖杜甫入蜀線路圖
杜甫雕像杜甫雕像
生平簡介
杜甫相館杜甫相館
公元712年,出生於河南鞏縣東二里瑤灣;
公元718-731,求學,習字,始作詩文;
公元731-745,求學,遊歷吳、越、齊、趙;
公元746-755,求仕未果,困居長安;
公元756-759,逢安史之亂。任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
公元759-762,辭官西行入蜀,客居成都浣花溪畔;
公元762-764,避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亂,流寓梓州;
公元765-768,舉家東下,客居夔州;
公元768-770,出三峽,飄泊湘鄂,客死舟中。

詩聖梓州勝跡

素有“東川名都”、“劍南重鎮”譽稱的梓州,歷史悠久,風土繁昌,地靈人傑,詩文茂美,唐代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轄十五州、八十九縣,與西川節度使(成都)分治巴蜀,成為東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及軍事重鎮,四川當時第二大城市。
“潼川繞郭多名勝,都在少陵詩句中。”寶應元年至廣德二年,“詩聖”杜甫避亂寓居梓州,賦詩近兩百首,詠贊眾多古蹟勝景。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三台縣城古城始築於南朝,“狀若蛇盤,與西川龜城(成都)對峙,圍城九里有奇。”南門城樓,為雙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造型古樸,氣勢雄偉,詩人曾陪友人在此詠懷,存有《春日梓州登樓二首》等詩作。
梓州草堂遺址地處三台中學,杜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一“千古絕唱”、“生平第一快詩”即作於此。該地曾建草堂寺、文峰書院,後改為草堂書院,“於講堂後祀少陵”,而後將“少陵祠”擴為“李杜祠”,合祀李白、杜甫。現建有詩聖亭、聽雨軒、鑑古亭等勝景,以懷念詩人久居於此。
以杜甫草堂為核心的牛頭山是省內有名的風景區,南朝長樂寺、隋朝靈瑞寺、唐朝牛頭寺曾先後建於該山,其樓閣煙花,早為一方勝境。詩人常登臨遊覽,吟有《上牛頭寺》等佳作。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琴泉寺,地處城北長平山,北朝安昌寺、唐朝惠(慧)義寺曾建於此。千百年來,因《陪李王蘇李四使君登惠義寺》等杜詩的傳誦,該寺更盛名遠揚。

東山公園建在城東涪江邊東山之上,東塔、臨川閣、備物亭、蘇公泉、流杯池等園內景觀猶在,東山大佛、小明湖等風景名勝緊鄰其右。《奉送崔都水翁下峽》等佳作,乃詩聖詠嘆於東門外涪江處。
兜率寺故址位於城南印盒山,現存唐貞元五年《石室記》摩崖題刻。杜甫有《上兜率寺》等詩吟誦其景。
涪城壩的香積寺官閣摩崖題刻,地處唐代涪城縣官閣故址。少陵於此詠詩《涪城縣香積寺官閣》。故以“官閣”故址為中心的峭壁處,留存眾多古代摩崖題刻。

杜甫與梓州

杜甫(七一二-七七O),字子美,號少陵,生於河南鞏縣東二里瑤灣。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天寶三年(七四四)結識“詩仙”李白,成為至交。獻《三大禮賦》為玄宗激賞,命待詔集賢院,先後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劍南節度使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世稱“杜拾遺”、“杜工部”,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詩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文化名人”。
寶應元年(七六二)秋至廣德二年(七六四)春,杜甫避徐知道亂,流寓梓州(三台)一年零八個月,作詩近兩百首,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聞名海內外。杜甫在梓州寓居期間,廣游東川美麗河山,即興賦詩。當年九月作《九日登梓州城》,秋去玄武縣(中江)作《題玄武禪師屋壁》,十一月射洪作《野望》,於陳子昂讀書台作《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蹟》、《陳拾遺故宅》,通泉縣(射洪南通壩)衙門觀薛少保《鶴》畫,作《通泉縣屋壁後薛少保畫鶴》,冬歸梓州作《漁陽》。七六三年春作《春日梓州登樓二首》、《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等詩,經涪城(三台花園鎮涪城壩)往漢州(廣漢)作《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在漢州同王漢州、杜綿州泛房公西湖作《陪王漢州留杜綿州泛房公西湖》詩數首。回梓州後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上牛頭寺》、《望牛頭寺》、《登牛頭山亭子》、《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等詩數十首。七六四年春去閬州(閬中)作《奉待嚴大夫》,臨行返成都時作《別房太尉墓》,途中作《倚杖》等詩後回成都。
七六五年五月,杜甫辭官離成都南下,六月至忠縣,秋至雲安。七六六年春至夔州(奉節)居住兩年,七六八年攜家出三峽漂泊湘鄂,七七O年冬死於赴郴州途中船上,終年五十八周歲。

梓州兩草堂

杜甫水中雕像杜甫水中雕像
州城東街杜甫草堂——其遺址現為國重三台中學校園東區。清嘉慶《四川通志》:“草堂寺在(三台)縣治。唐杜甫客梓州曾居此。因以名寺,今改為觀音禪院”。潼川知府費元龍乾隆十五年於草堂寺左側創文峰書院。四十一年,太守沈清任擴修其院,更名草堂。撰《草堂故址考》:“寶應元年(七六二)七月,杜甫送嚴武還朝至綿州,會西川徐知道反,因入梓州避亂,為草堂於城東居之。冬,攜家就梓。”越八年,府官張松蓀於堂後隙地築室三間,覆茅其上,塑青蓮、少陵像合而祀之,為巴蜀最初之李杜祠。據乾隆年間有關文字記述,杜甫草堂僅存遺址,後人景仰先賢,陸續補建草堂,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尚保存完好。抗戰時四川省立三台高中改清李杜祠為禮堂。庭院成田字形,有水池假山,竹樹掩映,魚戲鳥鳴,階廊環通四方。一九三八年四月至一九四六年春,國立東北大學遷駐於此,與省立三台高中共處寺院兩側。杜甫草堂遺址相繼為文峰書院、草堂書院、潼川府中學堂、潼屬八縣聯中、四川省立三台高中、國立東北大學、川北農工學院、川北大學及百年名校四川省三台中學。
牛頭山工部草堂——明隆慶時參知梁尚賢、憲使王元德捐資度木,委託潼川刺史張輝南建工部草堂于山巔,以緬懷詩聖。明陳文燭《工部草堂記》:“潼川蓋唐梓州境,牛頭山在郭門外,杜工部登臨其上”,建草堂與射洪陳子昂讀書台比美。該草堂似毀於明末兵火,近四百二十年,史志詩文皆無記載。一九八四年春,縣政府于山頂重建杜甫草堂,建成縣域名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聚會休閒佳處。二OO七年三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改造該草堂為闕門仿漢,高閣觀景;石級迎街,梯雲直上之新景。杜公雕像,益增壯概;摩崖石刻,亭閣楹聯,蔚為壯觀。梓州公園為世人提供景仰詩聖和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梓州抗戰遺址

縱橫交錯的地下世界,是沉睡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防空洞,始建於1936年6月初。1935年日本飛機第一次轟炸三台,造成重大傷亡損失,瀋陽內遷於三台的東北大學調集了大批民工石匠,日夜奮戰,歷盡艱辛,歷時 ,終於建成長達千餘米,可容留數千人的十字架型防空洞。當1940年7月日本飛機再次轟炸三台時,此洞發揮了巨大的預防空襲轟炸的作用,保護了同胞們的生命安全。
星移斗轉,歲月悠悠,七十多年悄然過去,防空洞在地宮黑暗中保存完好,絲毫無損,那隱秘奇特、冬暖夏涼的特性幾乎被遺忘了。改革開放後,對舊有防空洞進行全面清理、改造,增設了洞內地下照明實施,現已建成集聲光形樂和探險一體的地下迷宮。

名人與梓州

宗周千國,郪國王於巴蜀間;蜀並郪土,民布於千里之沃野。秦伐巴蜀,因蜀王貪婪之心;漢立郪縣,緣郪王舊時之都。劉禪嗣漢,郪城為東廣漢之郡;隋置飛烏,始署於古郪國之城。
梁立新州,拓昌城而為郡;唐析劍南,升梓州為東川。節度路府,恆以梓州為署;股肱重臣,每因守郡為榮。太原王涯,隴西逢吉,以使相守東川;弘農嗣復,幽薊崇文,由節度而為相。南昌京鏜,以四川安撫而宰朝;郪令土遜,同中書門下而平章。
東川沃土,鐘毓英才,詩人輩出,守省立台。盛唐李欣李珣,中外籍籍之詩人;北宋易簡舜欽,祖孫名聞於後世。朱明二張,聲震京師騷壇;清朝王譚,名動滿漢文班。人才薈萃,覽山川之清幽;風物動情,歌梓里之名勝。工部寓梓詩篇,太白懷趙佳什。東川高唱邊塞之歌;波斯遨遊江南之詞。九齡居意暢懷棠棣;元稹韓愈述梓人事。夏竦丞相,雅詠廣化寺瑞蓮;公謹首輔,吊謁張來袞祠堂。士遜一萬餘家之戶庶;石介五十六驛之京程。魏野東川十四州之轄境;少陵梓郡一匹絹之高吟。坡仙贊東川之清絲;牛山頌郪王之江城。賈島述移江之詩;李洞談梓城之門。才江吊侯圭之墓;陳謙尋楊炯之墳。松孫題顧公之井;了翁詠元昔之燈。藏公嘯東山之雅集;高亨嘆牛頭與孤城。群星燦爛,光耀詩壇。

李商隱在梓州

不揀花朝與雪朝 五年從事霍嫖姚
李商隱,子義山,號玉溪生。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出生在一個式微的貴族家庭,父親李嗣曾任獲嘉縣令,早死,家境日益貧窮,他跟隨一位堂叔學習質樸的古文,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商隱剛十七歲,被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辟入幕為巡官,開始了他一生斷梗飄蓬般的“簿宦”生涯。開成二年李商隱經令狐楚之子的引薦,登進士第。第二年李商隱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中,因令狐楚與王茂元是政敵,分屬朝中牛僧儒、李德裕德“牛黨”和“李黨”。李商隱對兩黨並不懷偏見,他不願依附其中任何一個,但因被王茂元招其為女婿,被斥為“李黨”中人,從此捲入兩黨傾軋的險惡的政治漩渦,無法自拔,一直到死,都受到得勢的“牛黨”中人的排斥和壓抑,這是詩人一生悲劇的主要原因。
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隱應吏部試,被錄用,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外調弘農尉,因平反冤獄觸怒上官,處境甚為艱難。唐武宗即位,李德裕為宰相,李商隱回到京城,遷升秘書省正字。不久,因母親亡故,移家永樂(今山西芮城縣),過著隱居讀書的閒適生活。服喪期滿,回到長安重任舊職。宣宗繼位後,重用“牛黨”中人,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天涯漂泊,開始了他一生充滿屈辱和痛苦的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收穫最豐的時期。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夏末,李商隱妻子王氏亡故,多情善感的詩人精神上受到重大打擊,竟有出世之想。七月,詩人被東川節度使闢為節度書記,前來梓州,行至大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天降大雪,詩人觸景傷情,懷念亡妻,揮毫寫下了《悼死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詩曰:“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觀三尺雪,回夢舊鴛機。”短短二十個字,把個人身世的飄零,境況的孤獨和對愛妻深切的憶念都呈現出來。到劍閣一帶,見巴蜀險要的山川形勢,引起古今興亡之感,唱出了風格俊健、音節瀏亮的《井絡》一詩。秋末到達梓州,聞蓬、果二州人民的被迫反抗,遭到血腥鎮壓,清楚地意識到這裡並不是王道樂土,而且到處充滿殺機,仰望天空,看到從北飛來一隻小鳥,把自己不得意的情景,完全寄托在這隻北禽的遭遇上,從心底發出了“為戀巴江好,無辭瘴霧蒸。縱能朝杜宇,可得直蒼鷹?石小虛填海,蘆銛魏破矰。知來有乾鵲,何不向雕陵?”初冬,李商隱改任判官,不久得檢校工部郎中,被柳仲郢差往西川(治所在成都),作推獄時,拜謁武侯廟,見翠竹濃郁古柏蒼勁,由此追想三國蜀漢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寫下了《武侯廟古柏》,在詩中讚美諸葛亮治理國家的功績和謙虛謹慎的作風,對他大業不就深為惋惜。全詩風格莊重、謹飭,是一首典型的五言排律。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春初,李商隱由西川返梓,在臨行餞別的宴席上,想到幾年來蜀中多事,除了跟吐蕃和党項之間的民族糾紛,還爆發了聞蓬、果二州人民奮起反抗唐王朝暴政的鬥爭等,詩人對國家大事和人民苦難的無窮辛酸都一下涌瀉出來,凝聚成《杜工部蜀中離席》“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干戈惜暫分。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三月,李商隱出遊,見梓州西溪(今三台縣城西九曲河)流水清澈,游魚可數,兩岸綠柳垂釣,蝶飛花香,蟬噪鳥鳴的自然美景,疾書《西溪詩》一首。但詩人意猶未盡,又踏著融融的月色,漫步遨遊,斗轉星移,西溪又是一番天地,情不自禁地讚賞道:“東府憂春盡,西溪許日曛。月澄新漲水,星見欲銷雲。柳好休傷別,松高莫出群。軍書雖倚馬,猶未當能文。”不久,詩人遊覽兜率寺附近的流杯亭,眼見春光將逝,想到客居不樂,不甚感概“身屬中軍少得歸,木蘭花盡失春期。偷隨柳絮到城外,行過水西聞子規 。”四月,西川節度使杜悰遷淮南節度使,李商隱奉柳仲郢之命前往渝州(今四川重慶)送別,旋即返梓。
大中七年(公元853年)詩人四十一歲,來梓跨三個年頭,這種寄人籬下,鬱郁終日的悽苦,使得他在二月二日蜀中的踏青節,隨俗出遊,到涪江岸邊,看到春滿天涯的美景,更觸動了他失意淪落之感,寫下《二月二日》。秋天,詩人來梓整整三個年頭。生活異常單調無聊,以他的才情,求進不得,求退不能。漫漫長夜,幾時才能見到光明啊!所以他在《初起》寫道:“想像鹹池日欲光,五更鐘後更迴腸。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樑。”詩人經歷仕途的風波,半生中。仕宦的失意。生活的困厄,使得他已“卷於清淚和微筆”,置身茫茫的塵海之中,哪一條才是自己該走的“人間路”啊!詩人低吟淺唱出一曲漂泊者的哀歌:“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斷正長吟。 人間路有潼江險, 天外山惟玉壘深。 日向花間留返照,雲從城上結層陰。 三年已制思鄉淚,更入新年恐不禁!”詩人在這一年中,除了官場文牘和一些少量應酬唱和外,他在孤苦的情懷中,積極從事《樊南乙集》的編訂工作;曾游慧義寺(今琴泉寺),見山勢奇秀,廟宇巍峨,寺境清幽,淪落失意的心情更加劇烈,曾自出財俸,在慧義精舍經藏院創石壁五間,金字勒《妙法蓮花經》七卷。十一月《樊南乙集》成,詩人對來梓三年所見國事衰微,朝中朋黨之爭更加激烈,自己壯志成虛,致君無路,終於不能不“變溫婉,成悲涼”,形成他這一時期詩歌沉鬱蒼涼的風格,並抹上一層濃厚的悲觀主義陰暗色調。正如他在《樊南乙集》自序中所寫:“三年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如克意事佛,方願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

景點級別

三台縣梓州公園2008年08月被四川人評為3A(AAA)級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