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爾康墓

林爾康墓

林爾康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洋里村。墓坐東向西,由望柱、四層墓埕、墓手、封土堆組成。墓埕有六角形花崗石藏骨塔。墓南側立墓志銘。林爾康,是台灣板橋林家族成員。“馬關條約”簽訂、台灣被日本占據之際,他不食異族之粟,舉家遷往大陸。28歲病故於廈門,1937年葬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林爾康墓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洋里村
  • 占地面積:約530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類別:墓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林爾康墓的全稱叫“林爾康和陳芷芳合葬墓”,民國25年(1936年)建,位於福州晉安區鼓山洋里村牛山西麓,坐東朝西,占地約530平方米,依山而建有墓道、望柱、墓塔、墓圈、以及4層拜埕和兩道墓封等。墓道在墓左側前方的大路旁,青梨石刻碑曰:“林公爾康暨陳夫人墓道”。碑背刻林爾康和陳芷芳的生平經歷。過墓道從左側入第一拜埕,花崗石平鋪,前面左右各有一座花崗石雕制的六柱形望柱,高5米有餘,頗有氣派。第一拜埕到第二拜埕,第二拜埕到第三拜埕,第三拜埕到第四拜埕左右皆各有5級石階可通。在第二拜埕前有第一道白花崗石墓封,前面浮雕麒麟蓮花圖案,十分精美。第二道墓封在第三層拜埕的前邊,同樣由白花崗石鑿制而成,但不雕圖案,也沒有文字。第四層拜埕設有白花崗石的墓塔,高3米有餘,六柱形,塔剎為一顆石圓球;塔檐是六邊形,翹角;塔身正面鑲嵌一塊青梨石墓碑曰:“林鏡颿居士 德配陳夫人”。字型瀟灑飄逸。塔下兩層塔座,皆裝飾有精美的浮雕。墓塔的後面依山勢建一平台。全墓有兩重墓圈,三合土結構,長著許多青苔,流溢著綠色的光彩。

人物生平

林爾康字鏡颿,原籍福建漳州龍溪,其高祖父林應寅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東渡台灣淡水新莊,以教書為生,為“台灣板橋林”的始遷祖。曾祖父叫林平侯,經營鹽業發財,捐官廣西柳州知府,告老回台灣後,廣買從淡水到宜蘭的大片土地,年收租谷達數萬石。其子林國華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遷台北板橋,開發板橋一帶的荒山野嶺,遂成巨富,大造園林,後稱“林本源花園”。林國華生二子,長林維讓,次林維源。林維讓便是林爾康的父親。捐清廷軍餉2萬兩銀子,獎“三品銜”。至林爾康兄弟,已歷五世,凡二百多年,聚族而居,稱台灣板橋林氏,被譽稱為“台灣首富”。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方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人。遭此奇恥大辱,林爾康不能忍受,遂舉室內遷至廈門。久復作東歸之計,不幸病逝,終年28歲。
陳芷芳諱貞,是福州螺洲“太子太傅”陳寶琛的二妹,並由陳寶琛保媒嫁給台灣板橋的林爾康,“甲午陸沉”,與爾康一起內遷至廈門,爾康病逝後,繼承家業,歸寧福州會城,茹苦撫孤,志勵冰雪,節清松筠。在楊橋巷買地建宅,當地人稱之曰“台灣林”大厝。她曾捐巨資給他的哥哥陳寶琛作建設全閩師範學堂的校舍和繕寫《德宗實錄》的經費,得“一品夫人”的誥封和“義芳垂裕”、“福壽”匾,還傳說曾捐資中國海軍建設經費,但以後該海軍經費被慈禧挪用建設頤和園,所以說有半個頤和園是“台灣林”投資建成的。
林爾康和陳芷芳生有林熊征、林熊祥,熙熙乎有含飴之樂,不幸於民國25年(1936年)病逝。子孫念太夫人眷戀故里之情,擇葬福州鼓山畔之牛山,並移林爾康靈柩與之合葬,藉慰其靈。1994年台灣林爾康、陳芷芳的後人,特地到福州重修墓道,勒碑記事曰:“茲值馬關國恥百周年,後代子孫有感於先人承夷濟之高風,義不食異族之粟,秉仲連之志節,乃不作化外之民,隱於閩地。生為漢族人,死為漢族魂,爰為記,志不朽焉。”林爾康和陳芷芳的合葬墓是閩台親緣關係的典型見證。2008年被公布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升級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