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洲

螺洲

螺洲位於福州倉山區的東南端,距解放大橋南端7.5公里。洲長約2公里,寬1.5公里,面積約3平方公里。這裡本是閩江泥沙沖積的洲地,現在已和南台島連在一起。清代屬福建省閩縣,民國合併侯官稱閩侯縣。於1981年10月經福州市政府批准恢復螺洲鎮建制,屬倉山區管轄。從台江乘坐3路公車有直達螺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螺洲
  • 位於:福州倉山區的東南端
  • 洲長:約2公里
  • 面積:約3平方公里
  • 隸屬:倉山區管轄
僑鄉名勝:螺洲古鎮,近、現代名人,歷史古蹟:陳氏五樓,歷史遺蹟:螺江陳氏宗祠,

僑鄉名勝:螺洲古鎮

螺洲地名來歷有兩種傳說:一說是東晉永和間(345—356年),居民謝端娶螺女而取此名。現在洲邊仍存一塊“螺仙勝跡”的石碑和一座螺女廟,還有螺仙道的渡口名稱。這一神話傳說主要是從東晉乾寶的《搜神記》中“謝端遇徐女仙”遺事一則引來的。閩劇《田螺姑娘》亦即取材於此。另說是清人(佚其名)所寫的《螺洲小序》中載:“川光鏡靜,而洲澹拖隱約,狀如青螺,故云。”螺洲盛產柑桔,因而又有桔洲之稱。陳懋鼎有“臨流桔實半青紅”的詩句,就是對螺洲桔子將熟時的寫照。影片《閩江桔子紅》和話劇《種桔的人們》也都以螺洲作為背景。可見,螺洲的桔子是頗負盛名的。
螺洲開發較早,在《晉安志》中已有記載,《螺洲志》云:唐宋時已有人擇居,現存文廟,相傳始建於南宋寶慶、景定間(1225—1264年)說明當時人文鼎盛。在陳寶琛生活的年代,洲上農漁豐饒,工商成市,生活服務的店鋪和工匠作坊齊備,交通比較方便,水陸兩路有渡船和官道通達省城和馬尾,通過門前廣深的螺江貫通閩江幹流,更可上溯下達。洲中分為店前,吳厝、洲尾三個村落,沿江築屋,陳、吳、林聚族而居,三村文物如林,書聲琅琅,人文蕾萃,代有名賢,夙有“小福州”之稱。
螺洲是福州平原中的一個魚米之鄉。洲上有稻田1400多畝,年糧食畝產在2千斤左右。水產果蔬也很可口,水鴨、黃尾魚、酥螺、茭筍、荔枝、桔……為洲上有名的食品18味。
螺洲遠山近水,風景如畫,洲上名勝古蹟不少,除螺女遺蹟外,聞名的尚有陳氏五樓一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和晞樓。前兩樓是清道光時刑部尚書陳若霖建的,他是福州民間傳說的廉正不阿斬過皇子的名宦;後三樓是若霖曾孫、名詩人陳寶琛建的。清末,樓中存書豐富。當地文人對螺洲勝跡記敘頗多,明時陳潤的《螺洲志》是專寫這個洲的志書。明代,林需的《螺洲八詠》詩,也藝術地描繪了當時的景物。
螺洲在舊時是幽靜古樸的漁村,現已成為繁榮的集鎮了。

近、現代名人

螺洲人才濟濟,據已知材料統計,僅“螺江陳氏”現任正教授和黨政機關正處級以上的幹部有61人之多,真可謂人才濟濟、星月交輝。
螺洲近現代部份名人(資料不全)——
名人故居名人故居
清道光年間刑部尚書 陳若霖;
清代帝師 太傅陳寶琛;
中國力學專家,被譽為“科技戰線上的鐵人”的 陳篪;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 陳岱孫;
與詹天佑齊名的中國道路工程專家 陳體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雙院院士 嚴愷
國民革命軍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曾任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解放後在全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的 陳長捷中將;
抗戰海軍名將 陳慶甲中將;
有被蔣介石殺害的我黨諍友“國防部”參謀總長的中共地下黨員,原國民黨陸軍 吳石中將;
最著名的是創辦中國第一所飛潛學校、中國第一所飛機製造廠的 陳兆鏘中將;
北京政府時期中國海軍海政司司長、軍務司司長、海軍測量局局長的 陳恩燾中將(螺江陳氏後人);
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丁仃(原名陳體申);
原國家紡織工業部部長 全國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名譽會長 吳文英;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贊其為“一代才女” 陳徲常
陳寶琛侄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近代史專家 陳絳
曲藝作家、理論家,1996年當選中國曲協理事 陳竹曦;
福建師大教授 陳矩孫;
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 陳彪;
中國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上獲得第一枚金牌陳岩松
著名詩人、作家,書法家,中國國學專家陳運和

歷史古蹟:陳氏五樓

螺洲主要有陳、吳、林3姓,其中店前村的陳氏家族來自潁川,其祖先在唐朝末年隨著王潮、王審之自河南固始入閩,
陳氏五樓陳氏五樓
先在長樂定居,明洪武間,舉家遷往螺洲,始遷祖諱廣。自明初從長樂縣遷來後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其間500多年舉進士的就有17人,多達官顯赫,因此在家鄉所建府第,也豪華輝煌。特別是“陳氏五樓”始建者為清道光年間的刑部尚書陳若霖。嘉慶十三年(1808年),陳若霖以“資深超”,擢四川鹽茶道,以後任官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道光四年(1824年)入為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事,旋轉刑部。道光皇帝曾屢賜御書給陳若霖。陳感恩涕零,即在家鄉的府第內建“賜書軒”,庋藏“御書”,以報皇恩。他的兒子陳景亮、孫子陳承裘、曾孫陳寶琛等人皆進士出身,“皇恩浩蕩”,“賜書軒”不敢廢棄。特別是陳寶琛的同胞兄弟6人,其中3人進士,3人舉人,稱“兄弟六科甲”,為省內所絕無僅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陳寶琛在毓慶宮為皇帝授讀,賜紫禁城騎馬,又改補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顧問大臣,授讀如故。“宣統”皇帝賜給陳寶琛更多的御藏圖書。原陳若霖的“賜書軒”頗見狹小,遂擴建並改名為“賜書樓”。樓內豪華、典雅,窗外竹影婆裟。陳寶琛鄉居時的臥室即設在樓下。
第二座樓稱“還讀樓”,取義於“還我讀書”,也是一座私人的藏書樓,為陳寶琛所建。陳寶琛酷愛讀書,搜羅有大量的民間善本、珍本,但因非“御賜”,沒有資格藏入“賜書樓”,便屈尊“還讀樓”,其數量比“賜書樓”更為可觀,其質量有時也超過“御藏”的珍本,為福州地區最大的一個私人圖書館。解放後這些圖書多為福建省立圖書館和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所收藏。
“滄趣樓”的“滄趣”含有歸隱的意思。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陳寶琛力薦唐炯、徐旭。因唐、徐戰敗,陳寶琛被部議降5級調用,自此隱居不出20多年,建“滄趣樓”以自娛。樓內大量貯藏古玩、金石、書畫,也是福建省內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館。陳寶琛除在“滄趣樓”內“賞古玩博”之外,還經常在這裡接待福州地區的文人高士,如陳衍、林紓、嚴復等,或論文評政,或高吟淺唱,頗為熱鬧。以後陳寶琛本人有《滄趣樓文集》2卷問世。
宣統三年(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溥儀被廢,陳寶琛回鄉建“望北樓”,坐南朝北高掛博儀盛服臨朝的巨幅照片,大有“丹心朝北闕”的意思。“希樓”為最後建成,坐西朝東,撫明月,迎朝暉。陽台上置水泥澆制的桌椅,供以觀日賞月,迎風聽雨。
陳氏五樓皆在陳家府第的高牆大院之內,其間有迴廊曲徑,有修林茂竹,有假山雪洞,有清池流水,若一座“蘇州園林”,精精巧巧,盎然生趣。大牆之外西南面臨螺江,但見煙波浩淼,水色滄茫。彼岸有巍巍五虎山。“五虎欲奔常在望,烏龍騰躍時長吟”,真可以說是山清水秀,氣象萬千,古來就有“平波澄練”、“遠嶼堆藍”、“螺渚春煙”、“龍津夜月”、“秋江漁唱”、“雪屋書檠”、“春潮帶雨”、“野渡橫舟”等“螺江八景”。沿江還有“天后宮”、“螺女廟”、“聖廟”、“靈山寺”等名勝古蹟,令人目不暇接。

歷史遺蹟:螺江陳氏宗祠

螺江陳氏宗祠位於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為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倡建。該祠坐北朝南,依中軸線漸次排列有照璧、牌樓、天井、大殿、花園及大戲台等建築,大殿前有迴廊,兩側有廂房。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宗祠”的大門上許多“南元”、“館元”、“進士”的橫匾。其中”螺江陳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親題匾額,更由李鴻章親自撰門聯曰:“冠帶今螺渚,詩書古潁川。”宗祠第二進有一座”橫牆”,隸書橫匾:“代羹牆”。這“羹”字的重點在於教育。橫牆進去是大殿為懸山單檐,屋構為穿斗式賀構。正中置放著大供桌,供桌後為大型神龕,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約1000餘面。大廳為道光皇帝在陳若霖70歲生日時御賜的“福壽”大字匾牌,可謂皇恩浩蕩,隆寵有加。
螺江陳氏宗祠螺江陳氏宗祠
1992年11月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螺江陳氏最早是陳廣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新寧(今長樂玉溪)遷來,“吾螺之分支於陳店而上溯玉溪”(陳寶深語)。至於其遠祖世系,則無從稽考,便獨樹一幟,取居住地名而稱“螺江陳氏”。以陳廣為開基祖。廣號巨源,明贈征仕郎。傳孫五人:曙、暄、映、曄、▲,是為恭、從、明、聰、睿五房之祖。再傳而長房又衍為三派,合之為七房。後代子孫以此七房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僅從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個進士,一百零八個舉人,可謂人才濟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後期陳承裘父子四進士,陳寶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盡風流。陳氏子孫中,最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陳若霖,清刑部尚書,精於律學,善於辦案;陳寶深,清末著名教育學家,官至太子太傅,補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和弼德顧問大臣。現代的有中國海軍第一任輪機中將陳兆鏘;僑梁公路建設專家陳體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之夫人陳意映等等。陳氏宗祠,給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聯對多,這裡的匾聯多達一百餘幅,且多為名人題詠及御賜之作。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程式等人題辭,給祠堂添色不少。其二為青漆白壁,顯示出為士大夫府第,名門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掛燈籠的燈桿放置於“紫微鑾駕”主梁下之外側,這與其他屋宇架構有所不同,寓意著宗族子孫只有向外發展方更有前途,顯露出建祠祖先的遠見卓識。
有清陳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陳氏家譜》,及民國21年(1933)續修排印本《螺江陳氏家譜》等譜牒。
螺江陳氏宗祠螺江陳氏宗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