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東四牌樓)

東四

東四牌樓一般指本詞條

東四,位於北京東城區中部,東四北大街東側。元代稱十字街。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又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簡稱東四。牌樓隨時間消失後,東四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泛指東四南大街、東四北大街、東四西大街、朝陽門內大街交會處及附近地區。主要建築古蹟有孚王府、崇禮住宅、南新倉、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段祺瑞宅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四
  • 元代稱十字街
  • 位於北京東城區中部
  • 別名:東四牌樓
地區概況,歷史沿革,歷史古蹟,綜述,孚王府,崇禮住宅,南新倉,綿宜宅,歷史名人,綜述,沙千里,葉聖陶,段祺瑞,商業經濟,元代,明代,隆福寺廟會,近現代時期,當代時期,

地區概況

東四地區所屬區域以朝陽門北大街西側為界,與東直門街道辦事處、朝陽區朝外街道辦事處相臨;西側以東四北大街東側為界,與景山街道辦事處毗鄰;南以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相接北以東四十條南側為界,與北新橋街道辦事處交界。轄域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1公里,總面積1.65平方公里。
東四夜景東四夜景
轄大街3條,胡同44條,下設21個居(家)委會。總戶數18879戶,總人口47677人,其中漢族42781人,占總人口的89.7%;回族3141人,占總人口的6.5%;滿族1479人,占總人口的3.1%;蒙古族206人,朝鮮族28人;少數民族總計4896人,占總人口的1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895人。東四轄區內駐有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對外演出公司、中國展覽中心等中央單位27個;有北京市百貨公司、北京日化三廠、北京計算機二廠等市級單位113個;有區百貨公司、興華服裝公司、區二建公司等區屬單位177個;還有中學3所,國小5所,聾人學校1所,醫院2所,托幼園所9所,圖書館1座。

歷史沿革

東四街道辦事處所轄區域,元朝屬寅賓坊、穆清坊;明朝屬南居賢坊、思誠坊;清朝屬正白旗;民國屬內三區。1952年分別稱寶玉辦事處、東水車辦事處,隸屬於東四區。1958年9月,由當時的東水車辦事處、寶玉辦事處、辛寺辦事處和東頌年辦事處合併稱東四辦事處,隸屬於東城區。1960年東四辦事處改稱東四人民公社,1968年一度稱東四街道革命委員會。1990年10月正式稱東城區人民政府東四街道辦事處。辦事處因位於東四而得名。
曾經的東四牌樓曾經的東四牌樓
位於東城區中部。元代稱十字街。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又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此地簡稱東四。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毀於火,後照原樣重修。1954年東四牌樓拆除。東四作為地名沿用至今,泛指東四南大街、東四北大街、東四西大街、朝陽門內大街交會處及附近地區。東四南大街明代有著名的“四大恆”金店、合芳樓糕點鋪及米市、燈市、驢市等。東四北大街南端地處東四商業圈,北端地處北新橋商業圈。東四三條至八條的胡同及一些四合院保存較為完好,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東四五條有徐世昌故居;東四六條的崇禮舊宅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四七條有燦公府第、海蘭察府第等;東四八條內原有承恩寺、正覺寺,71號院為葉聖陶故居;東四九條內有清代謨貝子府、乾隆大學士李侍堯府等。地域內有瑞珍厚飯莊吳裕泰茶莊、三友紡織品商場、華僑大廈、隆福廣場等。

歷史古蹟

綜述

東四區域內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王府、寺廟、倉廒、四合院共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即孚王府崇禮住宅;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處,即南新倉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4處,即倉南胡同5號(段祺瑞宅)、東四八條71號院、東四六條55號院、東四四條5號院。

孚王府

孚王府位於東城區朝內大街137號,原為怡親王府。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怡親王允祥,系康熙皇帝十三子,以功封親王,世襲罔替。雍正八年(1730年)王逝後,其故邸改建賢良寺以祀王,故賜第二代襲王弘曉建新府於此。至怡親王第六代世襲王載垣,在"北京政變"中,被賜自盡,府第被收回。同治三年(1864年)將該府賜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為邸,十一年後晉升親王,稱孚王府,因其排行第九,故俗稱九爺府。該府占地面積廣闊,原外垣大門設在朝內北小街,大門為後建。府內布局分為三路,中路主要建築又分前庭、後寢兩部分,布局均衡對稱。正院西側是由幾個四合院組成的生活居住區,東側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房舍。兩側已難窺舊貌。
整個王府布局嚴謹規整,主次分明,與《大清會典》所規定的王府形制完全吻合,是清代王府中的典型建築,對研究清代建築提供了寶貴資料。

崇禮住宅

崇禮住宅在東四六條西口內,門牌63號、65號。清代光緒年間大學士崇禮的住宅。崇禮字受之,漢軍正白旗人,姓姜氏,誤傳其姓蔣,而稱蔣四爺。光緒二十六年 (1900)授東閣大學士轉文淵閣大學士。崇禮和皇室有姻親關係,這座宅院坐北朝南,臨街有3門,東門(63號)和西門(65號)之間尚有一門,現已封閉。院內可分3區,即東、西住宅區和中間的花園區,均相互通連。此宅占地面 積萬餘平方米。後門直通七條,宅院南側(六條路南)有馬 號。
崇禮住宅崇禮住宅
東宅所屬的一院,北房為前廊後廈,當初或為書齋,內部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題寫的蘇東坡詩詞的硬木隔扇。東跨院內,有假山、涼亭,原是和中部花園相連的組成 部分,已以牆隔開。花園內有假山和亭台遊廊,山前原有月牙河相繞,山上建有戲台,山北側有一面闊五間的大廳 和戲台相對,原明間有額“定靜堂”,為翁同書。此宅曾號稱“東城之冠”。抗日戰爭時期,為偽新民會會長張燕卿所購。張為清末大學士張之洞子。此宅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南新倉

位於東四十條22號,是明清兩代皇家倉庫之一,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永樂遷都北京時,城市發展迅速,糧食需求日益增長,但北方糧食產量不足,急需將南糧北運。永樂九年(1411年),徵調30萬民工疏通元代的河道,開展漕運,使江南糧食得以源源不斷運至北方,為此,後來在通州及北京逐步修建了包括南新倉在內的許多糧倉。清代仍實行南糧北運,官家倉廒仍盛。每院倉房主要建築有:廒座、龍門、官廳、監督值班所、官役值班所、科房、大堂、更房、警鐘樓、激桶庫、太倉殿、水井、轅門、倉神廟和土地祠等,而保存至今的只有部分廒座。
南新倉南新倉
南新倉,俗稱東門倉,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倉舊基上起建而成,原貯米、黑豆飼料等。清初時南新倉為30廒,後屢有增建,到乾隆時,已增至76廒。清乾隆中期以後,國家財政困難,清晚期又因貪污之風盛行,貯糧日益減少。到道光年間,該倉貯糧比清初大幅度減少。民國時,該倉改為軍火庫,現為北京市百貨公司倉庫。由於近十數年新建頻仍,又拆了幾座倉,現剩9廒。
南新倉的廒房,清沿明制,有一座一廒者,有一座二廒聯排者。以每五間為一廒,每廒面闊約24米,進深約17米,高約7米。建築屋頂採用懸山形式,合瓦屋面上施瓦條脊,兩端原有蠍子尾,現殘缺不全。屋頂前後出檐椽,不用飛子,於前坡出寬4.4米、進深2米的懸山披檐廒門,並於廒頂中心位置開氣樓(天窗)一座。廒底砌磚,其上鋪木板,板下架空以防潮。廒房用五花山牆,牆體用“黑城磚”,以糙淌白砌法成造,僅於各開間中開小方窗。牆體厚重,以達到保溫要求,其底部厚達1.5米,頂部約1米,收分顯著。倉房結構為五間七架椽屋,內用金柱八根,中三架梁,前後雙步梁。建築的屋頂、牆身做法和構架形式與明何士晉撰《工部廠庫須知》卷四中“鼎新倉廠”中的記載基本一致。

綿宜宅

此處原與1號、3號兩個院為一家所有。該舊宅坐北朝南,三進院落。門口兩旁有幾棵高大的古槐,門內迎面有一字影壁,西有屏門,過屏門,有四間倒座房,為硬山合瓦清水脊頂。倒座房北有垂花門,垂花門很精緻,南為攢邊門,東、西、北三面均有四扇屏門。東西屏門通向走廊將整個院子連線起來。正房三間,為硬山合瓦清水脊頂,左右各帶兩間耳房。正房內部裝修完全是清朝舊物,硬木落地隔扇和碧紗櫥非常完整。東西廂房各三間,亦為硬山合瓦清水脊頂。
據考此宅為清道光皇帝本家綿宜之宅。綿宜號達齋,曾於同治年間任禮部侍郎,其後代姓金。因系宗室,輩份較尊,故當地百姓稱這房子是“皇帝的叔叔家”。現宅院保存尚好。該院於1986年1月21日被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民居

歷史名人

綜述

東四地區歷史悠久,曾居住過許多政界、軍界、文化界歷史名人。如沙千里徐世昌段祺瑞葉聖陶、作家王蒙等人。

沙千里

曾居住於東四六條55號。沙千里幼時家境貧寒,國小還未畢業就去一家棉布批發字號當學徒。利用業餘時間刻苦學習,考入上海法政大學。後轉到上海法科大學,於1929年在該校法律系畢業,很快便成為一個頗有聲譽的律師。1936年11月,由於積極宣傳抗日主張,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史良王造時、沙千里等7人被國民黨政府秘密逮捕,史稱“七君子”。抗日戰爭中,沙千里積極從事救亡運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便於工作,政治身份一直到42年後的1980年才予以公開。新中國成立後,沙千里任過許多重要職務,1982年因病逝世。沙千里故居是一所有三進院子的建築。民國時期,這所宅院曾經是一位稅務局長的住所,因此在大門外添加了一道推拉鐵柵門以加強安全保障。院子的外觀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甚至門口依然保留著一道鐵柵。
沙千里故居沙千里故居

葉聖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就住進東四八條71號院。該院共三進院落,院內遍植花草,環境宜人。1987年,87歲的冰心前來探望93高齡的葉聖陶。在海棠花下,冰心靠近他的耳朵,叮囑要多保重身體,有人及時用照相機拍下了這難得的動人場面。第二年,葉聖陶逝世。
葉聖陶故居葉聖陶故居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為北洋軍閥皖系 ,安徽合肥人,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曾任陸軍總長、署理國務總理、參謀總長等職。1924年出伍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鎮壓學生遊行,造成三一八慘案,被迫下野,1936年病 死於天津。段祺瑞宅位於倉南胡同(原名吉兆胡同)。此宅原為清代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府。北洋政府時期,該府被段祺瑞所得。宅院占地22642平方米,段居此時,對原府進行改建。中軸線上保存有大殿,為筒瓦頂,面闊9間,兩卷勾連搭式。殿前環繞院子的水池,池上有3座小石橋,殿後方形院落,內東、西、北建有小樓,東、西側各帶一小四合院。大殿西側有一座大廈,面積500多平方米。宅內大殿、方形院、洋樓等建築還基本保持原狀。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商業經濟

元代

東四地處北京東城區中心地段,是內城朝陽門內第一個大路口。這裡在元代就已形成為繁華商業區,元大都城建立以後,此地 叫作"舊樞密院角市",屬明照坊。當年的"棹樞密院角市"已有不少商號 、店鋪,買賣興隆,交易活躍,異常繁華,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之一。

明代

明代初期,由於連年戰亂,北京城人口驟減,當時“商賈未集,市景尚疏”,城外交通困難,城內到處都是大片的空地。 為此,遷都北京後,為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明朝廷先後在全城重要地段的大明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這皇城四門外,內城鐘鼓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以及朝陽門、安定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附近,興修了幾千間民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謂之“廊房”,以促進北京城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
東四地處內城中心區域,商業就又發達起來。明代積水潭停止漕運後,南方水運來的貨物多至京東張家灣和通州的運河碼頭棄船裝車,由水路運輸轉為陸路運輸抵達北京,從朝陽門入城運到內城各處,東四位於要衝之地,許多從京東來的客商都要在朝陽門至東四的大路兩旁用餐、購物或進行商品交易,由此帶動了這裡的商業繁榮。明代東四南邊一年一度舉辦的燈市,也促進了這裡的繁華。
開市之日, 全國各省的商賈匯集於此,經銷各地出產的商品,種類齊全,以至“夷蠻敝貊之珍異,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應有盡有。
當年,在東四南街西,還有皇帝和宦官合夥開辦的寶和、和遠、順寧、福德、福吉、寶延六家皇店,專門經營各地客商販來的雜貨。這些都促進了東四的商業繁榮。

隆福寺廟會

隆福寺廟會的舉辦,也同樣促進了東四商業的繁榮。廟會,以隆福寺為中心,包括附近街巷,形成了一個繁華的商業區,“百貨駢闐,為諸市冠” 、“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不僅四城百姓都來購物玩耍,一些王公大臣和在京的外國人,也來此搜羅古玩珍奇。

近現代時期

舊北京有"東富西貴"的說法,即在京的世商富豪多居住在東城,因此許多資金雄厚的店鋪和有名的錢莊,多集中在東四附近,如著名的四大恆錢莊 ,東恆肇當鋪,永安堂,雙順便裝藥店、宏仁堂藥店,合昌紙店,德祥益綢緞莊,聚壽堂、瑞珍厚、魯園春、白魁老號飯莊,景泰茶園等,均在東四附近。1949年以後,東四商業區的變化很大。1951年利用隆福寺殿堂 開辦東四人民市場;1969年拆除全廟建成大棚式商場;1977年又建四層商業樓;1988年最終建成隆福大廈。在東四南、北、西三條大街和隆福寺街也開辦了許多家國營商店。
80年代後,又形成了隆福寺風味小吃一條街,南大街以大型商場為主體,北大街則以時裝、家電、飲食等為經營特色,西大街以個體店鋪為多。

當代時期

21世紀到來之前,北京市政府將東四十條及向西延伸的彎曲路,改擴建成寬闊、筆直的明清一條街,取名平安大街,使之成為貫穿京城東西的第二條輔軸線。平安大街的建成,給東四地區帶來了更大的商機。東四政府致力於舊城改造和經濟建設,力圖還原東四昔日的繁榮景象。
東四奧林匹克公園東四奧林匹克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