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延福宮

大慈延福宮

大慈延福宮位於北京朝陽門內大街223號,南臨大街,北靠東四頭條。據乾隆《京城全圖》所繪,西路為主體;東路北部為廟,南部隔小胡同為一所坐東朝西的兩進宅院,應是道長府;再東為狹長的空院及東牆。此廟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奉旨敕建,次年落成,名大慈延福宮,又因廟中祀天、地、水三神,故俗稱為三官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慈延福宮
  • 位置:北京朝陽門內大街223號
  • 始建時間: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 俗稱:三官廟
歷史,早期建造,香火滅絕,宮殿拆除,三官信仰,起源,三官,來歷,相關記載,修繕,

歷史

早期建造

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順治初年曾聚滿漢子弟於此教學。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重修,並規定每年元旦開廟進香,開張廟會。廟會中多為估衣攤,故廟內胡同又名估衣街
據乾隆《京城全圖》所繪及有關記載,西路山門三間,內有鐘鼓樓。又北為門殿三間,兩側設隔牆。院內正殿大慈延福殿,五間周圍廊,前設月台,後帶抱廈。月台兩側有碑亭兩座。東配殿葆真殿三間,西配殿法善殿三間。大殿後並列三殿,各三間,中為紫微殿,東為青殿,西為清華殿。以上建築及東路南部的道長府在上世紀50年代初興建辦公大樓時拆除。現在所余為東路廟宇。南為圍牆,綠琉璃瓦頂,紅牆身,只在牆上開一隨牆門。院內正面為通明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無前廊,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三踩單昂,殿內井口天花,正中裝二龍戲珠斗八藻井。後殿為延座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檁,無前廊,懸山頂,兩殿皆為黑琉璃瓦綠剪邊,安吻獸,雙交四椀菱花格門窗,兩殿間有甬路與基座相連。正殿兩側為轉角房,前接配殿。東殿已毀,西殿尚存殘址,近年已修復。南部圍牆修復後,在原隨牆門位置上新建了一座綠頂紅牆的如意門。

香火滅絕

但是明末到清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宮已經全然沒有了香火。民間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近逼京畿,崇禎皇帝朱由檢驚恐萬狀,到大慈延福宮求助神靈,抽籤以卜凶吉。但是連求三簽,內容皆為不利。崇禎皇帝氣急敗壞,即發口諭:此廟永不得香火 !不久,起義軍攻入京城。大明王朝覆滅的事實深深地印記在人們的頭腦中,由此認為這個廟不吉利,以至香火斷絕。滿清定鼎北京以後,曾"聚滿漢子弟,教學於斯"5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才由皇家出資,進行了長達一年的修復。"以乾隆庚寅嘉平即工,閱辛卯月辰載浹用底厥成,若值若庸,支內帑之羨所司請為記"6。大慈延福宮的香火得以接續。每年元旦期間,大慈延福宮前的廟會也很熱鬧,尤其是廟前臨街沿途有許多估衣攤,以至這條街被人們稱作"估衣街"。民國時期,廟前修築道路,廟會改在廟旁。

宮殿拆除

自50年代開始,先後有兩個單位在大慈延福宮原址建設辦公樓,大部分古建築被拆除,碑亦不存。只留下東院的通明殿、延座寶殿以及部分西房。殿頂神龕及藻井雕刻精細。因為占用單位加設天花,所以保留完整。1998年占用單位又先後將後殿、中殿重修。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初拆除大慈延福宮的時候,宮內尚存有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為市文物局倉庫的智化寺內。這些神像均為金絲楠木雕刻,妝鑾,瀝粉貼金。服飾為明代式樣,衣帶紋飾生動。每尊神像腹內都裝有棉帛製作的臟器,並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玉樞寶經》等經數百卷。後來因修復智化寺,遂將神像移至朝陽門外東嶽廟,陳列在育德殿內。天、地、水三官端坐在神龍遨遊的坐床上,手持圭板,頭戴天平冠,身著冕服,足登高齒履。天官端居正中,表情溫和慈善,凝眉睿目,神韻超俗,一副雍容華貴的氣派,地官、水官左右分坐,地官神態安詳,黃色的面容喻意著大地的色彩。水官寬臉圓頷,虬髯圜眼,面色黑紅,神態威武。三官像兩側,分立8尊文武侍臣。文臣像中有兩尊頭戴七梁冠,著朝服;兩尊為道士裝束,儒雅持重。武將則頭戴幞頭,身貫甲冑,威猛幹練。生動的造型設計,流暢精緻的製做工藝,顯示出明代造像藝術的高超水平。

三官信仰

起源

三官信仰起源於遠古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東漢時,張陵創建五斗米道。進一步強調對天、地、水的崇拜。五斗米道設有祭酒和鬼吏。祭酒主要傳授老子的《道德經》,鬼吏負責為病人請禱治病。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中介紹了五斗米道的 "請禱法":"漢中有張修,修為五斗米道,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縣一個農民在嵩山峻極峰頂石縫中,發現一通唐代武則天時期的金簡,內容是祈求為武則天免罪降福。由此可見"上之天,著山上"的請禱法流傳甚遠。

三官

所謂三官即指: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又稱三元大帝 7。三官主掌人間福禍,鬼神遷轉等。三官之下,各設左、右、中三個府署,負責考較大千世界中生死罪福諸事,合稱 "九府"。因為三官的職能與人們的生活利害攸關,所以在道教神團中,三官屬於知名度頗高的尊神。即如欲求功名富貴,延年益壽,可拜賜福紫微天官大帝;如因獲罪而欲求得赦免,可拜赦罪清虛地官大帝;如欲消災免禍,可拜解厄洞陰水官大帝。因此三官在民間能與佛教崇信的觀音菩薩相媲美,享客群人香火,聲威甚高。唐朝時有眾多畫家如:范瓊孫位、張素卿等均繪有三官畫像8,從而大大豐富了三官形象。三官崇拜對社會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出現了一些與三官相關的禁忌。如:唐代有在三官大帝誕生的三元節期間斷屠三日的規定。宋代有三元時節停止對死罪犯人行刑的制度9。但是三官崇拜的廣泛流行是在明代。據《太上說三經序》稱:"四川省忠州路豐都縣東隅周恆行、恆常家,......於洪武十七年(1384)......全家瘟病不愈,......只有一子隆孫,長須赤腳無病。......有三個道士送《三官經》一本來,教隆孫讀誦。此乃三官大帝下世救民,教誦此經。"《三官經》出現較晚。《三官經》又稱《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壽保命妙經》,錄著於明《道藏目錄詳註》卷四末"隸"字號,為《續道藏》之一。未入《道藏》正本,說明是後出之書。進而推論,大肆建廟崇祀三官應該是明代。三官中最受歡迎的是天官,在清代,天官信仰極其普遍,人們把多子、長壽、發財均視為"福"的內容,於是求子、求壽、求財都寄希望於天官,天官衍化成"賜福財神"。近代人們又將天官與表官祿的員外郎南極仙翁並在一起,合稱福、祿、壽三星。身著一品大紅官服的"天官賜福"像成為民間吉祥年畫10。

來歷

對於三官的來歷,一直說法紛紜。一種是以陰陽五行說解釋三官之由來。認為三官起源與於金、水、土三氣,蓋天氣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用司於三界。而三時首月之望候之,故曰三元。金為生,候天氣;土為成,候地氣;水為化,候水氣。三元正當三臨宮,故曰三官一也 11。
另一種說法認為,原始天尊取始陽九氣,清虛七氣,辰浩五氣,總吸入口,九九之期,覺其中融會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正月十五從口中吐出一子,又於七月十五吐出一子,再於十月十五吐出一子,這三個兒子就是堯、舜、禹。因他們均有治理天下的莫大之功,被封為三官12。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 "三官俱周幽王諫臣。"13這三位諫臣是唐寵、葛雍、周武,又號"天門將軍",死後封為神。
更為流行的說法是,三官大帝是受於真仙之骨的,他們的父親姓陳,名子?。為人聰俊美貌,娶了龍王的三個女兒為妻。三位龍女各生一子,個個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被天尊封為治世的 "三官"。大女兒之子被封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紫微大帝,居於玄都元陽七寶紫微士宮,總管士宮諸天帝王、士聖高真、三羅萬象星君;二女兒之子被封為中元二品七氣地官清虛大帝,居於九土無極世界洞空清虛之宮,總管五嶽帝君並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維八極神君;三女兒之子被封為下元三品五氣水官洞陰大帝,居於洞元風澤金靈長樂之宮,總管九江水帝、四瀆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14
上述不同的說法,使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對天、地、水三種物質的自然崇拜,及其人格化、社會化軌跡,也看到了中國道教承襲原始神祇崇拜的遞嬗。舊時,全國各地的三官廟、三元庵等不勝枚舉。以北京為例,清乾隆年間有供奉三官的寺廟31座。應該說,在民間神祇的創造過程中,封建統治者的提倡起了重要作用。大慈延福宮由盛至衰的過程也說明了這點。

相關記載

1.《御製大慈延福宮碑》刻於成化十八年十月初六日,螭首龜趺。碑高3.8米,寬1.22米,厚0.4米,龜長2.1米。大部分碑文已漫漶不清,其中有:"朕聞有天地水三界之名,即有天、地、水三元......"
2.見《嚴天容誥封碑》:"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道教之設,流傳已久,蓋其清淨玄默之功,亦可以資國家無為而治之化,故其徒有造詣精神,修明教法者,朝廷亦因褒獎......大慈延福宮主持嚴天容,性質溫和,潛心內典,宗風有嗣,玄教攸師,爰自出家至今,卅載以護國庇民為念,有祝厘祈福之勞,特賜殊稱,用彰優眷。今封爾為守靜凝神探微悟法崇道志虛安恬葆和養素真人,領道教事 ......"。碑高2.75米,寬1.10米,碑厚0.3米,方首,浮雕流雲。
3.《燕都叢考》卷二
4.《大慈延福宮重修紀成之碑》
5.《順天府志》一六
6.《御製重修三官神廟碑記》
8.《陔余叢考》卷三五
9.《宋史苗訓傳》附子《守信傳》:"淳化二年(991年)守信上言:正月一日為一歲之首,每月八日天帝下巡人世,察善惡。太歲日為歲星之精,人君之想像。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錄人善惡。 ......皆不可以斷極刑。"
10.《茶香室叢鈔·三鈔》卷一九
11.《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蠡海集》
12.《歷代神仙通鑑》卷一
13.《鑄鼎余聞》卷一
14.《三教搜神大全》卷一

修繕

大慈延福宮的修繕工程日前進行了招標,這座明代道教建築近日將開始修繕。
位於景山西街大高玄殿名聲挺大,有幸參觀過的人卻不多。作為我國惟一一座明、清兩代皇家御用道觀,大高玄殿始建於1542年,其現存建築大高玄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大殿、九天應元雷壇、乾元閣等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1957年和1996年這裡先後被公布為市級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自50年代大高玄殿被某單位借用後,一晃兒半個世紀過去了,至今得不到歸還。這也是許多人對於它聽說過沒見過的原因。人們期待著它能早點騰清"住戶",早點兒得到修繕,早點兒對公眾開放。
復建其南側牌樓的工程將於近期展開,西城區文物部門已委託北京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進行復建的設計。從左邊這張中國文物研究所提供的老照片上,我們可以重溫當年的京城古韻,也不妨展望一下一年後的景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