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霜

李懷霜

李懷霜(1874~1950)原名李葭榮,字蒹浦,又字懷江,號裝愁庵,1910年改名懷霜,晚年自號不知老翁,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大路街人。他是國內有影響的作家、編輯和學者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老會員,舊民主主義革命宣傳家,曾主編天鐸報》和《珠江日刊》,著有《弞庵文存》一卷,《弞庵詩輯》三卷(已散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懷霜
  • 別名:李葭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874
  • 逝世日期:1950
  • 主要成就:《天鐸報》和《珠江日刊》
人物生平,晚年生活,

人物生平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李懷霜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其家世代書香,祖父以上七代均是清朝貢生,高祖父李宜昌是清朝進士,父親李逢臣在江西做官十餘年,歷任南城峽江縣丞,居正八品。李懷霜幼年隨父,生活於官舍。他聰敏好學,尤長於詩文。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李懷霜中試舉人第三名。中舉之後,致力於文學創作及文化事業,他加入進步文學團體"南社",寫下章回小說《炙蛾燈》等作品。他與晚清著名作家吳趼人(筆名"我佛山人")交往甚深,吳趼人揭露封建社會的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出版時,他為之作了序。1909年,他與吳趼人、盧偉昌、郭健霄等在上海組織"兩廣同鄉會"並創設"廣志兩等國小"。吳趼人逝世後不久(1990年),他寫了《我佛山人傳》,高度評價吳趼人的磊落氣節和文學成就。文章結尾說:"君蓋文章氣節之士,雖或矯枉過正,而並世志士之摧殘根本,自矜學植者,對之當有慚色。光明磊落如君,顧令不得志以終,非社會之咎而誰咎哉!"表明了自己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孫中山組織中國同盟會後,李懷霜便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1910年3月,他與同盟會員夏重民等邀漢冶萍公司股東粵人陳芷瀾出資,在上海租界望平街創辦《天鐸報》,他任總編輯。《天鐸報》開始以商業性報紙的面目出現,不久便積極宣傳民主革命,與于右任宋教仁主辦的《民立報》相呼應。成為同盟會在國內的兩大喉舌。1911年清政府策劃將中國的鐵路權出賣給外國人,激起了全國有識之士的反對,掀起了一場"護路風潮"。李懷霜主編的《天鐸報》發表了青年文人陳布雷(後為蔣介石的近臣、幕僚人)致當時《中國新報》主編楊度的書信,抨擊清政府出賣中國經濟利益的行徑。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回響,帝國主義者卻把軍艦開進長江,企圖干涉這場革命。當時在帝國主義勢力很強的上海,許多報刊仍對武昌起義持反對態度,把革命軍稱作"逆軍";李懷霜主編的《天鐸報》則以《談鄂》為題,連續發表十篇時事評論,旗幟鮮明地支持武昌起義。這十篇評論連續刊出之後,不啻晨鐘暮鼓之轟鳴,振聾發聵,大長了革命者的志氣。剛剛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於1912年1月4日用英文寫出《對外宣言》,派外交總長王寵惠專程從南京帶到上海,交由李懷霜主編的《天鐸報》譯成中文,次日便在《天鐸報》獨家首先發表,頓時聲震寰宇。這段時間,李懷霜還親筆撰寫了大量時事評論,為辛亥革命大造輿論。並與保皇黨康有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在上海《申報》發表文章批判康有為倒行逆施的言行。
1912年春,袁世凱上台,辛亥革命宣告失敗。李懷霜繼續以《天鐸報》為陣地,刊登大量宣揚民主革命的文章,與袁世凱竊國的罪行作針鋒相對的鬥爭。 袁世凱把屠刀伸向堅持民主革命的人士。1913年3月,國民黨理事宋教仁被暗殺於上海,李懷霜不怕風險,寫下《宋遁初先生誄並敘》,高度讚揚了宋教仁的業績,表示了自己堅持革命的決心:"君骨可朽,吾頭可斷,此恨不遂泯也。""先生往矣,國命如何?茸茸伊發,歷歷楚歌。吾種不忘,朽腐其芽。"激憤之情,溢於行間。袁世凱對李懷霜和《天鐸報》的反袁言論又怕又恨,於1913年8月25日下令封禁了《天鐸報》,李懷霜被迫亡命海外。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並親任大元帥。為了從輿論上大力支持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當年冬,老同盟會員甄亮甫與軍政府陸軍部次長崔文藻出資創辦《珠江日刊》,李懷霜出任總編輯,繼續為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出力。在他主持下,《珠江日刊》積極宣傳民主,揭露軍閥。1918年4月,政學系頭目李根源勾結桂系軍閥莫榮新,排擠孫中山,囚禁了軍政府陸軍部長,殺害了陸軍部次長崔文藻。李懷霜立即以《珠江日刊》為陣地,公開揭露這一陰謀,並將李根源劫奪地盤,把持稅收的劣跡公之於眾。李根源、莫榮新惱羞成怒,採取各種惡劣手段打擊李懷霜及甄亮甫。甄亮甫見勢不妙,秘密潛匿。在這種情況下,李懷霜只好停辦《珠江日刊》,並冒著生命危險辦好報社財產轉讓手續。
1929年,李懷霜任江西省政府秘書。陳濟棠統治廣東期間,李懷霜在第一集團軍任少將主任秘書,這期間常為廣州《民國日報》撰寫評論。1935年,他前往西貢星洲慰問華僑。在西貢到星洲的途中,他回顧辛亥革命以來二十多年的經歷,想到當前的國難,無比感慨,於船上寫下《"九一八"四周年紀念日發西貢赴星洲》詩:"新恨闐腔訪昔游,巫風印俗上心頭。敢夸異表雲中鶴,未擬同情海上鷗。裂土存孤開國史,結金稱叔藎臣謀。廿年前後興亡話,付與天南一葉"。

晚年生活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懷霜一度回到高州,曾在當地報紙發表抗日聲明,表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立場。
1940年1月,他任廣東省南路行署秘書。1942年1月,廣東省主席李漢魂聘任他為廣東省政府秘書,這時他已年過六旬,無心於政事,同時適逢母葬和女兒病逝,推遲到了3月底才偕夫人張劍影到設在韶關的臨時省政府赴任。任職期間,終日以詩文自娛。李漢魂見此,便儘量減少他的事務,而給他的待遇十分優厚。他自己敘述這段時間的生活時說:“幾靜窗明,薰風扇爽,山林幽邃,門禁威嚴,同僚以外,隔絕賓游,終日怡然,惟晤對孺人,或歌以自遣。”但是,他仍未忘記國家與民族的危難,在他所作的不少詩文中,或隱或現地表現了憂國憂民之情,如在1943年春寫的《吳逸志將軍吊清臣曾國藩墓賦詩徵和卻寄》詩十首,批判某些人製造分裂,破壞抗戰的罪惡行徑。詩中寫道:“急難釜中聞豆泣,緩歸陌上見華開。絳侯無與安劉事,怊悵昭陽赤朋來。”“師嶺幽宮閟睡師,虬髯論史到今疑。如何上國奇男子,不採風人禦侮詩?”這些詩句寫於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時候,其反對內戰,堅持團結抗日的立場表現得十分明顯。
1946年,李懷霜到香港定居。1950年病逝於香港,終年76歲。
李懷霜一生著述甚多,但正如他自己所言:“清衣自惟,今日已覺昨日之非。明日未見今日之是。偶有所作,不經散佚,輒付摧燒。”所以他的著作多已散佚。同鄉李卓立經過多方努力,才收到李懷霜的部分作品,編成《庵文存》一卷,《弞庵詩輯》三卷。惜亦蕩然無存。現蒐集到的僅有詩四十一首,文數篇。然而僅從這些詩文,便可看到李懷霜的造詣。他的詩被譽為:“隨園之性情,愚叟之格調,阮亭之神韻,皆略兼賅。”如年青時作的《賦得水關紅葉秋。得紅字五言八韻》:“話舊逢今雨,江關琢句同。水遙苹正白,秋老葉初紅。遠浦明孤鶩,疏林隱斷虹。賦才蕭瑟感,畫意淺深融。艷襯清溪蓼,寒飄曲岸楓。鼓聲官渡晚,燈暈客船風。幾樹蒼茫外,雙扉掩影中。飛卿贈答麗語詩筒。”他的文,以嚴謹著稱。如《經策》中的一段:“今天下位高官顯之儔,讀書談道之士,持梁齒肥,悠悠自適;試叩以農政之得失,農學之精粗,惝乎茫乎,不可識已。其甚者紹世祿,言稱先王,更鄙薄厭惡之,以為糞土之謀,學士大夫豈屑出此?嗚呼謬哉!”除詩文之外,還與著名詞學家夏承燾合注宋詞。他對金文也有過研究,他把自己研究金文篆籀之體會,與顏、篆、隸、米融會貫通,獨創了一家書法,瀟灑秀雅,雄渾遒勁,人稱“懷霜體”。長江南北,有得其墨寶者,作珍品保存。
李懷霜作品李懷霜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