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際法師

本際法師

本際法師(1884~1968年)安徽桐城人,俗姓龍。號澄澈。初習儒學,兼通法政,擅長詩文。民國前七年(1905)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行列。民國肇建,先後任職於教育、軍政、金融、交通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際法師
  • 別名:澄澈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日期:1884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人物簡介,參加革命,佛法因緣,建寺弘法,

人物簡介

本際法師,民國肇建,先後任職於教育、軍政、金融、交通界。出家前嘗親近月霞、印光、普照、倓虛、大愚等諸師問道研學,更從班禪喇嘛受秘法。民國四十一年(1952)冬,禮南亭和尚出家,隨受具足戒於台南關仔嶺大仙寺,又親近慈航法師。四十八年(1959),創建海印寺於基隆,並棲止於該寺,淨密雙修。五十七年(1968)八月示寂於台北,世壽八十六。著有學佛修養及健康實驗法、懷柏山房文鈔、吟草等書,曾印行“南來堂詩集”。所創海印寺,現由門人仁化法師住持,繼其文風,並集錄師生前之懿言為梵室偶談一書行世。

參加革命

本際法師俗家姓龍,名燦,字健行,號澄澈,安徽省桐城縣人,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甲申歲臘月二日生。龍氏為桐城望族,健行六歲時,依母張太夫人啟蒙,讀孔孟書。太夫人督教甚嚴,時以古人忠孝故事相勉,並課以詩文,故十二歲即能屬文詠詩。十三歲就外傳,從孫楚白、潘季野二先生受學。
健行二十歲入蕪湖安徽公學讀書,教師如劉師培柏文蔚、謝無量、周震麟等,皆是當代名流,且多具革命思想。後來柏文蔚在辛亥年起義時,曾擔任安徽都督。健行在校時以受諸師影響,光緒一九〇五年加入同盟會安徽支部,暗中從事革命。光緒一九〇八年,在河南開封任教職時,遭到清廷緝捕,逃避到四川,任教於成都工業學校。在校結識得同盟會同志黃岡、劉子通,志同道合,共與巴縣革命人士楊庶堪通聲氣。辛亥年武昌起義,健行趕返安徽,時安徽宣布獨立,入都監符任幕僚之職。
一九一五年,健行在西安甲種農業學校任教,是時袁世凱陰謀稱帝,健行與同鄉章雨蒼計畫運動陝軍,以回響雲南護國軍,事泄,章雨蒼遇難,健行走免,入陝軍第四混成旅,任旅長葛光庭記室。一九一六年以後,在河南駐馬店辦稅務,一九二〇年回安徽,任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一九二七年北出居庸關,任塞北都統府秘書,一九三〇年在青島港務局任秘書。翌年,早年舊友葛光庭任平漢鐵路局長,聘健行任平漢鐵路局秘書。一九三一年葛光庭調膠濟鐵路局任管理委員會委員長,健行又隨著葛光庭到膠濟鐵路局任秘書,在青島辦公。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寇侵華軍興,健行倉猝間未能離開山東,躲到青島湛山寺,以此因緣,得依倓虛老和尚學佛。

佛法因緣

健行以承受母教,自幼信佛。清末宣統年間(一九一〇年),他在成都任教時,暑假遊覽峨嵋山、獨坐捨身崖上,涼風突起,四顧寂然,空中普賢大士顯像,他頓萌出家之想,後以劉子通力阻,未能實現。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在上海,曾到哈同花園聽月霞法師講《華嚴經》。感於人生如幻,又有出家之想,後以要事返回安徽而中止。一九二六年前後,他在上海太平寺皈依印光大師,法名法澄。
一九三〇年,健行在青島港務局任職,遊覽嶗山,在下清宮附近,發現明代憨山大師的道場海印寺遺址,在荒煙蔓草中乏人問津。他感於憨山大師在世之日,蒙冤遭遣,不勝唏噓,當下發願,他日誓必出家,來此復興海印寺。他將此事寫信報告印光大師,印老覆信給他,以“只要有心人,事未嘗不可為也”相勉。一九三二年,他在北京聽經,復皈依黃羊山普照律師座下,自此茹素。一九三四年,普照律師在上海,健行到上海探師,時班禪喇嘛在杭州靈隱寺啟建時輪金剛法會,健行到杭州受灌頂禮。
八年日寇侵華戰爭期間,健行隱跡湛山寺,依倓虛老和尚學習天台教觀。一九四七年,印光大師靈骨入塔,他趕到蘇州靈岩山參加典禮。返回時途經上海,時上海佛教居士正在修訂《普慧藏》,挽留健行參加幫忙,他就留在上海,協助校對《大藏經》。一九四九年京(南京)滬告急,健行隨著女兒、女婿來到台灣。他的女兒是國小教師,女婿名駱啟蓮,任立法委員。一九五二年,健行六十九歲,他欲依台北華嚴蓮社南亭法師出家,在《南亭和尚自傳》一書中,於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記載著他出家的經過:
“龍燦,字健行,工詩文,十七年冬,余在上海法藏寺仁王護國法會中講《金光明經·捨身品》時,曾聽余講經。來台後,遇於某處,承以詩送我。在十普寺打佛七時,伊亦曾有詩贈我。我去台中慈航院講《金剛經》時,伊亦曾去過。二、三年來,佚次要求出家人為之披剃,無一應者。末後,要求於余,非應允不可。余乃與之約曰:‘我借你一個名字,你可以受戒。但我們的關係至汝出家為止。我不能照顧你,我亦不要你照顧。’出家之日,請客三席,到者於院長右任、江蘇省前主席丁似庵、馬院長木軒、趙老居士恆惕等,我僅收其菜金而已。”
南亭法師不願為他剃度,實是因他年齡太大,過了出家的年齡。

建寺弘法

本際出家後,一九五三年初(農曆四十一年底)台南大仙寺傳戒,他參加戒壇受了三壇大戒。繼而為了實現他早年的心愿,希望創建海印寺,多方奔走。南亭法師勸告他說:“你是近八十歲的老人,喉音已失。你雖能詩文,但出家資歷淺。化緣要靠基本信徒。你無皈依弟子,海印寺絕難成就。”南亭法師在《自傳》中繼續說:“他不信我的話,還是化緣。不知經過多久,也許化了幾萬圓。剛好有個湖南籍的老和尚,在基隆康樂嶺靠近十方大覺寺有間茅篷要賣,他就買下來了......”
本際法師所買的茅篷,就在基隆十方大覺寺對面,南亭法師又勸他說:“我以為,十方大覺寺等於是百貨公司,在大覺寺左右建茅篷,那是等於在百貨公司廊下擺地攤,無發展餘地。”不過既已買下了,也不能退還。他後來曾一再要求南亭法師接管,南亭法師謝絕了。不過,在他買茅篷的時候,南亭法師還是幫助他壹萬貳仟圓。
一九五九年,本際法師鼓起勇氣,在茅篷的基地上興建海印寺,歷經近十年的時間,遭遇到不少困難,在他剃度徒仁化法師的協助下,終於蓋起了大殿、地藏殿,規模粗具,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本際法師興建海印寺就是如此。一九六八年八月,他以服瀉藥過量腹瀉不止,住入台大醫院治療,未幾病逝,世壽八十六歲。戒臘十五夏。生前著有《學佛修養及健康實驗法》、《懷柏山房文鈔》、《懷柏山房吟草》等書行世。本際法師示寂後,由他的剃度弟子仁化繼任海印寺住持,並集錄老法師生前的懿言,編為《梵室偶談》一書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