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

景德鎮陶瓷

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是其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景德鎮陶瓷始於漢世,五代時的景德鎮以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對於宋代青白瓷的製作,對於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景德鎮陶瓷大量系藝術陶瓷、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稱,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德鎮陶瓷
  • 外文名:Jingdezhen Ceramic
  • 所在地域:景德鎮
  • 四大名瓷:青花瓷、顏色釉、粉彩、玲瓏瓷
  • 四大特點: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 主要產業:藝術陶瓷、日用陶瓷、觀賞用陶瓷
  • 實體展會:中國國際陶瓷博覽會
  • 陶瓷展館:國貿美術館、景德鎮美術館
  • 地域商標:景德鎮
  • 榮稱:中國千年瓷都
  • 創始人趙慨
  • 購瓷地區景德鎮陶瓷街、國貿
基本簡介,歷史與發展,宋代時期,元代時期,明代時期,現代發展,陶瓷紋飾,和合如意圖,金玉滿堂圖,獨占鰲頭圖,祝壽圖,蓮花紋,海水紋,海龍紋,梧桐圖,嬰戲紋,嬰戲三果,眼前見喜圖,福祿壽圖,纏枝紋,饕饕紋,羲之愛鵝圖,麒麟送子圖,彩瓷特色,成化閗彩,單色釉,官窯民窯,臧窯、郎窯,粉彩,乾隆盛極,四大名瓷,概述,粉彩瓷,玲瓏瓷,顏色釉瓷,青花瓷,陶瓷市場,國貿美術館,陶瓷城,明清園,金昌利,錦繡昌南,蓮社北路,國貿廣場,陶藝街,一條街,恆業陶瓷,時代廣場,十大瓷廠,風俗習慣,生產習俗,行業幫會,行業規約,行話俗語,信仰崇拜,陶瓷行規,草鞋,一付盆,一坯,匣缽廠,內行人辦廠,外行辦廠,留人茶,加廠和過幫,匣缽行規,開屆,出家,博物館,陶瓷名人,古代名人,近代名匠,當代名家,

基本簡介

景德鎮地處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中外著名的瓷都,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並稱為明清時期的中國四大名鎮。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類對外開放城市。2007年,景德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江西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正是這樣的城市,造就了中國引以為自豪的陶瓷帝國。
青年陶瓷藝術家鄧利青花作品欣賞青年陶瓷藝術家鄧利青花作品欣賞
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陶”“瓷”並稱反映了這兩類器物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從廣義上說,陶瓷包括陶器、瓷器、炻器。陶瓷廣泛成用於日常生活、工藝美術。景德鎮陶瓷發展,大量系藝術陶瓷、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歷史與發展

青花瓷青花瓷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球,有"瓷都"之稱。溯其國際影響,中古時就有精製之品遠銷外國。詩人陳志歲《景德鎮》云:“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 “瓷都”景德鎮所產瓷器的國際市場地位躍然紙上。景德鎮生產瓷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出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御賜殊榮,即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之後,歷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發展到歷史顛峰。景德鎮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尤其是熔工藝,書法,繪畫,雕塑,詩詞於一爐,誠乃"貴逾珍寶明逾鏡,書比荊關字比 蘇".典雅秀麗的青花,五彩繽紛的彩繪,斑斕絢麗的色釉,玲瓏剔透的薄胎,巧奪天工的雕塑,無一不是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瓷窯多,且分布廣,除官窯外,還有民窯兩三百處,工匠數以萬計.該時期生產的青花瓷畫面清晰乾淨,色彩翠藍光艷,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調強烈,富麗堂皇,較之明代又有發展.創作的粉彩瓷器色調柔和,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畫激發作畫,再入窯燒製成的琺瑯彩瓷器,融匯中西,異常精美,是皇宮的專用品。在這些絢麗多彩的名貴瓷器,通過各種渠道,沿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為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經貿交往,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宋代時期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青白瓷)著稱於世。這種影青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緻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顏色比瓊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細秀麗,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約風姿,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其得以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已呈現繁榮局面,據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分布多至30處,有窯“三百餘座”,陶瓷的器型也發展到數百種之多。宋代的景德鎮不僅燒造出了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燒造出大批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種顏色釉瓷器。

元代時期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淨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淨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並且標誌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徵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釉里紅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瓷器,燒成難度大,色彩艷麗,以至於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瓷器品類。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亦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兩者相映生輝,極其名貴。
在高溫顏色釉燒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設立於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燒的“樞府”瓷,胎體厚重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稱“卵白釉”)。這種潔白潤澤的樞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紅等彩瓷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以後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潔白”瓷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它色釉如紅釉、藍釉、金釉等的出現,標誌著人們對各種呈色劑的發色規律已有熟練的掌握,使景德鎮瓷器裝飾異彩紛呈,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
銀的局面,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明代時期

明時,景德鎮官民競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並發揚光大的種類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並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造型、新的裝飾,真正“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輝映千古。
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出了玲瓏瓷,到成化年間,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玲瓏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
大龍缸和薄胎瓷的燒造成功,是明時景德鎮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慧型的體現。大龍缸,直徑高度均達70厘米以上,通身飾以五爪龍鬚,形制巨大,氣勢宏偉,荘重肅穆,為帝王專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進而更現它的神秘。薄胎瓷的製作,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制瓷技師的藝術匠心和智慧型,最薄最細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紙”。

現代發展

寶瓷林生產的粉彩軋道瓷時間推移到了新世紀,景德鎮陶瓷也經歷了從國有十大瓷廠到民營企業的轉變。景德鎮地區的陶瓷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陶瓷企業越來越多並且規模也越來越大,並且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態勢,一些在燒成難度很大工藝如高溫顏色釉、粉彩軋道工藝等也有企業把它們又重新的發揚光大。比如景德鎮的景德緣陶瓷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盡心盡力去發揚中國陶瓷傳統文化的企業。他們經過努力終於實現了對高溫色釉、粉彩軋道等工藝的繼承和發揚。
90後陶瓷藝術家曹偉繪製的厚度約1mm的超薄瓷板畫《千尺黃山》燒製成功。

陶瓷紋飾

自古來,經過近千年的中華民族陶瓷文化及工藝的發展,陶瓷器物發展了很多不約而成的紋理與紋飾。

和合如意圖

清代瓷器紋樣。如意,僧具之一,講經時多用之。《釋家要覽》載:“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執之,狀如雲葉”。民間則作為玩賞的吉祥物。《琅環記》載:“昔有貧土,多陰德,遇道士贈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舉之頃,隨即如意,因即名之也。”瓷器上繪荷花(和)、盒子(合)、靈芝(如意)、,象徵“和合如意”。

金玉滿堂圖

瓷器紋飾。流行於清代。金玉滿堂是形容財富極多。《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後又將金玉滿堂稱富有才學之人。《世說新語·賞譽》載:“王長史(王濛)謂林公(支遁),真長(劉惔)可為金玉滿堂”。因魚與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繪金魚來比喻金玉滿堂。

獨占鰲頭圖

瓷器紋飾。鰲魚,傳說中的海大龜(鱉)。一說形似龍,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蠻蛤,好風雨,背負蓬萊之山于海中。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正中,故稱入翰林院為上鰲頭。《玉壺清話》載:“座主登庸歸鳳閣,門生批詔立鰲頭。”後稱狀元及第為獨占鰲頭。明清瓷器上繪有此圖,以康熙製品為精。

祝壽圖

瓷器裝飾題材。清康熙時頗為流行。內容有“西王母祝壽”、“福祿壽三星”、“八仙慶壽”、“萬壽無疆”、“壽桃”、“雙螭捧壽”、“蓮花八寶托壽”等。有的碗、盤飾有用一百個不同字形的壽字組成的“百壽紋”。此外,有的壺全器作壽字形,寓祝壽之意。

蓮花紋

南北朝以後流行的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內劃複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宋代開始變為輔助紋飾。元至清代,蓮花紋的變化較多,有纏枝蓮、把蓮等,並常於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如:蓮池水禽、蓮池游魚等。

海水紋

瓷器紋飾之一。流行於宋代。海水布局為圓圈形式,多為八至十圈,中心為海螺紋或飾一朵花。各窯均有,而風格不同。

海龍紋

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流行於明清時期。畫面為游龍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鬥彩海龍紋龍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黃彩,行雲與海水均以青花和綠彩組成,浪濤則不施彩,顯出浪濤天的氣勢。

梧桐圖

清代瓷器紋樣之一據說系瓷製藝人根據唐人王勃滕王閣序》的詩意,將“江西八景”中章江門和滕王閣組合為景逐漸演變而來,又以“梧桐引得鳳凰來”的佳句,稱此圖為“梧桐”。畫面景、物、人皆備,宛如一幅江南漁、樵、耕、讀山水風俗畫,邊緣飾織錦圖案,輔以串珠裝飾,中間飾象徵吉祥的“八寶”紋樣。整個畫面構圖嚴謹,繁而不亂。

嬰戲紋

瓷器上裝飾的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始見於唐代長沙窯,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繪一肩負蓮杖、手挽飄帶的胖娃,外罩青釉。宋金時期,耀州窯、定窯、介休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均有嬰戲紋產品。裝飾方法為刻劃、印花、繪畫等。圖案有童子戲花、雙嬰划船、騎竹馬、抽陀螺、釣魚、玩鳥、蹴鞠、趕鴨、放鵪鶉、攀樹折花等,筆劃簡練流暢,構圖生動活潑。明清時很流行。
嬰戲紋嬰戲紋

嬰戲三果

嬰戲紋之一。所見為宋代定窯印花器。三個兒童一騎於樹枝上,一坐於樹枝上,一立於樹枝上,分別攀拽樹上的桃子、石榴、枇杷,天真可愛。

眼前見喜圖

瓷器裝飾題材。盛行於清代。畫面以動、植物為主要內容,以諧音或表意突出“喜”字。如:繪梧桐、喜鵲,稱“同喜”。繪喜笑顏開的四個童子,稱“四喜人”。繪一豹、一喜鵲,稱“報喜”。繪二喜鵲、一銅錢,稱“喜在眼前”。繪二童子笑臉相對,稱“喜相逢”。繪梅花梢上落一喜鵲,稱“喜上眉梢”。繪一灌獾、一喜鵲,稱“歡喜天地”。繪一喜蛛下垂,稱“喜從天降”。繪兩隻喜鵲,稱“雙喜”。

福祿壽圖

清代瓷器裝飾題材。畫面繪蝙蝠、鹿桃或松、鶴、壽星老人等內容。蝠、鹿音同“富”、“祿”,分別代表富貴和高官厚祿,松、鶴、壽桃、壽星均寓有長壽之意。此圖又稱“三星”。瓷器上裝飾此圖,象徵福、祿、壽三星高照,表達了世人的美好願望。

纏枝紋

瓷器上最常見的紋樣。盛行於元代以後。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桿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循環往復,婉轉流動,變化無窮。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草蔓均屬此類。

饕饕紋

又名獸面紋。饕饕是一種神話動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動物的特徵,猙獰恐怖。以《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饕,有首無身”的記載而名。明清瓷鼎、瓷爐上見有仿商周銅器的饕饕紋,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繪等多種。

羲之愛鵝圖

明清瓷器的常見紋飾之一。王羲之是東晉傑出的書法家。為了掌握書法技巧,養成了“愛鵝”的癖好。他從鵝行水的動作中悟出了用筆的方法。曾以書寫一部《道德經》的代價換取了山陰道士所養的鵝。後世因有羲之愛鵝之說。明成化鬥彩高士杯上的羲之愛鵝圖,王羲之頭、手及下身衣著均為青花,上身衣服輪廓內填以礬紅。僮兒手捧圖書,除衣服填成水綠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鵝為赭色,輪廓用青花勾出。水、垂柳、苔點、坡石、草竹均以青花為主,或填加相應的色彩。構圖十分精美。

麒麟送子圖

瓷器紋飾。古時將麒麟視作祥瑞、稀有之物,用“鳳毛麟角”形容罕見而珍貴的事物。清人祝賀親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畫麒麟送子圖或寓“早生貴子”、“福增貴子”之意。

彩瓷特色

成化閗彩

以成化閗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空前的絕作。創於成化時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閗彩工藝,開創了我國彩瓷的新時代。成化時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種,多者達六種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徵又極其鮮明,比單純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絢麗,給人以爭奇鬥豔,美不勝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萬曆(公元1573-1619年)年間在成化閗彩的基礎上創出了青花五彩,改變以閗彩中僅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的決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構成整個圖案的一種顏色,青花和紅、黃、綠等色處於一樣的地位而沒有主從之分,這就大大豐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現力,呈現出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以及釉下藍色為主突出紅色的局面,嘉靖、萬曆彩瓷也就以圖案花紋滿窯,色彩濃艷深翠而行於世。明代彩瓷還有白地綠彩、青花紅綠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較為出名。

單色釉

明代景德鎮的高溫單色釉(燒出溫度在1200℃以上)和低溫單色釉(燒成溫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發展。白瓷的製作,明代各朝都有燒造,各臻其妙。永樂的潔白甜淨;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嘉靖的純淨無雜;萬曆的透亮明快;無不使人嘆服稱奇,賞心悅目。明代單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還有永樂、宣德的紅釉和藍釉,以及成化孔雀綠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黃釉。明永樂時的鮮紅器亦稱“祭紅”,釉厚如脂,光瑩鮮艷,有“永樂之寶”之譽,贏得“永器鮮紅最貴”的評價。宣德年間的寶石紅釉又比永樂鮮紅釉更勝一籌,釉汁晶瑩似紅寶石,胎質細膩堅緻,極其名貴。明代的藍釉瓷器,在宣德時燒造較多,後人把它和白釉、紅釉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官窯民窯

清代前期的景德鎮制瓷業,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無論是產品造型、裝飾技法、還是裝飾題材、裝飾風格,都達到了“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勝”的極度繁榮境界,制瓷技術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時的景德鎮“延袤十餘里,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萬,藉此食者甚眾,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語》),“利通數十省,四方商賈,販瓷者萃集於斯”。與明代一樣,清代也是官窯民窯並存共榮,並且均有名窯精品。

臧窯、郎窯

清代前期的御窯廠,名窯輩出,創新層出不窮。康熙年間著名的官窯有“臧窯”、“郎窯”。康熙年臧窯,“廠器也”,為督陶官臧應選所造。臧窯的主要成就是單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紅均極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艷麗瑩澈明亮,層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譽,別具風格而“獨步本朝”,尤其是民窯青花更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個轉折點,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隨著色彩的增多,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紅霽紅等地上描金的單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鮮艷富麗,光澤透澈明亮。郎窯,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御窯時生產的瓷器。郎窯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窯器而著稱。郎窯的傑出成就,是仿製明宣德祭紅釉而創製的以郎窯紅為代表的顏色釉,郎窯紅,“華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艷的色澤,猶如凝結的牛血一般鮮紅所以也稱其為牛血紅,牛血紅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開片,既象玻璃般光澤那樣鮮艷奪目,又象紅寶石一樣瑰麗,極為名貴,為歷代珍品。康熙時還曾燒制出與郎窯紅齊名的色調淡雅的缸豆紅,也稱美人醉;用詩“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形容它極為貼切。

粉彩

在五彩基礎上,受琺瑯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於康熙朝始創的粉彩,到雍正年間獲得空前的發展,並且有“清一代,以此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摻入,加上國畫沒骨法渲染手法的運用,突出了書畫的陰陽、濃淡、深淺的立體感,同時粉彩燒成溫度較古彩低,色彩對比比較和諧;因而顯得粉潤柔和,色彩豐富絢爛雅麗,形象逼真,構圖文雅雋秀,所謂“鮮嬌奪目,工致殊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集詩、書、畫、印於一身而又以瓷器藝術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窯,成就輝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歲之身協理窯務,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質、釉面、器型、品種、工藝手法、裝飾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繪,無論仿古,無論創新,無不登峰造極。正如《景德鎮陶錄》所述:“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金。又仿效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種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窯至此,集大成矣!”。

乾隆盛極

從乾隆中期開始,景德鎮的瓷業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趨衰落,道光以後,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景德鎮瓷業一直處於蕭條狀態,“故乾隆一朝,為清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飲流齋說瓷》。

四大名瓷

概述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曾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溫、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粉彩瓷

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乾淨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矽、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粉彩瓷粉彩瓷
早在清朝康熙後期,景德鎮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緻,乾隆年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畫的瓷器珍品,其領袖人物王琦,將一般的繪瓷方法套用於繪瓷板人物像,畫持精深,畫風新穎,被人們稱為“神技”。新中國成立後,粉彩瓷更有長足的發展,許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滿目。藝術瓷廠生產“福壽牌”粉彩瓷獲國家金獎。
景德鎮陶瓷

玲瓏瓷

青花玲瓏瓷是在明宣德年間鏤空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據記載,清代景德鎮御窯廠製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產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瓏巧妙地結合一體,形成了人人喜愛的青花玲瓏瓷。碧綠透明的玲瓏和色呈翠蘭的青花互為襯托, 相映生輝,給人以一種特殊的美感。
玲瓏瓷玲瓏瓷
玲瓏瓷以玲瓏剔透、晶瑩雅致而蜚聲中外。如今青花玲瓏不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運用,而且已擴展到各種花瓶、花插、花缽、以及吊燈、壁燈、皮燈等各式燈具。“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的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則、不規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綠色發展為紅、黃、綠、藍交相輝映的 “五彩玲瓏”、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顏色釉瓷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 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後,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們說“自然界有什麼顏色,就可以燒制出什麼顏色的瓷器”。您如果參觀一下景德鎮的顏色釉瓷,就會相信此話不假。當然,有許多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是十分困難的,如“祭紅釉”,就有千窯一寶之說。
一般來講,我們將顏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綠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顏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注意的是顏色釉的劃分並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顏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於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他仍是屬於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範圍之內。

青花瓷

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里透分明,使人賞心悅目。明人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帶去大批青花瓷,與30多個國家進行交往。不少珍品現被收藏在英、美等國博物館。
青年陶瓷藝術家鄧利的青花作品青年陶瓷藝術家鄧利的青花作品

陶瓷市場

世以景陶為希貴
“世間萬事出艱辛”,陶瓷生產雖屬艱辛,但造福於世慶莫大焉。景德鎮陶瓷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自古以來,無論是海內皇家王族、名門望閥,還是東南亞及西歐等海外貴人大戶,無不以買到或收藏有景德鎮陶瓷為寶賞,聲震環宇。詩人陳志歲《景德鎮》:“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此詩不僅展現著“瓷都”的發展史蹤,更寫出了景德鎮瓷器的國際市場地位。

國貿美術館

國貿美術館國貿美術館
國貿美術館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國貿廣場國貿大廈三樓,是由景德鎮鐘氏瓷業與景德鎮紫蓮花網路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集國家大師、省級大師、院校大師、市級大師及高檔陶瓷禮品、藝術化日用陶瓷為一體的占地1200餘平米的大型室內陶瓷購物廣場,同時匹配大瓷網、買好瓷、大陶網等陶瓷電子商務平台及藝術品展示平台。

陶瓷城

中國陶瓷城位於景德鎮西郊,占地426畝,建築面積20多萬平方米。號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陶瓷專業市場。 中低端市場,陶瓷品種豐富。

明清園

是景德鎮國際陶藝中心所在地,為仿明代徽派建築群。許多工藝美術大師在此設工作室,每個周末早上都有瓷器集市,露天的攤,東西又多又好玩,外地看不到的。較多搞創作的學生、藝術家以及陶藝店鋪。周六上午還有以陶瓷學院學生為主的陶藝地攤活動,熱鬧。

金昌利

金昌利陶瓷廣物廣場距離人民廣場附近,旅遊市場,低中高商品都有。商品和國貿差不多,日用陶瓷居多,尤其是餐具。

錦繡昌南

位於景德鎮市昌江以西的迎賓大道北頭西面,屬中國江南徽派古建築風格,集陶瓷製作、商貿展覽旅遊、居住、休閒、物流集散,陶瓷文化研究與交流為一體的景觀園區。 低中高端陶瓷均有。周六或周日有老瓷片市場。

蓮社北路

蓮社北路是新瓷器街,中華陶瓷第一街。高端市場,是欣賞陶瓷藝術品的好去處。在這條行程約1000餘步的街道兩旁,林立的店面中,陶瓷或陶瓷相關店面約占80%。街道附近還分布著藝術瓷廠、建國瓷廠、人民瓷廠和新華瓷廠舊址,景德鎮陶瓷館和陶瓷大世界就在街道邊。陶瓷大世界匯聚了13位國家級大師,16位省級大師,省高工60人,還有一些教授、工程師也在這裡設立了工作室。

國貿廣場

國貿陶瓷批發市場,人氣最盛,有很多小作坊的瓷器檔次偏低,日用瓷,陳設瓷,藝術瓷等都有,價格相對便宜周一早市格外熱鬧,眾多攤販簡單地把貨物散放在地上,供買家挑選。除了當地收藏愛好者外,不少外地玩家也經常專門來“趕集”。

陶藝街

在景德鎮陶瓷學院附近,陶院學生做的基本上都是藝術瓷,即使生活用瓷也帶有藝術的審美,已經成為景德鎮瓷器的一個重要部分,被劃分為學院派。
位於陶藝街的山水情韻陶瓷藝術館位於陶藝街的山水情韻陶瓷藝術館

一條街

專賣中低端仿古瓷,“集天下名瓷仿品之大成”是樊家井仿古瓷一條街最大的特色。

恆業陶瓷

恆業陶瓷購物廣場將“一鋪一大師,一街一世界”作為它的定位,致力於為高端藝術陶瓷提供綜合平台。

時代廣場

人民廣場附近,主要是仿古瓷市場

十大瓷廠

清末和民國時期,戰爭不斷,景德鎮陶瓷走下坡路。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景德鎮十大瓷廠。
景德鎮市人民瓷廠:1956年由公私合營的華光、群益、光大三個瓷廠合併而成,稱“景德鎮第三瓷廠”,1957年更名新平瓷廠,1969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建國瓷廠: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鎮解放後第一家國營企業
景德鎮市藝術瓷廠:原名工藝美術瓷廠,建於1960年,1972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紅星瓷廠: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廠合併而成
景德鎮市紅旗瓷廠: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廠合併而成
景德鎮市為民瓷廠:1965年建成投產,原名高級美術瓷廠,1966年改現名
景德鎮市宇宙瓷廠:原為建國瓷廠第一分廠,建於1954年,1958年與第十三陶瓷手工業合作社和第四瓷廠後改現名
景德鎮市東風瓷廠: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資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營,1956年稱第一瓷廠,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廠的一部分併入,改稱現名
景德鎮市光明瓷廠:1961年由紅旗瓷廠一部分劃出成立
景德鎮市景興瓷廠:1961年由華電瓷廠的幾個分廠和國光瓷廠合併而成
景德鎮市新華瓷廠:原屬新平瓷廠(今人民瓷廠)一部分,1965年成立,到了80年代景德鎮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廠華風瓷廠。 {景德鎮市華風瓷廠,1978年籌建,1985年投產}。
自90年代開始十大瓷廠和華風瓷廠因經營不善陸續停產。

風俗習慣

生產習俗

景德鎮制瓷業自宋代起就有細緻的分工,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規則秩然。《天工開物》記載景德鎮制瓷“總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清代《景德鎮陶錄》載,景德鎮僅制坯業就有淘泥.拉坯、印坯、镟坯、畫坯、春灰、合釉,上釉等分工,各遭工序環環相扣,全為手工製作。此外,明代開始對各道工序進行分類組合,建立比較完備的行業生產體系戊管理機構,如原料業的“白土行”,燃料業的“窯柴行”,成型業的圓、琢兩器作坊、燒窯業的“攣窯店”和“滿窯店”,彩瓷業的“紅店”和“洲店”,包裝業的“茭草行”以及運輸業的“船幫’等等.在各行各業中,景德鎮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他們的技能多半以血緣關係為基礎進行傳承,但一般“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

行業幫會

行業幫會,簡稱“行幫”,是封建社會城市中的同業組織.景德鎮行幫初創於明代,興盛於清代,結束於建國前.其功能主要是限制惡性競爭,規定生產或經營範圍,解決業主困難和保護同行利益.其辦事場所和活動中心在“會館”(或稱“書院”、“公所”),截至1949年,全市共有’會館’(’書院’,“公所”)27個.各行幫都有其共同信仰的神祇,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做會”活動(即祭神活動L如窯幫“童社所”每二十年都要舉辦一次迎奉本行師祖“風火仙師”童賓的“陶人盛典”.
景德鎮行幫比較複雜,常交織著地城與行業的雙重關係.從地城上分,有徽幫、都幫和雜幫;從行業上分,則有商幫、手工業主幫和苦力幫.在上述各種形式的大行幫旗下又林立著近百個各行各業的小幫派,如手工業主幫內的“陶慶窯”、“三窯九會”等,苦力幫內的?草鞋幫”、“五府十八幫‘等.

行業規約

行業規約,簡稱“行規”,是人們生產行為和社會行為的法律準則和道德和規範.具體表現為規定生產威經營範圍、維護同行利益、限制同業競爭、保護傳統習慣.景德鎮行規既細緻,又嚴格,有些行規有文字記載,有的則屬於口頭商定,約定俗成,它幾乎滲透到瓷業生產或經營營理的各行各業中,如制坯業的“寫車簿”和“知四肉”,制匣業的“吃新江”,燒窯業的“馬吃磚”“開禁迎神”和婦女不得踏上窯弄一字跳,茭草業的“系白圍裙’等等.對違反行規的行為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處罰.處罰方式主要有批評訓斥“吃泡茶”、“剁草鞋”、“打派頭”或“踩窯”繩撻、械鬥等.

行話俗語

景德鎮制瓷業分工細緻,因此,各行業中使用的行話俗語十分豐富.在瓷器的原料、頗料、墨型上就有近百種稱謂,在坯房(手工作坊)、紅店(畫瓷器的作坊)、窯場,瓷行(銷售店號)等行業中,有關工具、工序、技術,行規、計量單位以及人際關係的行話俗語更是數不勝數.

信仰崇拜

景德鎮制瓷業的信仰崇拜十分突出,主要有以高嶺瓷土神為代表的自然崇拜,以師主趙慨為代表的師祖崇拜和以童賓,熊知四、鄭子木為代表的英雄崇拜.這三種形式各行幫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極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即“做會”,如“暖窯神”,“開禁迎神”和“拜知四神”等.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唱戲,酬神和會餐.場面宏大,熱鬧非凡.特別是二十年一遇的“開禁迎神’活動,被稱為景德鎮歷史上盛況空前的“陶人盛典”

陶瓷行規

草鞋

“草鞋”是景德鎮傳統手工琢器作坊生產能力的計量單位,根據草鞋的多少可以得知這間工廠的規模和生產能力,一雙草鞋是指裝坯工一人,利坯工二人,三雙草鞋是指一個裝坯工,一名雜工、一名碼頭搬運工,四名利坯工,在解放前裝坯、打雜、搬運工勞動強度大,作坊老闆免費供應草鞋穿,工作時他們都穿草鞋,而通過這些人的數量便可以簡單的計算出該廠的規模,因景德鎮這些穿草鞋的人很多,景德鎮又被稱為草鞋碼頭。

一付盆

是景德鎮手工倒漿的生產能力計量單位,一個倒漿工人,一個打雜工(兼搬運),一個裝坯工(兼施釉),一個利坯工如果有咀把還要配備兩個雕削工,一付盆的日產量約為一夫坯。

一坯

是傳統琢器類計算產量的一個單位,小型作坊草鞋及利坯工是長期工人,但作坯工卻每個月只需作幾天,因此是臨時聘用,為了計算工時的方便,就把作坯工每天的工作量定為一夫坯,多年來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定額,一夫坯的數量多少根據坯的大小和器型而定,此外還有老夫(老產品),新夫(新產品)之分,按魚尾屏、花籃瓶、天球瓶為例,十件的為240支,三十件的為210支,五十件的為185支,100件的為80支,300件的為32支,茶杯為400支,器型複雜比較費工費時,再酌情而定,一般一雙草鞋每月產量為三夫坯,二雙為六夫坯,三雙為九夫坯。

匣缽廠

內行人辦廠

匣缽廠開辦必須是在匣缽廠學過三年徒的人,

外行辦廠

外行人開匣缽廠時必須請景德鎮曾經全部當過匣缽師傅的人去飯館吃一次酒,稱為“吃新江”,然後才許可開業,子承父業不在此列,但不許改換招牌名稱。

留人茶

每年農曆五、八、十二月的時候,雇留師傅要在茶館舉行“留人茶”儀式,所有在下一年中繼續留用和新請的師傅到茶館吃泡茶,對於下季度不再僱傭的師傅就不能來吃這碗留人茶,介紹新人來的介紹人也要吃泡茶,每人一碗茶、四根油條,就算定下來了,議定的僱工期內不得解僱。
匣缽廠的行業
匣缽是瓷器入窯燒煉的必備用品,有大小器之分,大器匣缽的器型是平口尖底,如煮飯的鼎罐,一器裝一缽;小器匣缽為平口平底,有圓形、方形和腰子形,可裝多隻坯,生產大器匣缽的稱大器廠,反之稱小器廠,匣缽廠分都(昌)、撫(州)、饒(州)三幫,以一條基本生產流水線為一廠計算,解放前景德鎮共有大器廠七十餘廠,以都幫為最多,撫幫次之,饒幫最少;小器廠都幫最少,饒幫最多,共有八十餘廠,很多年來就是這種水平,沒什麼變化。

加廠和過幫

在生意好時老闆要擴大生產就必須增加一條生產線,因此要增加師傅,但小器廠只能在本幫中請師傅,如本幫無師可請“都、撫”二幫可從“饒州幫”中僱請,但如饒州幫缺人不能從都昌和撫州幫中僱請,大器行也不能跨幫請人,如跨幫僱人必須以一方“過幫”,資方過幫要交過幫費二十元至三、四元不等,工人為四元由資方負責。

匣缽行規

匣缽廠工人工資計件,一伙食由老闆供給,為了控制產量,小器廠五、六、七、八月乾三天休息一天,其他月份乾四天休息一天,只能少乾絕不許多乾,每天產量不限,但不準打夜班,大器廠的生產日規定四至八月六天休息一次,最少做四日,最多做六日,也是不許打夜班,匣缽工人在受僱期間,只許從事生產工作,其他幫老闆的事情都不許作,比如上街時順便幫老闆捎點菜,帶包煙也不行,就連看見老闆的兒孫跌倒也不許扶起來,甚至老闆的小孩掉到溝里、池塘里眼見淹死也不許搭救,行規的嚴格可見一斑。

開屆

匣缽小器廠三年收一次徒弟,稱為“開屆”,時間是春節後開工時,招徒名額有限制,規定五廠(五條流水線)以下的老闆每屆只能帶一名徒工,六條以上可招兩名,學徒期間三年如學藝進展不快要“補匣”,即出師後再白給師傅作一批匣缽,具體數量雙方商量,否則師傅拒吃出師酒,徒弟就出不了師,學徒期間共得工資,大米六石歸傳藝師傅。
大器廠則可以年年收徒弟,人數不限,但學徒要交入幫費,都幫三元,撫、饒幫二元,學徒三年,但出師後工資只有師傅的一半,到第六年才能拿到全額全資。

出家

學徒出師後只能受僱於師傅家,除師傅不留用否則不能到其他老闆處工作,別的老闆也不準雇用,只有師傅同意才可到其他老闆處,被稱為“出家”,沒有出過家的學徒終身的身份都是徒弟,但工資待遇等與其他師傅相同,但可以幫師傅家乾雜活、帶小孩等,只要出過家再回來即是師傅。

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博物館建於1954年,三層結構一、二樓為展廳。共有展品2400餘件,分別按年代順序布展。
第一展廳由五代、宋代和元代三部分組成。其中以宋代的影青瓷、印花瓷和元代的青花瓷、高溫顏色釉瓷最為奪目。
第二展廳主要以明代官窯器為主,在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和裝飾手法主要有青花、青花鬥彩、五彩、紅綠彩和顏色釉等。
第三展廳展出的是景德鎮陶瓷史上最為璀璨的清代陶瓷。此時景德鎮陶瓷工藝已經是集天下之大成了,集中了如汝窯、龍泉窯、哥窯等各大名窯的陶瓷技術。而景德鎮特有的青花裝飾技法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分水法的使用青花裝飾達到了中國繪畫的效果。陶燒瓷煉技術的成熟在郎窯紅、鈞紅、裂紋釉等高溫顏色釉瓷中得到了體現。而對景德鎮現代陶瓷業影響深遠的粉彩技術也在清代陶瓷業的激烈競爭中應運而生,並且粉彩裝飾技藝在清代晚期達到了其第一個高峰。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確定了景德鎮陶瓷向繪畫裝飾方面發展的大趨勢,為景德鎮現代陶瓷在世界陶瓷業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第四展廳是民國時期的陶瓷展。這個時期由於諸多的歷史原因造成了景德鎮陶瓷史上的一次衰退。整個陶瓷界只有在陶瓷繪畫領域一枝獨秀,出現了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一批陶瓷彩繪藝術家,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第五展廳是景德鎮現代陶瓷展。展出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景德鎮各種工藝陶瓷。

陶瓷名人

古代名人

趙概
趙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來到新平鎮隱居。在浙江為官時了解和掌握了越窯制瓷技藝,對新平鎮陶瓷的胎釉配製、成形和焙燒等工藝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當地制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對推動新平鎮燒造製品由陶器階段進人瓷器階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後人尊敬愛戴,稱為“制瓷師主”。據《浮梁縣誌》載,“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 明洪熙年間,少監張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鎮內御瓷廠建起了一座“師主廟”,後又稱“佑陶靈祠”,尊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師主廟記》。
何稠
隋代著名建築家、工藝家。何稠為研製琉璃瓦,曾專程前來景德鎮進行試燒。經過反覆試驗,終於使燒成溫度大為提高,成功的造出了琉璃瓦。隨著燒成溫度的提高,使景德鎮陶瓷生產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陶玉
景德鎮鐘秀里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陶玉在鎮郊設窯造瓷,所造瓷器“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唐武德中(公元618~626),陶玉將所產瓷器載入關中,進貢於朝,被稱為假玉器。陶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陶窯”。
霍仲初
景德鎮東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霍仲初自辦一窯,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進御”,使新平瓷器一舉名天下。霍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霍窯”。
周丹泉
字時到,蘇州人,明隆慶、萬曆間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亂真;所制陶印、文式、辟邪、龜象、瓦鈕、連環,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周窯”。
崔國
明隆慶、萬曆間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路,製作精細。崔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崔公窯”。
昊十九
又名昊為,景德鎮人。生於明嘉靖前期,卒於明萬曆後期,明代制瓷名家。昊聰明過人,工詩善畫,所制瓷器,精美絕倫。他製作的流露盞,明如硃砂,色如晚霞;製作的卵幕杯,薄如蟬翼,晶瑩透亮;製作的瓷壺,造型優美,風格典雅。明萬曆間,御史樊玉衡曾贈給昊十九一首詩,詩云“宣窯薄甚永窯厚,天下馳名昊十九;更有山詩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
這首詩好度讚揚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華。北京故宮博物院現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龍方盂,口有銘文,文曰:“鈞爾陶兮文爾質,龍函潤珠旭東壁 ,萬曆昊為制。”
童賓
字定新,景德鎮裡村人,生於公元1567年,逝於公元1599年,明代燒瓷技師。童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鎮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一日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成功了。瓷工們為紀念這為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他為“風火仙師”,並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廟”。
字栗園,安徽省縣人,清初繪瓷名家。吳氏善繪山水,同時善仿越窯的秘色器。他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吳窯”,與當年官窯中的唐窯、朗窯、年窯齊名。
藏應選
清朝廷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朝廷派遣藏應選等人駐景德鎮御窯廠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7年中,御窯廠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尤以鮮紅、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最佳。藏氏督造時,其窯稱為“藏窯”。
朗廷極
字柴,清康熙間的江西巡撫兼景德鎮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兼職督陶7年)。朗氏督陶時,其窯稱為“朗窯”。清人劉廷稱朗窯乃“柴中丞公開府江西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又稱朗窯所造的描金五爪雙龍酒杯、脫胎碗等器“誠可謂巧奪天工矣”。
當年朗窯所創的一種紅釉瓷器,極為名貴,被稱為“朗窯紅”。此外,朗窯還創燒出一種頗為珍貴的素三彩。
唐英
字俊公,別號俊公氏、雋公、叔子、蝸寄、蝸寄老人、陶成君士人、陶人、陶使者等。關東瀋陽人,生於1682年,卒於1756年,清代朝廷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駐景德鎮協理陶務,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一月,結束陶務離鎮。他在景德鎮協理陶務的15年中,為發展陶瓷生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據記載,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鎮,便來到瓷工當中,與工人們吃住在一起。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瓷的要領。在此基礎上,於雍正八年(1730年)繪製《陶成圖》。雍正十三年(1735年),著成《陶成紀事》。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成《陶冶圖說》,並制陶20幅,對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進行了科學總結。唐英的這些著作,對指導、促進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鎮督陶期間,唐英還親自動手製作陶瓷,傳世作品甚多,他的力作“白地墨彩篆書壽字筆筒”、“行書筆筒”、“冬青釉隸書瓷板”、“粉彩三果盤”等,現分別珍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處。為紀念這位曾為發展景德鎮瓷業生產作出過傑出貢獻的督陶官,1987年有關部門在市郊盤龍山興建了一座莊嚴、古樸的“唐英紀念室”,室內陳列了唐英的畫像、塑像及著作。
年希堯
清雍正間的淮安板罐督理兼景德鎮御窯廠窯務。在他兼管窯務的10年中,其窯稱為“年窯”。當年,“年窯”所造瓷器“極其精細”,“琢器多卵色,圓器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瓏諸巧詳,仿古創新”。這段時間,發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脂釉瓷為最佳,其胎骨極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內的白釉也隱隱透出粉紅色,極是好看。清人查儉堂在《年窯墨注歌》中稱道:“國朝陶器美無匹,邇來年窯稱第一。”
朱琰
字桐川,別號笠寧,海鹽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進士,曾任江西巡撫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職時,對制瓷歷史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並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陶瓷史――《陶說》。全書分說今、說古、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該書對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朱琰除著有《陶說》外,還著有《金華詩錄》、《明人詩鈔》、《詞林合壁》等等。
寂園叟
清代人。著有《陶雅》一書,該書對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質、釉色、裝飾以及陶瓷銷售情況均作了記述,特別是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所產器物的記述更為詳細。這部書對研究中國制瓷歷史,特別是研究清代制瓷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陳國治
安徽省祁門縣人,清道光、鹹豐間的雕瓷名匠。陳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龍、馬,並在畫面上施以各種色釉,燒成後極是好看。《說瓷》一書雲,清道光至光緒期間,“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

近代名匠

王炳榮
清同治、光緒間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類。
王廷佑
字少維,安徽省涇縣人,清同治、光緒間的繪瓷名家。王氏善淺絳彩繪,作品多以人物、動物為題材。
金品卿
安徽省黟先人,清光緒時的繪瓷名家,金氏善淺絳彩繪,作品多以人物為題材,其代表作有《漁樵閒話》等。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長雕反瓷。所謂反瓷,就是雕好後不上釉便直接入窯焙燒的一種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雖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稱:“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為罕見之寶”。《說瓷》一書雲,當年所產的這種反瓷“多屬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
清末民初的詩人,飾瓷名家。李氏對陶瓷顏色釉裝飾很有研究,當年他配製出的祭紅釉為全鎮祭紅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
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製作的瓷器胎質純白,紋飾精美。
程門
字雪笠,安徽省縣人,清末民初繪瓷名師,以繪山水、花卉見長。鄧之誠在《宙薰瑣記》中稱讚程門所繪作品“極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縣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鋼針、鋼刀、鋼錐在瓷面刻以各種畫面,稱刻瓷,此種工藝為黎勉亭所創。當年袁世凱為了實現其個人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計討好英國上層人士,於民國四年(1915年)將黎勉亭特地請進北京為英王喬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時間才將瓷像刻成,該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評。
胡顏
明國時期的繪瓷名家。胡氏能畫善填,所仿乾隆古月軒畫面,足以亂真。
游長子
福建省人,民國時期的雕塑名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1丈多長的太白醉酒臥像,神形兼備,曾在陶瓷界轟動一時。
徐仲南
名,號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於1872年,卒於1953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繪瓷名家。徐仲南從十幾歲起就在老家南昌學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青年時專攻人物,中年時專攻山水,晚年時專攻松竹。他畫的人物,神形兼備;畫的山水,層次豐富,意境高深;畫的松竹,蒼勁挺拔,清新秀麗。
鄧碧珊
字壁寰,號鐵扇子,江西餘干縣人。生於1874年,卒於1930年。民國時期繪瓷名家。鄧自幼生長在鄱陽湖畔,常常釣魚、打魚,對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及形態特徵了如指掌。他知曉急水中的魚藻粗壯,靜水中的魚藻細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曉鯉魚的鱗片從頭到尾約有三十六片,鱖魚的鰭平年一般只有12根,閏年才有13根;知曉鯉魚常年棲於粗藻,金魚常戲於獅草……。由於他十分熟悉魚藻、了解魚藻,所以他畫的魚藻特別真實、生動、活潑。因為他的魚藻畫得好,故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稱。
何許人
字德達,又名處,乳名花子,安徽南陵人。生於1882年,卒於1942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何氏善微書,能在徑寸印泥盒上書寫《出師表》、《赤壁賦》。其雪景也畫得極好,所畫“寒江獨釣”,寂寥空闊,意境頗深;所畫“梁園飛雪”,雪擁丹閣,雍容華貴。
汪曉堂
又名汪隸、汪隸華,號龍山樵子,江西省婺源葉村人。生於1885年,卒於1924年。清末民初的繪瓷名家。汪氏擅長人物,所畫仕女,姿態輕盈,衣褶如行雲流水,設色精細淡雅。
吳靄生
名麟,廣東南海人。生於1886年,卒於1926年。民國時期的制瓷名匠。少時在香港經商,1909年來景德鎮創辦合興瓷莊,1912年任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社長。吳氏在景德鎮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頗負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層肥厚、柔潤,當年景德鎮的汪曉堂、潘陶宇、王琦等繪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為吳靄生所制。
王琦
字碧珍,別號陶迷道人。生於1886年,卒於1933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王琦最擅長繪畫人物。在技法上,他大膽運用粉彩顏料繪畫人物臉部,使作品呈現出清新柔和的美感。他的這種畫法,在那時可算是一大突破,一大創新。他為人正直,敢於反映現實,作品具有強烈的世代感,如“喚起抗日”、“禁止鴉片”等作品,在當時曾產生過較大的社會影響。由於王琦的技藝精湛,畫風新穎,故倍受人們的崇敬和愛戴。1910年,浮梁縣知事陳安曾題匾額一塊贈與王琦,匾額書“神乎技矣”四字。
潘陶宇
字鼎均,又名古歡,號詹湖外史,江西波陽人。生於1887年,卒於1926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1911年後,出任江西省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圖畫老師,其時的畫瓷名家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均出自其門下。潘氏在執教之餘,常繪瓷器。出自他手下的作品,無論是人物還是山水、花卉,均甚精細,筆法清新秀麗。1923年,軍閥曹曾出重金聘潘為其彩繪陶瓷文具。
王大凡
號希平局士,又號黟縣樵子,生於1888年,卒於1961年。安徽黟縣人。少年至景德鎮學繪古彩人物,後專攻粉彩。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曉堂的影響較大,他的人物畫規矩嚴謹,風格古雅,在景德鎮影響巨大。
田鶴仙
原名田青,別號荒園老梅,浙江紹興人。生於1894年,卒於1932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田鶴仙作畫運筆活潑瀟灑,線條蒼勁挺拔,用色淡雅脫俗,構圖新穎別致。所畫山水,別具一格;所畫梅花,獨具風韻。
程意亭
字甫,號山山民,江西樂平縣人。生於1897年,卒於1948年,近代著名陶瓷畫家。程意亭自幼喜愛繪畫,青年時入江西陶業學校學國畫。畢業後先到九江繪畫陶瓷,後來景德鎮從事陶瓷美術工作,潛心攻習花鳥。他所畫構圖獨特,運筆傳神,既注意寫實,又善於誇張,畫面清新俏麗,活潑灑脫。
汪大滄
號一栗,別號桃源老農,安徽省黟縣人,生於1901年,卒於1952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繪瓷名家。王氏擅長以禿筆繪畫粉彩山水,用筆簡練沉著。四十年代,汪氏的作品在景德鎮享有盛譽。
畢伯濤
別名達、黃山樵子,祖籍安徽縣,生於1885年,卒於1961年。早年師從鄱陽畫家張雲山,後至景德鎮專攻粉彩,擅長翎毛花卉,以用筆工細、設色雅靜著稱。
王步
字仁元,號竹溪,晚年常署“陶青老人”,江西豐城人。生於1898年,卒於1968年。他精於青花花鳥,對青花料色及技藝作了長期探索與研究,在青花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有“青花大王”之譽。
劉雨岑
原名玉成,又名雨城,別號湖漁、巧翁、竹人,安徽太平人。生於1904年,卒於1969年。擅長粉彩花鳥,並創“水點桃花”技法。他的作品筆墨纖細,格調清理雅致,具有文人畫的風貌。
曾龍升
字龍升,景德鎮瓷塑名家,江西豐城人。生於1900年,卒於1964年。他所作的壽星、觀音羅漢神態和藹,有親切感,衣紋流暢、飄逸。他創作的《鐘馗試劍》,吸取木雕塊面技法,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地。

當代名家

王錫良
原籍安徽省黟縣,1922年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秦錫麟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2年5月生於江西餘干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松茂
原籍江西省鄱陽縣,1934年1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進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0年9月生於江西省豐城市,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戴榮華
1940年生於江西省波陽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育賢
1938年4月生於江西省餘干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隆夫
原籍江西省浮梁縣,1931年12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恩懷
原籍江西省豐城市,1935年12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劉遠長
江西省吉安市人,生於1939年7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熊鋼如
1941年2月生於江西省豐城市,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唐自強
湖南省長沙市人,生於1940年1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徐慶庚
江西省樂平市人,生於1941年8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胡獻雅
江西省南昌人,生於1902年,卒於1995年。生前系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施於人
浙江省餘姚縣人,生於1928年,卒於1995年。生前系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周國楨
湖南省安仁縣人,生於193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李林洪
江西省豐城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姚永康
浙江省寧波市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李菊生
江西省波陽縣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鐘蓮生
江西省萍鄉縣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郭文連
江西省吉安縣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朱樂耕
江西省波陽縣人,生於195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何炳欽
江西省婺源縣人,生於1955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任瑞華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於194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陸軍
上海市人,生於1948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寧鋼
江西省餘江縣人,生於196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張學文
江西省贛州市人,生於1943年,現為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教授。
貴州省遵義市人,景德鎮青年陶瓷藝術家,景德鎮陶瓷藝術圈後起之秀。
程曲流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教授。
羅邁生
江西省都昌縣人,生於1933年,卒於1973年。生前系工人出身的陶瓷技術革新能手。
出現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