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夕帖

旦夕帖

《旦夕帖》又名《都邑帖》,《十七帖》叢帖第十六通尺牘。草書,5行,52字。信中王羲之談及周撫已具備升任州將的條件,以及對謝尚辭世的哀傷之情。書法點畫拖曳之間,若斷若續;字勢結體,時草時行。

法帖信息,法帖內容,釋文,大意,註解,書法賞析,草行相間,結體多變,文意詳考,字句與人物,書寫的年代,作者簡介,相關閱讀,

法帖信息

【名稱】旦夕帖
【作者】王羲之
【書體】草書
【時代】東晉
【材質】紙本墨拓
【規格】5行,52字
《右軍書記》著錄全文。《旦夕帖》首行有“清和”二字,《宣和書譜》著錄《清和帖》有四本,《旦夕帖》為其中之一。《淳化閣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皆收刻。

法帖內容

釋文

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具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

大意

近來京中情況清靜平和,想到您這次出使回來,當已具備升任州將的條件了。桓公聞信後表示欣慰,並期待您儘快地擔負起使命來。謝無奕外出繼任其兄的職位,數次來信,一切平安沒事。謝仁祖過世之後,我日前尋訪他的住處,心裡有無限的悲酸難以表達。

註解

《旦夕帖》“旦夕都邑”的“都邑”指建康。“企足下數使命也”中的“數”,疾速。《爾雅·釋詁》:“數,疾也。”文中所提及的三人:“桓公”為桓溫,周撫曾助桓溫平定四川,後來被封為益州刺史,鎮守蜀地三十餘年。“謝無奕”是謝奕,其女謝道韞嫁給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為妻。王羲之與謝奕為兒女親家。“仁祖”為謝尚,字仁祖。

書法賞析

草行相間

《旦夕帖》草書中偶爾間雜行書,甚至楷書,使書寫節奏動靜相參。如“州將桓”三字“州”楷體,“將桓”為行書。這種情況在《十七帖》不多見,僅見《兒女帖》“情至委曲”一例,其中“曲”近乎楷體。在《旦夕帖》中楷體“州”的出現並不突兀,因為上一字草體“時”字右偏旁“寸(繁體楷書書寫時為寺)”已將速度減緩,呈現出筆勢直化而不相連帶的楷體筆意。“州”字點畫分明,“將”字已將點畫連寫,但若連若斷,“桓”字速度漸行漸快,後面的“公告”草意甚濃,二字當一字書,幾成“著”字。
《旦夕帖》局部《旦夕帖》局部
當然,強行分解王羲之書法的書體稍顯多餘,但將楷體理解為“緩筆定其形勢”的節奏與章法需要,則會給予臨習者以書法創作上的啟示;也可理解墨跡《二謝帖》等行書與草書相間作品的章法意義,理解“《十七帖》是稱情疾書的尺牘,通篇不假修飾,結構在疾書的情狀下隨勢生髮,隨即變化。技法與才情,理性於感性,自然地融為一體”(吳永斌《王羲之尺牘的書法審美》)。

結體多變

《旦夕帖》中相同的字如“足下”、“使”和“數”字各兩處。但相同的字,結體卻多有變化,字重複而寫法不一。方國興《王羲之〈十七帖〉藝術特色》中提到:“如‘足下’的‘足’字,共三十六個,結體卻無一雷同。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方或圓,因行而宜,為盡其妍,唐太宗評王羲之的草書云:‘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凝露結,狀若斷而還連;以翥龍蟠,勢如斜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文意詳考

字句與人物

《旦夕帖》文中“想足下使還一一”句,《右軍書記》為“想足下使還一一”,《淳化閣帖》卷六釋“一一”為“具”,以“具”字連屬下句。桓公,桓溫與桓沖都有此別稱,聯繫到下文提及的“謝無奕外任”和“仁祖日往”,是在公元356年(晉永和十一年)平定洛陽的桓溫。謝無奕,為謝奕,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仁祖,謝尚之字,謝鯤之子、謝奕從兄。“謝奕外任”,指謝奕於公元357年(晉昇平元年)六月以安西司馬遷都督豫司冀並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假節一事。358年八月謝奕卒。謝尚逝於357年五月。

書寫的年代

《旦夕帖》文中稱謝奕上任後幾次致書王羲之,尚無他事;再結合358年三月謝奕受命北伐,以及文中對謝尚辭世的哀傷之情來考證,王羲之《旦夕帖》寫於357年(昇平元年)下半年。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相關閱讀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因為第一封信開頭是“十七”二字,於是統稱為《十七帖》。《十七帖》叢帖共二十九帖,目錄如下:
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錄主要依據收藏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孔氏岳雪樓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樓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