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講堂帖

漢時講堂帖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漢時講堂帖
  • 創作年代:東晉
  • 文學體裁草書
  • 作者王羲之
法帖簡介,法帖釋文,大意,考釋,書法欣賞,相關閱讀,關於十七帖,

法帖簡介

【材質】紙本墨拓
【規格】6行,49字
《十七帖》叢帖第二十一通尺牘。《宣和書譜》作《講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現有墨跡本存世,為臨本。

法帖釋文

大意

聞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撫)那裡(蜀地)尚留存有漢代的講堂,不知是漢代時那個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牆壁上畫有三皇五帝以來的種種史跡,應有盡有;畫的本身也頗精妙,甚有可觀。您那裡有能畫畫的人嗎?想請他臨摹下來,不知能否辦到?請寫信告訴我。
漢代講學圖漢代講學圖

考釋

第五行“欲因摹取”一句,《右軍書記》錄文作“欲摹取”。“講堂”即講經之堂。漢代之講堂,所授當然是儒家經典,佛教傳人中國後,僧侶說法講經之堂亦稱講堂。王羲之得知友人所在地有漢代講堂遺蹟在,內有三皇五帝圖繪,畫得十分精妙,便詢問講堂是漢朝什麼時候建立的,當地有無善繪事的人,要是摹取的話,能否得到。王羲之晚年對前朝古蹟和繪畫藝術表現出超常的興趣,這一現象,對於研究王羲之的愛好和思想歷程而言,是值得注意的。

書法欣賞

草書的“起”,就是首字領篇,“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草書的第一個字很重要,要有高屋建瓴、統領全局的氣勢。草書的“結”,就是尾字照應。…… 實際上,尾字和首字不僅要求風格一致,互相瞻顧,而且字形的大小,筆勢的欹正,節奏的快慢,都要相對的統一。試看《漢時講堂帖》中首字“知”與尾字“告”前呼後應,一氣貫注,顧盼生姿,眉目傳情。
童茂齡臨本童茂齡臨本
字與字之間的連貫分明連與暗連兩種。所謂“明連”,就是用有形的牽絲把字與字連線起來,如《漢時講堂帖》中“漢時”、“立此”、“能畫”、“不信”等;所謂“暗連”,就是用無形的筆勢使字與字聯繫起來,如帖中的“知有”、“講堂”、“帝時”、“有能”等。從帖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極少用明連,即使用,也僅二、三字相連,大多用暗連,或用折搭,或用蓄勢,或靠欹側,或靠引帶,空際用筆,暗度陳倉,給人以煙霏露結的美的感受。

相關閱讀

此信中所說的“講堂”,就是指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後元三年)蜀郡太守文翁創辦的一所地方性學校“文學精舍講堂”。當時,蜀地文化落後,為改變這種狀況,文翁倡導讀書,卻未奏效,民間還常以好文學(經學)相譏諷。為了應對,文翁先選擇郡縣小吏張叔等十餘人,攜蜀地土產刀、布為禮物,至京都苦學儒經,又在成都市中設立“文學精舍講堂”,選官吏子弟就學。後張叔等學成歸蜀,文翁委以官職並充任講堂師資。學生自講堂學成後,文翁將其或派任郡縣屬吏,或外薦任用。由此,入講堂求學之風日盛。文翁興學,不僅培養了一批吏材,如張叔,漢武帝時被征為博士,官至侍中、揚州刺史,而且推動了各地辦學之風,朝廷還曾下令各地效仿。唐代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詩中還提到了文翁。詩曰:“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文翁石室文翁石室
至漢成帝時,蜀郡太守高朕對文翁興建的講堂進行了擴建修葺,增造二石室。不過,自漢安帝永初年間至明末,講堂屢遭兵燹,歷盡滄桑,三皇五帝聖賢畫像早已蕩然無存。民國初期,講堂舊地被闢為中學,因昔日二石室之故,學校被命名為省立成都石室中學,所存舊跡唯有清代道光年間文淵閣大學士蔣攸鍤題寫的“文翁石室”匾額。

關於十七帖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因為第一封信開頭是“十七”二字,於是統稱為《十七帖》。
《十七帖》叢帖共二十九帖,目錄如下:
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此目錄主要依據孔氏岳雪樓本《十七帖》,藏香港中文大學。此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