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謝帖

二謝帖

《二謝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謝帖
  • 作者:王羲之
  • 創作年代:東晉
  • 書法類型:行草
  • 材質:白麻紙
  • 規格:縱28.7厘米
  • 現收藏地: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書法內容,釋文,大意,註解,藝術鑑賞,用筆,節奏,臨習,重要展覽,作品遞藏,出版展覽,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釋文

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

大意

與二謝近來未能常會面,(為此我)等待責備並深感不安。我攜女再叩拜。想來邰兒等全都好吧。前些時間憂擔憂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議應當考查並予以省察。(我身體)左部(時而)仍劇烈疼痛。

註解

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來常見面之意,王羲之:“尚書中郎諸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來不常見面。
②文中“遲諑良不靜”的“遲”謂等待,在王羲之尺牘中習見,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諑”字,《廣雅》:“訴也,責也”。一作“詠”或“承”。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
④文中“所送議當試尋省”的“議”為古代文體,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如奏議。“試”:考查、考試。“尋省”:推求省察。
⑤末句“左邊劇”,《右軍書記》有“仆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句。

藝術鑑賞

用筆

《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在《二謝帖》中,第一個“面”自第一筆開始就以方筆書寫,之後第二筆連線著第三筆為方筆,似用篆刻中的“沖刀法”寫成,勁挺峻拔。連續方筆書寫,需要在發筆處,作翻切動作,左行筆後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個方筆。兔起鶻落,妙在乾淨利索。王羲之書寫長線條在運動中加力,短點畫則折翻豐富,因此線型外輪廓飽滿遒勁,但羚羊掛角,不著痕跡。“想邰兒”三字全部以頓跳動作寫就:在轉折處用力壓毫,得力後彈跳而行,足行趣驟,因此線條細而挺勁;“尋、左邊”三字則厚重沉雄,兩者造就“輕如蟬翼,厚如沉淵”之氣勢。楊守敬評《二謝帖》云:“《三希堂》所摹絕佳,陰陽向背,轉折起止之妙,宣洩已盡。學者從此尋玩,可悟用筆之法。”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游曳間馳縱無羈。
《二謝帖》局部《二謝帖》局部

節奏

《二謝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此帖書法自然灑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盤,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 《二謝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開頭的“二謝面未比面”可以說是行楷筆意,用直線條比較多,字比較挺。“遲詠(諑)良不”行筆較快,開始有粗細和大小變化。而“靜羲之女愛再拜”則完全是草書,並極盡誇張之能事,如“羲女愛”三字都寫得很長,每一個字的長度相當於第一行“詠(諑)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個字的長度。第三“想耶(邰)兒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細秀,行草雜揉。“所送議”點畫雖然也細秀,但更為草化,更簡省。“當試尋省”線條粗重,和頭三個字形線強烈的對比。最後的“左邊劇”用筆粗細變化更大,更豐富。“左”字的粗線抵得上其他細線條的十倍。短短35個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種書法語言,變化豐富,對比強烈。

臨習

《二謝帖》文字時草時行,間而有之,體勢間雜,但又和諧統一,絕無生硬造作。用筆之輕重緩疾,極富變化;而字勢略方,以見骨力。臨習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筆法的豐富表現——方筆、圓筆、中鋒、側鋒、直線、弧線、重按、輕提……極盡變化之能事。若仔細觀察並分析其間的線條粗細對比、速度快慢對比等相對面,會發現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線條中重者如“面”而非“線”,輕者則若遊絲、細線,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間有大量的方筆,寫時須沉著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則是間架結構中的力度的體現,臨習時,須通過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處理、疏密對比、正敧相映、前後呼應等方面的規律,進一步切入其結構原理,了解並掌握王字結體的一般處理方法。

重要展覽

作品遞藏

《二謝帖》保管於日本皇室正倉院,是聖武天皇喜愛之物。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間)流失民間,其後遞傳迭而不明。後水尾天皇時期(1611-1680在位),外部進獻王羲之書一卷。水尾天皇把進獻書卷分割成三部分,將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庫,另一幅贈給了第八皇子後西院。後來原存官庫及置於身邊的兩幅失火,唯贈與後西院的一幅傳世,即如今傳世的《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後西院駕崩後,為堯恕親王所購得。堯恕親王是妙法院的教皇,於是經該院保存。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妙法院奉獻給皇室,收藏於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於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

出版展覽

到2006年於上海展出時,《二謝帖》(“喪亂三帖”之一)已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任駐日欽使隨員(任期為1880年至1884年任期)的楊守敬蒐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三帖”摹成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所知。
《二謝帖》(喪亂三帖之一)展出《二謝帖》(喪亂三帖之一)展出
1934年,有墨跡印刷品傳入。
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載錄。
2006年3月12日,“中日書法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二謝帖》得以在中國國內展出,是時隔1300年後首次回國“省親”。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