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

既(拼音:jì)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坐在食器(皀)前扭頭的樣子,表示吃飽了。本意即吃完飯,引申為盡、完。由盡、完虛化為表示已經,用作副詞;也作連詞,表示推論因果關係。在與“又”、“且”、“也”連用時,表示同時存在兩種情況。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既
  • 拼音:jì
  • 注音:ㄐㄧˋ
  • 平水韻:去聲五未
  • 部首:旡(傳統歸無部)
  • 筆畫數:4+5
  • 筆順:㇕一一㇙丶一㇗ノ乚
  • 舊體:旣
  • 統一碼:65E2
  • 大五碼:AC4A 
  • 四角碼:71714 
  • 五筆:VCAQ
  • 倉頡:AIMVU
  • 鄭碼:XOHR
  • 字級:一級(1721) 
字源解詁,詳細釋義,近字辨析,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廣韻,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韻書集成,

字源解詁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甲骨文像人坐於盛滿食物的簋旁,但已轉頭向後,以表現用食完畢之意(圖1-2)。“既”字始見於商代,殷商後期,左部平底圈足形食器變作向下的窄弧形(圖3)。小篆變作斜下雙歧的“匕”形(圖11)。戰國楚系文字普遍把“旡”訛同“次”(圖6),這在南楚一帶曾影響至秦漢一段時期。 “”在《說文》小篆中訛作“”(圖11),但秦泰山刻石(圖8)完全承繼商周至戰國正宗,下啟秦漢隸變。 “既”字楷書舊字形寫作“旣”,左旁皀沿襲小篆,7畫,右旁旡沿襲漢隸, 5畫。現代規範字形全本自漢隸,左旁5畫,右旁旡4畫。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
〈文言〉盡;終盡。
complete;
end
莊子·應帝王》:“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李綱《理財論中》:“取之不竭,用之不既。”
〈文言〉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文言〉指終了;整個。
韓愈《進學解》:“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文言〉失掉。
史記·太史公自序》:“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文言〉指安定。
沈亞之《夢遊仙賦》:“忽發寤以無睹,魂迷念兮情既。”
〈文言〉至,及。
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
副詞
全;都。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穀梁傳·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國有既滅。”
〈文言〉表示動作、情況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
already
《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既得隴,復望蜀,人之常情。”
既定
〈文言〉表示事情和動作發生之後時間相隔不長。
soon
荀子·強國》:“既,楚發其賞。”梁啟雄釋:“既,旋,不久之後。”
既而;既望
〈文言〉即;便。表示前後兩件事緊相銜接。
逸周書·克殷》:“王既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敗。”
〈文言〉其;將。表示測度或推度。
《尚書·西伯戡黎》:“天既訖我殷命。”
連詞
表示因果關係,提出已成為現實或已得到肯定的前提,據以推出結論。
since;as
莊子·齊物論》:“使同乎若者止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止之?”
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之一:“國既不保,家何能存。”
與“又”、“且”等呼應,組成並列關係,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both…and;
as well as
大廳既美觀又大方。
國語·晉語一》:“既無老謀,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
〈文言〉連用表示並列關係。
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後行,既似持平者。”
名詞
〈文言〉通“”。 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儀禮·聘禮》:“日如其饔餼之數。”
(以上參考資料)

近字辨析

即、既
這兩個字形相近,但音義都不同。“”讀jí,主要意義是到、靠近,由“即”組成的常用詞語有“即便”“即使”。“既”讀jì,主要意義是已經,由“既”組成的常用詞語有“既……又……”(既生動又活潑)、“既然”。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五】【皀部】居未切(jì)
小食也。從皀旡(jì)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
【注釋】①小食:徐灝《說文段注箋》:“小食易盡,故引申為盡也,已也。”②《論語》:指《鄉黨篇》。

說文解字注

小食也。
註:此與口部嘰音義皆同。玉藻、少儀作禨,假借字也,引伸之義為盡也、已也。如《春秋》曰有食之既。周本紀東西周皆入於(於)秦,周既不祀,正與小食相反。此如亂訓治,徂訓存。既者,終也,終則有始。小食則必盡,盡則復生。
從皀,旡聲。
註:居未切。十五部。
《論語》曰:“不使勝食既。”
註:《鄉堂》篇文,此引經說假借也。《論語》以既為氣,如商書以𡚽為好,詩以夃為姑之類。今《論語》作氣,氣氣(繁體)古今字。作氣,葢(蓋)魯論也。許偁,葢(蓋)古文《論語》也。或云:謂不使肉勝於(於)食,但小小食之。說固可通,然古人之文,雲不使勝則已足,不必贅此字。

康熙字典

【卯集下】【無部】 旣·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說文》小食也。從皀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按今《論語》作氣。
又《玉篇》:已也。《易·小畜》:既雨既處。《詩·召南》:亦既見止,亦既覯止。
又《博雅》:盡也。《易·既濟疏》:既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既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既。
又《博雅》:既,失也。
又與漑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既執中而徧天下。註:徐廣曰:古既字作水旁。
又《集韻》幾利切,音冀。義同。
又許既切,音欷。餼或作既。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既廩稱事。註:既讀為餼。餼廩,稍食也。
【卯集下】【無部】 既·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正字通》:俗旣字。

廣韻

居豙切,去未見 ‖旡聲隊1部
已也。盡也。又姓,吳王夫旣之後。居豙切。七。
《說文解字》書影《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字形對比(宋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動畫書寫演示動畫
❶左窄右寬,頂部齊平,“旡”底部低。
❷左部末橫在橫中線。
❸“旡”,橫筆從豎中線起筆;㇗的折點在田字格中心左側;第一、二兩筆左上角不相接;第三筆長撇的撇尖伸向左旁下。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反切聲母清濁韻部韻目韻系聲調四呼擬音韻攝
上古音
kɯds
廣韻
居豙(yì)切
全清
八未
去聲
三等
開口
kjəi
中原音韻
全清
齊微
去聲
齊齒呼
ki
洪武正韻
許意切
全清
二寘
去聲
xie
吉器切
全清
三霽
去聲
ki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陰去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