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即(拼音:jí)是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即的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準備就餐,本義是就食。引申為就(動詞)、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為就(時間副詞)、即刻,由此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與“則” “乃”用法接近,而且還可以表示假設、讓步或轉折。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即
  • 拼音:jí
  • 注音:ㄐㄧˊ
  • 平水韻:入聲十三職 
  • 部首:卩
  • 筆畫數:2+5
  • 筆順:㇕一一㇙丶㇆丨
  • 統一碼:5373
  • 五筆:VCBH(86);VBH(98)
  • 倉頡碼:AISL
  • 鄭碼:XOY
  • 四角碼:77720
  • 舊體:卽
  • 異體:皍
  • 字級:一級(0901) 
字源解說,詳細釋義,近字辨析,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集成,

字源解說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即”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左邊是一隻盛食物的高腳器皿,右邊是一個站立(圖1)或跽坐(圖2、3)的人,此人正面對著食器,準備吃東西,其本意就是準備就餐。周代早期“大盂鼎”里的“即”字。就食者的姿形己稍變,食器已變成上下兩頭尖的了(圖4)。小篆(圖9)又進一步把食器變成“皀”字形,就食者更不成人樣,竟訛變為“”(即“節”)了。隸變、楷化以後,字的形體訛異更大。楷書舊字形本小篆,多寫作“卽”(左旁7畫),現代規範字形本漢隸,寫作“即” (左旁5畫)。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
〈文言〉就食。
《周易·鼎卦》:“鼐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就;接近;靠近。
approach;
be nea
《詩經·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史記·吳王濞列傳》:“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
至,到。
素問·氣交變大論》:“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
即席
乘;登。
ascend
史記·河渠書》:“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即位;即任
〈文言〉尋求。
王安石《上張太傅書》之一:“……有寒往即焉,而乃幸得,於今三年矣。”
〈文言〉迎合;符合。
韓非子·孤憤》:“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
〈文言〉依附;附著。
梁范縝《神滅論》:“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按照;依據。
元稹《樂府古題序》:“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旁。”
即興;即景生情
〈文言〉就是(表示判斷)。
that is;
namely
左傳·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名詞
指當時,當天。亦表示以後不久的時間。
at preset;
today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即日;即刻;成功在即
燭頭之燼。
禮記·檀弓上》“夏後氏堲周。”唐陸德明釋文:“《管子》云:‘左手執燭,右手摺即。’即,燭頭燼也。”
(Jí)姓氏用字。
連詞
〈文言〉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於“哪怕”。
even if
左傳·昭公十二年》:“即欲有事,如何?”
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即材可用,雖讎不廢。”
即使
〈文言〉則;那就。
then
墨子·非樂上》:“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賈誼《過秦論》:“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介詞
〈文言〉當。
as
齊謝朓《賦貧民田》詩:“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文言〉就在。
while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副詞
〈文言〉就(含推論意味)。
then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即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
即可;一觸即發;招之即來
立刻;馬上。
at once;
instantly
陶淵明《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即將
(以上參考資料)

近字辨析

即、既
這兩個字形相近,但音義都不同。“即”讀jí,主要意義是到、靠近,由“即”組成的常用詞語有“即便”“即使”。“”讀jì,主要意義是已經,由“既”組成的常用詞語有“既……又……”(既生動又活潑)、“既然”。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五】【皀部】子力切(jí)
即食也。從皀,卪(jié)聲。

說文解字注

即食也。
註:即當作節,《周易》所謂節飲食也。節食者,檢制之使不過,故凡止於是之䛐(詞)謂之即。凡見於經史言即皆是也。《鄭風》《毛傳》曰:即,就也。
從皀,卪聲。
註:此當雲從卩皀,卩亦聲。其訓節食,故從卩皀。卩,節古通也。今音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

廣韻

子力切,入職精 ‖即聲職部
即,就也。今也。舎也。半也。《說文》作卽,食也。亦姓,《風俗通》有單父令即賣。又漢複姓,有城陽相齊人即墨成。子力切。十六。
校釋:食也,《說文》作“即食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部】 即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5
《玉篇》卽,今作即。
【子集下】【卩部】 卽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7
古文:皍
《唐韻》子力切。《集韻》《韻會》《正韻》節力切,音稷。《說文》:卽食也。一曰就也。徐曰:卽猶就也。就食也。《前漢·高帝紀》:使陸賈卽授璽綬。註:師古曰:卽,就也。
又《玉篇》:今也。
又《爾雅·釋詁》:卽,尼也。註:尼,近也。疏:卽今相近也。
又《前漢·西南傳》:卽以為不毛之地,無用之民。註:卽,猶若也。
又卽卽,充實也。《前漢·禮樂志·安世房中歌》:磑磑卽卽,師象山則。註:積實之盛,類于山也。
又通作則。《前漢·王莽傳》:應聲滌地,則時成創。註:則時,猶卽時也。
又燭炬之燼曰卽。《管子·弟子職》:右手執燭,左手正櫛。《檀弓》註:櫛作卽。
又姓。《廣韻》:風俗通有單父令卽費。
又漢複姓,有卽墨成。
又《集韻》:隸作卽。《玉篇》:今作即。
考證:“《管子·弟子職》左手執燭,右手執卽。註:卽,作焱。” 謹照原文左手執燭改右手執燭。右手執卽改左手正櫛。卽作焱非管子注文,惟禮記檀弓注引作卽。謹改為檀弓注櫛作卽。
《說文解字》書影《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字形對比(宋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動畫書寫演示動畫
❶左部右部大致等寬,左部頂部高,底部“卩”低。
❷左部首筆一㇕的折點抵豎中,點筆在田字格中心左下側。
❸“卩”,首筆㇆的橫段與左部的第二筆橫大致持平,鉤尖在橫中線。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音韻集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清濁擬音韻攝
上古音
ʔsɯɡ
廣韻
子力切
職開
二十四職
入聲
三等
開口
全清
tsjək
中州音韻
將洗切
齊微
入聲作上聲
洪武正韻
子悉切
二質
入聲
全清
tsiət
節力切
七陌
入聲
全清
tsiək
分韻撮要
第七英影應益
陰入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