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抽搐

新生兒抽搐又叫抽筋、抽風、驚風,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症狀,可由多種疾病引起。病因多為腦部器質性損害,常見於缺血缺氧性腦病、產傷、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發育畸形、先天代謝異常等。尤多見於早產兒,生後3天內及1~2周為發病的高峰。表現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發生不自主的肌肉強直、陣攣性抽動,並引起關節運動,多為全身、對稱性。常伴有意識障礙。新生兒抽搐的病因治療比抗痙治療更重要,長期預後與病因關係密切。

基本介紹

  • 別稱:抽筋、抽風、驚風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早產兒
  • 常見發病部位:腦部
  • 常見病因:缺血缺氧性腦病、產傷、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發育畸形、先天代謝異常等
  • 常見症狀: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發生不自主的肌肉強直、陣攣性抽動,引起關節運動,伴意識障礙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新生兒抽搐的原因可能是缺氧缺血性腦病導致,腦膜炎、腦炎、腦膿腫、敗血症、破傷風等,以化膿性腦膜炎和敗血症也會出現抽搐的症狀。藥物過量或中毒也會造成抽搐。此現象也可能是家族性良性抽搐。
1.顱內疾病
缺氧缺血性腦病,抽搐多見於生後24小時內;缺氧性及產傷性顱內出血,抽搐厥多見於生後2—3天;腦梗塞:多為大腦中動脈梗塞,抽搐多見於生後1—4天。
2.感染
多見於腦膜炎、腦炎、腦膿腫、敗血症、破傷風等,以化膿性腦膜炎和敗血症為多。宮內感染的寶寶,抽搐見於生後3天內,生後感染的則多見於出生後1周后。新生兒高熱抽搐罕見。
3.代謝異常
低血糖,多發生於生後3天內;低鈣血症,包括抽搐發生於生後1—3天的早髮型及生後1—2周的遲髮型;低鎂血症,常與遲髮型低鈣血症並存;高鈣或低鈉血症;維生素B6缺乏症:抽搐見於生後新生兒抽搐的表現數小時到2周,鎮靜劑無效;膽紅素腦病;胺基酸代謝異常:楓糖尿症、苯丙酮尿症、高甘氨酸血症等。
4.藥物
藥物過量或中毒:如興奮劑、氨茶鹼、有機磷等。撤藥綜合徵:孕母用麻醉藥,苯巴比妥類藥物,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分娩後藥物供應突然中斷,常於生後6小時內發生抽搐,24~48小時恢復正常。
5.先天性中樞性神經系統畸形
腦積水、腦發育不全、小頭畸形等。
6.家族性良性抽搐
為自限性疾病,抽搐發生於生後3天以內,發作頻繁但一般情況良好,87%於數周至數月後自愈,13%發展為癲癇。
7.其他
包括紅細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高血壓腦病等,或原因不明。

臨床表現

新生兒抽搐常見的是局灶性的,可能難以辨認。陣攣性肌肉活動伴肌張力增高和煩躁不安必須與抽搐相區別,煩躁不安只有在刺激後才會產生陣攣,握住肢體不動可制止陣攣。而抽搐是自發產生的,握住肢體時仍感覺到肢體的抖動。
1.姿勢的改變
正常的新生兒肢體常呈屈曲狀態,但又非過分曲屈,腕、膝、肘、踝等關節的角度一般不小於90°,打開包被四肢常有不規則的舞動。如四肢各關節角度小於90°,說明肌張力增高,若四肢鬆軟、伸直,全身成大字形,說明肌張力低下。
2.面色改變
新生兒出現嚴重抽搐時,常伴有短時間的面色發白或青紫,有時可同時伴有口吐白沫。這時一定要及時就醫,把握好最佳就醫時機。
3.眼神的改變
新生兒抽搐時,大部分會伴有短時間的意識喪失,表現為失神、瞪眼或斜視等。總之,新生兒抽搐時除肢體或肌肉抽動外,還會伴有神志、面色、肌張力等等的改變,爸媽只要仔細觀察,不難識別。

檢查

新生兒抽搐的檢查包括全面的體格檢查,輔助檢查有血糖、電解質測定,色氨酸負荷試驗,血液檢查,外周血檢查,腦脊液檢查,顱骨X線檢查,腦電圖(EEG)判定以及頭部CT及顱腦超音波檢查。

診斷

通過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協助診斷。鑑別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是否抽搐有時很難,任何奇異的一過性現象或細微的抽動反覆性、周期性出現,尤其伴有眼球上翻或活動異常,又有抽搐的原因時應考慮是抽搐發作。

治療

首先是針對原發病變,其次是治療抽搐。病因治療比抗痙治療更重要。患兒應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如果血糖低應給予10%葡萄糖靜注,如果有低血鈣,給予10%葡萄糖酸鈣,同時監測心率。如果有低血鎂給予50%硫酸鎂肌注。
抗痙藥物最常用苯巴比妥。

預後

新生兒抽搐的長期預後與病因直接相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