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整體性

系統整體性是系統具有各要素所沒有的新的性質和行為。貝塔朗菲曾指出,在數學上以微分方程組表述一個系統時,整體性是指系統任一要素的變化是系統所有要素的函式,而每一要素的變化引起其它所有要素及整個系統的變化。人類對系統整體性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古代產生直觀的、樸素的整體性觀念。普利高津說:“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著重於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同”近代產生機械論的整體觀。牛頓認為宇宙是機械運動的物體組成,萊布尼茨認為世界是單純物堆積的複合物等等。現代整體觀是系統論產生後對系統性質的科學認識。

整體性首先表現為系統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系統與環境相聯繫的統一性與有機性:部分之間共同的作用形成系統的性質;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具有部分的意義;每個部分的變化都會引起部分之間以及系統的變化。系統整體性原理用一句話概括,可為“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系統整體與部分在功能上出現“非加和”性質(在量的關係上有加和性)。如果根據系統的目標,提高要素素質和系統的有序程度,整體功能就大於部分之和,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要素素質低,組合有序度不高,整體功能會小於部分之和,如“三個和尚沒水喝”。新聞傳播系統的社會功能是整體功能,是采、編、出版(播出)各單一部分不具有的功能。新聞傳播系統的整體功能是由傳播機構各部分、傳播機構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實現的。這個整體功能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各部門之和。新聞工作者及其組成單元(部門)的單一素質好,不等於整體功能大,還要看相互聯繫的協調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