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整體觀

天人合一整體觀

天人合一整體觀是研究氣功學、中醫學的最基本的指導思想。中醫藥學把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髒象學說、經絡學說做為重要的理論基礎。然而近代中醫藥研究史上竟然曾有拋棄陰陽五行學說,保留髒俯經絡學說之謬論,這些人們試圖這樣做,但終未成功,為此學術界常引起“指導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的爭論。為了避免這些爭論,我們必須把“天人合一整體觀”做為研究中醫基本理論的首要問題。天人合一整體觀是研究氣功的基本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人合一整體觀
  • 來源:中醫藥學
  • 理論基礎陰陽學說、五行學說
  • 歷史出處:《黃帝內經》
  • 功效:保健
歷史出處,理論體系,

歷史出處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理論書籍《黃帝內經》(約成書於公元前305~240年,距今有二千多年)《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明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四季調神論》講: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平容,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古代善於養生的人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認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些經文講明一個道理即“人與天地相適應。”養生長壽的根本法則是效法天地陰陽四時變化的基本規律“從之則生,逆之則死”的道理。所謂上古健康長壽的“真人”可稱是“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氣功大師了。

理論體系

由於“天人合一”的思想構成中醫理論體系的整體觀。研究中醫必須“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在這種世界觀指導下形成了中醫理論體系,整體觀貫穿到中醫學、法、方、藥各個方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退乎天氣”。《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人是萬物中最寶貴的,其生命活動是受天地變化的影響。《素問·離合真邪論》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塞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騰,卒風暴雨,則經水波涌而隆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素問·八正神明論》曰:“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指出氣候變化對人體生命活動有密切的影響。我們強調“不言易不可為良醫”是強調學習中醫學必須攻讀《易經》,因為《易經》講的是日月陰陽宇宙變化的基本規律。懂得宇宙變化的基本規律則練功可達到很高的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