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交往

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學校以教學為主,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在課堂中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師生間與學生間的交往,研究和把握教學活動中的師生、生生交往心理,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心理交往的需要,保持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交往
  • 含義: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 意義 :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
  • 內容:課堂中進行的一切活動
類型,個性交往,角色交往,角色交往,心理機制,

類型

個性交往

教學中師生交往是在師生個體的需要、動機、態度、興趣、才能和行為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個性的人。師生相處就是個性間的撞擊。教師以自己的個性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個性。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僅僅來自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任何規章制度和綱領,任何人為設定的機構,不管構想得多么美妙,都不能取代教育者的個性。沒有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直接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個性的發展和定型,才能養成性格。

角色交往

教師和學生各自在[社會生活體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們都扮演著所代表的社會角色。他們要以教師或學生這一角色的規範行為方式,去符合社會的、交往夥伴的自己的內心期望。

角色交往

教師在教育活動的不同場合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完全相同的,別人也期望他們發揮不同的角色作用。教師所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家長的代理人,偵探與紀律執行者,模範公民,心理衛生專家,朋友和知已,知識的傳授者,團體的領導和替罪羊。
教師所承擔的不同角色,對師生交往會有不同的作用。例如,作為一個模範公民的社會角色,人們特別是學生,視教師的行為為社會的規範行為。如果教師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在困難面前表現出探索的勇氣,他就會激勵學生,鼓氣勇氣;如果教師觀望不前,則會產生令學生泄氣的不良教育影響。
教師或準備當教師的人若能意識到教師的各種角色作用,他就可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各階層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如果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與他相應的角色行為距離太大,人們就會感到失望,不可理解,他自己也會感到內疚。因此,人們和教師自己都會懷疑他是否適於當教師。
教師和學生都是某些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的成員。他們所歸屬的群體都有某種程度的嚴格態度和信念,他們自己對所屬團體的信條和準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覺。師生的交往必然會反映各自團體的規範。

心理機制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都體會到,不了解學生就難以尊重學生和恰當處理學生的事,不能使教育成功,甚至遭到學生的反對。師生交往時,都要對對方發生作用,同時又得到對方作出反應的反饋信息。師生就在作用與反作用中進行自我認識和相互認識。在這個相互知覺過程的一般模式中,師生雙方都會有如下幾個形象出現:實際存在的教師與學生的形象;師生各自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即各自的“自我觀”;教師心目中的學生形象與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教師猜測學生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和學生看到的教師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
也就是,在自我認識和相互認識中,師生分別都有四個形象存在,後三個形象雖然都在第一個形象中產生,但不一定相同。在這個相互認識和理解過程中,現實中的教師本身——自我認識中的教師形象——學生觀念中的教師形象——教師所猜測的學生觀念中自己作為教師的形象,以及現實中的學生本身——學生自我觀念中的學生——教師觀念中的學生——學生所猜測的教師觀念中的學生,它們之間認識差異越小,師生交往的成效則最大。
例如:某學生本身是一個差生,學生自己認識自己是差生,教師把他作為差生進行特別對待,學生也了解教師看他為差生。這樣,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交往就會協調有效。在另外的情景中,某學生實際存在表演才能,他卻認為自己有領導天才,教師把他看作表現的個人主義者,而學生猜度教師視自己為壞人。這樣的相互認識衝突,會在師生之間發生危機。
教師雖然經常自覺地認識自己和認識學生,但他的認識往往與實際不符。他總是過高地估價自己,以為自己是沒有錯誤的,對學生則常常過高看待優生,過低看待差生。他還經常過高地估計學生對自己的滿意和擁戴的程度。這些都是師生交往中,師生相互知覺不準確的表現。為了把握人際知覺的規律,我們要進一步分析一下人際知覺效應對師生相互準確知覺的影響。
影響師生相互知覺的心理學因素,往往表現為人際知覺的各種效應。
首先,師生間的存在成見效應。由於知覺者對被知覺者早已存在的形象起著“成見”作用,會妨礙知覺者看到被知覺者的真正特點和表現,這就是一種“成見效應”。
其次,師生間存在首次印象效應與新近效應。在知覺陌生人的場合,初次提供的信息占優勢;在知覺熟人的場合,最近的較新的信息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教師必須注意“首次印象”的影響。這可能有消除學生對自己先期形成的成見的作用,又會影響學生對於教師以後行為的解釋,產生新成見的作用。學生初次接觸教師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摸教師的“底”。學生一旦形成了對教師的首次印象,教師以後發出的信息常常只起補充解釋的作用。因為學生缺乏改造和否定首次印象的自覺和能力。
第三,師生間存在定型效應。定型是人們對某種現象或某個人的固定的形象。它有類化作用,會導致認識人的簡單化和成見的產生。人們往往在不正確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產生對他人的不正確表象而加以絕對化。如有的教師把寬大的前額看為學生聰明的標誌。
從心理學理論分析,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雖然取終決定於教師的真實品質,但它直接決定於學生對教師的主觀印象。正因為如此,所以一些本身各方面比較完美的教師,暫時地不受學生歡迎的情況是存在的,而一些本身不夠標準的教師則暫時地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如某學生學習失敗,嚴於律已的教師往往歸因於自己教學的缺陷,因此,不會輕視差生,而自負的教師往往片面地歸因於學生的笨拙和懶惰,從而把差生看死。教師也會受人際知覺的心理效應影響,對學生形成固定印象和偏見,出現以貌取人,以俊遮醜、以點蓋面等知覺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