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教學

交往教學是認為教學要建立在師生親密友好交往基礎之上的一種教學論主張。認為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存在著多樣、開放、綜合的交流,建立一種持久、平等、親切的師生交往關係可使學習變得輕鬆愉快。1971 年由德國的費舍爾首次提出。以後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學派。

產生原因有三:(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 70年代以前,德國教學論學派忽視了師生關係對教學的影響,不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2)60年代末德國出現教育危機,學生、教師、家長都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厭惡情緒,他們把教育看成是一種與民主社會不相容的控制,呼喚新的教育模式;(3)受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認為以往教育研究停留在套用“釋義學”與“經驗”的手段上,忽略了主體的把握,而教育應是一種價值賦予、形成和創造的過程。這一學派把“解放”作為學生學習的最高目標,即要求教學儘可能發展個性,強調個性的自我實現,使學生通過教育最終能擺脫教育,達到成熟,具有獨立的能力,養成自我負責、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並具有批判的能力。為此主張教學應當是面向學生的、合作的,強調學生參與和自決。基本實施原則為:(1)解放原則,教學應儘可能發展學生的個性;(2)信任性原則,師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3)合理性原則,即合作式交往,相互取長補短達成共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