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創建的是一種互動的交往形式,強調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教學過程中既是師生信息的交流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教師 “愛學生” ,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欣賞學生、傾聽學生的意見,接納感受,包容缺點,分享喜悅。讓學生體驗到親切,溫暖的情感,從而產生積極 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 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下愉快地學習, 並能主動克服困難, 奮發進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驗式教學法
  • 定義:一種互動的交往形式
  • 特點:強調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
  • 所屬:教育
基本含義,理論依據,作用價值,基本原則,核心,操作程式,

基本含義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在進行實驗與研究的過程中,覺得有必要深入探討這種教學方式的理論依據、功能和使用原則,以期對我們今後的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下面我們就簡要總結一下我們的研究成果,與同行相互商討、借鑑。

理論依據

(一)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制作用。
體驗式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
體驗式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鬆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等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體驗式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體驗式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認識的直觀原理
從方法論看,體驗式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青少年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青少年的意識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體驗式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最佳化了的、有利於青少年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最佳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青少年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青少年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青少年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青少年本身的自我運動。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體驗式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應該指明的是,體驗式教學法的一個本質特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而演示教學法則只限於把實物、教具呈現給學生,或者教師簡單地做示範實驗,雖然也有直觀的作用,但僅有實物直觀的效果,只能導致學生冷冰凍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學生的火熱的激情,不能發揮情感的作用。
(三)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形象是情境的主體,體驗式教學中的情境模擬要以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為對象,情境中的形象也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體驗式教學法要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知識單元)增加,有助於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四)人的認知活動是一個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像、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體驗式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自弗洛伊德以來,無意識心理現象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所謂無意識心理,就是人們所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的認識與內部體驗的統一,是人腦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無意感知、無意識記、無意再認、無意表象、無意想像、非言語思維、無意注意、無意體驗等等。
該定義強調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①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如我們在邊走路邊談話時,對路邊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東西並未產生有意識的印象,但我們卻不會被路上的一堆石頭絆倒。原因就是“石頭”事實上引起了我們的反映,並產生了“避讓”這種不自覺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軀體反應;②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常言的“情緒傳染”就是無意識心理這一功能的表現。例如我們會感到無緣無故的快活、不知不覺的憂鬱,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結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較長時間的情緒色彩。
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直接作用於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它是人們認識客觀現實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可見,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體驗式教學的目的就在於儘可能地調用無意識的這些功能,也就是強調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五)人的認知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動與情感活動)統一的過程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其中。否則,人們常言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論依據。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其中師生間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信息交流迴路:知識信息交流迴路和情感信息交流迴路。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存,從不同的側面共同作用於教學過程。知識迴路中的信息是教學內容,信息載體是教學形式;情感迴路中的信息是師生情緒情感的變化,其載體是師生的表情(包括言語表情、面部表情、動作表情等)。無論哪一條迴路發生故障,都必然影響到教學活動的質量,只有當兩條迴路都暢通無阻時,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運用體驗式教學首先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面地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

作用價值

1.體驗式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淨化人的心靈
在教育心理學上講陶冶,意即給人的思想意識以有益或良好的影響。關於體驗式教學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把它總結為“無言以教”、“里仁為美”;南朝學者顏之推進一步指明了它在培養、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義:“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與款押,熏清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易暗化,自然擬之。”即古人所說的“陶情冶性”。體驗式教學的陶冶功能就像一個過濾器,使人的情感得到淨化和升華。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這種淨化後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節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適應性、信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
2.體驗式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眾所周知,人的社會化過程即形成“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實際上完全是環境——社會、家庭、學校、種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影響作用有的被我們感知到,但更多的則是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因此,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 人要受環境的教學和教育,原因就在於人有可暗示性。這是心理學和暗示學研究所共同證明了的。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著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書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義語。其實,這些結論在社會學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會關係的影響,“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體驗式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遊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換言之,體驗式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處於某種問題情境中的人,會因為某句話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啟發,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基本原則

1.意識與無意識統一原則和智力與非智力統一原則
這是實現體驗式教學的兩個基本條件。無意識調節和補充有意識,情感因素調節和補充理智因素。人的這種認知規律要求在教學中既要考慮如何使學生集中思維,培養其刻苦和鑽研精神,又要考慮如何調動其情感、興趣、願望、動機、無意識潛能等對智力活動的促進作用。教師在鼓勵學生要刻苦努力時,很可能已經無意識地暗示了學生:你能力不行,所以要努力。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畏難情緒。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把學生視做理智與情感同時活動的個體,就會想方設法地去調動學生身心各方面的潛能。
無意識與意識統一,智力與非智力統一,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集中與輕鬆並存的狀態。這時,人的聯想在自由馳騁,情緒在隨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積聚,技能在與時俱增。這正是體驗式教學要追求的效果。
2.愉悅輕鬆體驗性原則
該原則根據認知活動帶有體驗性和人的行為效率與心理激奮水平有關而提出。該原則要求教師在輕鬆愉快的情境或氛圍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自己的思維和想像,尋求答案,分辨正誤,這一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思維的“過程”同“結果”一樣重要,目的在於使學生把思考和發現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強迫或負擔。
3.師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則
該原則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良好的師生關係,一是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體驗式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學本是一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體驗式教學更強調這一點。只有師生間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師對學生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兩條信息迴路才有暢通的可能。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學生也必須充分了解教師,彼此形成一種默契。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自主性側重於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體驗式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得到如何做人的體驗。它意味著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積極、主動和快樂的基礎上。實際上,上述幾個原則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有機地統一在整個體驗式教學之中。

核心

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它力求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激情與明理、導行的相互促進,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學習有關的知識內容,領悟做人道理,選擇行為方式,實現“自我教育”。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獨立創造的快樂,參與合作的快樂……從而使教學過程在學生主動、積極的體驗中,生動、活潑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體驗式教學的作用在於體驗式教學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維為核心,因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有著獨特的作用,教學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話,體驗式學習就是以培養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創新等主體精神為目標,以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情感為主要特點,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手段的學習方式。

操作程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嚮導。它能促使學生積極地探索事物,積極思考問題,動手操作。教師可以通過電教媒體,實物、掛圖、現實的問題、趣味資料、遊戲、音樂、生動的語言等手段,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架起學生已知經驗、情感與課文學習之間的橋樑,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喚起學生參與的欲望。
2、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多地成為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因此,課堂應該是學生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在這一操作程式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探究的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解答疑問的方式是師生共同商量的,問題的答案是學生在已知經驗的觸碰下,共同合作探討出來的,老師不強加給學生任何結論,也不用正確或錯誤來區分他們不同的知識概念,只是讓學生在互動質疑辯證的過程中,澄清所生的疑慮,逐漸完成知識的建構,形成正式的科學知識。
3、品讀賞析,感悟體驗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沒有對語言文字的品讀與賞析。清代學者唐彪說:“文章讀得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我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話充分說明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的確是這樣,感情朗讀不僅能讀出語言文字的精妙,還能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4、實踐創新,提升能力
學生對語言的模仿不是在強化的基礎上發生的,而是在正常的環境中發生的語言習得模式,所以“用語文”才是“教語文”“學語文”的實質,因此,語文教學應多創設實踐活動。人的活動過程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不斷建構的過程。建構過程又是不斷發現和創新的過程,當我們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表現欲望和創新潛能,讓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時,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意願進行不同形式和不同方面的體驗、領悟與創新性學習,就能獲得直接經驗與成功感,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就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在這一步驟中,實踐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設計廣告詞、宣傳標語,模擬現場,編演課本劇等。總的來說,就是要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扮演不同角色,體驗人物心理的變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口語交際,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