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

教學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
  • 拼音:jiàoxué
  • 主要形式:教學
  • 類型:人才培養活動
漢語詞語,讀音,解釋,社會活動,任務,作用,形式,創新,特殊功能,影響,淵源,

漢語詞語

讀音

1.jiāoxué
當“教(jiāo)學”的“”讀作第一聲(陰平)的時候,“教學”是動詞,意思是教書,即:教學生學習功課。這裡的“教”是動詞,意即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如:教課、教唱歌、教小孩兒識字、師傅把技術教給徒弟。
2.jiàoxué
當“教(jiào)學”的“”讀作第四聲(去聲)的時候,“教學”是名詞,意思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譬如“教學相長”一詞,指的就是教師通過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不但使學生得到進步,並使自身也得到長進(提高)。
“教”讀作第四聲時,除作使令用詞或作姓氏外,在現代漢語裡一般不單獨使用,通常需和其他語素一起構成合成詞後方能表情達意,如:動詞中的“教導”、“教育”、“教化”、“教誨”、“教改”、“管教”、“請教”、“受教”、“因材施教”等,名詞中的“教師”、“教員”、“教程”、“教練”、“教頭”、“教主”、“教徒”、“教案”、“教具”、“教參”、“教齡”、“教室”、“教堂”、“教益”、“有教無類”等。

解釋

1.指教育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後漢書·章帝紀》:“十一月壬戌,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南史·崔祖思傳》:“自古開物成務,必以教學為先。”
2.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顏由 , 顏回 父,字 季路 。 孔子 始教學於 闕里 而受學,少孔子六歲。”《東觀漢記·鄧禹傳》:“﹝ 鄧禹 ﹞篤於經書,教學子孫。”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城西錄》:“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齋’,即 徐學庵 教學處。” 李廣田 《序》:“二十年來,我一直從事教學工作,也一直以寫作為副業。”
3.教書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此間有一個教學的先生,姓 阮 ,叫 阮太始 。”趙樹理 《金字》:“在鄉村集鎮上教國小,教學以外的雜事很多:賽神唱戲寫通知,寫神廟對聯,村里人有了紅白大事寫請柬、謝帖、庚帖(婚約)、靈牌。”

社會活動

任務

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
使學生身體正常發育,健康成長。
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知識和能力。
使學生掌握現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學會使用基本生產工具的技能。
教學要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必須遵循教學規律,處理好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關係,傳授知識和提高思想覺悟的關係,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係,以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調動學生積極性、自覺性的關係。

作用

教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動了重大的科學技術進步。二十世紀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確實令人讚嘆不已。從遠古時代 起一直是人們幻想的“順風耳”,“千里眼”,“空中飛行”和“飛向太空”都在這一世紀成為現實。回 顧二十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進步,以下幾個項目元疑是影響最大的,而數學的預見和推動作用是 非常關鍵。
(1)先有了麥克斯韋方程人們從教學上論證了電磁波,其後赫茲才有可能做發射電磁波的實 驗,接著才會有電磁波聲光信息傳遞技術的發展。
(2)愛因斯但相對論的質能公式首先從數學上論證了原子反應將釋放出的巨大能量,預示了 原子能時代的來臨.隨後人們才在技術上實現了這一預見,到了今天,原子能已成為已開發國家電 力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3)牛頓當年已經通過數學計算預見了發射人造天體的可能性,差不多過了將近三個世紀, 人們才實現了這一預見。
(4)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完全是在數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數學家圖靈和馮諾依 曼的研究對這一重大科學技術進步起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5)遺傳與變異現象雖然早就為人們所注意。生產和生活中也曾培養過動植物新品種。遺傳的機制卻很長時間得不到合理解釋,十九世紀60年代,孟德爾以組合數學模型來解釋他通過長 達8年的實驗觀察得到的遺傳統計資料,從而預見了遺傳基因的存在性。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 了遺傳基因的實際承載體,到了本世紀50年代沃森和克里發現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這以 後,數學更深刻地進入遺傳密碼的破譯研究。
數學是人類理性思維的重要方式,數學模型,數學研究和數學推斷往往能作出先於具體經驗 的預見。這種預見並非出於幻想而是出於對以數學方式表現出來的自然規律和必然性的認識,隨 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預見的精確性和可檢驗性日益顯示其重意義。

形式

教學又是藉助不同的形式實現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運用教學這一途徑時可供我們選擇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教學的輔助形式--現場教學和個別指導;教學的特殊形式--複式教學;教學的電化形式--多媒體教學。
教學的概念是從教學現象和教學實踐抽象和概括出來的,教學的內涵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對教學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人類對教學的認識是有連續性的。回顧歷史上對教學這一概念的解釋對我們正確認識教學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出現了“個性化教學”一說,即一個老師教一個學生,制定特有的學習方案,因材施教,能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學習難點。課外教學出現很多這樣的機構,像至善教育等一些教育機構的出現也在逐漸影響學校的教學方式和模式。

創新

傳統教學的關注點在“知識”,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學會”,強調的是認知結果。傳統教學使學生深陷“死記硬背”及“題海戰術”的泥潭,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機械重複”中走向厭學!
而由華東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思維可視化教學實驗中心,劉濯源主任團隊研發的創新型教學是“思維可視化”教學,教學的關注點在“思維能力發展”上,教學的目標是通過“知識”這個“媒介”讓學生學會學習,強調的是認知過程(學習方法及學習體驗)。思維型教學遵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維訓練(激發思考——學會思考——運用思考——享受思考)為主線,通過對知識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就是將思維可視化技術與思維型課堂教學理念整合起來,形成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關於“以學生為主體”
何為“主體”
為什麼要以學生為主體?
如何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
所謂“主體”是與“客體”相對的概念,“主體”的本性是“主動發展”,“客體”的本性是“被動接受”。
因此,“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引導並支持學生“主動學”而非“被動學”。“主動學”背後的心理機制是“我要學”,“被動學”背後的心理機制是“要我學”,雖只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俗話說:“有錢難買我願意”,“我願意”三個字是成事的大前提,因為這是一種最強的心理能量,小可聚精會神、樂在其中,中可不畏艱辛、持之以恆,大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極可拋頭顱、灑熱血、驚天地、泣鬼神!而另外也有一句話:“強按牛頭不吃草”,所以通過“被動學”甚至“被迫學”讓學生取得好成績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便短期見效,但絕無可能持續!
要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傳統教學模式必須做出三個重要的改變:
●目標變------變“讓學生學會”為“讓學生會學”;
●方式變----變“知識灌輸”型課堂為“能力培養”型課堂,教師少講多問,學生多思多練;
●方法變----變“威逼利誘”和“空洞說教”為給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於“以教師為“主導”?
為什麼要以教師為主導?
如何使教師成為真正的主導?
所謂“主導”的要點在“導”字,其主要包括引導、指導和疏導三項要務----學生迷失方向,教師要引導;學生缺少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遇到阻塞(障礙、想不通),教師要疏導。
單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是行不通的,因為學生的心理和思維尚未成熟,離開教師的“主導”,便不再是“教學”而是“亂學”,亂學則無度,當然不科學。
從“教知識”的低層面教學上升到“給方法→練能力→育人格”的高層面教學,從“教學”上升到“育人”,那么自己也就從“教書匠”蛻變為名符其實的“教育專家”。
關於“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
何為“主線”?
為什麼要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
如何使思維能力訓練成為教學的主線?
所謂“主線”就是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堅持把“思維能力訓練”作為核心目標。
因為成績是果,思維能力才是“根”,無“根”求“果”不得“果”,“根”深,自然結“碩果”。
要使思維能力訓練成為教學的主線,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將“知識”背後的規律、方法、思維方式作為比知識還重要的“關注點”,清晰地呈現出來,並在訓練中得到強化,形成能力,並在進一步的訓練中得到遷移。
學校系統導入“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後,教學效能可比傳統教學方式提高23倍。

特殊功能

教學出現以來漸次形成的特殊作用是:
(1)教學以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活動形式進行人類經驗的傳授,使教學活動有著良好的秩序和節奏,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各種教學規章制度的形成更規範了師生的教學行為,使教學活動免除了隨意性和零散性,從而變成一種專業性很強的特殊活動。
(2)教學將傳授的內容,經科學的選擇,依據知識構成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獲得知識的認知規律編成教材,作為學生認識世界的媒體。這比起學生自己選擇,自發學習社會上散在的經驗,無論其目標、內容、時間、效果都要優越得多。
(3)教學又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精心安排的過程中進行的。它可以避免自學上的困難和反覆的嘗試錯誤過程。而且,教師又總是試圖選擇最優的方法去完成教育的任務,這就保證了學習者學習上的每一步都能夠順利地進行。
(4)教學所要實現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它要完成的任務始終是全方面的,既有知識的獲得、智力的發展、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又有思想品德的完善、基本技能的形成、個性特長的發展等等,這種全面發展的實現只有教學才能做到。

影響

第一次是1963年,把課外活動過多調整到以教學為主的軌道上來。此前,社會上各個部門都可以向學校指派任務,非教學活動過多,學生學習的知識不系統,為此發布《關於整頓中國小教學的指示》提出:教學工作是學校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做好教學工作,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好各門功課。這一次調整,保證了教育質量的提高,1956年出現了第一次教育質量高峰。
第二次是1959年,把學校教育生產勞動為主調整到以教學為主的軌道上來。針對1958年在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過程中,勞動過多的偏向,國務院於1959年6月發布《關於全日制學校的教學、勞動和生活安排的規定》規定了教學、勞動和生活時間的安排,糾正了以生產勞動為主的偏向。後來,雖然出現過把教學作為惟一途徑,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但是由於把以生產勞動為主調整到以教學為主的軌道上來,1966年出現了第二次教育質量高峰。
第三次是1976年,把以政治運動、以乾代學為主調整到以教學為主的軌道上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以政治運動、以乾代學為主代替了以教學為主,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把學校教育調整到以教學為主的軌道上來,1977年大學恢復通過高考招生,儘管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但是教育質量開始逐步提高。

淵源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①。甲骨文中也有了“學”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學。”②通過甲骨文中的字形分析看,教是從學派生出來的。“教”和“學”最初都是獨立的單字。最早將“教學”二字連為一詞,據有人考證見於《書·商書·說命》。③“教學”二字建立聯繫成一個詞,但這個詞並沒有專有的解釋。
根據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教”有“教授、教誨、教化、告誡,令使等含義”④。《說文解字》中記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有人分析,“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傳授蓍占和龜卜;其‘效’就是模仿、仿效,即學習蓍占和龜卜”⑤。“教”、“學”還是被單獨解釋的。
“教學”一詞在英文中有很多詞可以表達。在英語世界與教學相對應的詞有“teach”,“learn”,“instruct”,以及 “teach and learn”。
根據胡森主編的《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的解釋:learn來自中世紀英語中lernen一詞,意思是“學”和“教”。Lernen的詞幹是lar, lar是lore的一個詞根。Lore原來的意思是學習和教導,常用來指所教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learnt 和teach是由同一詞源派生出來的。“teach”一詞還有另一種派生形式。它源自古英語中的taecan一詞,taecan又是從taikjan一詞派生來的。Taikjan的詞根是teik,意思是“說明”。Teik通過前條頓語可以一直追溯到梵文的dic。Teach這個詞與token(意為“信號”或“符號”)也有關係。Token一詞源自古條頓語的taiknom。這個詞與taikjan(後來成為古英語的taecan)同源,意思是“教”。從這個詞源看,“教”的意思就是通過信號或符號引起別人對事物、人物、觀察和研究的結果等做出反應。由這種派生關係看,teach同進行教學的中介有關。
teach和instruct二詞也有區別,teach常與教師的行為有聯繫,作為一種活動;而instruct常常與教學情境有關係,強調教學過程。正因為此,經常有人認為,不能僅用teach一個詞來對應教學,而應該用teach and learn,以同時強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與漢語中的“教”源自於“學”有所不同,英文中teach和learn是同一詞源派生出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