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通常指的是以教學班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它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它是由一個個相互聯繫、前後銜接的環節構成的。

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就是指教學活動這一個個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活動
  • 教學環節:複習→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 涵義: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
  • 構成要素:受教者(學生→);施教者
教學環節,教學涵義:,構成要素,綜合,教學形式,講授式。,談話式。,研討式。,實踐活動式。,競賽式。,自由學習式,教學方式,教學計畫,指導思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措施,資源,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包括:
複習→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師生互動→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由於課堂的多樣性,教學的環節也在發生著變化,也不一定都把各個環節運用到課堂中來。

教學涵義:

廣義的“教學”是指所有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各種學習的活動。狹義的“教學”是指在學校課堂內進行的指導、啟蒙、解說、教育的活動。

構成要素

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
1.受教者(學生→);
2. 施教者(教師);
3.教學目的;
4.教學內容 ;
5.教學方法;
6.教學環境;
7.教學設備.。
各因素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係,教學目的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
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確定後,施教者和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效果的選擇和利用。

綜合

綜合而言,教學活動就是施教者在一定教學環境中通過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恰當的教學方法對受教者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過程。

教學形式

教學活動既然是指施教者(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達到對受教者進行傳授客觀性知識、鍛鍊技能、啟迪智慧、引導正確的價值實現和激發積極情感體驗的教育活動,其形式多樣,在教育實踐中,主要的教學活動形式有:

講授式。

教師通過系統的知識講解,給學生留下深刻而清晰的知識結構。

談話式。

師生通過相互交流談話,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

研討式。

師生和學生圍繞一定的課題進行探究式學習思考討論,達到相互學習、啟迪智慧,加深理解的目的。

實踐活動式。

通過具體的實踐或活動開展,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發展。

競賽式。

通過考試或比賽的方法,激發學生潛能。
當然,實踐中的教學活動形式有很多,只要能達到教學目的都是值得肯定的。

自由學習式

學生自己通過書本、多媒體、...多種渠道進行學習。

教學方式

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
它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它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的和把自己和學生的關係處理好。不可以叫他們看到你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見到貓。
它是要加入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 產生的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實現3個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計畫

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畫》所規定的必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我將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程目標

1、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的樂於合作的情感和善於合作的技能。
4、養成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
5、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課程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個方面。在活動中,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方式滲透於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四個方面的內容是以配合的形態呈現的。因此,我將依據學校特色活動,地方特色,以及時令,季節等,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措施

1. 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2. 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3. 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4. 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資源

在教學時、注意力用好手中的多種資源 。
六、教學活動 - 基本理念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學生是數學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發展,以及運算、空間觀念、統計、解決問題等數學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健康和諧的發展;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的結果,更要關注課堂教學的過程。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文化修養、教育觀點、師德和思想素質的綜合表現。
七 、 教學活動 - 基本組織形式
根據國小數學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大體可分為三種:一是全班上課,二是小組合作教學,三是個別教學;根據班額的多少可以分為:大班教學和小班教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