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央視劇場紀錄片)

抗戰(央視劇場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為紀念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由中央電視台、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哈藥集團製藥總廠、中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文獻紀錄片《抗戰》按12集製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戰
  • 外文名:the War of Resistance
  • 集數:12集
  • 類型文獻紀錄片
  • 目的: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
基礎信息,內容簡介,分集簡介,

基礎信息

片名:《抗戰》
類型:文獻記錄片
目的: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

內容簡介

為紀念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由中央電視台、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哈藥集團製藥總廠、中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文獻紀錄片《抗戰》按12集製作。
分集目錄
1.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2.築起新的長城;
3.共赴國難;
4.持久戰略;
5.游擊戰爭;
6.銅牆鐵壁;
7.文化血脈;
8.突破囚籠;
9.得道多助;
10.不屈的戰魂;
11.最後的較量;
12.民族的記憶。
《抗戰》是按照時間進程和內在的主題邏輯,精心編排的,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完整地反映抗戰全貌,也深刻地揭示歷史的內涵和發展的脈絡。這種歷史的內涵和脈絡,就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透徹地闡明的抗戰必勝的諸多關鍵因素: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持久戰略、人民戰爭、戰略游擊戰等,就是我們12集分集的主要依據。可以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將《論持久戰》這一不朽名著電視化。
這部《抗戰》是中華民族的抗戰,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但觀眾可以很自然地看到,中國共產黨是這個苦難民族的脊樑,是抗戰的靈魂。代表著這個民族的遠見、卓識與胸懷。在全片中,它不是貼上去的標籤,而是通過結構與選材,入情入理地表現出這一歷史的結論。
本片用真實的故事和質感的細節讓人們感受如愛國、如智慧、如忠勇、如堅韌等“抗戰精神”;通過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激,促進民族的自信、自尊與和諧等。並警示人們要防範日本可能重蹈擴張和侵略的老路。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本片將表明我們能夠從自己過去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寫好中國的抗日戰爭,對於我們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和平崛起,重塑一個有作為民族的大國形象、大國風範,對於我們更新、升華自己的世界意識和人類責任,對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和偉大復興必將有著特殊的影響。

分集簡介

第1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1931年,九一八事變震驚了國人,也震驚了世界。誰也不曾料到,九一八晚上的炮聲,就這樣輕易地葬送了東北軍的北大營。瀋陽城迅即被關東軍占領,只用了4個月零18天就占領了整個東北。蔣介石在九一八以後,把“攘外應先安內”改為“攘外必先安內”。日本人很快建立起了偽滿洲國。東北百姓陷入不堪的亡國奴生活。
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是中國人第一次大規模的和最激烈的抵禦日寇的戰鬥。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起來了。義勇軍風起雲湧。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所進行的武裝抗日極為艱苦卓絕。楊靖宇、趙一曼等共產黨人,成為中華民族的大英雄。
東北14年的抗戰驚天地、泣鬼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其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信念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
第2集 築起新的長城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將貪婪的目光投向了中國華北。南京國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指導下一心“剿共”,而對日本侵略者卻一再忍讓。但中國的有識之士沒有屈服。在慘烈悲壯的長城抗戰之後,孫鳳鳴憤而怒起,向賣國賊汪精衛射出了仇恨的子彈。資深的國民黨將領續範亭拔劍穿胸,向南京政府和全國人民用鮮血表達了抗日愛國的意願。一二九運動更是將全國各界的反日救國情緒帶到了高潮。
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將“反蔣抗日”的方針政策調整為“逼蔣抗日”的方針政策。西安事變後,又提出“聯蔣抗日”。方針策略上的調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懈努力。
七七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近一個月後,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正式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
第3集 共赴國難
盧溝橋的槍聲響了。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古老的宛平城牆傷痕累累,中國軍人英勇抵抗。駐守平津的29軍副軍長佟麟閣對他的士兵道,盧溝橋即爾等墳墓!
1937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年份?古老的北平和南京先後淪陷。太和殿烙上了侵略者的鐵蹄;總統府前30萬同胞的亡靈在哀鳴。但是中國人站了起來,在深淵中,在屠刀前,在血腥而悲壯的1937年,古老而貧弱的中國在前所未有的戰爭中接受了現代化的洗禮。
凝聚起來的中國人,跨越了千山萬水,團結在一起。他們穿著草鞋,戴著斗笠,背著大刀,還有的背著煙槍,但他們都來了。來到了淤滬戰場,來到血肉磨坊;來到了呂梁、太行,國共兩黨並肩作戰的地方……
第4集 持久戰略
從1937年底南京淪陷到1938年10月武漢棄守,從台兒莊大捷後到戰略要地徐州的主動撤守,當時困擾許多中國人的既有“速勝論”也有“亡國論”。在延安的窯洞裡,毛澤東寫出了他的偉大著作《論持久戰》。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淪陷區迅速建立了大片敵後抗日根據地;在長江上,大批從戰火中搶運出來的機器設備源源不斷地向西部後方遷徙;在武漢,中國人掀起了抗戰獻金的狂潮。
武漢會戰從一開始就處處印證著《論持久戰》的戰略價值:馬當、九江兩大要塞的迅速失守進一步凸顯了中日雙方軍力對比的懸殊:田家鎮的消耗戰和萬家嶺的運動戰又說明日軍絕非不可戰勝;武漢會戰結束後相持階段的到來再一次證實了毛澤東的正確預見。至此,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基本完成了在敵後的戰略部署,游擊戰正一步步走向全民抗戰的歷史大舞台
第5集 游擊戰爭
國民黨在湖南衡山舉辦了游擊幹部訓練班,請共產黨將領傳授經驗。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在游擊戰方面建樹卓越。從軍事理論到戰場實踐,從巨觀戰略到微觀戰術,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游擊隊在毛澤東遊擊戰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勝利。
這是一個貧弱的中國在抵抗一個強大的敵人。中國人不屈的精神和她的智慧,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抗戰充滿著自己的特點。發生在華北戰場上許多的典型戰例,無不是對游擊戰形象生動的闡述。我們看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進程中,中國的游擊戰成為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濃墨重彩的一筆。美國軍官卡爾遜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的游擊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用。
第6集 銅牆鐵壁
中國戰場的一大特點就是建立了面積廣大、範圍廣闊的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毛澤東把根據地稱為銅牆鐵壁,它不僅為游擊戰提供了保障,也為新中國的建設積累了經驗。本集圍繞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深刻展現了共產黨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的偉大創造,用生動的故事表現了根據地中的文化啟蒙、教育普及等開創性的事業。根據地畢竟是為抗戰服務的,根據地的軍民表現出的抗戰精神是中國最後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沁源軍民的圍困戰、馬石山突圍的感人故事、五個王二小的英雄行為,無一不是根據地的精神象徵。
第7集 文化血脈
1932年,近代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重鎮一一商務印書館及東方圖書館被炸毀了。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教育、文化機構一直是日本的重要戰略目標。全面抗戰爆發後,僅僅一年間,中國108所高校就有91所被日軍轟炸,其中25所停辦。
當整箇中國在移動的時候,無數的知識分子也離開了故土,向大後方遷移;海外留學的遊子紛紛回國,共赴國難。他們像戰士一樣求學、教學、辦學。在廣袤的山區、簡易的茅屋、質樸的窯洞裡撒播著民族強盛的種子。
在抗日戰爭苦難的歲月中,誕生了《黃河大合唱》等許許多多優秀歌曲。他們是一個民族在浩劫中情感的積澱。在苦難與奮起中孕育的歌聲是中國抗戰史上文化上的不朽篇章。
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用理想、用深情、用血肉身軀里的全部精血詮釋著“愛國”的真諦,生生不息!他們也是戰士。
第8集 突破囚籠
1940年,中國全面抗戰進入了第4個年頭。這一年,也是抗戰八年中最為艱難的時期。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者始終想切斷中國對外聯絡的通道。美國要維護與日本的經貿利益、蘇聯、英國、法國因歐洲戰事無暇東顧。西北的迪蘭公路、西南的滇越鐵路相繼停運癱瘓。1940年,中國唯一的一條獲取外援的生命線一一滇緬公路也關閉了。這時候的中國,仿佛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孤立無援的囚籠之中。
八路軍總部及時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蔣介石特向八路軍拍發嘉獎電報,讚許八路軍“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蘇聯《紅星報》評論:“中國人……始終表現高度之民氣,對自身力量具有信念。中國人民為自由獨立,爭取最後勝利而戰,依然表現最大之決心而不能動搖。”
為報復八路軍和根據地的廣大民眾,日軍發動了慘無人道的掃蕩,推行了“三光政策”,製造了令人髮指的“潘家峪慘案”和駭人聽聞的“千里無人區”,而中國人民卻以寬厚博大的態度對待日軍戰俘和日本遺孤,八路軍在延安建立了日本工農學校,教育感化日軍戰俘;百團大戰中日本小姑娘美惠子的故事更譜寫了一曲人道主義的頌歌。
第9集 得道多助
本集分別以民間的和國家的、政府的兩種行為展現全國抗戰期間中國所獲得的國際援助。民間的援助主要講述埃德加·斯諾、艾格尼斯·史沫特萊、白求恩、羅伯特·卡帕、路易·艾黎和陳納德及他的“飛虎隊”、蘇聯航空志願隊、美國援華委員會等個人和團體的事跡。
相比而言,國家的、政府的援助則要複雜許多。例如蘇聯是最早援助中國抗戰的國家,而美英等國在中國抗戰初期採取的是姑息乃至縱容侵略者的政策,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最終成為中國的盟國。這些歷史事實一方面說明國際關係中的利益原則,另一方面也彰顯著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正如一位專家所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收回了台灣、澎湖,廢除了所有治外法權直至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這是中國人民打出來的,是以堅韌的民族意志和巨大的民族犧牲換來的。但是無論如何,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幫助過自己的朋友。
第10集 不屈的戰魂
他們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豐碑樹在了不屈的土地上。
在漫長的14年的抗戰中,380餘萬中華兒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名的,無名的,他們用自己的犧牲,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無數墓冢。
趙一曼、李林、張自忠、左權、高志航、馬本齋和他英雄的母親以及戴安瀾,都是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有的為你所知,有的不為你所知,但他們義無反顧、慷慨赴死的英雄魂魄,長留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只要你面對歷史,就能聽到那悲壯的歌聲,就能夠感悟到一種精神、一種理想、一種激情以及英雄們依然努力向前的身影。他們與我們同在,他們與天地同朽!
第11集 最後的較量
全面抗戰進入第7年,窮兵黯武的日本在國力和精神兩方面呈現出嚴重枯竭的狀態。1944年1月,日本本部制定了孤注一擲的“一號作戰”計畫。
從1944年4月開始,日軍在豫湘桂戰場上投入兵力51萬,陸續發動了大規模的幾次會戰。由於國民黨內部腐敗盛行和戰場上戰略指揮的失誤,幾次會戰均以國軍的失敗而告終。
與正面戰場相區別的是,紀律嚴明、指揮得當的八路軍在敵後戰場採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略而取得節節勝利,並基本上完成了綰彀中原的戰略任務。
1944年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反攻滇緬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大後方,為了保障物資抗戰的順利運輸,西南人民民眾採取原始的手工方法,建成了四川機場和滇緬公路,配合了正面戰場上的戰略反攻。
此外,世界各地愛國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救亡運動。全民族的同仇敵愾,日本侵略者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向全國廣播《停戰詔書》,宣布投降。
第12集 民族的記憶
我們一直想清晰地知道,為什麼侵略者殺中國人如草芥,為什麼我們會落後。一個民族的強盛之路,是從何時開始,又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們也清晰地記住了,共產黨人,一切為著人民的利益的崇高形象。
我們無需控訴罪惡,也無需留下仇恨,但我們需要記憶。倘若失去歷史的關懷,我們也失去了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進步的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