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員

戲曲演員

多以演員稱呼戲劇中的表演者。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稱呼戲劇表演者的稱呼,例如戲子優伶娼優伶人散樂等,而因為在中國過去戲劇的表演者身份並不高,這些稱呼許多也有著刻意貶損的意味,而以“娼”稱呼戲劇表演者,固然是因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歷史上有長的時期戲劇表演與娼妓之間的確關係密切。

基本介紹

著名演員,

著名演員

京劇:梅蘭芳
梅蘭芳,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擅長反串,8歲就開始學戲,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戲曲演員
豫劇:陳素真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1],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開封,曾居住於:陝西、湖北、甘肅、河北,而後定居於:天津市
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北省文聯委員,天津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顧問、天津市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等社會榮譽職務。
她8歲拜師,[2]10歲登台,成為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13歲收徒,人稱豫劇甘羅。她是戲曲教育家、豫劇改革家(將古典舞啞劇融入豫劇)。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豫劇陳派藝術“,被觀眾和劇作家及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三鼎甲之首、豫劇大王
陳素真是豫劇六大名旦中年齡最大,從藝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劇大師,因豫劇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為主,而陳素真則是邊打邊唱、邊唱邊舞,唱、念、做、打、舞綜合運用,因此為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評劇:新鳳霞
新鳳霞評劇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籍貫江蘇,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於蘇州。由人販賣到天津。後由老舍先生設計於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生日。童年時期隨“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越劇:袁雪芬
中國越劇演員,工正旦。浙江省嵊縣杜山村人。1933年開始學藝。先後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認真唱戲,潔身自勵,持齋茹素,不唱堂會,不屈服於社會上惡勢力的威逼利誘,保持了作為藝人的尊嚴。她主張戲曲應當對社會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積極演出針砭時弊的劇目。她積極倡導越劇改革,不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採眾長,真實細膩地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運用燈光、布景以及在服裝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驅。她的改革,為越劇演員和其他劇種爭先仿效,並為後學者所師承。代表劇目有《香妃》、《紅粉金戈》、《王昭君》、《山河戀》、《祥林嫂》、《西廂袁雪芬(右)與徐玉蘭合演《西廂記》劇照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梁山伯與祝英台》於1953年攝製成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片。
黃梅戲:嚴鳳英
嚴鳳英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生於1930年,卒於1968年,她本名黛峰,藝名鳳英,祖籍安徽桐城羅家嶺。原名鴻元,又名黛峰。1930年生於安慶,3歲時回到原籍桐城羅家嶺,幼時因喜唱山歌和黃梅調,觸犯族規,被迫離家。她12歲拜嚴雲高學唱黃梅戲,為族人、家庭所不容,後離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藝名為鳳英。1946年在群樂劇場演出,以《小辭店》、《遊春》轟動安慶,因此盛名招致災禍。嚴鳳英離安慶去南京,脫離黃梅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