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子(民間表演技藝者)

戲子(民間表演技藝者)

戲子的說法誕生於晉代。中國在漢代就出現了源自對狩獵活動模仿的角牴戲,在漢之前它被稱為“蚩尤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戲子
  • 年代:晉代
  • 別稱:蚩尤戲(漢之前)
  • 源於:對狩獵活動模仿的角牴戲
  • 種類:角牴戲、百戲等
  • 地位:在三國時代,戲子的身份很低賤
“角牴戲”,“百戲”,

“角牴戲”

戲中演員頭戴野獸面具,表演民間歌舞。戲中常出現的一個場面就是兩個相抵角力,以強弱定勝負,故稱“角牴戲”。而後,兩人相抵角力的表演單獨出去,便成了後世的相撲、摔跤。

“百戲”

漢武帝打通西域後,絲綢之路的開闢導致西域胡人相繼朝貢。史書記載,此後胡人曾進貢過兩個雜技班子,自此,印度雜技傳入中國,“角牴戲”中開始出現了雜技、魔術、音樂、舞蹈表演。這時,“角牴戲”有了“百戲”的名稱。
戲子戲子
“百戲”這個詞是印度古梵語“巴戲”的諧音,原意為“有趣的玩意兒”,後引伸為詭技、花招、矇騙……(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曾記載過一次宮廷印度雜技表演,有吞刀,吐火,弄蛇等雜技節目。)
此漢以後,“百戲”實際上匯集了前代的和外來的多種民間表演技藝,包羅了中、外、古、今各民族各地域精彩節目,兼容並取,合為一體,同時,開始出現略帶情節的原始戲劇劇目。當然,其中必有人獸相抵,人人相抵角力的保留項目。
到了三國時代,羅馬(埃及)商人秦論曾給孫權進貢過侏儒雜技團,晉代以後,羅馬商人更頻繁地出沒於中國,佛教湧入,各種文化交融,帶有情節的“百戲”娛樂之風進入民間,表演者開始稱為“戲子”。但這是個貶義的名詞,因為在當時,戲子的身份很低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