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六大名旦

豫劇六大名旦

豫劇六大名旦: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這六大名旦中陳素真是年齡最大、從事豫劇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劇大師。再者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為主,而陳素真則是邊打邊唱,邊唱邊舞,唱、念、做、打、舞綜合運用,首創啞劇豫劇混合運用,並把中國古典舞蹈融入豫劇中,她把只注重唱而不注重表演的土梆子(豫劇),變的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因此為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
  • 別名:豫劇六大家
  • 國籍中國
  • 職業:豫劇戲劇家
  • 代表作品:《三上轎》《花木蘭》《秦雪梅》《穆桂英掛帥》《投衙》等
  • 主要成就: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譽獎
概述,一字的評價,介紹,梅花-陳素真,月季-常香玉,菊花-崔蘭田,牡丹-馬金鳳,荷花-閻立品,蘭花-桑振君,

概述

豫劇六大名旦是中國戲曲藝術大師級人物,其唱腔有代表:悠長天籟的陳門、高亢激昂的常派、韻味淳厚的崔派,大氣響亮的馬派、委婉含蓄的閻派、纏綿委婉的桑派,對豫劇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字的評價

中國戲劇評論家給六大名旦每人一個字的評價,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2006年豫劇六大名旦畫傳2006年豫劇六大名旦畫傳
陳素真——“美”。
常香玉——“勁”。
崔蘭田——“韻”。
馬金鳳——“脆”。
閻立品——“秀”。
桑振君——“巧”。

介紹

梅花-陳素真

(1918.4.30 -1994.3.29)
陳素真陳素真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定居於:天津市。原名:王若瑜,乳名:佩玉,藝名陳素真,八歲拜孫延德為師學生、旦、淨、醜,主攻旦行,唱腔宗祥符調。十歲登台,為豫劇界第一代旦角女演員。
1931年收李金花陳素花為徒,1934年被譽為“河南梅蘭芳”,1935年榮獲被譽為“豫劇皇后”稱號。
1937年5月23日進京學(百戲之功),同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動身返豫,率團開始抗戰義演。
1938年在古都開封被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同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中國戲劇史》稱她為“梆劇大王“。
1940年在古都西安又獲“梆子大王”(豫劇大王)稱號。
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生旦淨醜不擋,唱念做打俱佳。早期演出劇目《日月圖》、《十面埋伏》、《反長安》、《天國盛會》、《如意劍》、《火焰駒》、《龍鳳令》、《白蛇傳》、《嫦娥奔月》、《天地配》、《香囊記》、《金囍記》、《黃金嬋》、《冥夢淚》等等。
1935年她與樊粹庭合辦中國第一個正規豫劇院團體(豫聲劇院),期間主演了樊粹庭為她量身創編的《三拂袖》、《霄壤恨》、《女貞花》、《滌恥血》、《克敵榮歸》等新戲。陳素真的唱腔俏麗精巧,表演細緻秀美。後期主要演出《春秋配》、《三上轎》、《宇宙鋒》、《拾玉鐲》、《梵王宮》等等。
陳素真創立的陳門藝術特色:唱腔古樸典雅,含蓄俏麗。表演細膩傳神,規範講究,身段優美、剛柔相濟、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飄(水袖功)、(辮子功)、(長綢舞)、(雙劍舞)、(羽舞)、(花鐮舞)、(單劍舞)、(獨舞、群舞)、(扇子功)和(穿衣功)等美妙絕倫,被專家稱為“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
陳素真還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戲劇教育家,曾培養出李金花、陳素花田岫玲、吳碧波、關靈鳳牛淑賢等一大批藝術人才。她還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等社會榮譽職務。

月季-常香玉

(1923 - 2004)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張妙玲。河南鞏縣人,有“人民藝術家”之譽。出身藝術之家。
常香玉常香玉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表達人物思想感情上細緻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為《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紅燈記》《人歡馬叫》等劇目。
九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初學小生、鬚生、武丑,後專演旦腳,幼功深厚。十歲登台,1937年十五歲主演6部《西廂》,名滿開封。原唱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合豫東、祥符各調,並吸收曲劇墜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劇等一些唱腔,別創新腔。
1938年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鑽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陝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
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分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是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菊花-崔蘭田

(1926 -2003)
崔蘭田崔蘭田
豫劇表演藝術家,山東曹縣人。 她5歲隨父母逃荒到河南鄭州,11歲人豫西名鬚生周海水的大乙班並拜其為師學鬚生,先後演出了《申包胥掛帥》、《斬白士其》、《胡迪羅閻》、《劉全進瓜》等。後又師承豫西名旦賈瑣、張慶官為師改演旦角。
16歲出科,加入洛陽豫聲劇社,主演了《凌雲志》、《克敵榮歸》、《霄壤恨》、《桃花庵》、《秦雪梅》等劇,在豫西一帶極受讚譽。崔蘭田自組班社後以一出《秦香蓮》名振西安。在此期間,崔蘭田通過與陳素真、常香玉同台演戲,從多方面學習了兩位名家的長處,還廣泛吸取了京劇、秦腔、評劇、曲劇等劇種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兼容並蓄,融會貫通,使她的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崔蘭田的演唱以豫西調為主,兼用豫東調,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員之一,在“豫劇十八蘭”當中,其成就和影響為最大。她擅長塑造古代婦女中的悲劇人物形象。久演不輟的《桃花庵》、《秦香蓮》、《三上轎》、《賣苗郎》被譽為崔派藝術的四大悲劇。
崔派唱腔深沉渾厚,含蓄蘊藉,韻味悠長。尤其是特有的鼻腔音和高低腔對比的演唱方法,幽咽低回,生動鮮明,富有情感色彩和藝術魅力。她的表演,莊重大氣,做而不過,含而不露,以靜顯動,樸實無華。崔蘭田所扮演的悲劇人物,其唱其表,無不滲透著她對婦女命運的觀察和體悟、理解和同情,給人一種凝重的歷史蒼桑感。

牡丹-馬金鳳

(1922 -)
馬金鳳馬金鳳
豫劇表演藝術家,山東曹縣人。 原姓崔,小名金妮。6歲隨父學藝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學,聰慧過人,與父同台演出了《三義記》、《劉二姐趕會》、嶄露頭角,被譽為“七歲紅”。
14歲正式登台演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老征東》、《羅煥跪樓》、《三娘教子》、《對花槍》等。
解放後,馬金鳳與劇作家宋詞合作,對《老征東》進行整理,易名為《穆桂英掛帥》。1953年到上海演出時,曾得到梅蘭芳的具體指教。後對劇本和演出進行了多次認真地錘鍊和加工。1956年進京演出《穆桂英掛帥》轟動了首都劇壇,被譽為“真國色”的“洛陽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純淨,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運用;唱工以大段敘述性“豫東調”“二八板”為其擅長,吸收山東梆子的音調加以融化;唱腔結構嚴謹,旋律簡練、樸實,節奏明快、舒展,技巧嫻熟,造詣深厚。其特點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蘊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地創造了適合劇情人物需要的“帥旦”這個新的藝術行當,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
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穆桂英掛帥》。該劇影響全國;至今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歲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60餘載的藝術實踐中,馬金鳳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形成了“馬派”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代表劇目《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都已拍成戲曲藝術片。

荷花-閻立品

(1920 -1996)
閻立品閻立品
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封丘人,出身藝術之家。“閻派”唱腔字正腔圓、以情帶聲,為擴展音域、求一新聲、苦詠千百遍,形成了七分神韻、三分造型、重神傳神、運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藝術風格。代表作為《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墜》、《碧玉簪》、《盤夫索夫》、《西廂記》等名劇。
自幼受父親閻彩雲(清末民初著名豫劇男旦)的薰染,10歲即入開封義成班,拜師豫劇名演員楊金玉門下,學演《咬箭頭》、《洪月娥背刀》、《烈火旗》、《玉虎墜》等幾十齣戲。學藝期間,閻立品在前輩藝人身上學到“學藝先學藝德,立藝先立人品”的道理,這道理成為她一生做人做戲的準則。
1938年日寇入侵中原,為不給鬼子唱戲,正值青春妙齡的閻立品竟狠心削髮、女扮男裝,到尚未淪陷的扶溝縣埋名隱居,顯示出高尚的氣節和操守。
四十年代初,閻立品輾轉活躍於豫東南一帶,先後和豫劇名旦徐艷琴、常香玉同台演出,並排演愛國劇目《守湖州》、《克敵榮歸》。在高手雲集的界首,閻立品吸收許多不同劇種和名家的表演技法,注重刻畫人物,注重精雕細琢,戲越演越有味,越演越紅火,在當時與徐艷琴、毛蘭花馬金鳳並稱為界首豫劇“四好名旦”。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閻立品重返開封大舞台,並先後在鄭州、蚌埠等地搭班演出。
1954年初,閻立品被京劇大師梅蘭芳破例收為弟子,確立主攻閨門旦的方向。

蘭花-桑振君

(1928-2004)
桑振君桑振君
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陳留人。 自幼學習河南墜子,後改學豫劇。 桑振君不僅繼承了豫劇不同地域派別的演唱傳統,而且擅長從各種表演流派以及多種姊妹藝術中,吸取精華,發展變化,而後融會貫通,最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藝術。
她在豫劇聲腔中,將河南墜子這門藝術吸收到豫劇之中,豫劇的旋律顯得豐富多彩,優美耐聽。正是由於她把河南墜子的韻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演唱風格。她的聲腔甜潤娟麗,旋律變化有致,尤以“口伶齒俐、韻乖字巧”出名。
她早期的拿手戲《對繡鞋》、《桃花庵》、《秦雪梅觀文》、《投衙》等,多是以唱功為主的傳統劇目。幾十句或上百句的段式,幾個字乃至幾十個字的句子,一經她的口唱出,慢時如泣如訴,快時如珠落玉盤,聲情並茂,與眾不同。因此,在聲腔造詣上,她確有“百句不竭”的驚人功力,且表演細膩,善於刻畫人物,在20世紀40年代的廣大民眾中就已經享有很高的聲望,在民間流傳著“不回門不探親,也要去看看桑振君”、“斷了煙斷了茶,省下錢也要聽桑振君唱《投衙》”,更有痴迷者說:“搭上二畝地,也得看看桑振君的戲”等等。
她主演的《打金枝》、《下陳州》、《八件衣》、《白蓮花》、《桃花庵》、《對繡鞋》、《觀文》、《投衙》等劇目,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就由中國唱片社錄製發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