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

曹娥碑

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為頌揚曹娥的美德,紀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是中國著名碑刻,且有一段字謎的傳說。開始由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書寫此碑,千百年來風雨滄桑之後,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臨摹,一直保存至今。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看到的其實是宋朝的石碑,曹娥碑高2.1米,寬1米,上面的字型為行楷體。羅貫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娥碑
  • 時間東漢年間人
  • 墓主:曹娥
  • 作用:頌揚曹娥的美德
  • :2.1米
  • :1米
  • 字型:行楷體
基本簡介,人物介紹,碑文解析,碑文注釋,歷史溯源,歷代詩碑,東漢,清朝,相關記載,

基本簡介

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為頌揚曹娥的美德,紀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先使屬吏魏朗為之操筆,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邯鄲淳時甫弱冠,只見他從容捉筆,少許構思,一揮而就,眾人嗟嘆不暇。碑以載孝,孝以文揚。蔡邕聞訊來觀,手摸碑文而讀,閱後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於碑陰,隱“絕妙好辭”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曹娥碑曹娥碑
東晉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廟書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吳茂先鐫刻。此碑絹本手跡現存遼寧博物館,上有梁代徐僧權滿騫、懷充等人題名,還有韓愈宋高宗等人題款。
現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書。此碑高2.3米,寬1米,為行楷體,筆力遒勁,流暢爽利,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彌足珍貴。
圍繞這塊石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話說三國時,曹操和楊修一起來曹娥廟祭拜。看到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義,最後還是楊修破譯了這個謎語,說答案便是“絕妙好辭”。他給曹操解釋說: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齏”是搗碎的姜蒜,而“齏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所以“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謎底便是“絕妙好辭”。
因為有了這個故事,便成就了 “曹娥碑”作為“中國最早的字謎”的美譽。也正因為曹娥碑隱含著中國第一個離合字謎,被看作是中國文字隱語的圖騰,字謎的鼻祖。也是因為這個典故的來歷,在燈謎中的還專門設定了一個謎格“曹娥格”。
歷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歡到這裡參讀研究這塊石碑。羅貫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曹娥碑》:“原碑久佚,傳東晉昇平二年,王羲之書曹娥碑,小楷。收錄《群玉堂帖》和《越州石氏帖》中,為著名的晉唐小楷之一。近人馬公愚所臨,可謂形神兼備,馬氏臨本刊入《書法大成》,上海古籍書店有影印本,可資臨習時對照參考。”

人物介紹

曹娥(130—143) 上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
曹娥塑像曹娥塑像
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三日後抱父屍出。”
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官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碑文解析

曹娥碑》
《曹娥碑》記載的是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碑文雖僅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於言表。如果用現代漢語解讀之,我們便能諦聽到這樣一個悽美動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人們那泓折心動容的哀傷……
孝女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兒,他的祖先和姬姓周王朝有著共同的血統,只是年代久遠,遷居到上虞後就被人們遺忘了。曹盱不但有邊打擊樂器邊唱歌的藝術才能,而且還能和著曲調在祭祀儀式上舞蹈,使神高興。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端午節,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迎神的船隊由曹盱指揮,船逆著江流行駛。這一日風急浪高,主祭船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們許久都沒有打撈到他的屍體。曹娥當時年方十四,她在江邊大聲哭喊著尋找父親,一直尋至第十七天仍不見父屍,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抱父屍浮出水面。
曹娥的傳說曹娥的傳說
《曹娥碑》碑文的撰寫,是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後的事。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長度尚對曹娥“悲憐其義,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鄲子禮(即邯鄲淳)為之作碑。”度尚原請魏朗撰文,因魏朗已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學者,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為曹娥撰寫碑文,其時非魏朗莫屬。然而,魏朗擔心寫不好會貽笑後世,故佯作未成而轉請別人。當他閱過邯鄲淳的文稿後,大加讚賞,而將自己的底稿銷毀了之。於是,《曹娥碑》上刻寫的便是邯鄲淳撰就的碑文。
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絕,自引得憑弔者如雲似潮。其時著名的學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當年遇赦後,其因懼宦官報復,不敢回鄉里。在10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遠跡吳、會”。聞《曹娥碑》,蔡邕徑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然而,蔡邕題辭的含義是什麼,觀者不得而知,而蔡邕辭世,這自成了謎。
解開題辭謎底第一人的,則是楊修。據傳一次,曹操率兵出潼關,途經藍田,悉知前方就是故友蔡邕莊上,便令軍馬先行,自己帶著百餘騎近侍來到蔡邕莊前。那時,蔡邕的女婿董紀在外地做官,只有蔡邕的女兒蔡琰在家,聞曹操到此,急忙出外相迎。禮畢,曹操見壁上懸掛著一幅碑文圖軸,便上前觀看。又聽文姬夫人講了曹娥孝行和度尚為之立碑,先父摸碑題辭的故事。曹操問題辭的含義,蔡琰回答說:“這雖是先父所題,但我實在不解其意。”曹操又問眾謀士有誰能解?正當大家面面相覷之時,主簿楊修拱手作答:“此乃辭語謎面,我已猜出。”曹操即予制止,說:“你暫不要講,給我思考一番。”行至 3 0里外,曹操忽然茅塞頓開,對楊修說:“我亦猜出來了,你先說出來讓我聽聽。”楊修解釋道:“‘黃絹’就是有色的絲,是‘絕’字;‘幼婦’,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字;‘外孫’,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齏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 ’(‘辭’的繁體)字。合起來,是‘絕妙好辭’四個字。”曹操聽後,不禁拍手稱好,說:“你猜的正合我意!”後來社會上流傳的“有智無智隔卅里”,或曰“故事開始與陰謀和血腥搭了邊”,這當是後話,暫不贅述。只須感謝曹操與楊修的是,是他們的偶然之行,是他們的一番鬥智,終於揭開了謎底,否則,至今這或許還是一道懸而未決的難題哩!自然,他們的舉止更推波助瀾,令上虞成了中國謎界公認的燈謎策源地。而曹娥孝行隨之聲名遠播,當不言自明矣。
《曹娥碑》之名振天下,亦跟書法名家有關。在碑文風靡全國之時,晉代書聖王羲之,宋代著名書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紛紛摹寫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稱傳世精品,其造詣僅亞於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有人稱:“邯鄲文與右軍書,珠聯璧合,乃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寶庫的瑰寶!”信然!至為惋惜的是,書聖王羲之摹寫的碑刻早已佚失,其書寫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可見諸王羲之書法精品集,現存曹娥廟內的是蔡卞摹寫的碑刻。細細觀瞻,但見筆驚龍蛇,剛勁有力,其珍其貴,當可想見。
世間萬物,誘人者終有惑人處。忽然悟得,世間被傳頌的孝行,多因殘缺而美麗,因遺恨而哀傷。惟其冰清玉潔,才被膜拜著,才純靜如練,如夢如幻;才會有縱身一躍的超脫,才會有不絕如縷的守望。《曹娥碑》以其情其德其才其俊,贏得天下無數英雄競折腰,李白亦不例外。唐玄宗天寶中,詩仙李白,因侮弄高力士,得罪楊貴妃,被排斥離開長安,漫遊江湖,曾專程趕往曹娥廟讀碑,有詩為證:“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
有位學者說過,讀《曹娥碑》最好之法便是“詩意的閱讀”。詩意是一種高度,也是一種深度,它屬於精神的範疇,閃耀著理性和哲學的光芒,它所排除的是世俗的雜念和喧囂的飛塵,本身因之而顯得高雅。否則,讀碑,不是會褻瀆、玷污了碑文固有的聖潔么?是啊,《曹娥碑》是一盞文化夜空里的燈燭,是一襲歷史長卷中的裙邊,是一扯人生洋面上的白帆。1800多年過去了,歷史的風塵掩蓋了過去的歌泣與才情,但巍峨雄壯的曹娥廟還在,魁力四射的《曹娥碑》還豎立在曹娥廟內。有道是,最絢爛的往往是最短暫的,最堅固的也往往是最脆弱的。不知有多少碑刻在歲月的替代輪迴中化為斷石殘片,繼而淪為塵土?又有多少藝術寶庫在自然的人為的災難中成為焦土?《曹娥碑》是有幸的。儘管曹娥廟曾幾度興廢,《曹娥碑》亦曾時立時毀,然而,她們依然魅力不減,風光無限,這全都是由於文化傳承的作用,全都是由於一個又一個虔誠者的詩意閱讀。不是嗎?

碑文注釋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①同祖,末胄②景沉③,爰④來適居。盱⑤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迎伍員⑥。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時娥年十四歲,號慕⑦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⑧,莫⑨之有表。度尚⑩設祭誄之,辭曰:
① 周,周朝王室。
② 末胄,子孫後代,一般指帝王貴族的後代。
③ 景沉,也有版本寫作“景沈”“景流”“荒流”的。在這裡大意是指沒落的意思。沈,沉。
④ 爰,於是。
⑤ 盱,曹娥的父親曹盱是一名負責祭祀的巫祝。
⑥ 伍員,伍子胥。五月端午,曹盱在江上祭祀伍子胥,這條江也就是現在的曹娥江,由上虞流入杭州灣。
⑦ 號慕,哀悼父母、長輩。
⑧ 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古代的時間。
⑨ 莫,墓。
⑩ 度尚,當時的上虞縣令。
伊惟①孝女,曄曄②之姿。偏其反而③,令色孔儀④。窈窕淑女,巧笑倩兮⑤。宜其室家,在洽之陽⑥。待禮未施,嗟傷慈父⑦。彼蒼伊何?無父孰怙⑧!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是以眇然輕絕⑨,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載沉載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趨湍瀨⑩,或逐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泣淚掩涕,驚動國都。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11。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13。坐檯待水14,抱樹而燒15。
① 伊惟,句首語氣詞。
② 曄曄,形容姿色美麗。
偏其反而:語出《論語》,“唐棣之華,偏其反而”,偏,翩。反,翻。形容身姿優美。
④ 令色孔儀:語出《詩經》,“令儀令色,小心翼翼”。令,好的意思。孔,很的意思。形容姿色美好很體面。
⑤ 窈窕淑女,巧笑倩兮:都是《詩經》里的句子。
⑥ 宜其家室,在洽之陽:也出自《詩經》,見《大雅》,意思是可以結婚成家了。
⑦ 待禮未施,嗟傷慈父:不料還沒出嫁,父親死了。
⑧ 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蒼天啊,為什麼啊,沒了父親,今後依靠誰呢?怙,依靠,特指父愛。
⑨ 眇然輕絕:輕輕一跳,飛了起來。眇然,形容高遠。
⑩ 湍瀨,急流。
11、 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指春秋時齊國將領杞梁戰死其妻迎其柩而哭,至本文時逐步演變為杞梁戰死後其妻向城而哭,城牆崩塌。
13、 尅面引鏡,剺耳用刀:對這鏡子用刀劃自己的臉,割自己的耳朵。也見《列女傳》,講一年輕貌美的寡婦,為守貞潔,拒絕其他男人的追求,硬是把自己的容貌給毀了。
14、坐檯待水:也見《列女傳》,講楚昭王的夫人貞姜,為等候丈夫,寧可被水淹死,也不願離去的故事。
15、抱樹而燒:同見《列女傳》,說宋恭公的夫人伯姬,在宋恭公死後做了寡婦,為守婦道,寧可在家被火燒死,也不願半夜下堂出門。
於戲①孝女,德茂此儔②。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③。越梁過宋④,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銘曰:
① 於戲,語氣詞。
② 德茂此儔,品德出眾。
③ 不斫自雕,斫,刀砍斧劈。
④ 越梁過宋,(不懂,不知道用了什麼典故。)
名勒①金石,質比乾坤。歲數歷祀,丘墓起墳。光於后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義之利門②。何悵華落,飄零早分。葩艷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效仿佛③ ,以昭後昆。
① 勒,刻。
② 義之利門。啟功先生認為《曹娥碑》原文中的這句話是整篇文章最讓人覺得差勁的地方,“生賤死貴,義之利門”,歷代文章雖有很多鼓吹殉死的,但大多戴了面具,不敢直說,像這樣直截了當地以“貴”作為可恥利誘的,並不多見。所以,到了蔡卞手裡,就把它改成了“利之義門”,但還是有問題,變成了談利益的合法性,而且文不對題了。(見《啟功叢稿》)
③ 仿佛,效仿學習的意思。

歷史溯源

當年曹操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里路以後,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是受的意思,為辭。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讚美。”曹操驚嘆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娥廟曹娥廟
據《上虞縣誌校續·度尚傳》記載,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廟。歷代封建帝王對曹娥曾大事宣揚,加封賜匾。宋大觀四年(1110)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順;淳祐六年(1246)復加純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誠意伯劉基撰誄文。清嘉慶十三年(1808)敕封福應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靈感夫人,賜“福被曹江”匾額。民國年間,蔣介石林森熊希齡于右任等軍政要員均有匾額、對聯題贈,蔣的題詞是:“人倫之光”。最盛時,有匾額170塊,楹聯57副。
曹娥廟建於東漢年間,此後幾度毀壞,幾度重建。1985年重修開放,被譽為“江南第一廟”。東漢著名曹娥碑已失,今存宋碑,由元祐八年(1093)書法家蔡卞摹拓本重書。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歷代詩碑

東漢

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令度尚,將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跡,上報朝廷,旌為孝女,並遷墓建廟(今址),又為她立碑。度尚先命縣吏魏朗撰寫碑文,久而未出,當時度尚外甥邯鄲淳,年少有異才,適在旁侍酒,因試為之,操筆立就,文辭之妙,魏郎嘆服,遂毀其草。這就是最早漢邯鄲淳所書的《孝女曹娥碑》。也就是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中郎蔡邕到曹娥廟摸碑後,在碑陰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的這塊漢碑。但後來墮江失落。經考查《新唐書》記載:“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越州大風海嘯”。四至五年浙江又連遭大水,推究當在此時墮江失落。
東晉平二年(公元358年),右軍王羲之,到曹娥廟,以小楷書《孝女曹娥碑》文存廟,又有新安吳茂先為其刻碑立廟,後又為好事者取去,但傳說輾轉流傳入皇室內宮。近據日本書法鑑定家中田勇次郎的考證,今收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墨跡絹本,即系晉王羲之所書《孝女曹娥碑》的真跡。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侍郎蔡卞以行書重書
《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廟,但經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曹娥廟遭大火焚毀,廟內所存九塊石碑,除此碑雖也被燒裂,但經曹娥鄉紳任鳳奎大力搶救修復完好,又發起重建曹娥廟,因此這塊宋蔡卞所書的《孝女曹娥碑》至今仍豎立在曹娥廟。而其餘八塊石碑,均被燒成粉碎,尚未恢復。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太監賴恩,欽差提督浙江市舶,到曹娥廟見漢晉兩碑,泯然無見,乃集唐刺史李邕李北海)文字,湊成《孝女曹娥碑》文,並刻成石碑存廟。另有上杭賴恩《題曹娥碑後》識和堇李堂跋。

清朝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右軍後裔中書舍人王作霖,摹王羲之曹娥碑帖書法,以小楷仿書《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廟,碑後附有石之貞題跋。
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金匱錢泳受浙江巡撫阮元所囑託,以隸體書《孝女曹娥碑》文,由山陰縣知事徐元梅捐貲上石,並由會稽陳鴻熙從杭州運石到上虞立於曹娥廟。碑後附有鄞縣陳權識和錢泳補書並記,以及會稽陳鴻熙題跋。
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03年),巡監御史楊鶴,為曹娥投江事跡所感,以行楷書《哭娥草》詩十首,並刻成石碑存廟。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浙江巡按徐吉,到曹娥廟祭拜孝女,題《泊曹江謁孝女廟》詩一首,系大行草書法,並刻成石碑存廟。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紹興知府俞卿,到曹娥廟以小草書《題漢孝女曹娥祠》詩六章,並刻成石碑存廟,此碑系會稽黃以信立石,陳爾侯鐫。
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浙江巡撫方觀承,因早年落魄,曾在曹娥廟內擺攤,以看相拆字謀生,騰達後,重到廟祭拜孝女,助廟田20畝,並《題孝女祠》詩一首,系大行書書法,並刻成石碑存廟。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棲霞牟房初,以公事駐曹娥鎮,恭謁孝女祠墓,禮成賦七律詩一首,系正楷書法,並刻成石碑存廟。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誠意伯劉基(劉伯溫),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命,到曹娥廟祭奠孝女,撰有《青田誄辭》,並書《拜曹娥廟》詩一首,立匾於廟正殿,也被火毀。
另有明禮部尚書董其昌,曾以小楷書《孝女曹娥碑》,今拓片收刻於《御刻三希堂》石祟寶笈法帖中。

相關記載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茲適居。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設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陽。大禮未施,嗟傷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載沉載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趨湍瀨,或逐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泣淚掩涕,驚動國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坐檯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銘曰:
名勒金石,質之乾坤。歲數歷祀,立廟起墳。光於后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利之義門。何悵華落,飄零早分。葩艷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效仿佛,以昭後昆。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蔡邕(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