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帖

論書帖

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籤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後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頫項元汴等人題跋。 卷中鈐有“宣和”、“政和”、“紹興”、“秋壑圖書”、“內府圖書之印”、“項子京家珍藏”、“曠奄”、“乾隆”、“嘉慶”、“宣統御鑒之寶”等鑑藏印。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法帖釋文,書法評析,風格,筆勢,折搭,鑑賞遞藏,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論書帖
【作者】懷素
【時代】唐代
【書體】草書
【材質】暗花箋紙本,墨跡
【規格】縱28.6厘米,橫40.5厘米,9行,85字
【收藏】遼寧省博物館

法帖釋文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亦,一說作“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書法評析

風格

從藝術風格上看,《論書帖》不同於懷素其他如《自敘帖》、《食魚帖》等用“古瘦”和“半無墨”的毛筆創作的筆意連綿不絕、體勢險絕詭奇、極度誇張浪漫的狂草之作,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此帖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應規入矩,精謹而純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雖無縱橫捭闔之勢,但由於擅長駕馭中鋒,故能做到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骨氣深穩,血肉豐潤。雖偶作牽連映帶,但亦無拖沓之嫌。筆墨流宕處,英姿勃發,氣象超然。其結構以平正恆定基調,疏密聚散之間,顯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寓婀娜”的風致。
局部欣賞局部欣賞

筆勢

懷素《論書帖》在筆勢上體現得非常出色。折勢一般是表現在每行第一個字中的第一筆,或是用筆蘸墨後所作字的第一筆用折鋒,第二、三筆用搭鋒。此帖的折鋒一般指落筆時的藏鋒逆鋒,搭鋒指承上一筆的筆鋒。如帖中第七行“顛形詭異”四字,“顛”字第一筆用折鋒,第二筆用搭鋒承下第一筆橫的收筆,第三、四筆也都是搭上前一筆。第四字“異”字墨色較濃,顯示出筆蘸墨後所書的痕跡。其第一筆用折鋒,看上去似與前一字“詭”字的末一筆不相連貫。折、搭之勢表示在數字內的筆勢是上一個字用折鋒,下幾個字的第一筆用搭鋒,保持其筆勢的連貫性,不使其勢背。

折搭

又如《論書帖》中第一行“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九字,第一字“為”字的末一筆為折下之勢,餘下八字的第一筆都用搭鋒,承上筆勢。其中“為其”二字及“山不高地”四字,字與字之間連線之筆細若遊絲;“山”、“亦”、“無”三字的第一筆雖搭上一字之鋒,但線條都不連線;“無靈”二字連線之筆稍粗,但略細於“無靈”二字本身的線條。這九個字雖都採用折、搭之勢,但具體表現卻有變化。宋姜白石《續書譜》云:“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草書用筆既要多變,又要自然無做作之態,其難度就在於此。

鑑賞遞藏

鑑賞收藏印鑑賞收藏印
《論書帖》前後800來年,流傳有緒,最早著錄於《宣和書譜》,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明項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內府收藏。項氏收藏時,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書籤,今已佚失。《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江村消夏錄》、《墨緣匯觀》中均有著錄。 《論書帖》卷後有歷代收藏家、書法家的題跋,或記述流傳經過,或加以品鑑,長短不一。其中元代趙孟頫行書跋云:“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後人作草,皆隨俗繳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也。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明項元汴跋云:“出規入矩,絕狂怪之形,要其合作處,若契‘二王’,無一筆無來源。”清安岐在《墨緣匯觀》中稱此帖“字字規法右軍,不做縱橫之勢”。懷素《論書帖》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用筆結體出規入矩,這一種傳統素養的修持,頗受後世書家矚目。元鮮于樞說:“懷素守法,特多古意。”《論書帖》沒有摻雜懷素特有的狂顛縱放之勢,當是其早期作品的特色。

作者簡介

懷素(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自零陵出遊,歷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岳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適逢顏真卿,曾趨謁拜訪,僧儒論書,遂為書壇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盧象戴叔倫、錢起等人,皆有歌行稱頌之。
懷素以狂草著稱於世,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狂素”。傳世墨跡有《自敘帖》、《小草千字文》紙本、《苦筍帖》、《論書帖》等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