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岳託(愛新覺羅·岳托)

愛新覺羅·岳託

愛新覺羅·岳托一般指本詞條

愛新覺羅·岳托(1599~1638),滿洲鑲紅旗人,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烈親王代善之長子,清朝宗室大臣,開國元勛

早年投身戎馬,跟隨努爾哈赤攻遼瀋,征蒙古,與父親代善同掌兩紅旗,先後封為台吉貝勒,後因軍功被封為和碩成親王,主管兵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大局為重,力勸父代善擁立皇太極。後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極不滿,動輒獲咎,屢貶至貝勒。

1638年,因天花病死於濟南。皇太極念其功績,追封克勤郡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為岳托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廟,入祀盛京賢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襲罔替,成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愛新覺羅·岳托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洲鑲紅旗
  • 出生時間:1599
  • 去世時間:1638
  • 主要成就:擁立皇太極登基
人物生平,少年經歷,馳騁沙場,擁立太宗,出征朝鮮,隨帝伐明,宦海沉浮,英年早逝,身後風波,個人貢獻,人物評價,史書記載,家族成員,妻妾,諸子,諸女,爵位世系,後世紀念,克勤郡王府,

人物生平

少年經歷

岳托是和碩禮親王代善的長子,母為代善之嫡福晉李佳氏。因其自幼喪母,繼母和父親代善對待他都很刻薄,故太祖大妃孟古哲哲(皇太極生母)受命將其與皇太極一同撫養。
1620年三四月間,後金國準備從界藩城遷居薩爾滸城,努爾哈赤視察並指定各貝勒興建府邸的宅地。代善看到其長子岳托修整好的宅地比自己的好,就先後讓莽古爾泰阿敏為自己請命說自己所居之地狹小,意欲霸占岳托的宅地。1620年九月初三日,代善次子愛新覺羅·碩托(岳托的同母弟弟)因為無法忍受代善的虐待而突然失蹤,有人說其“叛逃”投明朝而去。在還未確定碩托是否叛逃時,代善即一口咬定碩托有叛逃之心;在找到碩托並且其本人明確表示並沒有叛逃後,代善還是向努爾哈赤跪下五六次請求斬殺碩托。代善的要求遭到了拒絕,努爾哈赤釋放了碩托。努爾哈赤由此開始調查代善給予兩個前妻之子的待遇問題。代善之子岳托、碩托所領有的資產均比其他的異母弟弟差。這一點令努爾哈赤深惡痛絕,因為努爾哈赤小時候曾深受繼母虐待,所以他本人在對待諸子時十分注意,對於幼年喪母的褚英、代善給予的待遇稱得上是格外優厚。因此,太祖怒斥代善說,你也是前妻的兒子,何不想想我不是對你更親近嗎?你怎么就被後妻蒙蔽得虐待已長大成人的兒子呢?何況我待你一直是特選良好的部民讓你專管,你為什麼就不能像我一樣將優良的部民賜給岳托、碩托呢?
清太祖宣布廢除代善的太子之位,讓岳托、碩托與代善分家

馳騁沙場

初授台吉。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奉集堡(今遼寧瀋陽市蘇家屯區),將要班師返還的時候,突然接到諜報,附近發現了明軍數百人。岳托於是偕同德格類向明軍發動突襲,明軍驚潰,追至武靖營乃還。
三月,努爾哈赤攻進瀋陽,後金軍將逃跑的明軍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等追至白塔鋪。岳托聞訊後趕至白塔鋪,驅逐明軍四十里,殲滅明軍三千餘人。
喀爾喀扎魯特部貝勒昂安把後金使者捉住並送往葉赫,結果使者被殺。天命八年(1623)四月,努爾哈赤派岳托同阿巴泰出兵征討內喀爾喀扎魯特部。岳托疾馳八日,直搗內喀爾喀扎魯特部的駐紮地,出奇制勝的斬殺了昂安及其兒子。凱旋時,努爾哈赤親自率眾迎接,對岳托的善戰、智謀予以肯定。

擁立太宗

天命十一年(1626)9月,努爾哈赤病逝。由於實行汗位繼承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制,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都手握重兵,懷有奪取汗位的打算。關鍵時刻,岳托協同三弟薩哈廉勸說代善擁立皇太極說:“國不可一日無君,邦家大事,宜早定策。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得人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回答:“此我夙心也,汝等言正合我意”。
代善放棄自己登位,轉而接受岳托等人的安排。代善在翌日向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及貝勒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碩托、豪格等提議立四貝勒皇太極為汗,以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的形式擁立了新汗。皇太極登基之初,威望不隆,另外三大貝勒仍然與他平起平坐。岳托又積極協助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打擊、消弱三大貝勒的勢力。
十月,蒙古五部落背盟,岳托又跟隨父親代善攻打扎魯特部,斬殺其部長鄂爾齋圖,生擒貝勒十四人,俘虜了他的部眾,岳托因軍功被封為貝勒

出征朝鮮

天聰元年(1627)正月,皇太極命阿敏為主帥領兵出征朝鮮,岳托、濟爾哈朗等隨征。後金軍跨過鴨綠江後,連續攻克義州定州漢山三城。之後渡過嘉山江,攻克安州,駐紮在平壤,平壤守將棄城逃走。後金渡大同江,進至中和,下諭命令朝鮮國王李倧投降。在後金軍進駐黃州後,朝鮮遣使求和,岳托與眾貝勒準備議和。阿敏提出異議,他想直接攻進王京。岳托據理力爭,說“我國中御前禁軍甚少,蒙古與明朝都是我們的敵對國,一旦邊疆有戰事,回師都來不及,當未雨綢繆立刻班師。”於是,岳托聯合濟爾哈朗與阿敏分兵駐營,又以朝鮮國王李倧的弟弟李覺為人質,再派使者去見李倧,李倧願向後金歲貢財物。於是同朝鮮結盟,事後告知阿敏。阿敏以自己沒有參加結盟為理由,放縱士兵劫掠。岳托勸服阿敏說:“既已結盟再縱兵大掠,不是仁義的舉動。”又讓李倧的弟弟李覺與阿敏結盟。之後還師,結束了朝鮮戰事。

隨帝伐明

從朝鮮回師後,岳托又跟從太宗皇太極伐明,同三貝勒莽古爾泰等率偏師護塔山糧運,擊敗明軍。又隨皇太極移駐錦州,圍寧遠,並有功。八月,敗明兵於牛莊,斬守備一、千總二、百總二、兵三百。
天聰二年(1628),岳托同阿巴泰侵犯明邊境,毀錦州杏山高橋三城。又燒毀自十三站以東堠二十一座,殺守兵三十餘人。班師,皇太極親自出迎,賞賜良馬一匹。
天聰三年(1629),岳托又進犯明錦州、寧遠,焚毀明軍積聚的糧草。十月,皇太極親征明朝,岳托與濟爾哈朗率右翼軍夜攻大安口,毀水門而入,擊敗馬蘭營援兵於城下。代善和莽古爾泰夜入御帳,不許諸貝勒大臣入內,與太宗密議說,我軍深入敵境,勞師動眾人困麻煩,即使攻入明朝邊境,也是敵眾我寡,建議皇太極立即班師回朝。皇太極雖不滿,但面對兩大貝勒的共議,又不得不做出讓步。兩大貝勒走後,岳托、濟爾哈朗、豪格等眾貝勒入御帳,見皇太極悶悶不樂,岳托即請皇太極明示。當岳托得知兩大貝勒提議退兵時,立即與眾貝勒令八固山額真至兩大貝勒營地集會會議此事,最終使代善與莽古爾泰收回成議,次日,岳托見明兵紮營于山上,分兵讓濟爾哈朗偷襲,自己駐紮山下等待時機。明軍自遵化來支援,岳托回顧濟爾哈朗說:“我一定會打敗他們的。”之後五戰皆勝。十一月,岳托率右翼軍與阿巴泰所率的左翼軍匯合於河北遵化,他們首先攻打順義縣,不久擊破明總兵滿桂等人。進逼明都北京,復跟隨父親代善擊敗明朝援兵。十二月,偕同貝勒薩哈璘圍困永平,攻克香河。天聰四年(1630),岳托同貝勒豪格回守瀋陽。
天聰五年(1631)七月,初設六部,命掌兵部事。八月,皇太極征明大凌河城,自白土場趨廣寧衛,岳托同貝勒阿濟格等率兵二萬別由義州進會大軍,都統葉臣鑲紅旗兵圍城西南,岳托軍為策應。十月,明總兵祖大壽請降,以其子祖可法為質,祖可法見諸貝勒欲下拜,岳托曰:“我等戰則為仇敵,和則為兄弟,何以拜為?命以國禮見因,問爾等死守空城,何意?”祖可法回答:“畏誅戮耳”。岳托曰:“遼東以久抗不降,故誅之。殺永平人,乃貝勒阿敏所為,已論罪幽禁矣。我皇上即位以來,敦行禮義,政治一新,撫養黎民,愛惜士卒,仁心仁政,爾等豈不聞之?”祖可法回答說:“皇上於貧者衣食之,富者秋毫無擾,寬仁愛民之德,實皆聞之”。遂辭歸,越三日,祖大壽以城降,復同諸貝勒等夜襲,敗錦州兵。
天聰六年(1632)正月,疏言:“前克遼東廣寧衛,漢人拒命者誅之,後復克永平、灤州,漢人縱極力撫諭,人多疑懼。今天與我以大凌河漢人,正使天下知我國善養人也。臣愚以為,若能善撫此眾,嗣後歸順者必多,當先予以家室,出公帑給其需,倘邀天眷,奄有其地,仍各給還家產,彼必忻然悅服,其歸誠各官,宜令諸貝勒給莊一區,每佐領各取漢男婦二名、牛一頭,編為屯人,給二屯其出二口,耕牛之家,該佐領以官值償之。至明兵棄鄉土離妻子,窮年累月戍守各城,一苦也。畏我誅戮,又一苦也。今慕義歸降之漢兵,須令滿漢賢能官,善為撫恤,毋致一人失所,則人心歸附大業可成。”這個建議得到皇太極的認可。五月,明兵棄錦州遁,命同貝勒阿巴泰、碩托略明地,並毀壞錦州城。不久又同濟爾哈朗等攻打察哈爾部,行至歸化城,俘獲以千計。九月,又偕同貝勒德格類開拓疆域,自耀州蓋州南。
天聰七年(1633)六月,詔問征明及朝鮮、察哈爾,三者何先。岳托奏言“時不可失,宜於山海關通州、北京三路,乘時先圖其一,則丕基定矣”。八月,岳托又同德格類率左翼楞額禮、葉臣、右翼伊爾登、昂阿喇,每旗副將一、參領一、佐領驍騎校一、及漢軍都統石廷柱、元帥孔有德、總兵耿仲明攻打旅順口,攻克後留兵駐守。班師凱旋迴朝,皇太極親上郊外十里外迎接犒勞,並以金杯斟酒賜給他。
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閱兵於瀋陽,岳托率領十一旗兵(滿洲八旗、蒙古二旗、舊漢軍一旗),列陣二十里許,軍容整肅,旌旗鮮明。皇太極十分高興並嘉許岳托,對岳托在兵部的工作也很滿意。五月,岳托隨從皇太極出征察哈爾,中途瘓病,只能先行返還。
天聰九年(1635),岳托隨軍攻打明朝山西,又因有病留在歸化城。這期間蒙古土默特部告,博碩克圖汗之子俄木布遣人同阿嚕喀爾喀及明朝使者到來,準備進攻後金。岳托於是派遣伏兵邀擊明使,擒住明軍使者,令土默特部捕殺阿嚕喀爾喀的部下。岳托選出部分土默特青年壯丁,編成隊伍,立下條約,安定了河套地區的蒙古各部。之後與諸貝勒會師,一同返還。

宦海沉浮

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四月,封岳托為和碩成親王。八月,岳托因被指控包庇莽古爾泰、碩托,以及離間濟爾哈朗、豪格,眾貝勒、親王議定岳托為死罪。但是皇太極寬恕了岳托,只是降為多羅貝勒罷免兵部的職務。另外,諸王又議罰岳托雕鞍馬20匹,甲冑20副,空馬20匹,銀15000兩,但太宗命僅罰其白銀1000兩,余者寬免。同時將愛新覺羅·碩托獲罪後被奪滿洲奴僕全部歸還碩托本人。然後,太宗又遣大臣告訴岳托、豪格說,眾議處以死罪,如果我真想殺你們,又有何難?只是蒼天眷佑,使朕登基為帝,我有心與兄弟子侄共享太平。希望等今後竭力圖報。對此,岳托與豪格都表示,死而復生是蒙皇上仁德聖恩,臣結草銜環也無以為報。十一月,復命攝兵部事。十二月,從征朝鮮,朝鮮國王李倧奔南漢山城,岳托同豫親王進圍之,敗其援兵於城下。
崇德二年(1637)八月,因太宗宸妃誕育皇子,蒙古喀爾喀部馬哈撒嘛諦塞臣汗和土謝圖汗特遣使臣獻駝馬並上表慶賀,太宗在演武場設宴款待蒙古使臣時,命豎起箭靶較射。在這次較射中,岳托因不善射,向太宗推辭說“臣不能執弓”,太宗答,你可以慢慢,射,你不射,恐怕其他的諸王貝勒不服,並催促再三。岳托只好勉為其難,可拉弓射了5箭均墜落於地,沒有一次射中。引起了蒙古使臣的鬨笑,岳托竟將手中的弓向蒙古人群擲去。於是,諸王、貝勒、貝子固山額真議政大臣以及刑部承政共同會審,認為岳托一向心高氣傲,妄自尊大,今於大庭廣眾犯下如此罪惡,難以姑容。議定岳托死罪,太宗不許;又議將岳托幽禁於別室,籍沒財產,太宗仍不許;三議奪岳托所屬人員,罰銀5000兩,解兵部之任,削貝勒爵,太宗同意,但命只將岳托從多羅貝勒降為固山貝子,罷部任,罰鍰,暫令在家思過不準出門。

英年早逝

崇德三年(1638),皇太極又恢復岳托的多勒貝勒,管旗務。這年秋天,岳托隨皇太極出征喀爾喀,可是才至博碩堆,就知扎薩克圖汗已逃走,於是無功而返。八月,討伐明朝,授予岳托揚武大將軍,貝勒杜度為副帥,統帥右翼軍;統左翼軍的是睿親王多爾袞。軍隊進至牆子嶺,明兵已經退入堡,在城外布置了三座營寨作為外線的防線。岳托率軍攻克了外圍三寨。但是城堡堅固不易攻打,岳托採用俘兵的建議,分兵正面佯攻,牽制明師,同時從牆子嶺東西兩邊小道進行猛攻,連克烽火台十一座。於是左右兩翼軍深入關內,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血腥掠奪。清軍共攻下六十餘座城,掠奪了無數人口、財物和牲畜。進抵山東,攻下濟南。岳托於濟南駐紮時染上天花,死於軍中,年僅四十一歲。
崇德四年(1639),多爾袞率領滿載而歸的遠征軍回到盛京,在匯報戰績時,沒有岳托的名字。太宗驚問為何,才知早在濟南病死,悲痛萬分,輟朝三天,以示哀悼。同時命令不要告知禮親王。等到岳托靈柩運回,親至盛京城外的沙嶺遙奠;還宮後,再次輟朝三日。詔封岳托為多羅克勤郡王,賜駱駝五匹、馬二匹、白銀萬兩,葬盛京城南五里萬柳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十一月,命立碑紀功。乾隆八年(1743),乾隆帝駕幸盛京,親詣岳托園寢,賜酹,御製詩一首:“開國承家日,於藩夾輔資。一時扶王業,四海定丕基。懿德書金匱,佳城奠玉巵。銀潢天共遠,百世篤宗支。”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乾隆帝追念岳托忠勛,命配享太廟,其現襲之平郡王,復封號曰克勤。八月,命入祀盛京賢王祠。是年,駕幸盛京,復賜酹岳托園寢,並御製詩曰:“每陳開國策,均合聖人心。不少赳桓眾,獨嘉幹略沉。佳城留故里,致奠重躬臨。彰善俾觀感,伊予此意深。”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帝第三次詣盛京,賜酹如初,御製疊戊戌詩韻曰:“讓帝之冢子,首陳推戴心。忘家惟為國,力勇更謀沉。我祖所嘉許,予躬應奠臨。閟宮教配享,彰善意猶深。”

身後風波

岳托剛剛下葬還不足兩個月,其原來的部下蒙古人阿蘭柴等即告發岳托有謀逆之舉,說岳托生前曾經給過岳母莽古濟的第二任丈夫(即蒙古敖漢部之瑣諾木)“刀一口,弓二張”,瑣諾木則送岳托一匹馬。而且,岳托還曾將瑣諾木召入內室密語良久。此事上奏後,以代善(岳托生父)為首的濟爾哈朗多爾袞三人奏稱,“當按律懲治,拋棄屍骨,戮殺其子”。對此,太宗的結論是:朕決定不降罪岳託了,岳托自幼為母后所恩養,朕亦“愛而撫之”,即使岳托萌生了“不軌之心”,朕亦不忍心對岳托施以身後之刑,關於這件事,你們就不要再說拋屍滅門的話了。

個人貢獻

治國方略上,岳托建議多為太宗採納,如制定祭祀條例以禁止奢靡浪費,頒布《離主條例》,限制滿族統治集團的胡作非為,從而緩和社會矛盾
1631年,後金國取得了大凌河之戰的勝利,歸降的漢官漢將多達百數十員,漢民亦多。為使之安下心來為後金國效力,岳托又向太宗建議,優待禮遇大凌河漢人,使天下人心歸附,大業可成。至於如何優禮,岳托認為以滿漢通婚為上:凡一品官降者以諸貝勒女妻之;二品官以國中大臣女妻之;其兵士則先察漢人女子給配,余者配以八和碩貝勒下的莊頭女子。而且若諸貝勒大臣女出嫁後,有欺凌漢人丈夫者,治其父母之罪。太宗接受了岳托的建議。
1632年正月,岳托以身作則,率先與漢人佟養性額駙聯姻。

人物評價

岳托能攻善戰、頭腦清醒、卓有才幹。他在祖父去世後,以後金國的強弱和愛新覺羅王朝盛衰的大局為重,勸父代善擁立皇太極,為後金選擇了一個最好的繼承人。從而能夠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革除弊政,使後金迅速擺脫被動局面,轉危為安,不斷發展。
在處理與漢民族的關係方面,岳托能從大局出發,積極爭取漢人對滿人效忠,並與漢軍八旗的創始人額駙佟養性結姻

史書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傳三》諸王二。

家族成員

妻妾

嫡福晉:納喇氏,阿拜之女;
繼福晉:哈達那拉氏,吳爾祜達之女。

諸子

長子:多羅衍禧介郡王愛新覺羅·羅洛渾,崇德三年(1638)襲貝勒。崇德七年(1643年)坐嗜酒妄議,敏惠恭和元妃喪不輟絲竹,失爵。崇德八年(1644年)復封。順治元年(1644年),以軍功晉衍禧郡王。順治三年(1646年),卒於四川。康熙三年(1664),追謚“介”。
次子:愛新覺羅·羅洛宏,嫡福晉佟佳氏,佟養性之女。
三子:多羅顯榮貝勒愛新覺羅·喀爾楚渾
四子:多羅和惠貝勒愛新覺羅·巴爾楚渾
六子:多羅剛毅貝勒愛新覺羅·祜里布
七子:愛新覺羅·富英武

諸女

長女:母嫡福晉納喇氏,嫁科爾沁部博爾吉齊特·滿珠習禮,封和碩公主
次女:母嫡福晉納喇氏,嫁博爾濟吉特·弼喇錫
三女:母嫡福晉納喇氏,嫁巴林部固山貝子博爾吉齊特·塞棱
六女:母繼福晉哈達那拉氏,嫁科爾沁達爾翰卓禮克圖巴敦台吉。

爵位世系

第一代:岳托
第二代:愛新覺羅·羅洛渾(1623~1646),岳托長子,衍僖介郡王。崇德三年(1638)襲爵。崇德七年(1642)失爵。崇德八年(1643)復封。順治元年(1644),以軍功晉衍禧郡王。順治三年(1646年),卒。康熙三年(1664),追謚“介”。
第三代:愛新覺羅·羅科鐸(1640~1682),羅洛渾長子,平比郡王。順治五年(1648)襲爵。順治八年(1651)改封號為平郡王。康熙十五年(1676),從信郡王多尼攻打雲南,屢破明將李定國白文選。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諡號“比”。
第四代:愛新覺羅·訥爾圖(1665~1696),羅科鐸第四子,已革平郡王。康熙二十二年(1683)襲爵。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毆斃無罪人及折人手足,削爵。
第五代:愛新覺羅·訥爾福(1678~1701),納爾圖弟,平悼郡王。康熙二十六年(1687)襲爵。康熙四十年(1701)卒,諡號“悼”。
第六代:愛新覺羅·訥爾蘇(1690~1740),納爾福長子,已革平郡王。康熙四十年(1701)襲爵。康熙五十七年(1718),從撫遠大將軍允禵收復西藏。康熙六十年(1721),攝大將軍事。雍正四年(1726),坐貪婪,削爵。乾隆五年(1740)九月卒,命仍以郡王禮葬。
第七代:愛新覺羅·福彭(1708~1748),納爾蘇長子,平敏郡王。雍正四年(1726)襲爵。雍正十一年(1733),授定邊大將軍,率師討噶爾丹策零。乾隆十三年(1748)卒,諡號“敏”。
第八代:愛新覺羅·慶明(1733~1750),福彭長子,平僖郡王。乾隆十四年(1749)襲爵。乾隆十五年(1750)卒,無子,諡號“僖”。
第九代:愛新覺羅·慶恆(1733~1779),納爾蘇之孫,貝子福秀(1710~1741)長子,克勤良郡王。乾隆十五年(1750)襲爵,授右宗正。坐旗員冒借官銀,降貝子。乾隆四十年(1775),復王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號克勤郡王。乾隆四十四年(1779)卒,諡號“良”。
追封:愛新覺羅·納清額(1692~1765),納爾圖之子,閒散宗室,追封克勤郡王。
第十代:愛新覺羅·雅朗阿(1733~1794),納爾圖之孫,納清額第十子,克勤莊郡王。乾隆十六年(1751),授三等侍衛。乾隆二十六年(1761)七月,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九月,授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乾隆二十七年(1762),調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尋授科布多參贊大臣。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成都副都統。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荊州將軍。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月,以袒護所屬驍騎校楚德,降三級調用。十一月,以副都統品級,往庫爾喀喇烏蘇辦事。乾隆三十七年(1772)五月,復以徇隱台站屬員不法,削副都統品級,在伊犁印務筆帖式行走。八月,奉旨在庫爾烏蘇章京處辦事。十月,以副都統品級,赴塔爾巴哈台。十一月,諭獎其辦事得制,仍留庫爾喀喇烏蘇辦事。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三姓副都統。乾隆三十九年(1774),調盛京副都統。乾隆四十年(1775),調黑龍江副都統。乾隆四十一年(1776),遷綏遠城將軍。乾隆四十四年(1779)襲爵。乾隆四十五年(1780),總理鑲藍旗覺羅學。尋授宗人府右宗正。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正白旗漢軍都統.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月,調鑲紅旗滿洲都統。七月,調正黃旗滿洲都統。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諡號“莊”。
第十一代:愛新覺羅·恆謹(1761~1803),雅朗阿之子,已革克勤郡王。乾隆六十年(1795)襲爵。嘉慶四年(1799)以不避皇后乘輿,削爵。
追封:愛新覺羅·恆元(1750~1789),雅朗阿之子,追封克勤郡王。
第十二代:愛新覺羅·尚格(1770~1833),雅朗阿之孫,恆元之子,克勤簡郡王。嘉慶四年(1799)襲爵。道光四年(1824)以病乞休。道光十三年(1833)卒,諡號“簡”。
第十三代:愛新覺羅·承碩(1802~1839),尚格之子,克勤恪郡王。道光十三年(1833)襲爵。道光十九年(1839)卒,諡號“恪”。
第十四代:愛新覺羅·慶惠(1819~1861),承碩之子,克勤敬郡王。道光二十年(1840)襲爵。鹹豐十一年(1861)卒,諡號“敬”。同治帝大婚,加親王銜。
第十五代:愛新覺羅·晉祺(1840~1900), 慶惠之子,克勤誠郡王。鹹豐十一年(1861)襲爵。歷左宗人、右宗正、都統、領侍慈禧太后萬壽,賜四團龍補服,並歲加銀二千。光緒二十六年(1900)卒,諡號“誠”。
第十六代:愛新覺羅·崧傑(1879~1910),晉祺之子,克勤順郡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襲爵。宣統二年(1910)卒,諡號“順”。
第十七代:愛新覺羅·晏森(1896~?),崧傑之子,克勤郡王。宣統二年(1910)襲爵。

後世紀念

克勤郡王府

克勤郡王府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西口路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現存規模較好的一座王府,此府是順治年間所建。原占地面積不大,平面布局與王府規制尚符。克勤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清室覆亡後,府邸的產權曾歸屬熊希齡,21世紀初,克勤郡王府修葺一新,恢復昔日風貌。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東翼樓。後部的內門、後寢與東西配房、後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