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總占地面積3600平方公里,由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四個主要風景區和黃龍洞等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山、水、橋、洞、瀑地貌景觀齊全,是一處難得的天然博物館和罕見的旅遊名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
  • 地理位置:湖南省張家界市
  • 占地面積:360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07:00~18:00
  • 景點級別:AAAA
  • 著名景點:張家界
    索溪峪
    天子山
    楊家界
地理環境,地貌特徵,與武陵源,歷史文化,壯美風光,土家風情,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這裡奇峰林立,森林莽莽,溝壑縱橫,山溪秀麗。這絕美的自然景觀一直深藏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
在湘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無人知曉。直到1979年,著名畫家吳冠中和香港攝影家陳復禮來到張家界。面對如此大好河山,吳冠中興奮不已,靈感涌動,提筆揮就《自家斧劈——張家界》的傳世作品,並乘興寫下《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文,讚美這顆 “失落在深山的明珠”。從此,張家界開始名揚海內外。

地貌特徵

張家界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代表了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和自然地理特徵。發育於泥盆系雲台觀組黃家磴組峰林集中分布區面積86平方公里,它是在特定的地質構造部位、特定的新構造運動和外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舉世罕見的獨特地貌。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個體形態有方山台地、峰牆、峰叢峰林石門天生橋峽谷嶂谷等。公園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為核心、以岩溶地貌景觀為襯托,兼有成型地質剖面、特殊化石產地等大量地質遺蹟,構成獨具特色的砂岩峰林地貌組合景觀。
張家界奇峰張家界奇峰
公園內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岩溶洞穴地貌。地貌形態有漏斗窪地、溶丘、石芽石林穿洞溶洞伏流暗河等。溶洞黃龍洞為典型,洞內景觀引人入勝,洞穴迷宮、捲曲狀鐘乳石鵝管、歪斜鐘乳石,以及色彩絢麗晶瑩剔透、形態各異、精妙絕倫的滴水石,如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石幔石簾石花等,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溶洞中石筍最集中、神態最逼真的地方之一。此外,園內森林茂密,並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楸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張家界曾是汪洋大海
人們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歲月悠悠、世事難料。其實,隨著地殼運動,海底的岩層上升為陸地,原來的陸地又沉入大海,這種“滄桑之變”是地球上再正常不過的純自然現象。當我們站在張家界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才知道今天的風光經歷了3億8千萬年的漫長洗禮。億萬年前的張家界曾是一片波濤翻騰的汪洋大海。日月升沉,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大量死去的海洋生物堆積為土,凝結成岩,終於在最後一次“燕山運動”中升出海面,從而有了這個原始生態體系的砂岩峰林峽谷地貌,變幻出今日的奇峰異石、溪繞雲谷、絕壁生煙。在天子山出產著一種龜紋石,屬湖南兩大名石之一,它實際上就是生長在大海中的珊瑚化石,真實地記錄了張家界滄海變高山的歷史。
“天下第一橋”“天下第一橋”
地質構造的特色
張家界包括整個武陵源地區,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的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地貌構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張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紀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生物的生化作用、物理的風化作用,則是塑造張家界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這裡厚達500餘米的石英砂岩所組成的峰林地貌為國內外所罕見。特定的地質構造條件和質純層厚、結構緻密的特殊岩石基礎,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同時本區石英砂岩大部分裸露地表,這使得地表流水的侵蝕作用更加明顯,更有利於砂岩峰林的發育。張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不僅在科學研究上有重要意義(一種新的地貌類型),而且其地貌形態所造就的景觀,在美學上也有極大的觀賞價值。
岩峰與雲浪岩峰與雲浪
流水削出砂岩峰林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無價的地理紀念碑”,是非常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石奇峰秀、寨高台平、壁險峽幽、水碧山清。石英砂岩因顆粒均勻,結構細密,具有很強的抗蝕能力,所以能昂然挺立,直插雲霄。其發展演變經歷了平台、方山(如天子山黃石寨鷂子寨等處)、峰牆(如百丈峽)、峰叢峰林(如十里畫廊、礦洞溪等處)、殘林(如武陵源泥盆紀砂岩分布區的外圍地帶)幾個主要階段。區內泥盆紀(距今3.5億~4億年)厚層石英砂岩,岩層產狀平緩。北東向、北西向和南北向三組垂直節理髮育,受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峽谷嶂谷、幽谷等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並由於暴露時間的長短和節理裂隙發育程度的不同,造就出石山、石牆、石柱、石峰、石門天生橋等奇峰異石,鬼斧神工,形態各異,仿佛一座天然的藝術宮殿。
黃石寨黃石寨
區內共有砂岩峰柱3000餘座,偉岸挺拔,蔚為壯觀,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餘座,以金鞭岩最高,達350米。特別可貴的是石柱之上多生有松樹、銀杏等,枝繁葉茂,盤根錯節,恰如放大的盆景;溝壑縱橫,山清水秀,蒼翠欲滴,虬枝盤曲,物種繁多。在360多平方千米的面積中,據航測所知有山峰3100多座,垂直400米以上的石峰就有1000餘個。這裡的峰石與別處不同,直立而密集。3000多座石英砂岩柱從平地、從溪邊拔地而起,或從半山腰,甚至山峰本身分出來,粗者如城堡,細者如長鞭;有的象人,有的象獸;或列成方陣,或匯成峰海,景色隨氣候、季節的變化而不斷變換。岩壁峰石突兀入眼,如帛如筍,似屏似矛,一扇扇一根根,連綿萬頃,給人以層巒疊嶂的磅礴氣勢與恢宏大觀之感。天子山、張家界有80多處觀景台,在那裡可以靜觀細賞峰林美景。峰石名稱很多,大如“神堂灣”、“西海長卷”,小如“天女獻花”、“屈子行吟”、“羅漢峰”,而無名的山峰一樣自成文章,同樣使人產生無拘無束的暢想。其它尚有方山、岩牆、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迭紀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觀。
金鞭溪金鞭溪

與武陵源

說起武陵源,也許不是很多人知道在何處,因為“張家界”的名聲早已掩蓋之。常德舊稱武陵郡。秦以前,現時的張家界風景區屬黔中地,自漢以來歸武陵郡管轄。而在文人墨客筆下,“武陵源”更是大有來頭:盛唐著名詩人王維19歲時,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背景,寫下了七言樂府《桃源行》,其中就有“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李白也寫過“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他們都把武陵源比作世外桃源。所以,有人甚至認為陶淵明所寫的“世外桃源”並不在常德的桃源縣,而是張家界。張家界所在的武陵源景區處雲貴高原余脈武陵山,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天子山兩大自然保護區組成。這裡擁有世界上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藏峰、橋、洞、湖、瀑於一身。張家界開發之初,核心景區分屬大庸慈利桑植三縣管轄。1984年,湘西籍著名畫家黃永玉提議把天子山索溪峪、張家界這片如“世外桃源”般的景區命名為“武陵源”。同年10月,正式設立“武陵源風景名勝區”。1992年,武陵源景區加入“世界自然遺產”大家庭,與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著名世界自然遺產並稱“地球最後的奇蹟”。2004年2月,張家界又以不可多得的地理特質——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成為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這裡保存著幾乎未被擾動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
天子峰和它近旁的丘巒天子峰和它近旁的丘巒

歷史文化

公園及其外圍地區人類歷史活動久遠,古遺蹟、古遺址分布廣泛。在“雲台村遺址”距地表1.5米的第四紀土層內採集到很多石器、石核等,皆為礪石原料,體現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期文化的延續;“朱家古商周遺址”、“白公城”、“西漢至南北朝遺址以及戰國石壁”、“戰國銅劍”、“唐代銅劍”、“唐代銅塑”以及“雲朝山金頂佛殿”等一大批古廟、古建築,充分展示了悠久的古代文化歷史,加上當地深厚的少數民族風俗風情,令人流連忘返。(資料提供:國土資源部)

壯美風光

張家界風景區是武陵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東與慈利縣索溪峪交界,北與桑植縣天子山毗連,風光秀麗、原始、集中、奇特、清新。景點多達百餘個,其中黃獅寨為該風景區的精華所在。張家界漫山遍野,處處入眼的還是茂密的山林。生長了幾千年的森林一直無人砍伐,森林覆蓋率高達97.9%。這裡即使是一座孤兀的石峰上也挺立著幾棵蒼松,那大片大片的原始次生林遮天蔽日,而被譽為“活化石”的水杉銀杏珙桐龍蝦花等古稀植物也比比皆是。走在密林中,你不經意間碰觸到的也許恰恰就是某種珍稀植物的葉子。雉雞穿山甲猴面鷹紅嘴相思鳥獼猴飛虎大鯢等珍禽異獸亦常出沒於林中澗邊。20世紀80年代初,專家考察武陵源時曾慨嘆這裡是動物的“避難所”,又是植物的“基因庫”,是一座“自然博物館和天然植物園”。張家界氣候溫和多雨,無酷暑嚴寒,常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這種小氣候無疑給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居地。張家界風景的另一大特色是雲水景觀豐富,經常可以看到流動的雲帶、雲煙、壯闊的雲湖、雲海、雲濤和雲瀑等勝景。因雨量豐沛,溝谷遍布,景區內流泉、石潭、綠澗、飛瀑隨處可見。與自然風光相映成趣的是純樸的田園風光。這裡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一塊塊梯田,一間間房舍星星點點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綠樹四合,炊煙裊裊,假如有緣趕上當地節日,還可欣賞到民族歌舞。它們與大山、密林渾然一體,構成一幅原始蒼茫的畫卷。
青山綠水青山綠水
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在張家界東面,總面積200平方千米,因有溪水狀如繩索而得名。這裡山奇、水秀、橋險、洞幽。峰,起伏錯落,卓然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態;洞,幽深神秘,其妙無比。那恍若仙境的地下宮殿黃龍洞,天然浮雕羅列、充滿詩情畫意的十里畫廊,碧波蕩漾的寶峰湖,充滿傳奇色彩的百丈峽,太虛幻境般的西海雲霧, 一剛一柔、形態風格迥異的鴛鴦瀑……無不令人流連忘返。遠在明代中葉,就有人在岩壁題詩讚曰:“高峽百丈洞雲深,要識桃源此處尋。”
秋日張家界秋日張家界
天子山自然保護區在桑植縣境內,南鄰張家界,東接索溪峪,主峰海拔1256米。從這裡舉目遠眺,武陵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區內石英砂岩峰林聳立,亞熱帶常綠闊葉原始次生林遍布其間。眾多的泉瀑水景是天子山風景的一大特色,從紅砂岩中流出的彩瀑更是一絕。雲霧、霞日、月夜、冬雪是天子山的四大奇觀,其中雲霧在天子山最為多見,它又可分為雲霧、雲海、雲濤、雲瀑、雲彩五種景觀。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的日子裡,幽幽山谷中生出了雲煙,雲霧飄緲在層巒疊嶂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時隱時現,景象變幻萬千。霧,使晴日下堅硬的山峰變得妖嬈、飄逸和神秘。觀霧的最好季節是夏季,天子山是賞霧的最佳去處。
瑞雪降峰林瑞雪降峰林
楊家界位於張家界西北角,北鄰天子山,總面積34平方千米。其風光集“幽、野、神、奇、秀”於一體,景點大多與楊家將有關,有許多傳說和古蹟,如楊家寨、宗保灣、天門陣等。

土家風情

張家界居住著146.65萬人口,其中土家族人口為93.64萬、白族10.33萬、苗族2.74萬,此外還有少數的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張家界的少數民族,從吃、穿、住、行到婚、嫁、喪、葬,從生兒育女到娛樂活動,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土家族是張家界的主體民族。張家界土家族屬於古代巴人一支,一說是古代庸國人的後裔,也有世代繁衍於此的古代土著先民。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稱為南蠻、武陵蠻、土人、土丁等。舊志說:“民情淳樸、土厚而風淳。”“楚風剛勁,其弊多流於憤激。永定隸屬楚邊,俗尚淳樸,猶存中土之遺風。”一位漢官曾感嘆道:“僻陋於深山,而有此醇靜之俗,所謂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蓋風之古也!”這便是歷史上對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評價。張家界土家族人講義氣,重感情,熱情好客,吃苦耐勞,忌欺騙,易輕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鬥。
張家界土家族在中國戰爭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戰績:早在西周時,即助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劉邦討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為其衝鋒陷陣,深受劉邦讚賞;為反抗東漢王朝的壓迫,土家首領在辰州壺頭山打敗伏波將軍馬援,使之馬革裹屍而還;明洪武初年,為反抗朱元璋歧視少數民族的政策,覃後王李士兵連敗五位侯級將領的征剿;明嘉靖年間,湘鄂西各路土司應召慷慨悲歌奔赴東南沿海,一舉擊敗倭寇明世宗親自為土司賜“東南第一戰功”匾額;清朝時期,土家將領王正道羅榮光等以生命鎮守國門,打敗洋人入侵;大革命時期,土家人跟隨賀龍任弼時蕭克將軍堅持游擊戰爭,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抗美援朝戰爭中,湘西土家兵敢與美國人較量,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曹里懷將軍曾高度評價志願軍中的土家兵:“土家族是中國最勇猛善戰的民族。”
到了張家界的人們,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乾欄。”再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湘西苗族男女找對象,談戀愛,興“趕邊邊場”,土家男女卻用木葉傳情。這些木葉歌,或婉轉悠揚,或如泣如訴,或歡暢愉悅,或悲泣幽怨,遠聽,如鳥兒啁啾,似山泉丁冬,充滿詩情畫意。吹木葉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吹出調兒來。有的男女青年相愛傾慕,卻不便啟齒,又不喜歡媒婆搬弄是非,於是就用木葉求偶,把滿腔的愛寫在木葉上。山里人這樣唱:滿山木葉堆打堆,問郎會吹不會吹,有朝一日學會了,只用木葉不用媒。千兩銀來萬兩銀,難買阿妹一顆心。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葉情。
在中華大地數不清的大自然景觀中,張家界是發現得最遲的風景區。十幾年前,它還處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中,一旦向整個世界展示它全部的美麗,便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人們去探尋它的美,理解它的美,欣賞它的美。這裡沒有任何傳統文化負擔,是真正全新的現代風景線;這裡也沒有被工業文明所破壞,又是最古老的原始風景線。

地圖信息

地址:境內砂岩峰林地質公園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