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黃灌區泥沙研究

引黃灌區泥沙研究

蔣如琴、曹文洪編寫的《引黃灌區泥沙研究》是“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題《引黃渠系泥沙利用及對平原排水河道影響研究》,及後續至今浪店水源工程、位山灌區和小開河灌區泥沙問題等研究成果,並吸收了具有代表性的兄弟單位關於沉沙池區治理、泥沙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引黃灌區的泥沙問題,包括黃河下游引黃灌區泥沙處理利用的成功經驗,灌區渠道挾沙水流輸沙機理及挾沙力,沉動池功能及調度運行,沉沙池區治理技術,引黃泥沙資源化利用,無實測資料條件下灌區渠道採用“類比法”泥沙模型試驗方法,灌區水流泥沙數學模型及水沙最佳化配置模型。 《引黃灌區泥沙研究》可供大專院校師生及引黃灌溉工程的科研、設計、管理運行等單位的科學技術人員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引黃灌區泥沙研究
  •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頁數:24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作者:蔣如琴 曹文洪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26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7001683, 751700168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蔣如琴、曹文洪編寫的這本《引黃灌區泥沙研究》共分11章,內容包括:緒論,黃河下游典型引黃灌區泥沙處理利用的研究與實踐,灌區渠系水流挾沙能力研究,灌區輸沙渠道挾沙水流機理,減少輸沙渠道泥沙淤積措施研究,沉沙池功能及運行方式的研究與實踐,沉沙池區泥沙治理研究,引黃泥沙資源化利用研究,“類比法”比尺模型研究,引黃灌區水流泥沙數學模型,引黃灌區水沙最佳化配置模型及套用。可供大專院校師生及引黃灌溉工程的科研、設計、管理運行等單位的科學技術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序言
第1章 緒論
1.1 黃河下游引黃事業的成就
1.1.1 引黃灌溉的作用
1.1.2 引黃灌區泥沙治理
1.1.3 引黃科學研究成為引黃的技術支撐和保證
1.2 黃河下游引黃灌溉的展望
1.2.1 引黃灌溉事業的持續發展
1.2.2 引黃灌區的系統工程
1.3 引黃灌區泥沙研究的主要內容
1.3.1 泥沙處理
1.3.2 泥沙輸送
1.3.3 泥沙資源化利用
參考文獻
第2章 黃河下游典型引黃灌區泥沙處理利用的研究與實踐
2.1 人民勝利渠渾水灌溉和輸沙人田
2.1.1 工程改造措施
2.1.2 用水管理措施
2.2 曹店灌區輸沙渠泥沙遠距離輸送和沉沙蓄水兩用水庫
2.2.1 灌區輸沙渠設計
2.2.2 沉沙蓄水兩用水庫研究
2.3 簸箕李灌區泥沙的遠距離分散處理
2.3.1 基本情況
2.3.2 渠系工程改造的作用和效果
2.3.3 泥沙處理面臨的新問題及其對策
2.4 小開河灌區泥沙利用的成功經驗
2.4.1 輸沙渠設計
2.4.2 輸沙渠泥沙淤積模型試驗研究
2.4.3 輸沙渠泥沙長距離輸送實踐
2.5 位山灌區泥沙問題的研究
2.5.1 基本情況
2.5.2 西輸沙渠泥沙淤積的原因
2.5.3 西沉沙池容積嚴重不足的對策
2.5.4 位山灌區泥沙研究新思路
參考文獻
第3章 灌區渠系水流挾沙能力研究
3.1 灌區渠系水流挾沙能力簡述
3.1.1 水流挾沙能力公式
3.1.2 關於水流挾沙力問題的討論
3.2 典型灌區輸沙渠挾沙水流輸沙特性分析
3.2.1 曹店灌區
3.2.2 位山灌區
3.2.3 簸箕李灌區
3.2.4 夾馬口灌區
3.2.5 尊村灌區
3.3 灌區渠系水流挾沙力研究
3.3.1 挾沙水流輸沙特性
3.3.2 水流挾沙能力的新思路
3.3.3 水流挾沙力比值關係式的套用前景
參考文獻
第4章 灌區輸沙渠道挾沙水流機理
4.1 懸移質泥沙擴散方程理論及前人研究成果
4.1.1 懸移質泥沙擴散方程理論
4.1.2 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
4.2 含沙水流在輸沙渠道的淤積
4.2.1 位山灌區西輸沙渠實測資料剖析
4.2.2 懸移質擴散方程底部邊界條件討論
4.3 灌區輸沙渠不平衡輸沙研究
參考文獻
第5章 減少輸沙渠道泥沙淤積措施研究
5.1渠道縱橫斷面及沿渠乾支流出流形式
5.1.1 最佳化渠道縱橫斷面
5.1.2 渠道沿線支渠出流形式
5.2 工程措施及其套用
5.2.1 襯砌渠道斷面
5.2.2 增加人為動力措施
5.2.3 其他措施
5.3 最佳化灌區調度運行方式
5.3.1 渠道沿線提水灌溉
5.3.2 輸沙渠沿線設定節水閘、揚水站
5.3.3 無工程設施
5.4 灌區調度運行方式面臨的新挑戰及其對策
參考文獻
第6章 沉沙池功能及運行方式的研究與實踐
6.1 沉沙池功能及運行方式之演變
6.1.1 傳統的沉沙池功能及其調控運行
6.1.2 沉沙池容沙功能及動態調控運行
6.1.3 沉沙池輸沙通道運行
6.2 沉沙池容沙功能及動態調控運行的機理
6.2.1 三盛公引水樞紐前庫區泥沙沖淤特性
6.2.2 簸箕李灌區沉沙條渠衝淤特性
6.2.3 位山灌區沉沙池)中淤特點
6.3 山西浪店水源工程沉沙池動態調控運行的研究
6.3.1 問題的提出
6.3.2 輸水渠泥沙沖淤計算
6.3.3 沉沙池動態調控運行結果
6.4 位山灌區西沉沙池輸沙通道的成功實踐
6.4.1 西沉沙池輸沙通道的提出和實施
6.4.2 西沉沙池輸沙通道的作用與效果
6.4.3 西沉沙池輸沙通道沖淤形態
參考文獻
第7章 沉沙池區泥沙治理研究
7.1 位山灌區試驗區作物高產模式試驗研究
7.1.1 土壤理化性質
7.1.2 總體設計
7.1.3 具體方案及觀測項目
7.1.4 試驗結果
7.2 三義寨試驗區農田化技術研究
7.2.1 試驗區泥沙理化特性
7.2.2 高地土壤改良技術
7.2.3 麥田堆肥改土試驗
7.2.4 花生秸稈地面覆蓋試驗
7.2.5 免耕試驗
7.3 位山灌區試驗區水利工程技術研究
7.3.1 高地方田建設
7.3.2 高地灌排工程模式
參考文獻
第8章 引黃泥沙資源化利用研究
8.1 引黃泥沙屬性
8.1.1 引黃泥沙資源性
8.1.2 引黃泥沙資源化過程
8.1.3 引黃泥沙資源化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8.2 小開河渾水灌溉作用的研究
8.2.1 區域土壤分布及營養含量
8.2.2 渾水灌溉對土壤營養成分的影響
8.2.3 渾水灌溉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8.3 黃河三角洲引黃泥沙資源化利用的模式
8.3.1 沉沙區減沙輸沙模式
8.3.2 灌溉區調控入田泥沙模式
8.3.3 缺沙鹽鹼區輸入泥沙改土模式
8.3.4 低洼鹽鹼區放淤改土模式
8.4 新三義寨引黃灌區泥沙製品研究
8.4.1 淤沙預製板塊
8.4.2 淤沙白灰磚
8.5 小開河“生態型灌區”建設
8.5.1 “生態型灌區”的主要依託及表征
8.5.2 引黃泥沙對提高灌區土壤質量的作用
8.5.3 建設“生態型灌區”的啟示
參考文獻
第9章 “類比法”比尺模型研究
9.1 懸移質動床模型設計
9.1.1 懸移質動床模型相似條件
9.1.2 模型含沙量比尺
9.2 “類比法”比尺模型
9.2.1 理論依據
9.2.2 基本內容
9.3 小開河灌區輸沙渠泥沙淤積情況的對比
9.3.1 引水引沙情況
9.3.2 泥沙淤積試驗成果與實際運行情況的對比
9.4 小開河灌區輸沙渠水流挾沙力的對比
9.4.1 實測資料
9.4.2 模型試驗成果
9.5 “類比法”比尺模型的評價與討論
9.5.1 “類比法”比尺模型的套用前景
9.5.2 含沙量比尺的討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引黃灌區水流泥沙數學模型
10.1 水文水動力學數學模型
10.1.1 不平衡輸沙方程
10.1.2 挾沙能力公式
10.1.3 河相關係式
10.1.4 灘槽水沙交換模式
10.2 渠網水流泥沙數學模型
10.2.1 水流泥沙運動基本方程
10.2.2 模型功能及管理系統
10.2.3 模型驗證
10.2.4 渠道泥沙淤積影響因素模擬分析
參考文獻
第11章 引黃灌區水沙最佳化配置模型及套用
11.1 多目標最佳化配置方程及其求解
11.1.1 綜合目標函式的構造
11.1.2 方程求解
11.2 引黃灌區水沙資源最佳化配置數學模型的構建
11.2.1 配置方法
11.2.2 引黃灌區水沙最佳化配置方程
11.3 引黃灌區水沙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綜合目標函式
11.3.1 層次分析法確定綜合目標函式
11.3.2 改進層次分析法確定綜合目標函式
11.3.3 改進權重確定方案的層次分析法構建綜合目標函式
11.3.4 三種分析方法的比較
11.4 位山灌區泥沙最佳化配置
11.4.1 位山灌區基本情況
11.4.2 位山灌區泥沙配置分析
11.4.3 位山灌區配置能力的約束條件
11.4.4 位山灌區泥沙最佳化配置模式
11.4.5 位山灌區泥沙最佳化配置的措施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