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小虎

廣東四小虎

廣東四小虎、又稱廣東四小龍,是指1980年代廣東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南海市東莞市中山市順德市

所謂小虎,是指跟深圳這樣的大經濟特區相比,它們的城市基礎設施規模、人口規模等較小,而實際的民營、外向型產業規模並不小。

基本介紹

名稱來源,發展歷程,成員介紹,東莞,中山,順德,南海,

名稱來源

1987年,三十出頭的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王志綱和他的同事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寫出一篇題為《廣東躍起四小虎》的報導。自此之後,東莞中山順德南海、“四小虎”(與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及中國的台灣、香港相對應)的驚艷表現,逐漸引起全中國乃至海外人士的關注。
廣東四小虎這樣的稱呼雖在1987年新華社的報導中就提出來了,但影響的真正擴大是在1991年王志綱和田炳信合寫的《珠江三角洲啟示錄》發表之後。
廣東四小虎真正形成氣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離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有八九年的時間。這個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為界,珠江東側和西側出現了兩種很有意思的經濟發展模式。東側以東莞為代表,與香港形成了一個“前店後廠”的關係,成為香港轉移加工工業的一個基地。當年有6萬家香港企業向內地轉移,有4萬家選擇了東莞。而在珠江西側北側,以中山、順德、南海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資訊、訂單、技術為支持,發展物流,發揮當地市場經濟的傳統,企業逐漸“北伐”占領全國市場。也就是所謂的東莞模式、中山模式、順德模式、南海模式。

發展歷程

1、改革開放前
廣東四小虎改革開放前均為農業縣,經濟社會以農業為基礎,其管理模式也是以農業管理為基礎。
2、改革開放後
四小虎已迅速發展成為工業大市(區),經濟社會管理的基礎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其管理模式和思想觀念必須全面轉型,以工業經濟社會的管理模式全面取代農業經濟社會的管理模式。如今,順德南海已成為佛山的轄區,由於多年的分離,其整合尚需努力。東莞中山地級市,直接管理科級鎮,多數鎮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大,小馬拉大車,其行政管理、城市建設、人才引進等都受到嚴重製約。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農民變為居民,東莞、中山亟待進行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按城市型社會來進行管理。
珠三角政區地圖珠三角政區地圖

成員介紹

東莞

東莞,廣東省省轄市,是“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國際製造名城,國際生態都市,廣東省重要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是全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擁有獨特嶺南文化。東莞有港澳同胞約120萬人,海外華僑約30萬人,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素有“音樂之城”、“科技之城”、“博物館之城”、龍舟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舉重之鄉、粵劇之鄉等美譽。 東莞市長安鎮上沙社區上沙村中華民國國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祖籍地。
東莞:“三來一補”大轉型
“我1992年第一次來到大陸東莞考察,和台灣相比,這裡低廉的土地價格和人力成本讓我很吃驚。”台達電子中國區行政總經理曾紀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時他在東莞支付給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大約為350元人民幣,而這在內地還算偏高的,相比之下,台達台灣工廠的平均工資是這裡的7倍。
毫無疑問,憑藉毗鄰港澳,勞動力、土地價格低廉等優勢,“三來一補”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東莞的經濟起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近30年的時間裡,東莞轄區內32個鎮和街道幾乎每一個都發展成了專業從事某類產品加工製造的城鎮,從電腦組件到軟飲料,從毛織服飾到家用電器,雀巢咖啡、索尼唱機、諾基亞手機……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近3000億元人民幣的GDP,無論誰都不能不嘆服,這是一個難以複製的創業神話。
“世界上每5台電腦就有一台是在東莞製造”,“每5件羊毛衫就有一件是在東莞生產”。這樣的數字讓東莞有理由為它超強的產業規模引以為豪,但頂著“世界工廠”帽子的東莞,卻也最能體會到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壓力。
201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東莞調研時指出:“如果東莞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
今天的東莞,再一次站在了“爬坡換擋”征途的起點上。中共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坦言,產業調整升級是一項艱巨和複雜的工作,要經歷不可避免的陣痛,要忍得住暫時的發展速度的放緩,忍得住暫時收入的減少。
劉志庚提出了“雙轉型”戰略,即大力推進資源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初級城市化社會轉向高級城市化社會。
“東莞就像一列快速運行的列車,到一定時候就該保養、檢修一下。”劉志庚說,東莞市經濟過去一直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特點。由於這類企業前景不好,所以從2012年開始東莞就已陸續推出一系列轉型的重大措施。
東莞將連續5年拿出50億元支持企業發展,這些資金主要用在產業轉型、中小企業貸款、企業貼息設立創業基金等方面。

中山

中山中山
中山市廣東省轄地級市,是中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介於東經113°9′2″至113°46′,北緯22°11′12″至22°46′35″之間,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古稱香山縣,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152年設立香山縣,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 中山市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素有華僑之鄉、廣東省曲藝之鄉的美譽。
中山:走出一條協調發展之路
曾幾何時,“威力、威力,夠威夠力”的廣告語,響遍全國。上世紀80年代初,市場大門初開,睿智的中山人搶抓先機,將發展重心定位於輕工業,以公有企業為依託,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技改為突破,推動市屬工業向規模經濟發展。
1988年,凱達、威力、晨星等市屬公有企業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這一時期的積累,為中山下一輪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由十餘家市屬企業集團組成的“中山艦隊”,曾經製造出了工業發展史上的傳奇和神話。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山市的國內生產總值達39.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被國家統計局列為全國第一批36個率先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山由縣級市升格為“只轄鎮的地級市”。
1998年,中山人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的潮頭。當年5月,中山市委、市政府果斷實施市屬公有企業產權體制改革。猶如鳳凰涅槃的體制改革,激發了中山民營經濟的活力。數年之後,中山民營企業數量迅速達到2萬家,占中山各類企業總數的2/3,民營經濟占據了半壁江山。
也是在1998年,中山正式提出“工業立市”戰略,高起點整合建設工業園區,推動工業走上集約化發展之路。次年,中山十大名牌產品認定委員會成立,名牌戰略拉開帷幕。
工業走上集約化發展之路後,中山審時度勢,於2001年提出從“工業立市”向“工業強市”邁進。通過啟動名牌戰略改變高投入、低產出的加工型發展模式,向工業“微笑曲線”兩端發力。
由工業立市到工業強市,再到產業強市,10年間中山工業走出了由求大到求強,由求量到求質的科學軌道。事實勝於雄辯,中山湧現出2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3個省級專業鎮和7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成為全省專業鎮密度最高的地級市;共創出373個省級以上名牌名標。
亦正是10年間,中山工業產值縱身躍過1000億元、2000億元和3000億元三大台階。
中山在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生態保護,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改善人居環境,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綜合協調發展之路。
2013年,中山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38.93億元。

順德

“四小虎”-順德“四小虎”-順德
順德是佛山市五個行政轄區之一,位於廣東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面積806平方公里,全區現轄4個街道、6個鎮。東連廣州市番禺區,北接佛山市禪城區和南海區,西鄰江門市新會區,南鄰中山市、江門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超過40萬人。
順德曾獲得“廣東四小虎”、“嶺南壯縣”、“南國絲都”、“廣東銀行”等美譽。順德位於廣佛同城的西南邊界、廣佛肇經濟圈的南部,是佛山市與廣州市聯繫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
順德:綜合改革成就“虎先鋒”
“不到順德,不知錢少;不見老馮,不知膽小!”2001年12月17日,時任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的薄熙來率團考察順德,作出了這樣的“論斷”。他說的老馮,是時任順德市委書記的馮潤勝
順德人的“膽大”是出了名的。早在1978年8月——距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還有4個月,順德容奇鎮就與香港大進有限公司悄然合作辦起了“大進制衣廠”,資金設備技術、管理人員、原材料、訂單全部來自香港廠家,容奇鎮只負責提供廠房和勞動力,僅300人的小廠當年即獲利20萬美元。《順德志》用直白的文字記錄這段了歷史:大進制衣廠成立,中國最早“三來一補”企業。
正是這種“殺出一條血路”的精神成就了順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順德人憑著“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工業為主、骨幹企業為主”這三板斧,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局面。政府主導產業發展屢建奇功,順德人很快就發了財。
然而,政府扮演大老闆的直接後果就是“有限收益,無限責任,包袱越背越重,風險越來越大”。1993年初,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謝非來到順德,當時的順德領導陳用志、馮潤勝向他匯報了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用了“輝煌的成就,驚人的包袱”這句話。
改革勢在必行。曾任廣東省社科院黨組書記、廣東經濟學會會長的曾牧野事後回憶起1993年順德進行的那場風雲激盪的改革時,用了“艱難突破重圍”六個字。
在1993年廣州珠島賓館的一次會議上,廣東省委決定讓順德關起門來,進行以企業改革為中心的配套的、綜合性的全面改革。是年8月,順德的綜合體制改革正式啟動。順德的改革在理論界引起了強烈的爭議,曾牧野回憶,謝非當年到北京開會,收到有關方面轉來的一大沓“告狀”材料,他頂住壓力,只是找到時任順德市委書記的陳用志,叮囑他注意一些敏感話題的處理。
順德人轉腦子、賣企業,創造了“全員股份化”“貼身經營”“靚女先嫁”等不少新名詞。藉助於綜合體制改革,順德突破了“順德模式”,進而在此後的全國百強縣排名中屢居榜首。
如今,民營經濟已成為拉動順德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2013年,順德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545.1億元。

南海

南海南海
南海市,廣東省縣轄市,今被降為佛山市下轄區南海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市,毗鄰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州大城市下的重要衛星城。 南海區在廣佛同城的大環境下,打出了廣佛同城、南海先行的口號,做好了廣佛同城的排頭兵。南海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城市,是國家信息化示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區域技術創新示範城市、 廣東省教育強區。 南海是“廣東四小虎之一”南海是千年文化名城,2012年,南海在全國百強區中位列第四。
南海:開啟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改革開放之初,一批“洗腳上田”的農民辦起了一批小五金、小冶煉、小化工、小塑膠等個體私營企業,南海的非公有制經濟由此起步。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南海的非公有制經濟已經與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三分天下。
1993年,在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的推動下,南海開始啟動了影響深遠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這一年,南海洲表村、下柏村、沙涌村一起成為農村股份合作制試點,嘗試成立股份合作社,把村民土地折價入股,村民憑股權證定期分紅,並將全村土地劃為農業保護區、工業區和商住區,集中土地引資辦工廠,迅速走向工業化。
由於是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當時南海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得到了中央的一個珍貴表態:可以搞,但不宣傳,不推廣。1995年3月,終於塵埃落定,1574個股份合作組織開始登上南海的歷史舞台。
此後數年間,南海農村呈現出這樣的景象:連片的廠房起來了,農民大規模地轉移到二、三產業,南海農村的發展走入了一個不同的軌道。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解決了南海區人多地少、土地收益低的矛盾,為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奠定了基礎。
該制度隨後在南海全市以及珠三角推廣。這種創新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及征地制度的改革,後來被總結成“南海模式”,而農村股份合作制也成為全國農村發展經濟的一個經典模式。
改革不斷在探索中深入。南海區委農村工作部負責人介紹,從2003年起,南海全面推進農村股權固化,切實做到固化存量,避免增量,有效防止新增農村“出嫁女”。同時針對人口的不斷變動,適當擴大出資購股的覆蓋面,逐步建立“固化股權,出資購股,定期調整,合理流動”的股權新機制。
2013年,南海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72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