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店後廠(經濟合作模式)

前店後廠(經濟合作模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前店後廠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經濟合作中地域分工與合作的獨特模式。其中“前店”指港澳地區,“後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是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店後廠
  • 類型:經營模式
  • 優勢:020零中間商
背景來源,操作模式,

背景來源

珠江三角洲地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南鄰南海。珠江三角洲地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相鄰,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其中深圳經濟特區鄰香港特別行政區,珠海經濟特區鄰澳門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與祖國內地(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主)的經濟合作,主要是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關係。祖國內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而港澳地區則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個自由貿易港,珠江三角洲地區間接地對世界各地進行了貿易往來,同時也促進了港澳地區貿易事業的發展
珠江三角洲地理是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深圳與珠海)、沿海開放城市(廣州)、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多層次的經濟區域。20世紀80年代後,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外資(珠江三角洲地區引進的外資中,港澳地區的占74%以上),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對勞動力數量要求較多的加工製造企業,如紡織和服裝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玩具製造業等。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的大量輕工業產品,主要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從這些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中賺取了大量外匯,使該地區貿易國際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世紀末,這裡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最有優勢的條件就是毗鄰港澳,所以才能儔獲得香港與澳門的資金支持。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它給港澳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自然資源、勞動力等優勢。目前,許多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遷移到港澳地區,深圳正成為香港人就業的熱土。
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港澳地區利用海外貿易視窗優勢,承接海外訂單,從事櫚製造和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供應原材料、原器件,控制產品質量,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港澳在前,珠江三角洲在後,彼此緊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稱為“前店後廠”。
前店後廠,這種獨特的經濟模式充分利用了兩地的互補優勢,實現了強強聯手,促進了兩個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

操作模式

傳統的流通環節中,商品從製造廠家到零售商手裡至少需要通過二次以上流通,即在廠家、批發商、零售店三者之間流通,如果還有一級批發商以外的二級批發商,就會有更多利潤分享者,越多的流通環節意味著利益鏈條越長,價格被層層加碼,所以,零售商的進貨途徑決定了價格高低。
環節多也直接影響產品從出廠到被銷售的周期,企業在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六個環節掌控力減弱,不合理庫存和過長周期顯然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最終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見“郎鹹平教授的6+1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