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陵墓)

平陵(陵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陵,是平陵是漢昭帝劉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陵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周長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現存23座。主要有竇嬰墓、夏侯勝墓、朱雲墓、張禹墓、韋賢墓等。平陵,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西6公里處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陵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鹹陽市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遺址景觀,遺址位置,交通信息,建造背景,遺址地貌,一號坑,二號坑,遺址結構,出土文物,昭帝介紹,上官氏,

遺址景觀

平陵是漢昭帝劉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劉弗原名劉弗陵,生於公元前94年,是漢武帝與鉤弋夫人生的兒子。8歲即位,在位13年,元平元年(前74)21歲的劉弗陵死於未央宮中,遂安葬於東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園東北大冢中。終年21歲。陵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周長2700米,高29.2米,海拔高度515.4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現存23座。主要有竇嬰墓、夏侯勝墓、朱雲墓、張禹墓、韋賢墓等。

遺址位置

20世紀80年代初,秦都區進行平陵封土綠化,僅帝陵封土北坡柏樹全部成活
2001年7月到10月底,鹹陽市文物考古隊對平陵進行鑽探調查。糾正了過去平陵“帝西後東”的錯誤認識。明確了平陵陵園外陪葬坑的大體數量、分布和形制。發現了四處建築遺址,發現了平陵邑城牆。

交通信息

公交線路
1、從西安火車站乘至鹹陽火車站的列車,由鹹陽火車站乘坐12路公車在大王鎮下,由車站十字路口向南行約十分鐘。
2、西安城西客運站乘坐59路公車,至鹹陽七廠十字下車,轉乘12路公車在大王鎮下,由車站十字路口向南行約十分鐘。

建造背景

劉弗陵武帝最小的兒子,少年聰慧,很得武帝的喜愛。當武帝病重時,打算立他為太子時,卻耽心他年齡幼小,可能會出現母后專權的局面,於是先逼死了他的生母趙婕妤,然後才立他為太子。武帝死後,年僅8歲的劉弗陵當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輔政。在位期間,鎮壓了兄姊和上官桀上官安的叛亂,多次下詔削減國家的財政支出,減免百姓的田租田賦,繼續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擊敗匈奴與烏桓的侵擾,加強了邊防。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動盪不安的局面逐漸穩定下來。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於未央宮,六月壬申,葬平陵”,終年21歲。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因為沒有兒子,遂立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李夫人的孫子)為帝,尊上官氏為皇太后。移居長樂宮
劉賀荒淫無道,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廢去。另立戾太子(漢武帝太子劉據)的孫子劉病已為漢宣帝劉病已改名劉詢,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上官氏論輩份是漢宣帝的祖母,這樣,上官氏年僅十五歲,就尊為太皇太后,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皇太后。
從此,上官太皇太后不問政事,在長樂宮中頤養天年。建昭二年(前37年),上官太皇太后壽終正寢,時年五十二歲。與昭帝合葬於平陵。
由於昭帝突然發病死去,這使得主管帝陵建設的官員非常狼狽,因為他的陵墓還沒有認真建設,於是趕快租用了三萬輛牛車,從渭河灘拉沙,構築地下墓室。倉促歸倉促,昭帝平陵的隨葬品仍是十分豐富的。當時由霍光主持昭帝喪事,墓室中金銀珠玉,應有盡有。

遺址地貌

平陵位於鹹陽市秦都區大王村互助村之間,包括漢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勢為鹹陽二道塬一塊稍微突出的平地上,兩座封土東西相距700米,海拔約480多米。
平陵在茂陵東邊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園呈正方形,垣牆邊長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闕門,與陵冢相對。現東,南二門闕猶存,門闕呈條形,用夯土築成,夯層厚為6至8厘米。陵園西北角有面積較大的建築遺址,殘存大量漢代磚瓦,還有方形沙石質柱礎和磚砌八角形水井,估計是守陵人員的居室。
位於東邊的東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四面都有夯築垣牆,這意味著東陵是一個四面有牆體的陵園。東陵封土底面邊長160—170米,高約32米,封土外四面中間部分都發現有平面為梯形的墓道陵園平面為四方形,垣牆約5米寬,東牆長404米,西牆長429米,南牆長416米,北牆長428米。
垣牆的中部還分別有門闕建築,其中東、南兩處的門闕地面發現有高約兩米的磚瓦殘片堆積。各個門闕的長度在30—70米之間,寬度在12—40米之間,門道的寬度是6—8米,其中東門闕最寬大,代表著陵園的主方向是東方。
平陵由茂陵東行6公里即今鹹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東南的兩個大冢,當為漢昭帝劉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該陵地處漢代始平原邊,故得名曰“平陵”。東為帝陵,西為後陵。
劉弗陵是漢武帝劉徹趙婕妤之子,前86年即位時年僅8歲。主幼臣強,外戚霍光專權。時內有齊孝王及邊邑反叛,外有匈奴入侵;朝中則是霍光與上官皇后始則勾結繼而爭權,天災人禍不斷。元平元年(前74)21歲時,劉弗陵不明不白地暴死於未央宮中,遂安葬於東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園西北大冢中。 位置結構西邊陵園和封土的形制與東陵基本相同,封土位於陵園中部,底面邊長160米,高約30米。陵園的垣牆東邊長380米,西邊長386米,南邊長370米,北邊長381米,垣牆寬4—6米,垣牆四面中部都有門闕,以東門闕最為寬大。昭帝陵冢位於陵園正中,形如覆斗,陵頂內收形成二台。陵基為正方形,底部邊長46。8米。它的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前87—前37),她雖貴為皇后,其實也很不幸。她6歲入宮當皇后,15歲時昭帝死去,此後一直比較孤獨,於52歲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於霍光的位高勢重,她的陵園比昭帝陵園規模還要大一些,陵園邊長420米(昭帝陵園邊長為370米),陵園四門距封土堆均為125米,封土高26.2米。
平陵陵邑位於陵園東北,今李都村龐村一帶。 《漢書·宣帝紀》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遺址內發現當年制骨、制陶作坊遺蹟和部分建築遺址,出土較多有火燒和鋸過痕跡的骨料及板瓦、瓦當、殘陶器、銅鼎鐵鏵、钁、鏤角、逼土等、遺址內漢瓦殘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測,當年陵邑內建築必是櫛比麟次,相當繁華。

一號坑

漆木馬漆木馬
03年6月為配合過塘一雙照二級公路建設,對南北向穿越帝、後陵陵園的公路施工現場地下的3座從葬坑進行了考古發掘。在長108、寬6、底部寬約2.5、深6米的1號發現一處踏步門道。共有踏步19級,比較規整。坑底棚木已暴露,棚木上發現漆器及20匹以上的漆木馬,漆木馬均側臥(原應為站姿,因水淤或遭擾動而處於較高位置)。木馬全身髹登紅色漆,高約0.5米,由頭、頸、軀、四肢組成,無尾,身體各部位間用鐵扒釘相連線,頭部鐵銜、鑣等挽具猶存。從現場看,其棚木下部還應有陶倆、木馬等遺蹟和遺物。在長59、寬2-2.2、深4米的2號坑北端為一斜坡,坑道兩側對稱開鑿了54個洞室,平均高1、寬0.8、進深3米。每個洞室內有一具獸骨,獸骨架高大粗壯,保存較好,經西北大學動物專家初步鑑定為駱駝、牛等大型哺乳類偶蹄目動物;體形較小的動物骨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鑑定。在長16、底寬2.5、深5米的3號坑北端有踏步,坑底墊木保存較好,坑底保存若干木車痕跡;南側車型較小,單轅,有4頭牲畜駕車,經鑑定為羊,
形似羊拉車,在國內尚屬罕見。北側是一輛彩繪木車,至少有2峰彩繪木駱駝駕車。
平陵坑底平陵坑底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平陵考古隊李明:這個木馬因為個體較輕,它是從當時的坑底,就是那個位置,被淤水飄上來的,從我們站的這個地面到當時的坑底,還有1米多深,它的坑底下應該有騎在木馬上的騎手,這個騎手是陶俑,為什麼說應該有陶俑呢,是我們根據當時木馬周圍發現的這些小件的銅器和兵器來判斷的。

二號坑

二號坑為南北向,長59米,在坑道的兩側對稱開鑿了54個洞室,每個洞室內有一具獸骨,獸骨骨架高大粗壯,保存較好,經專家鑑定均為大型哺乳類偶蹄目動物,可確認的有牛和駱駝兩種。三號坑規模較小,坑底保存有若干木車的痕跡,其中兩輛保存較好,而駕車的牲畜經鑑定一是羊,另外就是木質的雙峰駱駝。據了解,這次有關平陵的考古工作是陝西省繼杜陵、陽陵之後又一次對西漢帝陵進行的大規模的考古鑽探,所發掘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尤其是二號坑發現的大量駱駝骨架,據初步研究這是關中乃至中原地區發現的最早的駱駝,駱駝原產阿拉伯、中亞和我國北方沙漠地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駱駝隨之進入中原,而平陵建造時間距武帝通西域後僅數十年,這一發現對漢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以至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陶器陶器

遺址結構

平陵是漢武帝之子漢昭帝劉弗陵的陵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包括昭帝陵園和上官皇后陵園,帝陵與後陵的四周各有垣牆,形成兩個形制相似的陵園。
西邊陵園和封土的形制與東陵基本相同,垣牆寬4—6米,垣牆四面中部都有門闕,以東門闕最為寬大。昭帝陵冢位於陵園正中,形如覆斗,陵頂內收形成二台。陵基為正方形,底部邊長46.8米。它的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前87—前37),她雖貴為皇后,其實也很不幸。她6歲入宮當皇后,15歲時昭帝死去,此後一直比較孤獨,於52歲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於霍光的位高勢重,她的陵園昭帝陵園規模還要大一些,陵園邊長420米(昭帝陵園邊長為370米),陵園四門距封土堆均為125米,封土高26.2米。
在昭帝與上官皇后的陵園中間,有一條寬5米的道路,將兩陵連線起來。考古工作者在路的兩側分別發現了東西向排列的成組玉器,每一組相距約2米,均由玉壁玉圭組合而成,每組都是中間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勻圍繞七、八個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這些玉器肯定是為當時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於陵園東北,今李都村、龐村一帶。《漢書·宣帝紀》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遺址內發現當年制骨、制陶作坊遺蹟和部分建築遺址,俯首可拾。由此推測,當年陵邑內建築必是櫛比麟次,相當繁華。
平陵東南是漢昭帝“徘徊廟”遺址,廟建築在一個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漢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紋方磚、鳳紋空心磚、“長生無極”瓦當等,平陵東側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據文獻記載,陪葬平陵的有夏侯勝朱雲竇嬰張禹等,但具體名位難考。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岳起說,位於東邊的東陵所在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地面均經過夯築,雖然地面無見垣牆,但是鑽探發現四面皆有夯築垣牆,這意味著這是一個四面有牆體的陵園。
根據調查,東陵的封土底面邊長160至170米,高32米,封土外四面中部均發現有平面呈梯形的墓道。陵園平面為四方形,垣牆寬5米左右,東牆長404米,西牆長429米,南牆長416米,北牆長428米。在四道垣牆的中部還建有門闕建築,其中東、南二門闕地面尚存高近2米的魚脊狀堆積,其上遍布磚瓦殘片。
岳起說,各個門闕的長度在30至70米之間,寬度在12至40間,門道的寬度是6至8米,其中東門闕最為寬大,代表著陵園的主方向是東方。西邊陵園和封土的形制和東陵基本相同,封土位於陵園中部,底面邊長160米,高30米。垣牆寬4至6米,垣牆四面中部都有門闕,以東門闕最為寬大,鑽探僅於封土外東面發現墓道一條。
2014年4月21日,陝西考古工作者在有著皇帝和皇后雙重陵園的漢昭帝平陵,發現陵廟等建築遺址7處,外藏坑1288座,探明了平陵陵園的形制布局。
考古人員探明了漢昭帝平陵陵園的形制布局,確定了昭帝陵園與上官皇后陵園在平陵陵園中的位置及結構,發現建築遺址7處,外藏坑1288座,祔葬墓8座。
已探明的平陵陵園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97米、南北寬1396米。陵園四周有夯築園牆,5座門址。其中,漢昭帝陵園位於平陵陵園中部略偏東南的位置,外有夯築園牆。四牆正中各闢一門,有“三出”門闕。圍繞帝陵封土分布46座外藏坑,為長方形豎穴坑道,有一部分兩端帶有梯形坡道,坑內有動物骨骼、板灰和紅漆皮等。
上官皇后陵園位於平陵陵園的西北部,有夯築園牆。陵園四面正中各設一門,有門闕建築。陵園內分布外藏坑8座,為兩側帶有梯形坡道的長方形豎穴坑道。
據統計,在帝陵陵園、皇后陵園以外的平陵陵園內,有外藏坑1234座,主要分布於帝陵的4條司馬道兩側。
同時,平陵陵園共發現建築遺址7處,四周均有圍牆,內部有夯土基址,上有瓦礫堆積。
通過對這些建築遺址的勘探,根據文獻和考古發掘資料,初步判斷為帝、後陵的寢殿、便殿等建築。其中一處遺址的位置、規模、形制與漢景帝陽陵的陵廟遺址大致相同,可以斷定為平陵的陵廟建築。
平陵陵園東北部還發現祔葬墓8座,為“甲”字形墓。墓葬東西2座一排,南北分布。在墓葬區的外圍西、南發現有圍溝。
漢昭帝平陵沿用了自漢景帝陽陵開始形成的雙重陵園,帝、後異穴合葬。陵園中有大量外藏坑,以及陵廟、寢殿、便殿等禮制建築,為深入研究西漢帝陵制度奠定了基礎。

出土文物

為配合過塘一雙照二級公路建設,初步考察,平陵2號坑的大量駱駝骨骼是陝西及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駱駝實物。駱駝原產阿拉伯、中亞細亞和我國北方沙漠地區,中原地區直到武帝時期還稱駱駝為“奇畜”。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駱駝隨之引進中原,平陵建造時間距武帝開通西域僅數十年。平陵一2號坑駱駝骨骼的出土,對研究漢代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及交通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平陵考古發掘是陝西繼陽陵之後第二次對西漢帝陵陵園進行大規模的考古鑽探。平陵的考古鑽探進一步了解了平陵陵區的規模和範圍,確定了帝陵和後陵的位置及關係,新發現了陵邑和建築遺址。繼陽陵之後,為西漢帝陵布局、形制、規模及陪葬墓、陵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使西漢帝陵制度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通過這次考古發掘證實,西漢帝陵附近都應有大量的從葬坑和珍貴的文物埋藏,對陝西帝陵類重點文物單位保護範圍的劃定和帝陵文物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昭帝介紹

(前94—前74)西漢皇帝(前87—前74)。漢武帝少子,名弗陵。幼年即位,初由霍光桑弘羊等共輔國政,繼續實行武帝時期政策,曾多次擊敗匈奴烏桓等,加強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因武帝時期官營鹽酒鐵及對匈奴長期作戰的政策遭到“賢良、文學”的批評,會後罷除榷酒(酒類專賣),不久與匈奴和親。元鳳元年(前80年)以謀反罪誅桑弘羊、上官桀等,專任霍光,進一步更改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年僅21歲。
漢武帝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稱漢昭帝,母親趙婕妤,又稱鉤弋夫人。史稱劉弗陵自幼聰明多知,又長得身高體壯,很受武帝寵愛。原太子劉據被殺,太子之位一直空缺。武帝想立劉弗陵為太子,為免呂氏之亂重演,便於公元前88年將其母趙婕妤賜死。第二年,漢武帝臨死之前下詔立劉弗陵為太子,任霍光大司馬大將軍輔政
公元前87年二月戊辰,武帝死後第三天,劉弗陵繼位稱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始元”,後又改用“元鳳”、“元平”等年號,前後在位共13年。昭帝即位時,年僅8歲,朝政大權由霍光執掌。但據史書記載,少年的漢昭帝也頗具非常之才,熟知軍國大事。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桑弘羊勾結燕王劉旦,誣陷輔政大臣霍光,結果被14歲的昭帝識破陰謀。不久,劉旦等陰謀政變,昭帝在霍光輔助下,誅殺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劉旦自殺,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政變。史稱“漢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桑弘羊、上官桀,後世稱其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上官氏

生卒前88年—前37,昭帝劉弗陵皇后上官氏是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她享盡榮華富貴,她夾在祖父與外祖父爭權奪利的鬥爭中,然而卻自始至終穩坐皇后寶座。昭帝,豆蔻年華的她便成了寡婦。之後,她又成為太后、太皇太后,最後壽終正寢於長樂宮
上官氏,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人,祖父是左將軍上官桀,父親上官安,外祖父是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漢昭帝劉弗陵的皇后。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後元二年)二月,武帝駕崩,年僅八歲的皇太子劉弗陵繼位為漢昭帝。昭帝年僅八歲,未諳世事,於是,群臣商量決定由鄂邑公主養護昭帝,並以昭帝的名義下詔,尊鄂邑公主為鄂邑長公主,讓她入住皇宮,養護昭帝。
漢武帝遺命霍光為大司馬大相國,金日車騎將軍桑弘羊為御史大夫,上官桀為左將國,共同輔佐皇太子,三看後顧全大臣金去世,霍、上官兩家結親,霍光的女兒嫁給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為妻。由於這層關係,上官桀的權勢僅次於霍光。儘管如此上官父子猶不滿足,仍然尋找一切機會千方百計的往上爬,他們討好昭帝的姐姐鄂邑長公主,並取得信任。
昭帝年十二歲擬立皇后,鄂邑長公主為其選皇后,釣挑選,最後,鄂邑長公主看中了一個姓周的女孩,打算讓昭帝娶其為後。上官安的女兒當時年僅六歲,上官安早就有心讓女兒入主後宮,上官桀更是如此,父以女貴的這個道理,這聰明的父子自然明白。上官父子見公主選了周家女兒入宮,上官安便風風火火地去找岳父大人霍光,懇求岳父出面,讓自己的女兒,即霍光的外孫女入主後宮。霍光也有他的打算,一來他覺得昭帝還是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還不到立皇后的年齡;二來外孫女也太小,另外,他也不願讓上官安的後代做皇帝,儘管是她的外孫女,故沒有答應。
上官安的妻子霍氏(霍光的女兒)仍不死心,知道漢昭帝是他的姐姐蓋長公主養大的,對蓋長公主的話,言聽計從,更通過蓋長公主的情夫丁外人的關係,上官安討好地對丁外人說:“聽說公主有選立皇后的打算,我有個女兒,容貌端麗,請長公主垂愛。這事成與不成,全仰仗閣下。漢家慣例,列侯尚公主,閣下何愁不封候?丁外人大喜,這是兩全其美的好事,想憑自己與公主的關係,這還是是小事一件嗎。於是他馬上去找鄂邑長公主,長公主對丁外人向來是言聽計從,於是二話不說遂改初衷,答應立上官女為皇后。
即這們六歲的上官氏被迎入皇宮,封為婕妤。婕妤是後宮中的第三等級,位次於皇后昭儀、位視上卿,爵比例侯,於公元前83年,上官氏封為皇后,成為漢代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后。上官氏年公六歲就結婚,自然沒有生育能力,上官父子感恩丁外人上官安天天去為丁外人求封,霍光就是不答應。無奈上官安只得退一步懇求霍光給丁外人一封光祿大夫,霍光仍不答應。上官父子極為惱怒。鄂邑長公主聽說霍光拒絕封她的情夫,也甚為怨恨。
於是聯合對霍光心懷怨恨的四顧全大臣之一的桑弘羊,並拉攏上燕王,聯合一起,準備除去霍光,他們收集霍光的材料,由燕王劉旦遣人上疏,彈劾霍光道:“霍光去了長安東的廣明亭檢閱御林軍,道上駐蹕,太官供備的包含,僭用了一輩子禮儀;他任人唯親,長吏楊敞無才無功,卻封其為搜粟都尉;霍光專權自恣,擅自調動校尉。臣懷疑他圖謀不軌。臣願歸王璽宿衛京師,保衛皇上。”不料,昭帝識破了他們的計謀,把燕王的奏疏留下,不肯下發。
上官皇后年僅八歲,沒有參與祖父的陰謀活動,加上她是霍光的外孫女,所以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皇后的鳳冠也沒有被摘掉,這場政變後,朝政安定。
霍光的政敵在這場政變中均被剷除,為了待續霍氏家族與劉氏家族的皇親關係,霍光急於想讓外孫女生個皇儲,此時宮廷的一切大權全由霍光把持,所以大臣和御醫都看霍光的眼色行事,他們領會霍光的用意,馬上上書昭帝,建議皇帝除上皇后外,應當少近女色才能保證龍體安康。於是他們讓皇后下一道命令,為了龍體聖安,後宮的宮女不得侍宿皇上,這樣除了上官皇后外,後宮佳麗沒人侍宿昭帝。可惜,雖然上官皇后專房擅寵,卻沒能如願以償為昭帝生兒育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