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姓(師氏)

師姓

師氏一般指本詞條

師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產生於遠古時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師(Shī)姓部分源出比較複雜, 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師姓
  • 外文名:Shi、Shr、Szi、Su
  • 郡望:太原郡
  • 堂號:太原堂
  • 名人師昌緒
姓氏源流,歷史分布,郡望,太原郡,平原郡,琅琊郡,堂號,授琴堂,太原堂,平原堂,琅琊堂,明德齋,德馨堂,文苑堂,家譜名稱,字輩排行,師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八言通用聯,歷史名人,師延,師曠,師涓,師宜官,師叔,師丹,師範,師逵,現代名人,師昌緒,師洪瑞,師敬學,師勝傑,師世元,師傑,相關資料,

姓氏源流

源出包括8個方面:
源流一——以官名為氏
據史籍《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如上古時期師延,商王朝時期的師涓等。周王朝時期有師尹之官,專職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得姓始祖為師延,此支起源地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
源流二——以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擅長樂技的人皆被稱為師。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師悝(shikui)、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在這些精於樂技的樂師們之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的職業技能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源於少數民族文化上漢化改姓
清朝以後,蒙古人姓巴克西納爾氏、巴戈西納兒氏,改漢字姓均為師。今蒙古族、滿族均有師姓。其一,源於蒙古族泰亦什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稱泰赤兀氏、岱齊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後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遊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冠漢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據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記載:“察剌陔領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為泰亦赤兀惕氏矣。”
有關“泰亦赤兀惕”這一蒙古語的具體含義,目前的說法還不統一,“頑強者”、“抗爭者”或“善戰者”之意, 這有待與蒙古史學家、文學家、或語言學家進一步研究探討。泰亦赤兀惕氏族,是由海都的曾孫俺能孩等多人合建組成的一個部落群體。北宋,泰亦赤兀惕部則是蒙古反抗金國統治的中堅部眾,並在反擊抗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最後成為蒙古諸部中最強的之一,擁有眾多的屬民和軍隊。 正由於這個原因,當時著名的合布勒汗所組建的蒙古汗國,實際上是由孛兒只斤氏貴族和泰亦赤兀惕氏貴族的聯合政權。 合布勒汗雖有七子,但在臨終時卻把汗位傳給了英勇善戰的俺巴孩。自合布勒汗大致統一了蒙古諸部後,泰亦赤兀惕氏族始終與孛兒只斤氏族在一起。當也速該逝世後,泰亦赤兀惕部首領塔兒忽台乞鄰圖黑與訶額侖母子結怨。先是率眾離去,後又執禁了鐵木真,並經常予以虐待,幸而被速勒都思氏鎖兒罕失剌在暗中相救。後來,泰亦赤兀惕部反過頭來聯合了孛兒只斤氏族的夙敵札答蘭等部發動了“十三翼之戰”,瘋狂進攻鐵木真。在被克烈部、蒙古部的聯軍所擊敗後,泰亦赤兀惕部眾歸附於乃蠻部。後來乃蠻部又被鐵木真徹底擊滅,泰亦赤兀惕部餘眾最終被併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歷史就是這樣轉了一大圈,泰亦赤兀惕部依舊歸於蒙古。泰亦赤兀惕氏族,作為一行標誌性氏族姓氏,實際上是蒙古民族中最後一批氏族之一。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民族,其氏族名稱皆始於原始社會後期,蔓延於整個奴隸制時代。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後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遊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改漢字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有此師姓氏
源自唐朝時期 東爨烏蠻部落的歸順,現今雲南省的彝族、納西族、僳僳族中師姓,源自唐朝武德年間的師宗部落歸順。
據史書記載:雲南省師宗縣“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後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元史卷六十一志第十三》)。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師宗分別屬漏江、漏窩縣轄地但是,自西漢至唐南詔近一千年的歷史時期,在師宗這個區域內,僅以“匿弄甸”稱名,故後人曾對師宗縣城有“匿弄村”之稱。唐朝時期,西洱河地區出現了以滇東地區為主的三十七個“烏蠻”部落。這些部落中的“烏蠻”內部長期地保持自己的氏族——部落組織,他們並不互相合併,而往往是從一個氏族或部落組織中又分裂出另一個氏族、部落組織來,散居到鄰近的地方去。據傳:當時,有兩個部落之間發生了戰爭,其中一方兵力不足,指揮官就想到向相處甚好的“匿弄甸”酋長救援,指揮官就派遣士兵向“匿弄甸”搬兵救援,但這個指揮官卻忘記了“匿弄甸”部落這個地名,只知道“匿弄甸”酋長的名字叫“師宗”, 指揮官就和他派往前去搬兵的人說,你去找師宗救援搬兵就行了。派去搬兵的人找到師宗搬到救兵,打敗了對方。為了感謝師宗,這個得勝部落就用“師宗”名稱取代了“匿弄甸”名稱了。
“師宗”是用漢文字記錄下來的少數民族語音,由人名衍變成為區域名稱後一直沿襲使用至今。唐武德年間,改州、郡、縣三級制為二級制,當時的師宗歸屬於隴堤縣。武德四年(621年),東爨烏蠻部落歸順唐朝後,設立了師宗縣,部族中的人們便改其姓氏為“師”。由此,彝族、納西族、僳僳族就有了師姓。
今彝族、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滿族、保全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姓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於官位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祭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上古時期,人類盲蒙恐懼於自然現象,因此有專職負責祭祀日、月、天、地、風、雨、雷、電、水、雲的祭師,分別稱作日師、月師、天師、地師、風師、雨師、雷師、電師、水師、雲師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時期皆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源流五——源於姬姓
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師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師君,是西周時期設定的侍衛統領官職稱謂,這裡的“師”是武裝護衛之意,司職為守衛君王正宮以及相關事宜,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左,為古代王朝武將站班的位置。近來人們在甘肅漢墓中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在師氏、師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源於國名
出自漢朝時期西域姑師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姑師國,亦稱車師國,是秦、漢朝時期西域地區的著名古國名稱,是最早出現在我國史書中的西域古國之一,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是絲綢之路北線和中線的必經之地,其國民的民族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它位於吐魯番盆地,因與樓蘭相距較近,所以在古書中兩者常並稱。它掌控著羅布泊以東、以北直到烏魯木齊、奇台、吉木薩爾一帶廣闊的地域,它是漢朝能否通達西域各國的一個“障礙”。
姑師國的國民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元封元年(前110),西漢因樓蘭攻劫漢朝使節,梗阻絲路,被漢武帝的著名大將趙破奴在率軍追滅匈奴時順帶攻滅。不久,車(音jū)師國又在姑師國故地上建立,國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匈奴民族,因此,在歷史上人們常將姑師國與車師國混為一談。
車師國建立後,親近匈奴,敵對過往漢使,仍然是西漢的一大威脅。於是,自公元前99年開始,到公元前60年,四十年的時間了便有了西漢反攻車師的5次戰爭,以及車師國的先後3次投降歸漢。
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漢武帝以匈奴降漢的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率領樓蘭國兵攻打車師,因匈奴遣右賢王率數萬騎兵對車師進行救援,漢軍失利,退回。
征和四年(西元前89年),重合侯 莽通率4萬騎兵奉旨攻打匈奴時,途中讓成娩率軍中樓蘭、尉犁、危須等西域六國的兵將包圍了車師,使得車師國投降臣屬於漢。但漢昭帝時,匈奴又降伏車師,並遣4000騎兵效仿西漢屯田制的做法,在車師屯田,監護其國。
本始二年(西元前72年),漢宣帝遣田廣明等五位將軍攻打匈奴時,在車師屯田的匈奴騎兵逃竄,車師國第二次臣屬於西漢。匈奴對車師歸降西漢極為不滿,令其遣太子軍宿入匈奴為質。軍宿不願入匈奴為質,便逃往母親的老家焉耆,車師更立烏貴為太子。烏貴即位後,與匈奴聯姻,親近匈奴,與其勾結,劫殺漢通烏孫的使臣。
地節二年(西元前68年)秋,漢宣帝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率屯田渠犁的田卒1500人,及西域諸國兵萬餘人,共同攻打車師,一舉拿下了交河城。 因烏貴在交河城北的石城,未能抓到他。後來,漢軍糧盡,退回渠犁。不久,鄭吉、司馬憙再次發兵攻打石城。烏貴向匈奴求救,匈奴拒絕出兵。於是,烏貴投降漢軍。為使漢軍相信,他還聽從其貴人蘇猶的建議,擊破匈奴邊國小蒲類。匈奴見車師又一次歸降了西漢,便發兵進行攻打。鄭吉、司馬憙引兵北上迎敵,匈奴軍不敢前進。而後,鄭吉、司馬憙指派了20人留守烏貴左右,帶領大軍回到了渠犁。烏貴擔心匈奴再次攻打,性命不保,乃率輕騎出奔烏孫。鄭吉遂令吏卒300人屯田車師。匈奴單于派兵來爭,鄭吉、司馬憙乃率全部1500名渠犁屯田卒赴車師,迎擊匈奴軍。漢宣帝急遣長羅侯常惠,率張掖、酒泉2郡騎兵來救。匈奴軍見漢軍大隊來攻,退去。鄭吉復還渠犁。烏貴逃到烏孫,烏孫上書西漢,稱欲將烏貴留在烏孫,以備將來車師有急,可從西面出擊匈奴。於是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西漢從焉耆召還車師故太子軍宿,立其為車師王,將車師一部分國民遷往渠犁。匈奴也立兜莫為王,率餘眾保博格達山北麓。自此車師分為前、後兩部(亦稱前、後國)。後部王都務塗谷(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南山中)。
神爵二年(西元前60年),漢宣帝下令漢軍再進西域,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西漢與匈奴“五爭車師”,戰爭最終以西漢的勝利而結束。漢宣帝在今新疆輪台縣策大雅鄉一帶設立了第一個西域都護府,首任都護就是帶兵與匈奴征戰的御前侍郎鄭吉,從此,西域吐魯番一帶正式歸入西漢王朝版圖。鄭吉上任後,即命車師國民一律改漢字姓,官為師氏、民為車氏,然後登記造冊,上達“天聽”。後又“選聰穎忠順者入漢太學”,再後留居中原,文化上迅速漢化,終形成一支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源於官位
東周以後,各諸侯國擴充軍隊,每軍再分中師、左師、右師,那些軍制官職以官為氏,形成了複姓右師氏、左師氏,其後代以祖先職官為氏,也稱為“師”,後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字姓師氏
源流八——他姓改姓
師姓的血脈比較複雜,他姓因種種原因改為師姓的情況有四種:
一是改姓為師的情況發生在宋中後期的金朝。歷史上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統治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過程中, 十分重視對漢文化的吸取。他們參照漢族的風俗,對避諱的對象做出有個規定,章宗還把“聖諱”列入了法律。《金史·卷一二·章宗本紀四》曰:“泰和五年(1205)三月,諭有司,進士名有犯孔子諱者避之,仍著為令”。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個時代的晚期就有了尹氏因避改姓為“師”,以及楊姓因慮及金宋兩朝關係易姓為“師”。 金代始制女真字的完顏希尹,卒於西元1140年。年輕時,他隨金太祖完顏旻興兵反遼,屢立戰功。他是軍事將領和改革家,西元1115年金朝建立後,他受命創造了女真文字。完顏希尹去世後,這位金朝的第一任左丞相,因為是女真文字的創製者,又是改漢文化的倡導者,受到了金朝多位國王的追封。皇統3年(1143年),金熙宗看他實無奸狀,死非其罪,給他恢復了名譽,贈以開府儀同三司、邢國公,改葬之,蕭慶銀青光祿大夫。明昌五年(1194)2月5日,金章宗以他始制女真字,詔加封贈,依倉頡立廟例,立祠於上京納里渾莊,歲時致祭,令子孫拜奠,把他視為僅次於孔子的大聖人。
金代另外有尚書右承相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書右承相師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滄州市青縣清州鎮人,為人輕財尚義,經歷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顏景)五年(1200年)考取詞賦進士,初補尚書省令史,適宣宗南遷,留平章完顏承暉守燕都。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為“師”姓。河北省井陘縣蒼岩山鎮柿莊村村南分布著九座古墓,這組墓東南處有一通立石於元朝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師氏族譜記》石碑。《師氏族譜記》稱避忌改“尹”姓為“師”姓。第二號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書有“尹紀”二字。
三是清朝 :山西省洪洞縣蘇堡鎮尹壁村的村名也是“尹氏因避改師為姓”的例證。 位於澗河南岸的這個古村,歷史上就是尉、師、趙、李四大姓的祖居地。 這裡有因師姓較多,亦名東師村的說法。說起現在的村名,地名工作者稱其源於清朝康熙年間,澗河發水淹沒了良田,村人築壩防水, 把水引開逼其改道,遂改名“引逼村”。 在1949年後分成了東尹壁、中尹壁、南尹壁、西尹壁四個村,“尹氏因避改師為姓”後為了不忘先人,取“引逼”的諧音把村名改成了尹壁。
金朝滅亡後,許多因避諱改姓為師的尹氏後人,又恢復了原來的“尹”姓。只是因各種歷史原因,每一個尹氏家族由“師”姓恢復為“尹”姓的時間並不一致,有的家族在金亡後即立刻復改為了“尹”姓,有的家族改回原姓“尹”時卻長達幾十年甚至百餘年。
四是宋朝時陝西省清澗縣“楊”姓易姓為師。據《延安府志》、《綏德縣誌》、《清澗縣誌》記載:“安,原為楊氏,乃漢代關西夫子楊震之後裔,做官至陝北後定居清澗。據傳安,原為北宋之老師官,民眾尊稱楊老師,或簡稱老師。宋室南遷,金朝統治華北,楊氏另一支隨宋室南度,後安之次子,楊偉投入金朝,官至武功大夫、富延十一將。追贈楊安時,慮其金宋兩朝關係,恐有牽連本族另一支,因有老師之尊稱而易姓為師,清澗師族自此而始發,繁衍昌盛。”明洪武年間清澗縣師姓重建家譜時,考得師安墓內之墓誌仍記為楊安。北門河對面舊有“關中師帥”之石牌樓,即師偉之官志;金朝追封師安為忠訓郎後改為昭毅郎。其三子佺承信郎,孫六人有四孫正、雄、民、旌,均授於宣節郎、太尉校尉等職,均因師偉之軍功官職而封。《清澗縣誌》、《師氏族譜》中均載明官職朝代等。據,《渭南縣誌》載:“弘農楊氏震,為官清白,以‘四知’著名,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後裔除居弘農外,散居種多,有居琅琊者(今山東半島東南部),有居丹陽者(今陝西宜川一代),居丹陽後裔因官至武功大夫而徙居富延一帶而易姓矣”。《清澗縣誌》、《師氏族譜》記載,“清澗師氏是一巨族,人口興旺,繁衍昌盛,古有‘師一千,惠八百’之稱”,後逐步又遷於陝北各縣,關中韓城華陰、富平、銅川眉縣、武功及寧夏、甘肅、山西、山東等地。定居清澗者,現涉及11個鄉鎮30多個村;其後裔更是人才輩出

歷史分布

師姓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風俗通·姓氏篇》。在我國北宋初年問世,流行時間最長、流傳範圍最廣的蒙學教材《百家姓》中,師姓排名第369位。
宋朝時期四川為師姓第一大省
據有關學者研究,宋朝時期,師姓大約有62000人,集中於四川、河南、湖北三地。其中,四川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明朝時期山西為師姓第一大省
自宋朝至今一千年中,師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態勢,而帥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到了明朝時期,師姓人口急劇減少,全國不足20000人,主要分布於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西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35%。
今師姓的第一大省是山西或陝西
目前,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資料,2008年全國師姓人口28萬,位居第254,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2%。師姓的第一大省為山西或陝西,大約占全國師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於山西(陝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
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
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
(見圖)表明:在陝寧晉豫、內蒙古中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川渝北部、湖北大部、安徽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大部、北京西部,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達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64%的師姓人群。在遼寧西端、河北東北、北京東部、天津、山東中部、江蘇北部、安徽中部、湖北東部、贛湘黔北段、重慶南部、四川中部,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9.9%,居住了大約19%的師姓人群。

郡望

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太原郡望雖然形成於東漢時期,但其鼻祖卻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諸侯國之一晉國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晉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時不僅精通古樂,而且諳熟禮儀的大夫師服;另一個是起於悼公時代,亡於平公時代,目睹了晉國的風雲變幻的傑出音樂家、政治家、思想家師曠

平原郡

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琅琊郡

秦始皇時期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琅琊郡望形成於西漢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經濟家、政治家師丹則是鼻祖。

堂號

授琴堂

以祖上的功業勳績為堂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師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時期魯國樂師師襄教授孔子彈琴的歷史典故為堂號。
授琴是指教彈琴。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對彈琴也是十分重視的,聽說魯國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子彈琴的技藝很高,便親自登門拜訪,請師襄子做他的老師,教他彈琴。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

太原堂

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師姓出於山西太原一帶,故師姓的堂號為“太原”,有認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

以望立堂,亦稱德州堂。

琅琊堂

以望立堂,亦稱膠南堂、藏馬堂。

明德齋

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師氏堂號為“明德齋” ,取聖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

江蘇豐縣沛縣的師氏堂號為“德馨堂” ,願德厚載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

湖北鹹寧縣十二都師姓乃師廷公之後,分徙江西修水崇鄉陳公坑,九江縣馬回嶺鎮富民村,其堂號為“文苑堂”。

家譜名稱

陝西榆林清澗師氏族譜
明朝年間 木刻活字印本 2005年師氏合族續修 計算機排印本 陝西省榆林市清澗師氏宗祠。
東山師氏族譜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 木刻活字印本,現存上海市圖書館。
雲南通海師氏族譜
清朝年間 木刻活字印本,因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澇災該譜被損毀,2005年師氏族人開始重新修訂,現存雲南省昆明市鐵路局師家偉處。
山東肥城、東阿兩岫師氏族譜
2006年 計算機排印本,現存 山東省東阿市師發明處。
洧北師氏族譜
洧北師氏族譜創建洧北師氏族譜創建於1665年,距遷居時間將近300年。此後,先後進行四次續修。

字輩排行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後香坊村、前黃村、師黃村)、三朗鄉師召村、辛莊鄉白小麻村、坊莊鄉坊莊村,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魯權屯鎮王賢屯村師姓使用的字輩:樹恩立本,家慶延長,紹述承志,世守其昌。(註:循環使用)。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瀏正街街道辦事處、馬王堆街道新橋村、馬王堆街道辦事處荷晏社區)、雨花區洞井鎮聯盟村、湘湖漁場南湖大隊),常德市石門縣楚江鎮郭家巷068號,郴州市桂東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民安街道辦事處光明路、內溪鄉內溪村、內溪鄉沙湖村、內溪鄉吳家村、內溪鄉五官村)、岳陽市華容縣師姓使用的字輩: 一元開萬象,盛德立文明,孝友家聲遠,書易事雁新,克承祖宗澤,續績大賢英,寶善居長久,傅經復後坤,守業惟勤儉,怡謀本讀耕,芳騰蘭桂秀,百代慶昌榮。
青海省互助縣哈拉直溝師姓字輩:有生髮成存,延永申貴寶,守道朝君尚,建樹長明志,振治安育國,家旺廣積德,立邦多順理,為文慶增樂,興善來祥和。
四川省宣漢縣廠溪鎮師家匾、師家坡、七丘木溝、王家坪等等,師姓字輩:應作為明林,文元達芝承,洪寧大仕友,萬代永昌群。目前在洪字輩寧字輩大字輩最多。(本段文字編輯:師寧奎)
四川峨眉山市龍門鄉師坪、師河溝一帶,師姓字輩:俊守培仙進、昭良輔尚君。(本段文字編輯:師寧奎)

師姓宗祠

四言通用聯

聰知六律;
名列三良。
——佚名撰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字子野,目盲,善彈琴,精於辨音。晉平公鑄大鐘,眾樂工都認為合乎音律,只有師曠不以為然,後來經衛國樂師師涓審定,果然不合音律。《孟子離婁上》說:“師曠的耳朵很靈敏,但不按六律,也不能正五音。”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師叔。一次,齊國準備聯合諸侯攻打鄭國,管仲說:“鄭國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三位良人)執政,無隙可乘啊!”
撰孝子傳;
封義陽侯。
——佚名撰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涅陽人師覺授,操守清高,以彈琴、讀書自娛自樂。母親去世後,他一哭而絕,很長時間才甦醒。後來,撰寫有《孝子傳》。下聯典指西漢東武人師丹,字仲公,舉孝廉為郎,官至大司空,平帝時封為義陽侯。

八言通用聯

廉政表明朝之風力;
治經稱漢代之儒宗
——佚名撰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東阿人師逵,字九達,洪武年間監察御史成祖時官至吏部尚書。為政清廉,不置家產,俸祿拿出來分給家族中人,以至於無力撫養八個兒子。成祖曾說:“北來的大臣不貪者,只有師逵一人。”“風力”,即氣度魄力。下聯典指西漢·師丹,研究《詩經》,較有名望。

歷史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師姓歷代名人24名,占總名人數的0.0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239位;師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188位;師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280位;師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2%,排在並列第287位。師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春秋晉大夫師服,晉掌樂太師師曠,鄭樂師師悝,楚樂師師縉,為樂師師曹,魯大夫師己西漢大司空、高樂侯師丹,河南富豪師史;北宋建隆進士、殿中侍御史師頏元祐進士、督岢嵐軍政師範;金國尚書右丞師安石;南宋紹定進士師遇;明朝戶部尚書師逵;清朝甘肅提督師懿德

師延

師延(生卒年待考),傳說中軒轅黃帝時期的樂官。世官司樂。據說他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師曠

師曠(公元前572~532年待考),字子野;今山西洪洞人。著名春秋時期晉國樂師。

師涓

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 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宜官

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徵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

師叔

師叔:(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師叔是鄭國有名的大夫,為政賢良。一次,齊桓公準備要聯合諸侯攻打鄭國,管仲卻警告齊桓公說:“鄭國現有叔詹、堵叔、師叔,有這三良執政,無隙可乘啊!”

師丹

師丹(公元前?~公元3年待考),字仲公;琅邪 東武人(今山東諸城)。著名西漢大臣、經濟家、政治家。
西漢朝時期舉孝廉為郎,研究《詩經》,較有名望。後官至大司空漢平帝時封為義陽侯。
他在漢哀帝時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張,以緩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後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
師丹少時師事大學問家匡衡,研治《詩》,造詣高深且品行至孝,因而舉孝廉為郎官。漢元帝末年,為博士,因事免官。
漢成帝建始年間(公元前32~前29年),州舉茂材,復補為博士,出為東平王太傅。後經丞相方進、御史大夫孔光的舉薦,入朝任光祿大夫,不久又為少府光祿勛侍中,很受漢成帝的尊敬和重用。
漢成帝末年,立定陶王為皇太子,任師丹太子太傅定陶王繼位後為漢哀帝,師丹為左將軍,賜爵為關內侯領尚書事,不久又代王莽大司馬,封高樂侯,以後又升為大司空,位居三公,甚得信任。
西漢末年,政治腐敗。豪強大族、貴族官僚、富商大賈倚仗其政治、經濟特權,瘋狂兼併土地,強占民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或依附豪強地主,忍受著“收太半之賦”的殘酷剝削;或淪為官私奴婢,過著“與牛馬同欄”的悲慘生活,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師丹輔政不久,就聯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部分大臣提出限制豪強大族兼併土地,畜養奴婢的限田限奴的“救急”方案。他們在上漢哀帝的奏疏中建議:“諸侯王列侯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這一主張剛剛提出後,“時田宅奴婢,賈(價)為減賤”,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以外戚丁、傅和寵臣董賢為代表的勛貴寵臣對此皆以為“不便”,漢哀帝便下詔“且須後”,這個改革方案從此便被擱置起來,成了一紙空文。
漢哀帝原即定陶王,是漢成帝同母兄弟的兒子。漢哀帝即位後,尊漢成帝母為太皇太后漢成帝趙皇后為皇太后,而漢哀帝的祖母傅太后與母丁後仍住在定陶,仍以漢哀帝之父定陶共王的身份定其稱號。這時高昌侯董宏上書言傅太后與丁後宜同樣尊為太皇太后和太后。漢哀帝把這個意見下放給大臣們討論,當時任左將軍的師丹及其他一些大臣堅決反對,認為尊卑之禮、人倫之序是統治者賴以統治的基本原則,是萬萬不可破壞、更改的。根據母從子、妻從夫的原則,傅太后與丁後的名號已定,再改稱尊號就破壞了尊卑之禮,人倫之序,這是萬萬不可以的。
師丹的主張大大得罪了當時實際操縱朝廷大權的傅太后。不久,師丹被降為關內侯,幾個月後又被免為庶人,師丹於是閒居鄉里數年。
漢平帝即位後,新都侯王莽下令挖開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宣布剝奪其原來的尊號,廢為平民。師丹被重新賜爵為關內侯,不久又根據太皇太后的提議,加封師丹義陽侯。不久,師丹病逝,謚節侯。
師丹雖身處末世,但能“端誠於國,不顧患難”,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漢政權統治為己任,不失為封建社會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師範

宋朝 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範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

師逵

明代 東阿人,字九逵,年少喪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書。洪武中,他任監察御史,廉不置產,接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以至於他的八個兒子都沒有得到什麼財產。明成祖曾說:“北來大臣之中不貪者,唯師逵一人。”

現代名人

師昌緒

師姓(師氏)
師昌緒,1920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徐水縣。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師洪瑞

師洪瑞 男,漢族,1929年8月生,洪洞縣曲亭鎮高村人。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空軍少將。 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連指導員。參加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扶眉戰役、大西南戰役等。l951年後,歷任西康軍區分區青年科幹事、副科長,空軍師政治部青年科長、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先後在解放軍第一政治學校、解放軍政治學院、國防大學學習。1980年任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1983年任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1986年調任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3年離職休養。
師姓(師氏)

師敬學

師敬學(1943~)吉林 扶餘人,漢族 。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吉林鐵路中學,當年應徵入伍,歷任解放軍某部文書、班長,吉林鐵路機務段黨委宣傳幹事,吉林鐵路分局政治部幹事,《鐵道報》記者、編輯,吉林市委宣傳部幹事、文藝處長、新聞處長,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主席,省作協理事。
師姓(師氏)
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發表詩歌、散文、小說、雜文、報告文學數百篇。創作歌曲、樂曲近千首。發表藝術攝影作品及新聞圖片兩千多幅。
著有長篇小說《晚晴》、《沉重的愛戀》、《憂鬱的情緣》、《流淚的沃土》、《心城》,電視文學劇本《鐘愛之路》、《楓葉飄飄》等五部98集。主編文學專集《搖擼行》、《松花江兒女》,大型歌曲集《時代歌聲精粹》。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冬季運動會》會歌(作曲),大型吶喊樂曲、協奏曲《紅梅》、《常青藤》、《二泉映月》等。
已完成正待尋機出手的作品:電視短篇文學劇本《鄉魂》(上中下),電視中篇文學劇本《心戀》(6集)、《情緣》(8集)、《楓葉飄飄》(9集)、電視長篇文學劇本《鐘愛之路》(72集);長篇小說《心城》(上下部,120萬字);二胡協奏曲《二泉映月》(引子、第一、二、三樂章和尾聲,35分鐘)。

師勝傑

師勝傑,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是侯寶林先生的關門弟子。其藝術特點,不僅繼承了侯派相聲的風格,而且形成了自己文雅清新質樸自然的表演風格。在師勝傑拜侯寶林先生的拜師儀式上師勝傑向師父、師娘鞠躬、獻花。師父交給師勝傑一些他的論著、音像資料,並把一枚戴了多年的鑽戒摘下來,套在他的手上。師父說:“師勝傑是我的關門弟子,我今後不再收徒了。我收師勝傑為徒,不是我們兩人之間的事,這是相聲界的一件大事。我相信有師勝傑這樣的年輕人繼承我們的相聲藝術,相聲藝術的發展不會等到2000年。”侯寶林的講話贏得了現場雷鳴般的掌聲。
師姓(師氏)

師世元

師世元 (1920~1968),相聲表演藝術家.河北 武清縣人。原名師振國、師保民。1943年到營口市當工人,後流落街頭,學唱太平歌詞,靠賣藝餬口。1946年正式拜熙醒生為師學習相聲,曾先後到撫順、鞍山、哈爾濱、天津等地演出。經他整理並演出的優秀傳統相聲有《賣布頭》、《山東話》、《開粥廠》、《地理圖》及太平歌詞《白猿偷桃》、《羅成算卦》等二十餘段。後積極編演新相聲,如《衛生燈謎》、《百科全書》、《昨天理髮師》等。1956年到哈爾濱演出並參加哈爾濱曲藝團,曾任相聲隊隊長。1968年9月28日因難以忍受文革中的折磨而自殺,是文革中遭受嚴重迫害的相聲藝術家之一。其妻高秀琴、其子師勝傑亦是著名相聲演員。收徒高金奎、方金亮、曹金星等。

師傑

師傑,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被中國書協顧問權希軍先生譽為“當代草書翹楚”,電影《墨魂》原型人物。
師傑近照師傑近照

相關資料

師氏:官名。(1)西周統帥軍隊的高級軍官。《書·牧誓》以師氏與千夫長、百夫長連稱,《書·顧命》和《毛公眉》以師氏與虎臣連稱。《周禮》謂為地官司徒的屬官,設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員。掌教“國子”(貴族子弟),率“四夷之隸”防守王之宮門,並隨從護衛。
(2)北周依《周禮》置六官,地官府所屬有師氏中大夫,正五命,下有小師氏下大夫,小師氏上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