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女中豪傑)

巾幗英雄(女中豪傑)

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把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巾幗英雄
  • 拼音:jīn guó yīng xióng
  • 解釋:女性英雄
  • 出處:《晉書
  • 近義詞:女中丈夫
基本信息,典故介紹,第一巾幗,人物簡介,政治方面,軍事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歷代封賜,文物古蹟,其他巾幗,秦良玉,樊梨花,折太君,梁紅玉,穆桂英,花木蘭,平陽昭公主,古代巾幗,婦好,花木蘭,呂母,遲昭平,冼夫人,平陽公主,梁紅玉,唐賽兒,秦良玉,馮婉貞,荀灌娘,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女性英雄。巾幗:古代婦女用的頭巾和髮飾;
【詞目出處】《晉書》:“亮遺懿巾幗婦人之飾以辱之。”
【用法介紹】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女性英雄;
【基本實例】清·湘靈子《軒亭冤·賞花》:“新世界,舊乾坤,~叫九閽。”;

典故介紹

典故一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攻打魏國。魏軍統領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於渭南。由於諸葛亮遠道而來,利於急戰,司馬懿採取了相持戰術。諸葛亮深知,這樣相持下去,對蜀軍是極為不利的,而發動強攻,魏軍深溝高壘,很難取勝,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於是諸葛亮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派人大張旗鼓地前往魏營給司馬懿送了一份“厚禮”:一大堆婦女用的頭巾和髮飾,還寫了一封信,說司馬懿太膽小了,一個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將,竟不敢來戰。如果他領兵出戰就是大英雄;如果不敢來戰,乾脆就用婦女的頭巾包上頭,再用脂粉化妝,證明他是個一般婦女!司馬懿非常生氣,卻依然沒有中計。
典故二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攻打魏國。魏軍統領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於渭南。由於諸葛亮遠道而來,利於急戰,司馬懿採取了相持戰術。蜀軍多次挑戰,屢次辱罵,司馬懿都不肯出戰。諸葛亮深知,這樣相持下去,對蜀軍是極為不利的,而發動強攻,北魏軍深溝高壘,很難取勝,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於是諸葛亮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派人大張旗鼓地前往魏營給司馬懿送了一份“厚禮”:一大堆婦女用的頭巾和髮飾(釵、環、及脂粉等),還寫了一封信,說司馬懿太膽小了,一個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將,竟然不敢前來應戰。如果他領兵出戰,就是男子漢、大英雄;如果不敢出戰,乾脆就用婦女的頭巾包上頭,再用脂粉化妝,證明他這個所謂的英雄只是個一般婦女!司馬懿非常生氣,卻依然沒有中計。所以後世說司馬懿不怕被人稱為巾幗,不失其英雄本色。 司馬懿篡權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初為曹操主簿,善於謀略,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任。曹丕死,遺命司馬懿輔政太子。司馬懿善用兵,屢次率兵抗擊蜀軍北伐,致使諸葛亮始終未能取勝。魏明帝死後,司馬懿又以太尉奉遺詔與曹爽共同輔政。曹爽欲奪其權,司馬懿機警應變,誅殺曹爽,史稱“高平陵事件”。嘉平元年任丞相,與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
崇拜英雄的婦女
秋瑾愛穿男裝,是代表了當時中國最覺醒的女性的時裝潮流。當時女性覺醒的標誌,就是爭取有與男人一樣的權利。讀她的《對酒》,不知道的會以為這是爺們寫的。其實中國的男性寫的東西,多數是女性化的。一千多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罵過:“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九百年後,秋瑾又接著詰問:“骯髒塵寰,問幾個男兒英哲?算只有蛾眉時聞傑出。”
秋瑾秋瑾
秋瑾生活的時代,人們已經痛感中國的極度女性化,因此湧現出一批豪俠剛烈女士,以誇張的男性化生活姿態向傳統社會挑戰。秋瑾身為女性,但她時時反抗命運加給自己的性別身份。她恨蒼天“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說,“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又宣稱“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杭州秋瑾墓對聯:
巾幗拜英雄求仁的仁又何怨
亭台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

第一巾幗

人物簡介

冼夫人,又稱冼太夫人、冼太、嶺南聖母,公元522年農曆11月24曰出生在古高涼地區(今廣東省茂名境內),死於公元六0二年正月十八曰。享年八十。她的一生,順應人民的要求和願望,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促進廣東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冼夫人,生於梁死於隋,身歷三朝,至今十五個世紀,她的英雄形象依然深深地刻在中國人民心中,被陳、隋皇朝敕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死後謚封為“誠敬夫人”。後來,又被明太祖和清朝同治皇帝分別謚封為“高涼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國成立後,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澤民主席視察廣東時,也盛讚冼太夫人的歷史功績,說她是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她的生平被載入籍《二十五史》的《隋書》、《北史》和《資治通鑑》。
冼夫人的偉大歷史功勳 冼夫人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她以崇高的品德和堅強的毅力,順歷史潮流而動,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永遠為人民所崇敬、所歌頌。她的偉大歷史功勳,概括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幾個方面:

政治方面

史書上記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冼夫人在婚前,已“在父母家,撫循部眾”,“勸親族為善”,主張各部族和睦相處,不要動輒兵戎相見,“互相攻擊”,多構仇怨。特別是規勸其兄南梁州刺史冼挺,不要“恃其富強,侵掠旁郡”。這對嶺南的影響是很大的。“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
冼夫人冼夫人
冼夫人本是俚人首領,她帶頭與漢官馮寶結婚,這是俚漢兩族和睦及融合的動力。過去,西漢元帝時,昭君出塞,與匈奴單于結婚,後來,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吐蕃與藏族首領松贊乾布成親,歷史上傳為佳話。冼夫人與馮寶結婚,本身就是一種促進民族團結的行為,更何況她結婚後,“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與夫寶參與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屬,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祖國南疆民族團結的局面更為牢固。許多俚人都將馮寶視為自己的首領,顯示了俚漢民族的團結融合,對當時社會俚人的漢化和嶺南社會的長期穩定,起了推動作用。
到了隋代,她化解民族矛盾,嚴懲貪官,招慰亡叛,安定百姓,既剷除了腐敗,又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立了新功。

軍事方面

反對地方割據和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 冼夫人的一生,以其卓越遠見,智勇雙全的膽識,非凡的謀略,果毅的決策,竭力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地方割據,打擊一切分裂活動,為國家的統一和嶺南的安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冼夫人反對地方割據和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正史記載主要有四次軍事行動。第一是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智挫高州刺史李遷仕,配合陳霸先平定了侯景的叛亂,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第二是陳太建元年(569年),與陳朝的章昭達配合,內外夾攻,擊敗了廣州刺史歐陽紇聲勢浩大的反叛,粉碎了分裂國家的陰謀。第三是隋開皇九年(589年),打破徐登的封鎖抗拒,迎隋將韋光入廣州,為隋的統一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第四是隋開皇十年(590年),指揮軍隊擊潰王仲宣的叛亂,進軍南海,解救了廣州之圍,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她還在耄耋之年,親自戴盔披甲,騎著穿甲衣的戰馬,帶著硬弓強駑的騎兵,護著隋使者巡撫各州,安定了整個嶺南的局勢。

經濟方面

積極傳播漢族當時的生產技術,推動嶺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冼夫人與馮寶結婚後,在嶺南地區積極傳播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她教育百越各部落“盡力農事”,提倡男耕女織。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嶺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如紡織、鑄銅、制陶瓷、造船等等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海南島,她在梁朝時請建崖州後,加速了當地封建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至今海南各地人民還長期對她感恩佩德,頂膜禮拜,奉若神明。

文化方面

發展封建文化,推動社會進步
冼夫人大力宣傳漢族的文明與進步,改革俚人落後的社會習俗,發展封建文化,不斷推動社會進步。“以禮儀威信鎮於俗,汲引文華,士相與為詩歌,蠻中化之”、“蕉荔之圩,弦誦曰聞。”嶺南地區“自隋之後,漸襲華風,休明之化,淪洽於茲,椎跣變為冠裳,侏離化為弦誦,才賢輩出,科甲蟬聯,彬彬然埒於中土。”冼夫人為嶺南社會的進步,的確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代封賜

冼夫人的一生有大功於三朝,受到朝廷多次封賜。
(1)當朝對冼夫人的封賜
梁朝:天正元年(公元551年),冼夫人因平定高州刺史李遷仕有功,被梁朝廷封為“保護侯夫人”。這是榮譽性的封賜,未列入品級(正史沒有這個記載,只清代茂名譚應祥的《冼夫人年譜》有此記述)。
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冼夫人因置番州總管趙訥於法,並巡視嶺南十餘州,撫慰俚僚有功,賜海南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
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冼夫人以壽終,賻物一千段,謚為“誠敬夫人”。
(2)後朝對冼夫人的追贈
明朝:追封為“高涼郡夫人”。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皇帝追封冼夫人為“慈佑”,並賜“慈佑”二字。

文物古蹟

隋譙國夫人冼氏墓、娘娘廟 冼氏墓(含娘娘廟)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娘娘廟在廣東省電白縣電城鎮北的山兜丁村,為當地冼氏的宗祠,是為紀念先人冼夫人所建。據說該廟始建於隋代,至今廟內仍保存著一隻隋代“虎頭紋”香爐。該廟牆體基部仍保留隋時的建築特徵。
冼夫人墓在娘娘廟後約50米處。墓地呈長方形,周圍有土牆遺蹟,邊長92米,總面積約850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文物遺存之豐富,都十分罕見。墓區保存有一塊清代嘉慶年間建立的墓碑,上有“隋譙國夫人冼氏墓”等字樣。此前,該墓區曾出土石鼎、石爐、陶石狗、石獅、倒蓮形方座石柱基,以及一些陶瓷器物和磚瓦堆積,經鑑定為隋代遺物。墓區內還有一塊隋代的“龜趺石”殘件,據稱是墓城發現的最珍貴的文物。
高州城冼太廟 據記載,該廟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在明、清兩代曾先後重修。整座廟宇建築面積達800餘平方米,磚木結構,紅牆綠瓦,斗拱飛檐,運用彩繪、堆塑、雕刻等藝術形式進行裝飾,顯得精緻而華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貌。廟內《冼夫人記》碑、《恭謁冼夫人廟書》碑等碑刻保存完好。廟中有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晚清駐美國、古巴、秘魯三國大使陳蘭彬和工部左侍郎楊頤等人為該廟撰寫的楹聯等,以及多幅明清珍貴石碑記等。形成富有特色和文化含量的冼廟景觀。

其他巾幗

秦良玉

生平簡介
秦良玉(1574-1648),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
秦良玉雕像秦良玉雕像
史書記載到:秦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瀋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都督同知、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永曆皇帝加封太子太傅,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去世後諡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列女傳)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崇禎皇帝賦詩四首以彰其功: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其三: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憑將箕帚作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清末鑑湖女俠秋瑾對秦良玉推崇備至,亦寫詩讚美之:
其一: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其三: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二十四史文獻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將相傳 · 秦良玉傳(清·張廷玉等)
馬世龍(楊肇基) 賀虎臣(子贊 誠) 沈有容 張可大(弟可仕)
魯欽(子宗文) 秦良玉 龍在田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撫使馬千乘。萬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征播州,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與副將周國柱扼賊鄧坎。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後,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雲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贊曰:馬世龍等值邊陲多事,奮其勇略,著績戎行,或捐軀力戰,身膏原野,可謂無忝爪牙之任矣。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斗,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
《清史稿》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土司二 四川 (清·趙爾巽、柯劭忞等)
川東道重慶鎮轄:
石砫宣慰使,其先馬定虎,漢馬援後。南宋時,封安撫使。其後克用,明
洪武初加封宣撫使。崇禎時,土司千乘及婦秦良玉,以功加太子太保,封忠貞侯。
子祥麟,亦加封宣慰使。順治十六年,祥麟子萬年歸附,仍授宣慰使職。乾隆二
十一年,以夔州府分駐雲安廠同知移駐石砫。二十五年,設石砫直隸廳,改
土宣慰使為土通判世職,不理民事。(夔州府夔州協屬。)

樊梨花

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梁潔華博士畫作《樊梨花》梁潔華博士畫作《樊梨花》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繡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她在民間很有人脈,《三休三請樊梨花》, 是一出流傳甚廣的傳統老戲,我國有好幾個劇種都演過這齣戲。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負重,默默地承受一切,鮮明而生動地突出了她的倔強、自尊和自強。從三請樊梨花到梨花做元帥,是樊梨花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
相對於“三休”,“三請”則從側面顯示了樊梨花的聰明智慧,以至性格粗莽的程咬金也稱讚說:“我平生走南闖北,結識人很多,最佩服的就是這樊梨花。”
經過一番曲折,夫妻兩人破鏡重圓。梨花受命於危難,擔任元帥。她治理寒江關的卓著政績和走馬上任後果敢堅決的調兵遣將等一系列行為,處處表現了樊梨花不僅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女將,而且是一位胸有韜略的女帥,她的領導才能不僅表現在軍令嚴明,不僅表現在身先士卒,而且表現在知人善用,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寬容風度。
著名京劇人物繡像《樊梨花》著名京劇人物繡像《樊梨花》
可以說,一直以來,樊梨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她的形象,近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已成為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

折太君

折太君(即歷史上的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仁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志》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戶衣)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侁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侁名。”宋太宗下詔“故云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讚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
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巾幗英雄巾幗英雄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摺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后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巾幗英雄——梁紅玉巾幗英雄——梁紅玉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采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朮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訊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朮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秦良玉》連環畫《秦良玉》連環畫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相守。

穆桂英

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巾幗英雄——穆桂英巾幗英雄——穆桂英
大破天門陣之後,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西夏,穆桂英親掛先鋒印,連破強敵,在虎狼峽(今古浪峽)遭到西夏的阻擊。為了探測敵情,穆桂英帶了兩名女將,沿一條小道爬過一座山頭,穆桂英向峽口瞭望,只見峽口處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西夏的兵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陣密集的冷箭射來,穆桂英等三名女將當場中箭身亡。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幾名女將見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趕緊一起上來救援,但是懸崖實在太,只有九名楊門功夫最好的女將爬了上去。由於寡不敵眾,女將們最後全部犧牲在崖頂。
主要功績
1、抗遼---大破天門陣,痛殲遼國蕭太后親率的侵宋遼軍主力,此後遼軍再也不敢南侵,遼宋邊境再無大戰事。
2、平南---廣西儂智高叛亂,穆桂英及夫楊宗保掛帥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亂。
3、穆桂英戰功卓著,被宋朝廷封為渾天侯。
4、征西---穆桂英率12寡婦征西,雖然她在虎狼峽中了埋伏壯烈犧牲了,但楊門女將最終還是大獲全勝,西夏議和臣服。

花木蘭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有機會到武漢市屬黃陂區(原為縣)進行工作和探訪,才驀然間得知原來從幼就欽仰的女中豪傑木蘭的故里就在黃陂。仔細踏訪,黃陂的山山水水中,點布著巍巍的木蘭山,山上有木蘭殿;立新店有將軍廟和木蘭冢;北鄉(雙龍鎮)有木蘭故里;還有紀念性的木蘭湖等等,編織成了一條斑斕多彩的木蘭文化鏈。史著如林的中國,關於木蘭的載記雖語焉不詳,但林林總總亦蔚為大觀。關於木蘭本事,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推原到成於北魏,見於南朝陳代的《木蘭辭》。至兩宋時,收入《西文苑》、《文苑英華》、《樂府詩集》中。民國以來,成為中國小課文。唐代大詩人杜牧曾到黃陂,寫下了韻味深沉、清麗動人的《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見《樊川文集》),詩中說的是木蘭以女兒之身化妝男兒參加征戰,在邊塞上思歸,還到明妃王昭君墓前(拂雲堆,即今內蒙古之昭君墓青冢)去把酒。此詩成於唐會昌三年。《黃陂縣誌》載記:唐武宗會昌三年,杜牧游木蘭山。此詩說明唐代時黃陂的木蘭崇拜已經很盛,怪不得後來宋代名儒程大昌讀了此詩後,在《演繁露》中,感慨系之:“觀杜牧此詩,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異哉!”這首詩是黃陂木蘭事跡的最早記載。
近年來,黃陂區進行了紮實的史實、史料、史跡徵集、研究工作,並由黃鋰寫成《花木蘭將軍三考》。他提出木蘭是漢代人,家在黃陂。特別是史跡調查中,文中談到黃陂區雙龍鎮(今木蘭山北之姚集鎮大城潭村)有許多從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遺存,而古籍中的《木蘭奇女傳》云:“木蘭,姓朱,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今黃陂)雙龍鎮人。”而在木蘭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將軍墳,並發現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凡此都證明黃陂為木蘭故里。
筆者近年來檢閱史乘,亦有創穫。《古今圖書集成》將有關木蘭將軍的史事和山川地誌都列入該書“方輿彙編”、“方黃”、“黃州府部””———N74卷中。其中收錄山川名勝、詩文史事條目頗豐。首先收入《木蘭歌》(即《木蘭辭》),意即表明木蘭辭所敘述的木蘭故事發生在黃州之黃陂。
《古今圖書集成》編纂體例嚴謹,匯羅資料精當,其對黃陂木蘭史事言之鑿鑿,誠木蘭故里在黃陂之有力證明。
木蘭故里 武漢黃陂清涼寨木蘭故里 武漢黃陂清涼寨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詞》被列入中國小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鬥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平陽昭公主

生平簡介
平陽公主(?—623年)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竇皇后)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記錄其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記載。
二十四史文獻
舊唐書》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柴紹傳(附平陽公主 馬三寶) (五代·劉昫纂)
唐儉 長孫順德 劉弘基 殷嶠 劉政會 柴紹( 平陽公主 馬三寶附)
武士? (長兄士棱 次兄士逸)
平陽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義兵將起,公主與紹並在長安, 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 行恐罹後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 別自為計矣。”紹即間行赴太原。公主乃歸鄠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 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時有胡賊何潘仁聚眾於司竹園,自稱總管,未有所屬。 公主遣家僮馬三寶說以利害,潘仁攻鄠縣,陷之。三寶又說群盜李仲文、向善志、 丘師利等,各率眾數千人來會。時京師留守頻遣軍討公主,三寶、潘仁屢挫其鋒。 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無得侵掠,故遠 近奔赴者甚眾,得兵七萬人。公主令間使以聞,高祖大悅。及義軍渡河,遣紹將數百騎趨華陰,傍南山以迎公主。時公主引精兵萬餘與太宗軍會於渭北,與紹各置幕府,俱圍京城,營中號曰“娘子軍”。京城平,封為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 每賞賜異於他主。六年,薨。及將葬,詔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 四十人、虎賁甲卒。太常奏議,以禮,婦人無鼓吹。高祖曰:“鼓吹,軍樂也。 往者公主於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於十亂; 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績;仍令 所司按諡法“明德有功曰昭”,謚公主為昭。
新唐書》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諸帝公主傳·平陽昭公主傳 (宋·歐陽修等纂)
◎諸帝公主
世祖一女。
同安公主,高祖同母媦也。下嫁隋州刺史王裕。貞觀時,以屬尊進大長公 主。嘗有疾,太宗躬省視,賜縑五百,姆侍皆有賚予。永徽初,賜實戶三百。薨 年八十六。裕,隋司徒柬之子,終開府儀同三司
高祖十九女。
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
襄陽公主,下嫁竇誕。
平陽昭公主,太穆皇后所生,下嫁柴紹。初,高祖兵興,主居長安,紹曰: “尊公將以兵清京師,我欲往,恐不能偕,奈何?”主曰:“公行矣,我自為計。” 紹詭道走并州,主奔鄠,發家貲招南山亡命,得數百人以應帝。於是,名賊何 潘仁壁司竹園,殺行人,稱總管,主遣家奴馬三寶喻降之,共攻鄠阝。別部賊李 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各持所領會戲下,因略地盩厔、武功、始平,下之。乃 申法誓眾,禁剽奪,遠近鹹附,勒兵七萬,威振關中。帝度河,紹以數百騎並南 山來迎,主引精兵萬人與秦王會渭北。紹及主對置幕府,分定京師,號“娘子軍”。 帝即位,以功給賚不涯。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 虎賁、甲卒、班劍。太常議:“婦人葬,古無鼓吹。”帝不從,曰:“鼓吹,軍 樂也。往者主身執金鼓,參佐命,於古有邪?宜用之。”

古代巾幗

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卡通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湖北黃陂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冒頓單于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于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菸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
木蘭故里 黃陂木蘭山木蘭故里 黃陂木蘭山

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 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鬥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鬥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起義軍的低俗作品請刪除,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冼夫人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約520—601)是嶺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她常規勸親族為善,以“信義結於本鄉”,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冼夫人還為海南島俚人地區郡縣制度的重新設立起過積極作用。由於梁朝採納了冼夫人的建議,在海南島俚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使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關係日益密切,有利於祖國統一和俚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與她以身作則,教育兒孫以國家為重有直接關係。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高風亮節,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茂名、化縣、電白等地一縣往往就有一二十處。海南島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廟,儋縣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廟。

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她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訊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占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安徽省貴池縣。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占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朮的歸路。當天金兀朮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鬥,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朮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唐賽兒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瀋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式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馮婉貞

馮婉貞(清鹹豐年間人),北京謝莊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莊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860年(清鹹豐十年),英法侵略軍占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莊。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衝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裡隱蔽起來。下午四點鐘,剛在謝莊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衝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莊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莊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莊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國女性的吃苦耐勞是世界聞名的,但是她們的英雄事跡卻很少為世人所知。在國難當頭時,她們巾幗不讓鬚眉,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刀光劍影的疆場,勇氣可欽可敬,事跡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幗英雄秋瑾詩中所說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荀灌娘

荀灌娘生於晉惠帝元康元年,從小不喜歡讀書寫字,更與針織女紅無緣,卻偏愛舞槍弄劍,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兒家,比男孩子還要狂飈驃頑。她的父母無可奈何,索性順其天性發展,並聘請名師授武藝。荀灌娘十歲以後已能騎馬張弓,一根小銀槍更是揮舞的出神入化,儼然就是個小女俠的模樣。
就在荀灌娘十三歲這年,春耕剛過,幾萬賊兵在匪首杜曾帶領下由西域流竄到宛城。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又在青黃不接的時侯,貯存的糧草十分有限,勢難長期固守,情況非常危急。
荀灌娘荀灌娘
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為奸人構陷而全家遭難,杜曾含冤莫白,竟至鋌而走險,初意是為父報仇雪恨,後來卻因召募的匪徒成份複雜,漸成騎虎難下之勢,騷擾州縣,奸淫擄掠,所過之處,廬舍為虛,朝廷連番圍剿,於是流竄宛城,想取得這個富庶的地區,作為根據地,休養整備,再圖大舉。
荀崧感嘆不已,正在一籌莫展的時侯,驀然間荀灌娘由屏風后轉出,朗聲說道:“女兒願往襄陽投書請援!”荀崧大驚,加以拒絕:“滿庭文武都不敢擔此重任,你一個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賊兵的追殺!”不料荀灌娘卻答道:“女兒雖然幼小,但卻習得一身武藝,乘敵不備,出其不意,必可突圍而出。與具坐以待斃,何不冒險一行。倘能如願,不僅可以保全城池,買際上也拯救了黎民百性的生命財產,如果不幸為賊兵所阻,頂多也不過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裡求生,冒險一行呢!”
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後抵達襄陽,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聽到荀灌娘的慷慨陳詞,對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軍萬馬包圍的精神和膽識,不禁大為感動。當即發兵,而且還修書一封墾夜飛馳荊州太守周仿,請他協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