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學

巴黎大學

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坐落在法國首都巴黎,前身是建於1257年的索邦神學院(Collège de Sorbonne),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就有了天主教修士建立的大學。1793年受拿破崙教育改革影響而撤銷,1896年重建。

在1968年法國學生發生學潮之後,巴黎大學被拆分成13座獨立的大學。

基本介紹

辦學歷史,各校資料,第一大學,第二大學,第三大學,第四大學,第五大學,第六大學,第七大學,第八大學,第九大學,第十大學,第十一大學,第十二大學,第十三大學,學校特色,漢學研究,校園生活,高校合作,著名成員,諾貝爾獎得主,喬治·薩頓獎得主,哲學家,科學家,其他著名校友,

辦學歷史

巴黎大學的前身是索邦神學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學”一詞。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就有了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就是1167年從巴黎大學回到英國的師生建立的。在13世紀時,巴黎大學的學生已經上萬,許多來自歐洲的鄰國。在很長時間裡,巴黎大學同教皇和國王都有特殊關係。17世紀,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學的校長,使巴黎大學有了飛速的發展,奠定了他的國際威望。 受拿破崙教育改革影響,巴黎大學於1793年被撤銷,直至1896年才獲得重建。
巴黎大學實際上是13所大學的統稱。1968年巴黎大學發生學潮,學生抗議課程落伍及填鴨式的教育,要求更多的學術自由和校園民主,法國政府便對巴黎大學作一連串的改組和調整,組成13所獨立大學,即巴黎第一至第十三大學。1971年1月1日,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學同時宣告成立,新生的13所大學各自獨立沒有隸屬關係,編號只代表順序,與質量以及名望無關。
這13所大學在學科設定上都具有多科性的特點,不過,各校根據各自的條件有所側重。巴黎第1、2、3、4、8、9、10等6校以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為主,兼設其他學科。巴黎第5、6、7、11、12、13等6校兼有文、理、醫、、經濟等學科,其中巴黎第11、第12和第13大學還設有工科。
巴黎大學巴黎大學

各校資料

第一大學

(先賢祠-索邦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普通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勞工及人力資源、公共管理及公法、商法、國際研究及歐洲研究、地理、歷史、哲學、勞工及社會保障法、政治科學、造型藝術及藝術科學、藝術及建築學。
研究所有:索邦現代哲學中心、科學與技術哲學與歷史研究所、索邦管理學院、索邦法學院、人口統計研究所、經濟及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

第二大學

(先賢祠-阿薩斯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普通私法、商法、訴訟法、公法以及公共管理學、刑法與犯罪學、國際法學、政治學、經濟史及社會學、司法研究、經濟學、法國新聞研究所、國際問題高級研究院、比較法研究所、國際法研究中心、法律哲學中心、商法研究所、犯罪學研究所。

第三大學

(新索邦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戲劇研究、普通文學與比較文學、語言文學及英語國家文化、國立東方語言及文學院、德語、語言學及演講、拉丁美洲語言及文化、法語師範教育、東方及北非語言和文化、高等口譯和筆譯學校、法國語言文學、義大利語及羅馬尼亞語、伊比利亞語言、電影攝影系、司法、經濟及政治科學系、表演藝術及傳播學系、體育運動系
該大學的重點是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在此領域內的威望非常高。

第四大學

(巴黎索邦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法國文學、法國語言、拉丁語言文學、希臘語、哲學、歷史、藝術史、地理、英語、德語、伊比利亞語研究、義大利語及羅馬尼亞語、斯拉夫語言研究、人文科學研究所、套用文學及科學研究中心。
該大學還設有宗教研究、伊斯蘭研究、法國文化、人文科學的信息套用、古典文化、現代語言和中世紀研究等。總體上以文學語言及人文學科見長,留學生較多。

第五大學

(勒內·笛卡爾大學)
教學科研單位有:心理學研究所、社會科學、心理學、教育科學、數學、形式邏輯及信息學、語言學、大學技術學院、醫學一部、醫學二部、醫學三部、法醫學、醫學法及醫學倫理學、生物醫學、醫學及生物研究、牙科學、製藥及生物科學、藥品功效及毒品、人類生物學及實驗生物學、體育運動、法律。
該大學以醫學為主。附屬奈克醫學院的腎病研究中心是當今世界上腎病研究專業機構中最著名的,接受過中國留學研究人員。設有免疫、生理、生化、病理、組織形態等基礎研究室。以研究一般腎病、腎病高血壓、人工腎套用及腎臟移植為主要任務。研究中心人才力量強,課題系統。每年內部出版科研活動彙編,還主編國際性雜誌《腎病研究進展》。所長當·昂布熱教授是國際腎病權威之一。免疫研究室主任巴什是法國醫學科學院通訊院士主要從事細胞免疫研究,發表過幾百篇論文和四大部專著,是全球胸腺激素研究權威。

第六大學

(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純數學及套用數學研究所、數學分析、機率及其套用、理論力學及套用力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及其套用、套用物理學、光學、原子、分子及晶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理論物理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植物學研究所、遺傳學、動物生理學、動物學、地球科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巴黎統計學研究所、國立巴黎高等化學學校、醫學一部、醫學二部、醫學三部、口腔學研究所、現代語言系、地理系、體育系。

第七大學

(德尼·狄德羅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人類學、人種學及宗教研究、生物化學、生物學及遺傳學、化學、環境科學、牙外科、醫學一部、醫學二部、地理及社會科學、血液學、計算機學、英語研究所、東亞語言文學、現代語言、數學、物理學、語言學研究、人文科學、地球科學、社會學、聲像藝術、版本學及文獻學、教學法。
巴黎七大的法國血栓形成與止血研究中心得到法國醫學科學院和法國科學院等單位的贊助,規模較大。在血小板和皮下組織研究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接受過眾多的國外進修人員。

第八大學

(樊尚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斯拉夫語言、東方及亞洲研究、拉丁語言、英美語言文學及文化、德語、歷史及社會學、地理、心理學、普通文學、語言學及信息學、社會科學、哲學及精神分析學、教育科學、法學、管理學及政治學、藝術、政治經濟學和法國地緣政治研究所等。
該校曾與我國有師資交換聯繫。

第九大學

(巴黎多菲內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組織科學、商業研究及套用經濟學、商業研究、套用經濟學、套用數學、商業計算機學、組織科學。
該校設有計算機中學和決策數學研究中心。對於信息管理科學、計算機系統、微處理機、遠程信息處理、資料庫管理系統、數理經濟學、對策論和非線性分析等方面人才的培養有豐富的經驗。

第十大學

(巴黎南泰爾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經濟科學、法學、歷史、地理、心理學及教育科學、社會學、哲學、文學、英語、德語、拉丁系語言及斯拉夫語言、行政管理學、理工學院、體育運動。

第十一大學

(巴黎南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科學及醫學(第一階段)、精密科學及自然科學(第二階段)、科學研究(第三階段)、核物理研究所、直線性加速器、大學技術學院(奧賽)、大學技術學院(卡康)、製藥學及生物學、大學技術學院(索城)、化學療法、衛生及環境保護、大學醫院、法律及經濟學。
該校同國家科研中心雙重領導的固體物理實驗室與為我簽有科技交流協定。實驗室以基礎研究為主,涉及到相變、非晶態、磁性和超導性、物理化學、電化學、表面、工程科學和理論等方面。

第十二大學

(巴黎東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城鎮規劃學院、醫學、法律及政治學、經濟科學、文學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公共管理及社會管理、技術學院。
學校共有52個研究組,科研領域涉及數學、生物力學與能源學、工業計算機與自動裝置、環境、化學、生物技術、理學、法律、經濟與管理、歐洲研究、文學、語言與人文科學。
主要學科專業包括法律、管理、行政管理、經濟、管理計算機、理學與技術、城市規劃、運輸與物流、國際貿易、文學與人文科學、醫學與健康工程、體育運動、教育學與社會科學、外國語法語。
科研以學科組織。教學學科以博士生院為單位,分別有科學與工程博士生院(包括材料、模組化、環境科學)、法律-歐洲-社會博士生院、經濟管理與空間科學博士生院、文學-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院、科學-生命科學和衛生博士生院。主要的研究領域有化學與環境、生命科學與衛生、思想-歷史與文明、空間、經濟與企業、經濟法、模組化與工程科學等。研究單位有部級研究所1個,十二大與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合作研究所5個,與CNRS的聯合研究所9個,博士生培養點29個,多學科培養項目8個。

第十三大學

(巴黎北大學)
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科學技術中心、法律及政治學、文學及人文科學、大學技術學院(聖旦尼)、大學技術學院(維爾塔納茲)、醫學及人類生物學實驗中心、經濟科學及工商管理學、表現藝術及傳播學。
該校包括有理工學院、文學院、醫學院及法學院。理工學院以金屬物理、高分子材料合成和通訊工程為特長。

學校特色

學科領域: 文化與傳播交流產業與政策;文學、語言、人類、生物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學;法學、政治與社會科學;科學與技術學;醫療健康、科學、社會;社會職業、企業與行政管理、電信網路與服務;業工程與維護、機械工程與生產信息自動化、衛生、安全與環境、物理測量、材料科學與工程、商務技術;法律職業、電信及網路工程、電力工程與工業計算機、計算機信息。 科學研究是綜合大學的基本使命之一。巴黎第十三大學共有1700名第三階段學生和800多名教師-研究員和研究員,是巴黎北部地區的一個主要科學研究中心;科研範圍涵蓋幾乎全部學科領域,並把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相結合,以發展著名實驗室。學校在三個校園共有37個實驗室。
巴黎大學巴黎大學

漢學研究

在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來華時,西方世界就已經接觸了儒家經典。但真正當代學術意義上的漢學研究卻萌發於西歐,較為科學地研究漢學的人應首推巴黎大學的阿貝爾·雷馬薩。所以,20世紀前半期,巴黎被譽為“無可爭議的西方漢學之都”。
巴黎大學巴黎大學
1814年,阿貝爾·雷馬薩在巴黎大學開設了中國語言學課程。自此,中國語言學在歐洲進入了大學這個神聖的殿堂,被列為專門的學習課程。可見,巴黎大學與中國的交流和交往源遠流長。著名學者傅斯年曾經指出:“說到中國學在中國以外之情形,當然要以巴黎學派為正統。”“而近八十年中,以最大的三個人物的貢獻,建設出來中國學上之巴黎學派。”這三個人物是茹里安、沙畹伯希和。而巴黎大學中西比較文學講座的主持人、學貫中西的作家與社會學教授艾田蒲則是法國從事中西文化交流與比較研究的一代宗師,對中國文化了解頗深。他曾與馬爾羅等人發起成立“中國之友協會”,又於20世紀70年代主持編譯“認識東方”叢書,主要譯介亞洲地區各國的文學作品。

校園生活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教育家們十分強調學校環境的建設。他們認為優美的校園,是建設教育環境,培養良好校風,造就一代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巴黎大學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者,那些古老的建築、挺拔的大樹、平整的草坪、知名學者的名言碑刻,多學科自由的學術氣氛,激烈的競爭氛圍以及反映學校歷史和辦學特色的壁畫、雕刻等比比皆是,置身其中,不由令人心曠神怡。 巴黎大學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巴黎拉丁區。區內書店林立,僅巴黎大學西門一側100多米長的街道上,大小書店就不下10家之多。咖啡館和旅館也成為巴黎大學附近的主要建築,長期以來,學界人士和青年學生不滿足於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而是熱衷於課堂外的自由討論,咖啡館便為他們提供了適宜的場所。至於旅館多,那是因為從法國和世界各地到這裡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各種檔次的旅館和學生公寓便應運而生,生意興隆。
巴黎各大學大部分都沒有宿舍和食堂,學生們自己在外面找房子住,吃飯也在外面,好在憑著學生證,可以在巴黎的幾十家學生餐廳吃上經濟實惠的午餐。索邦附近的盧森堡公園,也是學生們愛去的地方。從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公園中的鐵椅子上總是有大學生坐著。傅雷先生當年留學法國時,就對盧森堡公園情有獨鐘。自由、獨立、不受羈絆,一向是法國人最標榜的,這種精神也反映在學風上。巴黎大學沒有新生訓練、畢業典禮,沒有上、下課鈴,沒有訓導制度,甚至也沒有所謂向心力、認同感。過了上課時間10分鐘還不見老師,學生們就自動退席。而老師講得興起,超過時間,學生也可以鼓譟。遲到、早退、旁聽……一切悉聽尊便。
巴黎大學巴黎大學

高校合作

近百年來,巴黎大學一直與中國高校保持著友好的合作關係,在學術交流、派遣留學生等方面交往與合作日益廣泛,它為中國培養了大量著名人士,例如,嚴濟慈許德珩錢三強陳寅恪施士元、楊秀峰、王力王毓瑚汪德昭等等。其中的施士元於1929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巴黎大學留學,是居里夫人為中國培養的唯一博士。如今,巴黎各大學注重在各個方面加強與中國的交往與交流。1999年1月10日,中國書法大展在巴黎索邦大學(巴黎第四大學)小教堂舉行。法國總統席哈克在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巴黎大學總訓導長暨大學區區長布朗歇、巴黎索邦大學校長莫利尼耶等陪同下前往觀展。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和席哈克總統都為展覽題了詞。

著名成員

諾貝爾獎得主

瑪麗·居里,物理學者,190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皮埃爾·居里,物理學者,190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物理學者,190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讓·佩蘭,物理學者,1926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路易-維克多-皮埃爾-雷蒙·第七代德布羅意公爵,物理學者,192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物理學者,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伊倫·約里奧-居里,物理學者,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喬治·薩頓獎得主

喬治·岡圭朗(Georges Canguilhem,1904—1995),法國哲學家、生物史學家、科學史家。代表作《常態與病態》。1983年榮獲科學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喬治·薩頓獎章。

哲學家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
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07—1968),法國哲學家,曾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校長,法蘭西學院教授。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1925—1995),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
讓·卡瓦耶斯(Jean Cavailles,1903—1944),法國哲學家、數學家。代表作《論邏輯和科學理論》。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法國哲學家科學家詩人,代表作《夢想的詩學》等。
吉爾伯特·西蒙棟(Gilbert Simondon,1924—1989),法國哲學家。著有《技術對象的存在形式》等。

科學家

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1872—1946),法國物理學家。
儒爾斯·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物理、數學家。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化學家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國作家、學者、精神分析學家,也被認為是結構主義者。

其他著名校友

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大師。著有《種族的歷史》《憂鬱的熱帶》等。
王世傑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國立武漢大學第一任正式校長,曾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
金聖華,法國巴黎大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董,香港翻譯學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