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造園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代園林的創新和發展上,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嶺南山水秀麗,層巒疊翠,又瀕臨滄海,環境風物別具特色。嶺南人追求自然化、藝術化園居生活,這孕育了嶺南園林的獨特風格:求實兼蓄,精巧秀麗。

在建築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樸實。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湧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現存的清代嶺南四大園林分別是清暉園餘蔭山房梁園可園,其他著名園林還有碧江金樓寶墨園、順德和園粵暉園等。

基本介紹

發展歷程,分類,歸屬類型,布局類型,地域類型,園林特點,庭院布局,空間表現與建築體形,園林選址,園林要素,山,水,石,建築,字畫,植物,影響力,代表性園林,清暉園,梁園,餘蔭山房,可園,

發展歷程

嶺南是中國南方五嶺之南的概稱,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廣東全部、廣西東部及南部,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邊緣,處於低緯。北有五嶺為屏障,南瀕南海,多山少地,河網縱橫,受著強烈陽光的照射和海陸季風的影響,具有優良的氣候條件。北回歸線橫貫境內,由於受惠於季風的調節,這裡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鬱鬱蔥蔥,呈現出一派典型的亞熱帶和熱帶自然景觀,被譽為南國風光而馳名中外。由自然景觀所形成的自然園林和適合於嶺南人生活習慣的私家園林,也不同北方園林的壯麗,江南園林的纖秀,而具有輕盈、通透、裝修精美華麗的特色。據歷史記載,嶺南園林始建於南越帝趙陀(?——前137年),效仿秦皇宮室園囿,在越都番禺(今廣州)大舉興宮築苑。現存的九曜園,其前身就是仙湖遺蹟,把嶺南的皇家宮苑推上了頂峰,爾後隨著割據政權的衰亡,嶺南皇家園林也就銷聲匿跡。
但隨著嶺南社會經濟的逐步上升、文化藝術的發展和海內外日益頻繁的交流,嶺南園林逐漸呈現越來越濃厚的地方民間色彩。清代嶺南園林的代表海山仙館、伍家花園、廣州將軍府花園、長壽寺花園。嶺南園林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現於南越國皇家園林對中原園林文化的全盤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園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與江南和北方兩地迥然之別,另外,陳濟堂公館和張維立的立園那樣的西歐式園林建築、龍巖中山公園的俄羅斯園林建築、草暖公園和雲台公園的西洋規劃布局,以及古典園林中大量的滿洲窗都是開放和兼容的表現。

分類

歸屬類型

嶺南園林有皇家、私家、公共園林等。皇家園林有南越王的四台、閩越王的桑溪、南漢的西御苑、閩王的西湖水晶宮等。南漢藥洲的九曜石仍存於廣州的九曜園中。造園時,劉龑命人從各地搜羅來大批奇石點綴,積石如林,美不勝收。古人記載中,這些石頭被認為是從江蘇太湖周邊運回來的太湖靈壁石。但經近代專家考證,認為五代時期太湖屬吳越和南唐兩國,遠離南漢轄境,實在沒有可能,應該是從省內封州(今封開)沿北江水路運來。
而私園有廣東四大名園、廣西的雁園、福建的菽莊花園、台灣的四大名園等。嶺南園林中保存最好的是番禺的餘蔭山房,建築上的灰塑門楣、英石堆山、規則池岸、木雕洞罩、廊橋組合都是嶺南園林的典範。公共園林有惠州西湖、肇慶七星岩、福建清源山、台灣龍湖岩等。

布局類型

嶺南園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綜合式等。庭院式是嶺南園林的特色,其小巧堪與日本古典園林相媲美,幾乎所有的私宅、酒家、茶樓、賓館皆建築庭院園林,如東莞可園、廣州白天鵝賓館、海口華僑賓館等。

地域類型

嶺南園林有廣東園林、廣西園林、福建園林、台灣園林、海南園林等。廣東園林是嶺南園林的主流,它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築的緩頂寬檐和碉樓冷巷、裝飾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藍綠黃對比色、橋的廊橋、植物四季繁花為特徵。廣西園林以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的積澱為特徵,表現於石林、石峰、石崖、石潭、壁刻之中。海南園林以自然山水中的海景、島景、礁景、灘景為山水特徵,草頂、魚飾、樸素為建築特徵,椰林、檳榔、三角梅等為植物特徵。各個園林中堆山都用珊瑚石,大東海以它砌坡,海洋公園以它砌門,五公祠以它堆山。福建園林以礁石、塑鼓石為山水特徵,以起翹正脊、海波脊尾為建築特徵,正脊龍雕、魚草山花和石刻石雕為裝飾特徵。台灣園林以灰塑石山、咕咾石山和模仿福建名山為山水特徵,以閩南建築為建築特徵,以平頂拱橋為橋特徵,以灰塑或磚雕瓜果器具漏窗為裝飾特徵

園林特點

庭院布局

嶺南庭院布局大致有下面四種:1)建築繞庭;2)前庭後院;3)書齋側庭;4)前宅後庭。
建築繞庭布局
建築繞庭即建築物沿園的四周布置,並以建築物及廊、牆形成一個圍合空間的布局方法。它的特點是在極為有限的面積內布置較多的建築,且不致造成侷促、擁擠的局面。如東莞的可園。
前庭後園布局
前庭後院或前庭後宅是嶺南另一種常見的庭園布局方式,庭園中的住宅,大都設在後院小區,自成一體。宅居和庭園相對獨立,各自成區,但沒有實牆相隔,而是又分又連。庭園區與住宅區的間隔,或用洞門花牆,或用廊亭小院,或用花木池水。庭園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布局較為疏朗開闊。住宅採用合院形式,布局密集,但比較靈活和自由。實例有順德清暉園。
書齋側庭布局
書齋是嶺南一種獨特的建築類型,它通常與住宅、庭園結合在一起。大多數書齋設在住宅旁,書齋與宅院一牆之隔,用門洞相連線。書齋庭園的形狀、大小、尺寸靈活多變,庭園空間通透迂迴,多採用敞庭、拜庭、連廊、通花牆等開敞的建築或小品。書齋庭園中布置水景假山,種花植木,自然風趣比較濃厚。這種書齋側庭在粵東宅園出現較多。
前宅後庭布局
前宅後庭或前宅旁庭的布局方式前面為多進傳統天井院落式的宅居,後面或宅旁才是庭園。以宅為主的民居多用中軸對稱的方法,並且大型宅居可以有多條軸線,穿過嚴謹對稱的重重院落,在一些民居的後部或一側,常常會意想不到地出現一個自由布局的小型庭園。

空間表現與建築體形

空間是庭園藝術的主要表現內容之一,它通過劃分、組合、聯繫、銜接和過渡等手法來取得藝術效果。嶺南庭園是一種以建築圍合的庭園空間,在嶺南庭園或庭院中,圍合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四合院形式的庭院,多出現在嶺南一些較為正規的建築組群里,如府衙官邸、寺院道觀、祠堂書院等。除了四合院的基本形式外,還有其它一些組合方式。如用牆垣與建築物結合圍成庭院,東莞可園的壺中園小院,就是三面建築物一面圍牆圍合而成的小庭院。嶺南庭園在布局上多具有地方的特點。如番禺餘蔭山房採用幾何圖案形的平面布局,將兩個水庭並排組成,一個為“回”字形,另一個則為方形;東莞可園則運用“連房廣廈”的布置,建築成組成群地圍合著一個大庭園,園內的空間穿插組合有點象小街坊,這與以往採用單棟分布、聯以迴廊曲院的布局手法迥然不同。
嶺南園林的建築體形一般較為輕快,通透開敞,構造簡易,體量也較小,建築的外形輪廓‘柔和穩定,大方樸實。嶺南園林的廳堂一般為三開間,明間與次間中常有格扇或門罩分隔,劃分成會客交友和看書休息等不同作用的空間,如餘蔭山房深柳堂、可園可堂等。但嶺南庭園中的許多建築單體平面,並非一定是三開間的矩形平面,如可園的雙清室為亞字形,餘蔭山房的玲瓏水榭平面就成八角形。
如果說北方皇家園林是一望無際的山山水水,感覺是沒有特定的環境空間限定,而江南園林是築有自己的天地,以隱的思想為主導,那么嶺南庭院則反映了園主人既想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又想向外擴展,了解外部世界的思想情感。嶺南庭園的空間特徵是內收型和擴散型的結合。嶺南宅園的園內空間也是屬於圍合封閉的內收型,但在景觀組織上,特別是在視線組織上,將園內外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空間的擴散感。嶺南宅園面積較小,園林空間組織較為簡單,不能象江南園林那樣運用穿插、曲折、滲透等各種手段來豐富庭園空間,但嶺南園林通過藉助園外景色,把園外景色組織到園內來,從而形成了園內空間的豐富層次。這種藉助於外部景色的手法主要有兩種形式:
臨界面交融法
嶺南園林選址大多在自然景色優美的地方,因此,造園時在宅園與外界交界處,利用環境景觀最好的面向採取開敞的方式進行布局。嶺南園林常用的手法就是借用水面,水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平坦開闊,視野寬廣。而且還將廳堂作為界面,在園內可觀賞園外風光,而園外觀看園林建築,因造型之優美更顯出園林的魅力。
景觀視點抬高法
利用樓閣或假山抬高視線,當登上樓閣或假山時,不僅園內空間景色一覽無餘,而且能望到園外的溪流、池湖、田野,還有遠處的巒群山峰,庭園高處視野開闊,高瞻遠矚,有海闊天空之感,園林構成十分豐富,取得了“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效果。

園林選址

嶺南園林的營建,最重視的是選址,而選址也最能表現出建園者的審美取向和生活意趣。蘇州園林的選址原則是:辟園於小巷深處,園林混雜於民居中間,也就是在鬧市中求僻靜去處,通過藝術構思和人工手段去營造出一片城市山林之境。而嶺南的建園原則是儘可能離開鬧市,把園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環境中,甚至降宅園融入大自然,成為其中一部分。建園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實,不太重視人工製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羨慕江南園林那種在咫尺中營造山林的巧構。保留至今的粵中四大名園,清暉園、梁園建在小鎮邊緣,可園、餘蔭山房則建在鄉村,以求得良好的環境條件。

園林要素

——嶺南園林非屬山性,園山有幾種: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懸崖,如清暉園的九獅山和鳳來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島,如萬石植物園的萬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園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島,如佛山樑園中的龜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嶺南園林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現代公園也是如此,多因水為水,因山為山,如桂林園林中的真山水,幾乎不改造。

——嶺南園林屬水性,理水成多種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鵝賓館中的故鄉水和水潭以及廣州山莊賓館的三疊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慶星湖,廣州流花湖、東山湖和荔灣湖等;三是潭,與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沒有瀑布,水面較闊,如柳州龍潭公園的龍潭和雷潭、台灣日月潭;四是流觴之曲水,如廣州雕塑公園中的雲溪;五是井泉,如廣州的廉泉和貪泉,柳州魚峰公園三姐樓院中的井欄等;六是一船水池。

——石材和理石與江南及北方園林不同,石材有廣西湖石、廣東黃臘石和英石、閩南花崗石、海南珊瑚石、台灣咕咾石等。嶺南理石不向上堆疊,而向水平展開,分為置石法、堆石法、掛壁法、塑石法。置石法為黃臘石、湖石和花崗石,分平置、拋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於土上,如隨意拋置而成,故云拋置,如金茶花公園;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稱為平置,如湖裡公園;石根超過一半沒入土中稱為埋石,如南山寺。堆石法多為用於湖石或珊瑚石,如汕頭中山公園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灣吳園咕咾石山。疊石法主要用於英石的壁山做法,稱掛壁法,最富嶺南風韻,如廣州賓館三疊泉,可用於室外室內,前者如廣州流花湖公園茶室的壁山,後者如白天鵝賓館石室中的壁山。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節省石材,現代公園裡兒童遊樂區的古洞探險幾乎都用塑石,最好當屬閩南塑鼓石,如廈門南湖公園

建築

從類型上看,有碉樓、船廳、廊橋等,碉樓源於碉堡,如可園邀山閣、清暉園留芬閣和立園毓培樓;舫除了江南園林似的石舫外,還有嶺南的舫,如寶墨園的紫洞艇,更有與眾不同的船廳,把客廳與樓結合,略帶船意,多為千金小姐用,故俗稱小姐樓,如清暉園和餘蔭山房是也。橋在古典園林中多與廊結合成為廊頂石拱橋,如餘蔭山房為典型。
就組合方式看,用“高牆冷巷”把建築院落進行多進多庭院組合,或用“連房博廈”把建築與庭院連為一體;就單體形態看,多高柱礎,寬檐廊,厚實牆,青瓦頂,壓瓦磚,翹正脊,花玻窗,磚雕窗,灰塑門;就裝飾來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磚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園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園,在門頭、門聯、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欄桿、屋脊等處,其中以灰塑和磚雕最具嶺南味,如清暉園中的“蘇武牧羊”灰塑和板橋花園中的瓜果磚雕漏窗。

字畫

清暉園的文物有李兆洛李文田何紹基等大家的書法。可園收藏有可園創建人張敬修以及嶺南畫派代表人物居巢居廉的藝術作品。餘蔭山房深柳堂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張船山翁方綱等人的詩句和乾隆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寶墨園藝林苑內的霍宗傑趙少昂楊善深三館薈萃了大量古今名家書畫,雅集館內收藏了190幅反映200多年前廣州民間生活的通草畫。還有如惠州小桃園後門聯“不深不淺湖水,半磚半閣人家”;餘蔭山房門聯“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荔灣湖公園海山仙館有聯“荷花世界,荔子光陰”;可園邀山閣聯“大江前橫,明月直入”、可園雛月池館聯“大可浮家泛宅,豈肯隨波逐流”、正門聯“十萬買鄰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人境廬息亭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惠州西湖六如亭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夠不淨,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等。

植物

用“四季繁花,雨帶風光”八字概括,特徵樹有棕櫚類的大王椰、假檳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來香紫藤、簕杜鵑、綠蘿;有耐陰的蘭花、蕉類、芋類、蕨類、葵類;另有榕樹、荔枝等。

影響力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湧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
這段時間,是‘中國式’庭園風格在歐洲傳播的極盛時期。外商們經常到行商庭院聚首,中外畫家對園林精心描繪,並向全世界發行風景“外銷畫”,讓廣東園林漂洋出海,聲名遠播。18世紀,僅巴黎就有20多處中國式風景園林,凡爾賽宮的各種家具和工藝品也多半來自中國。德國薩克森公國的統治者就曾在德勒斯登附近的易北河畔蓋了一座皮爾尼茨宮,其中的“水宮”就是按中國建築的風格建造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也在其波茨坦的“無憂宮”旁蓋了一座“中國茶亭”,成為這個皇家園林里醒目的一景。
1742~1744年間,英國建築家錢伯斯曾兩次來到廣州考察庭園建築。錢伯斯將中國建築設計風格帶到了歐洲,極大地影響了18世紀西方建築“中國風格”的發展。錢伯斯在其經典著作《東方園藝》中言:對於中國園林藝術,歐洲人“只能像對太陽那樣儘量吸收它的光輝而已”。他本人就在其自行設計、位於倫敦郊區的“丘園”里,建了一座高高的中國塔。這種審美趣味顯然形成了一種社會建築風尚,像英國作家艾迪生、詩人蒲柏等都建造了中國式花園。據記載,當年十三行同文館畢業生張德彝出訪瑞典,在瑞典太后宮中的中國式房屋中“恍如歸帆故里”,四壁懸草書楹貼,器皿陳設皆運自廣東……歐洲模仿中國情調的時尚持續了近百年,這一時期正是十三行時期。

代表性園林

清暉園

順德清暉園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體風格以雅致古樸著稱。此園始建於嘉慶五年(1800),面積為二萬二千多平方。清暉園內水木清華,景致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饋互動融合。糾集了我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築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 主要景點船廳、碧溪草堂、澄漪紅蕖書屋、澄漪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紅蕖書屋、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饋等。造型構築別具匠心,各具情態,靈巧雅致,門窗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樹木繁茂,品種豐富,多姿多彩,與古色古香的樓饋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

梁園

梁園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陸續建成,歷時四十餘年。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於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築式式俱備、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迴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定組合之巧妙脫俗獨樹一幟,是聞名遐爾的粵中四大名園之一。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於湮沒。鑒於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於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使名園重光成為現實。

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又名餘蔭園,位於番禺南村鎮,清代同治六年(1867)興建,距今130多年。全園建築面積只有近二千平方米,為四大名園中最小巧玲瓏的,並因它小巧玲瓏的建築風格而著稱,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庭園,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或“縮龍成寸”的手法,將亭、台、樓、饋、堂、館、軒、榭、橋、廊堤、石山、碧水盡納於三畝之地,使得小小園林顯出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其後門的對聯“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可園

東莞可園始建於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位於東莞市城區博廈,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特點是面積小,設計精巧。在3.3畝的土地上,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圃、書齋,藝術地揉合在一起,山水橋榭,亭樓饋,廳堂軒院,一併俱全。它布局高低錯落,處處相通,曲折迴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占水栽花,幽而有芳,加上工精密細緻。極富嶺南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 可園創建人張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他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在可園時,常邀張維屏、簡士良、徐三庚等在園內聯吟、頌賦、傳藝。居廉、居巢在可園作畫十年,其學生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創立了嶺南畫派,使可園成為嶺南派的策源地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