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畫

通草畫

通草畫,全稱叫通草紙水彩畫,就是畫在通草紙上的水彩畫。通草紙是古代廣州畫人作畫時常用的紙。這種紙其實並不是通常意義上通過紙漿法製造的紙,而是從一種學名為通脫木,俗稱為通草的灌木莖髓切割而成。由於切割的樹莖大小有限,因此每張紙都只有兩三隻巴掌那么大。通草紙雖小,卻非常適合水彩畫運色著墨的需要,當水彩運用到質感豐富的通草紙上時,經過光的折射,能夠呈現斑斕繽紛的效果,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繡,因此很受畫師喜愛。

18、19世紀,通草畫作為廣州的一種外銷畫,主要用於出口,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為主,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艷,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由於採用西方繪畫原理,又反映中國本土風情,所以深受當時西方人的喜愛。目前通草紙水彩畫主要收藏在西方的博物館中。近年來,通草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對研究中國早期的西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草畫
  • 外文名:Ricepaperplant pith painting
通草畫歷史,通草紙製作,通草畫製作,現狀和發展,

通草畫歷史

乾隆二十二年,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通商口岸,這裡成為中外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據廣州藝術博物院的副院長陳瀅介紹,18、19世紀,先後有不少西方畫家來到廣州作畫,令當時的職業畫師受到影響。這些掌握了西方繪畫技法又熟悉本地風土人情的廣州畫師,專畫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畫銷往海外。那些漂洋而來的商人、旅行者、傳教士在廣州口岸進入中國後,全都要在廣州選購畫作。西方人覺得它們稀奇有趣,聊作旅遊手信,用以展示異域風情。更有商人成批選購運回國出售,成為一條財源。因此,它們就有了一個固定的名字:外銷畫。
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在廣州珠江北岸專營中西貿易的十三行範圍內,出現了一間又一間專售外銷畫的商鋪。1835年的一份資料表明,在廣州十三行附近有約三十家商店賣通草紙水彩畫,有二三千人受僱製作這些畫。通草畫,成為當時中國的明信片,記錄中國當時的社會民情,自然資源,成為外國人了解東方帝國的方式之一。通草畫興起於1820年左右,到1880年達到巔峰,之後隨著照相技術的普及,很快走向衰落,以致絕跡。2000年,英國友人伊凡·威廉斯捐獻了一批畫給廣州博物館,之後廣州博物館對通草畫進行了大量的蒐集和研究,慢慢解開了一百多年前這種盛極一時的外銷繪畫類型。

通草紙製作

通草紙英語稱為rice paper,顯然並不是大米製作的。查閱馬禮遜《華英字典》才知是由通草製作,通草紙製作,一般是把2年生的通脫木的髓脫出,然後用刀具切成薄厚一致的通草片,現今貴州貴定縣還有大量人掌握通草片的製作技藝,當地人製作的通草片主要用來製成 通草花,出口日韓。

通草畫製作

現在基本復原了通草片的製作,通草畫的顏料,根據目前的文獻是19世紀法國產的,具體成分和製作還待研究,鼎盛時期,廣州經營的畫鋪數十家,製作通草畫的畫家達3000人,大多數的通草畫採用是流水製作,這樣保證製作的質量和產量。只有少數可能是定製的,這類作品數量和種類有限,價值更高。
繪製通草畫繪製通草畫

現狀和發展

通草畫雖然由廣州製作,傳世作品幾乎都在國外,目前通草紙水彩畫主要收藏在西方的博物館中。據伊凡·威廉斯著文介紹,在英國,通草紙畫藏量可觀的機構至少有十二個,大英圖書館、荷蘭萊頓民俗博物館、牛津大學博德利恩圖書館、塞西爾畫廊、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美國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馬德里民俗博物館等是特定歷史的產物,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種奇特的繪畫。百年前傳統的工藝也會復興,再次走向世界。
通草畫 植物標本通草畫 植物標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