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

山西太谷

太谷,山西省晉中市轄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

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中國北方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中國的華爾街”之美譽。同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孔祥熙宅院(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其代表。

中華第一哲人——箕子封國,孟子母親仉氏故里,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財閥孔祥熙的出生地。

久負盛名的宮廷聖藥“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太谷餅和壺瓶棗享譽全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谷縣
  • 外文名稱:Taigu County
  • 別名:旱碼頭,小北京,晉商故里,中國的華爾街,山西“農谷”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中市
  • 下轄地區:3鎮6鄉
  • 政府駐地明星鎮箕城街
  • 電話區號:0354
  • 郵政區碼:030800
  • 地理位置:東經112°28‘一113°1’,北緯37°12~37°32′
  • 面積:1033.6平方公里
  • 人口:30.4萬人(2013年)
  • 方言晉語-并州片-太谷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淨信寺、光化寺、真聖寺、三多堂、孔祥熙宅院、安禪寺、無邊寺等
  • 機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
  • 火車站太谷站太谷西站太谷東站(在建) 
  • 車牌代碼:晉K
  • 行政代碼:140726
建制沿革,總體概況,鄉鎮簡介,地理概況,地理位置,縣界變遷,地理環境,山地,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經濟概況,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商業經營,水利開發,風景名勝,曹家大院,孔祥熙宅院,無邊寺和白塔,太谷鼓樓,鳳凰山,安禪寺,真聖寺,龍泉宮,龜齡山莊,三台民俗村,萬畝生態園,中醫藥博物館,人口民族,農特產品,太谷餅,龜齡集,壺瓶棗,

建制沿革

行政隸屬
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稱繁穰縣。
晉,復稱陽邑,隸太原國。
北魏,隸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廢縣。景明二年(501年)復置,隸太原郡。
北齊,隸并州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并州,縣城由陽邑西遷10公里到白塔村(即明星鎮)。
隋大業三年(607),罷并州為太原郡,太谷隸太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并州,太谷隸并州。唐武德三年(620),於太谷置太州,轄太、祁二縣,六年(623)州廢。復隸并州。開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為太原府,縣隸府。
五代時屬後唐,後晉,後漢,北漢。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屬宋。至和元年(1054),以并州為太原府,縣仍隸府。
金興定四(1220)隸晉州
元廢晉州,置太原路,縣隸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寧路,縣屬冀寧路。
明、清兩代均隸太原府。
民國初年,縣隸冀寧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11月7日太谷淪陷。年底,太谷抗日縣政府在東山建立,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9月,閻錫山派員接管抗日政權,隸山西省第八行政區。是年底,閻縣政權倒台,共產黨領導重建抗日縣政府,直至抗戰勝利。鐵路以西之太谷所屬村莊抗戰開始劃入榆太路西抗日辦事處,稱太八區。
民國三十年(1941)後,隸路西抗日縣政府,稱太三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路西縣解散,太三區所屬村莊重歸太谷。同年(1948)7月13日,太谷解放。8月15日起,隸晉中行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9月1日後,隸榆次專署。
1978年1月,隸晉中地區行政公署。
1999年9月晉中地區撤銷,成立晉中市(地級市),太谷隸晉中市

總體概況

縣轄3鎮6鄉198個行政村。
明星鎮轄九個行政村,兩個農村社區(2004年南關村改為兩個社區),九個城市社區,是太谷縣第一大鎮。縣政府駐此鎮。
范村鎮轄39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耕地4.08萬畝,人口1.6萬人,兩分平地八分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農業鎮。
山西太谷
胡村鎮轄17個行政村,總面積7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萬人,暫住人口及流動人口達20000餘人。
任村鄉轄15個行政村,總戶數4433戶,總人口15819人,總耕地面積2960公頃。
侯城鄉轄40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境內居住人口51000人,其中農業人口36000人。
小白鄉轄20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人口有16915人。
水秀鄉轄19個行政村,有農戶7225戶,總人口22825人,勞動力9953個。
北汪鄉轄17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全鄉共有人口24000餘人。
陽邑鄉行政村22個,自然村57個,6492戶,人口22000餘人,耕地45691畝,其中山區5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710戶,19400人。

鄉鎮簡介

明星鎮東至108國道賈堡村西地界,北至烏馬河,西至南六門、武家堡、程家莊、西付井西地界,南至西付井、南付井南地界,地處城鄉結合處,是一個典型的城郊結合型鄉鎮,種植、林果、養殖、勞務為全鎮四大經濟支柱。11個行政村,耕地面積約8382.8畝,人口約11970人。
胡村鎮是太谷縣人口大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境內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地理位置優越,南距縣城7.5公里,東北距晉中市25公里,距省城太原50公里,太原飛機場30公里。龍城高速公路、108國道、南同蒲鐵路穿境而過,公路四通八達。全鎮轄16個行政村,總面積7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924人,流動人口約2萬人。2014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重點鎮。太焦客專於胡村鎮西北方向自太原市清徐縣進入太谷,上跨榆祁高速後經過胡村鎮西南側,上跨108國道和南同蒲鐵路後,於桑梓村和朝陽村之間設太谷東站
范村鎮地處東山谷口,位於太谷縣城東部25公里處,下轄38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總面積303.39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30萬畝,耕地4.08萬畝,人口15786人,兩分平地八分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農業鎮。這裡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驛站。范村鎮有豐富的地理人文資源, 一個帝王師,兩個一品官,四個閣老及列清朝前期“五十功臣”之一的牛天畀提督等英傑人物更是層出不窮。
侯城鄉位於城南5公里處,總面積200.2平方公里,5.66萬畝耕地,人口3.1萬,轄33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鄉黨委下設39個黨支部,黨員1290名。全鄉基礎設施良好,交通便利。
小白鄉轄20個行政村,擁有平川、丘陵、山區三種地形地貌,國土資源總面積72.7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47447畝,人口17000餘人,農業主導產業為苗木、紅棗,近年來設施農業、養殖業有所加快,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1250元。
北洸鄉共轄15個行政村,4萬畝耕地,2萬餘人口,因綠地覆蓋率在60%以上而有“天然氧吧”之美稱,是一個歷史上久富盛名的紅棗之鄉,林果之鄉,文化大鄉和生態旅遊名鄉,2014年被評為全省唯一一個以鄉鎮整體打包的省級休閒旅遊度假區。
任村鄉位於縣城東北20公里處,毗鄰榆次區,距108國道2.5公里,距太長高速入口3公里,太焦鐵路、太長高速、榆黃公路穿鄉而過,村際公路已開通,村內道路實現“戶戶通”,交通十分便利。全鄉共轄15個行政村,區域總面積46.67平方公里,總人口16488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2014年全鄉經濟總收入454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506元。
陽邑鄉位於縣城東10公里處,東至榆社縣,西南與候城鄉相鄰,北隔烏馬河同胡村鎮、小白鄉接壤。2001年原陽邑鄉、窯子頭鄉合併成新的陽邑鄉,全鄉面積214.22平方公里,是全縣鄉鎮面積第二大鄉,全鄉有行政村22個,自然村57個,6492戶,人口22000餘人,耕地45691畝,其中山區5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710戶,1940人。
水秀鄉位於縣西北,北與清徐縣接壤,西與祁縣比鄰。轄區面積37.72平方公里,耕地44611畝,下轄水秀、北郭、東懷遠等13個行政村,農村戶數8046戶,總人口19939人。全鄉地勢平坦、區位優勢突出,處於太谷縣城向北擴展的主規劃區,距縣城核心區域僅2.5公里,境內規劃有水秀工貿園區,並已初步建設成型。交通優勢顯著,龍城高速公路、大西高鐵、太太線等多條鐵路公路幹線貫穿全鄉,工貿園區核心區域距太原武宿國際機場30公里,境內有高速太谷站、高鐵太谷西站等重要交通設施。
南城區管委會位於縣城南部,下轄6個行政村,2個農村社區、5個城市社區、3個單位社區。全區占地面積16.93平方公里,耕地約有6336.1畝,戶數約12985戶(農大社區住戶未統計在內),人口約有57876人(含農大社區24000人)。
2013年3月,北城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轄區範圍為北至烏馬河、大威村、韓村北地界,東至韓村東地界、108國道,南至內環路、正東道,西至賈堡村西地界、108國道,區域面積約為12.8平方公里。
白塔區管委會於2013年3月正式成立。地處太谷縣城中部,鼓樓北面原武裝部院內,是太谷縣政府所在地。全區總面積3萬平方公里,轄區範圍是東至太洛路,南至箕城街,西至108國道,北至內環路,人口約4.9萬餘人,2萬多戶,居民大都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區下轄6個社區(村)居委會,分別是晉谷社區、白塔社區、鼓樓社區、文廟社區、振興社區和明星村。

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部。地理座標:東經112°28'~ 113°01′,北緯37°12′~37°3′2。東北與榆次區相依,東南與榆社縣交界,西南與祁縣毗鄰,西北與清徐縣接壤。東西50公里,南北39公里。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平面輪廓呈鴿子展翅狀。
從縣城計算(直線距離):東至太谷、榆次、榆社交界的三縣垴山43公里;南至太谷、榆社、祁縣交界的吳家背山25公里;西至祁縣的張家堡東6公里;北至清徐的溫李青村9.5公里。至榆次區城34公里,至清徐縣城28公里,至祁縣城22公里,至榆社縣城54公里,至和順縣城90公里。

縣界變遷

一、與榆次縣界之變遷。
二、與榆社縣界之變遷。
三、與祁縣縣界之變遷。太、祁二縣,於1958年11月——1961年5月,合併稱太谷縣,縣治在太谷城。

地理環境

太谷縣地貌形態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1914-767米,平川與山地、丘陵比例是37:53。

山地

南部屬太岳山脈象峪河,右側屬太行山邊沿。從縣境東北的三縣垴峰到西南的四縣垴峰,長達50餘公里,是太岳山主脈之一段,也是汾、漳二河系之分水嶺。嶺的東段在太谷、榆社邊界;中段在太谷境內;西段在榆社、太谷、祁縣邊境。嶺呈北東—南西走向。從西北側支出多條次一級山樑,組成太谷境內整個山脈體系。
一、東山區
(一)主脈
東山主脈即汾、漳分水嶺東段和中段。從東北到西南依次由三縣腦、八賦嶺、白雞嶺、太谷嶺、花枝嶺和蓋天惱連線而成。
(二)支脈
東山支脈由主脈西北側支出。
大塔山,位於太谷、榆社邊界,由三縣垴支出,向西北延伸至北郊村東,長約1公里,多1600米以上山峰。著名者有大塔山、雪峰山(舊志十景“雪峰夕照”指此)、思兒惱、張槍凹峰(海拔81米。是東山區第一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大塔山支脈是塗河、象峪河之分水嶺。
泊頭山,位於象峪河東源與路家莊河之間,由八賦嶺伸向彭溫莊南山,長約8公里,是東山主脈的一小分支。植被良好,宜林、宜牧。
石羅門山,東起太谷嶺上石婆婆懷峰,西北止於天池村東禪寺寨峰,長約15公里,海拔1400米以上,是烏馬、象峪二河之分水嶺。
玉泉山,東起蓋天惱,西至水磨坡隘谷,長約8公里,是太谷、愉社二縣界山。石羅門山和玉泉山都有草灌叢生,是理想的林牧區。
二、南山區
(一)主脈
南山主脈起源於四縣垴峰,距太谷縣境南端1公里,海拔2023.5米,是全縣群山之宗。
從四縣惱北側的昊家背山起,向西北延伸入祁縣境,又從泊子嶺村西南的跑馬坪山入太谷到黃卦村南的千胡坪。境內長20餘公里,多1700米以上高峰,由西向東為跑馬坪、紅鞋背、大紅惱、黃砂梁、石馬嶺、轎頂山、院尖山、千胡坪。
(二)支脈
南山支脈由主脈南北兩側支出。
大坡營嶺,在主脈南側,從毛香背山支出,東至水磨城谷口。馬陵關即在水磨坡以北半公里的馬嶺山樑上(舊志十景“馬陵積雪“即此),訛傳為孫膜、龐涓交戰之地.有太(谷)邢(台)公路通過。植被良好,氣候溫潤,宜林,宜牧。
筆架山,在主脈北側,起於跑馬坪,面至石板山,長約14公里,是太、祁二縣界山。主峰筆架山在北莊村南,海拔1622米。坡被較好。山腰為南山果園的一部分,山頂宜林,宜牧。
鳳凰山,起於大紅地,西北延伸至鳳凰山主峰,長約12公里,是鹹陽河與石河分水嶺。鳳凰山主峰俗名鳳山,位於縣城南8公里處,海拔1227米(舊志十景“鳳山春色”即此)、支脈兩側為南山果區一部,山頂宜林。
鳳山鳳山
大佛山,由轎頂山支出,西北延至大佛山主峰,長約10公里,為四卦河與石河分水嶺。大沸山亦名鳳景山,在縣城東南9公里處,海拔1123.7米。山腰宜果,山頂宜林牧。
二佛山,古名灰泉山,亦名鳳翼山,在縣城東南,海拔1151.4米。水土流失嚴重。宜發展佛田果園。

水文

全縣地表徑流量多年平均為6738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3500萬——14400萬立方米。可利用的年地西水資源量為5560萬立方米;淺中層地下水年可開採量為11560萬立方米。全年可利用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7120萬立方米。
縣內有烏馬、象峪、津水、鹹陽、四卦、石河、小河、米峪、水晶城河等大小9條時令河。其中,水晶城河向東流入榆社境內,注入濁漳河,屬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余皆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
烏馬河,俗稱回馬河,黃河支流汾河在山西晉中市境的支流。《水經注》稱蔣溪,蔣谷水。亦稱回馬谷水,烏馬河,是太谷縣境內第一大河。上游分東、西兩源,以西源為正源,出太谷與祁縣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溝一帶。民間有“烏馬河的上掌,在通天溝炕上”之說。東源出榆社境內黃花嶺(古稱軒車嶺),即白壁溝支流。西源由西南向東北流,東源由東南向西北流,至水磨坡隘口相匯。合流經清徐境,入祁縣境內匯昌源河,後注入汾河。烏馬河全長93公里,太谷縣境內長72公里,平均縱坡4.6‰。中上游龐莊村東建中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17]2013年,太谷縣對烏馬河實施了綜合改造工程,城區河道實施硬化處理。
烏馬河岸烏馬河岸
象峪河,舊稱小塗水、象谷河,俗稱向陽河,黃河支流汾河支流烏馬河支流。為太谷縣境內第二大河。上游分東、南、北三源。以東源為正源,發源於太谷、榆次、和順三縣交界的八賦嶺;三源於郭堡村北匯流後至清徐縣東羅村西北匯烏馬河。20世紀三十年代前,下游南莊以下無固定河道,常奪舊官道渲泄洪水,水大時則經南莊村南向西南方向漫溢。民國二十一年(1932)後,經人工開挖和自然沖刷才逐漸固定為今日之河槽。象峪河全長63公里,太谷縣境內長45公里。河水流量平均0.151秒立方米,平均縱坡9‰。
鹹陽河,古稱鹹陽穀水。發源於泊子嶺,經滸泊、王家坡、東鹹陽、南北沙河,過鐵路橋後與城西排水渠合。水流小時於北沙河、城西一帶消失,大時溢入烏馬河。全長20公里,平均縱坡35‰,流域總面積7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240萬立方米,清泉水很少。鹹陽河是縣境內最大的無尾河。中上游雖建有兩座小型水庫,但庫容很小,只可起緩洪作用,加之河道縱坡特大,雨季極易形成山洪,對縣城威脅甚大。
四卦河,古稱四卦谷水,俗稱東峪河。發源於院尖山。上游為一小型樹權狀水系,各支流於東峪小盆地匯流後向北流經四卦谷口出山。出山後分為東西兩支同向北流。東支經四卦於東西郭裡間注入烏馬河;西.支經肇開、南桑梓也注入烏馬河。全長15公里。平均縱坡33‰。中上游建有小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1萬立方米。

氣候

太谷屬溫帶季風氣候
日照時數季節變化大,1960年-1985年,縣內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00~2600小時。一年中以5、6月份日照時數最多。冬季少,2月份更少。一天中日照時數6~8月每天平均約12小時左右;4-5月,9-10月每天平均約10小時左右;冬季各月每天平均只有8小時。
年平均氣溫一般介於5-10'℃之間。後山區氣溫約5~7℃。平川及丘陵區則在7一10℃。年平均溫差約6℃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2℃。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6℃。四季中,春溫高於秋溫。一般由10月中旬始,日最低氣溫降至0℃以下,到次年4月中旬則回升至0℃以上。平均氣溫小於10℃的間隔天數為177天,故有“凍死人的太谷縣”之諺。
地溫和氣溫相比.年平均溫度為13℃,較氣溫高3.。5℃。1月份地面均溫為-6.5℃,與氣溫無甚差異。6月份地面均溫29.6℃,較氣溫高5.9℃ 。
降水季節分布不均,據1960一1985年資料分析,年平均降水量約458毫米左右。多雨年為621毫米(1971),少雨年251.6毫米(1985年)。東南部後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北部平川、丘陵區為450-500毫米,東北部平川、丘陵區又較西北部同等地形條件下偏少,平均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年內降水量分配也差別較大,6-8月,為全年降水量最多季節。12 -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時期。
依據縣內不同區域和不同海拔上氣候的變化特徵,全縣劃為三種類型的次一級氣候區。
溫涼微濕山地氣候區。後山地區,海拔1200米一1900米。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小於3250℃。個別1800米左右的山頂僅有2500℃左右。年平均氣溫5-7℃。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600毫米以上。無霜期130天左右。自然植被以針闊葉林和灌叢為主,多降冰雹。常有秋霜凍和低溫內澇。
溫和乾旱丘陵氣候區,包括前山區和丘陵區。海拔900米-1200米,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在3250-3500℃之間。年平均氣溫7-9℃。年降水量450~500毫米。無霜期130-160天。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風多風大。
溫暖半乾旱平川氣候區,包括縣境全部平川地區。海拔767-900米。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3500-3600℃。年平均氣溫10℃左右。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無霜期160~190天。植被以農業作物為主。有灌溉勢。
縣內四季分明。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介於10--22℃之間為春季、秋季。氣候特徵為:冬季少雪乾冷,夏季炎熱多雨,秋季秋高氣爽,春季於旱多風。

自然資源

太谷土地資源總面積為1033.6平方公里,合地積1550400畝。除去其中水域、居民區、道路等占地面積88.7平方公里,尚有農業土地資源944.9平方公里。
縣內水資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兩種。全縣總積水面積為119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流入)。其中產生地表徑流的山區面積694.6平方公里,平均地表徑流量5738萬立方米,豐水年為9243萬立方米,豐水年為5949萬立方米,枯水年為3603萬立方米。地表徑流中,經工程措施控制後,年利用水量為5560萬立方米。實際年平均用水量為3850萬立方米。
境內有265處清泉,流量大多在5秒公升以下,超過1秒公升的有43處。龍泉溝泉與井神泉流量稍穩定,其它水泉枯水期流量甚小,或至乾涸。
全縣淺、中層地下水可開採量為7000萬~8000萬立方米。實際年開採量為8000萬一11000萬立方米。大部地區的地下水位出現不斷下降趨勢。

經濟概況

農業生產

一、發展背景
糧食生產方面,明代,太谷“土膺民貧”,且“民多而田少,竭豐年之谷,不足供兩月”。清末,農民“植五穀而外,僅及於瓜果菜蔬”。民國七年(1918)以後,“植樹種棉之利,頗有起色”,“農民薄有田產者,生計稍裕”。直至四十年代末,太谷的農業生產尚不足以解決居民之溫飽。
新中國建立後,經過土地改革,生產力獲得了解放。20世紀五十年代,傳統個體農業生產發生了重大變革。1957年,水利建設出現高潮。1958年,農業電氣化植列為全省試點縣。到1962年,全縣建機電灌站48處,修舊井打新井4815眼,開渠1569條,水澆地面積由1949年的12萬畝發展到25萬畝。1963年,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在《紅旗》上發表《論太谷縣的農業技術改革》的文章,對太谷實現四化的經驗和貫徹農業八字憲法的經驗作了論證。1964年,全縣糧食總產達到8113.69萬公斤,比1961年翻了一番,平均畝產201.公斤,在華北地區成為糧食首達《綱要》的兩個縣之一。“文化大革命”時期,農業生產停滯不前。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歷了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迅速得到發展。1985年,糧食產量達到9502萬公斤,比糧食達《綱要》的1964年增長1488.31萬公斤,是1949年糧食總產量的2.9倍。農業總產值784萬元,比1964年增長44.2 6%,是1949年的3. 4倍。
太谷為雜糧區。種植種類有高粱、玉米、小麥、穀子、黃豆、水稻、蕎麥、筱麥、黍子、黑豆、綠豆、豌豆、蠶豆、小豆、虹豆、芸豆、大麥等。主要作物是高粱、小麥、穀子、玉米和豆類。198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2222畝,總產9062萬公斤,平均畝產233公斤。
果樹栽培方面,是太谷縣的重要林業產業。該縣以山地滸泊一帶的沙果為最久,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氣候、土質均宜果樹生長。檳、沙果在省內外獨享盛譽。
民國二十四年(1935),銘賢學校農科園藝楊主任賈麟厚在滸泊創辦全省第一個蘋果園—大谷南山桃樹岩果園,從美國密蘇里州期塔克兄弟種苗公司首批引進蘋果苗木,又從煙臺錦州等地購進部分苗木,開太谷乃至山西省發展蘋果樹之先河。
二、現代農業
太谷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獨特,名優特產眾多。通過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形成了蔬菜、養殖、苗木花卉、紅棗、水果五大支柱產業。
果蔬大棚果蔬大棚
全縣蔬菜面積達到24.5萬畝,成為全省設施蔬菜先進縣;豬、雞年飼養量分別達到170萬頭、3041萬隻,畜產品綜合產量達到13萬噸,人均禽蛋產量全省第一,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苗木花卉形成了4大品系150多個品種11萬畝的種植規模,成為華北最大的苗木供應基地;以全國十大名棗之一的壺瓶棗為主的紅棗經濟林總面積達到了15萬畝,全縣紅棗產量5000萬公斤,水果面積發展到12.3萬畝,總產量9.2萬噸,完成了34.6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76種農畜產品無公害和綠色認證。壺瓶棗、檳沙果、玉露香梨、太谷西瓜、晉谷香小米、小常驢肉、太谷餅、通寶醋、龜齡集酒、怡園乾紅葡萄酒成為太谷特有的農業名產。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52元,連續8年名列全省前茅,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改革建設示範區。
三、規模養殖
以規模養殖上檔次為重點,以園區建設為突破,著力推進現代規模養殖的發展。目前,全縣已建起221個規模型養殖小區,形成生豬飼養量50萬頭,蛋雞飼養量510萬隻,奶牛飼養量6000頭的規模,畜產品綜合產量達70290噸,畜牧業收入6.5億元,畜禽總產量和人均總產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太谷成為全省的畜禽生產基地和太原、榆次的菜籃子。特別是現代化養殖園區建設成為我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新亮點。
四、苗木花卉
在苗木產業方面,長期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思路,沿太谷南山百里林果帶,發展了10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培育了92家苗木合作社和苗木公司,在全省園林綠化中占據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每年為全縣農民提供人均收入達到1190元,成為山西最大的綠化苗木生產基地。這些成績的取得,為我們規劃“生態農業區”建設,實施“生態經濟縣和休閒度假區”戰略創造了良好條件。
全縣現已形成6個以種植苗木花卉為主的專業村,3個高科技育苗基地,1960個育苗戶;同時建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白皮松基地。現有四大品系100多個品種,面積達7萬畝,銷售額1.5億元。目前,太谷的苗木遠銷省內外,僅太原市綠化就有1/3的苗木來自太谷,農民由過去的僅供苗木已發展成有資質的園藝公司,可直接承包大城市的綠化工程。白燕的綠美園藝公司已向北京奧運綠化供苗200萬株800萬元,並簽訂綠化工程契約500萬元。三晉花卉第一村——南鹹陽村2006年僅苗木花卉全村收入近600萬元。
五、無公害基地
我縣在穩定瓜菜面積25萬畝的基礎上,採取了溫室調結構、拱棚擴規模、管理增科技、整體促效益的措施,使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發展,溫室、拱棚種植實現了高產高效。目前,全縣設施蔬菜總面積達4萬畝,其中:日光溫室總面積1.8萬畝,大中拱棚總面積1.2萬畝,畝收入1.5萬元以上,總產值4.1億元,效益達到了大田蔬菜的5倍以上。

工業生產

工業上形成了煤化工、鑄造、醫藥、冶金、食品加工等五大產業。2011年,全縣瑪鋼產量達50萬噸,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廣譽遠國藥生產的清宮聖藥龜齡集和定坤丹,馳名海內外。被法國資深釀酒師稱為最適宜葡萄生長的怡園酒莊基地,出產世界最頂尖的葡萄美酒。
定坤丹定坤丹
一、製藥業
太谷醫藥製造業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城內錢市巷即設“廣盛號”藥店,開始升煉宮樹名藥龜齡集。嗣後四百餘年,藥店發展為60家。多數為前店後廠,製作兼銷售。浙製藥品主要為中成藥。有察雄丸、玉樞丹、千斤散、龜齡集定坤丹等名藥,行銷國內外。1956年,公私合營後,部分藥店合併入藥材公司,廣升譽、廠升遠、太谷縣藥用玻璃廠、廣源興、延齡堂四家大藥店合併為廠譽遠製藥廠。1981年籌建廠址在縣城東后街,占地9000平方米。職工170人。生產藥用安瓿。1985年,產值47.4萬元,盈利0.2萬元。
1956年,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運動中,廣升譽、延齡堂、廣升遠、廣源興四家藥店合併為太谷縣廣譽遠製藥廣,屬公私合營性質。1957年,產值142.7萬元。1961年,選定城外西南隅空地新建廠房。
山西太谷
1966年,產值為498.5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名紅衛製藥廠。1973年,易名山西中藥廠,隸屬省衛生廳。1978年,試製成功名貴藥酒—龜齡集酒。1979、1980連續兩年生產的龜齡集、定坤丹被評為國家優質產品,獲獎狀和銀質獎章。遠字牌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和龜齡集酒,於1979、1980兩年,均獲省優質產品稱號。
二、瑪鋼鑄造業
瑪鋼鑄造業是太谷縣傳統的支柱產業,從1976年第一座沖天爐點火起,風風雨雨三十多年,它創造下的“亞洲瑪鋼在中國,中國瑪鋼在太谷”的輝煌業績,讓同行難望項背。由於環保和產業政策,該縣對該行業進行了整治。經過整合,到2008年,太谷縣的瑪鋼鑄造企業由過去的600多家,縮減到了現在的120家,但其競爭力卻迅猛提升,年生產能力翻了一番,達到近60萬噸,規模以上企業達53個,年銷售千萬元以上的企業發展到32家,億元以上的5家。同時,14戶企業通過了IS09000認證,4戶企業獲得KS認證,12戶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年出口交貨額達到了5.5億元。名優品牌逐漸增多, “GL”牌、“古”字牌、“MT”牌、“經通”牌等都達到了部優或省優。TG牌瑪鋼管件、“古”字牌電力金具分別是省著名商標和省標誌性產品。
山西太谷
太谷瑪鋼銷售網路覆蓋全國31個省、市、直轄市、地區,各大中城市設有經銷網點480餘家,港澳台地區設有委託代理商,國內市場占有率約1/3。產品出口到歐美、南美、中東、南亞等四十多個國家。
三、煤焦循環
我縣煤焦循環產業代表企業——山西太谷恆達煤氣化有限公司是集洗煤煉焦、化工、電力、氣源、熱源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化的大型民營企業,公司占地1500餘畝,員工870餘人,是太谷縣多年來的第一納稅大戶,是山西省的百強企業、優秀企業,是省政府認定的80戶重點焦化企業,是國家工信部批准的第四批焦化行業準入企業。2010年,公司生產焦碳3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21483萬元,上繳各種稅金9168萬元。
山西太谷
恆達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位於太谷縣侯城鄉境內,總體規劃面積2000畝,概算總投資48億元。園區以循環經濟為根本理念,以建成兩大產業鏈條、十個產業體系為總體發展目標,是省經信委確定的全省循環經濟示範工業園區。

商業經營

一、發展背景
明代,太谷已有“商賈勤於貿易”的記載。清代中葉,太谷商業發展為鼎盛時期。乾隆以降,170餘年,商號遍及全國各太商埠,全融業和商業並肩發展,範圍至廣,“東北至燕奉蒙俄,西達秦隴,南抵吳越川楚”,盈利至巨,“起家至數十萬者,尤為穀人之特色”。當時的太谷城,是山西的商業中心。作為商業的集數地,“百貨所極,列為肆崖,行者不得顧,御者不得旋”,有“旱碼頭”、“小北京”、“金太谷”之譽,“談三晉富庶之區者,無不於谷首屈一指”。進人民國,商業由盛漸衰。“七七事變”之後,更受日軍之搶掠和閻政權苛政之摧殘,商業被毀十之八九,一撅不振。
二、廣幫藥商
廣幫是專門經營藥材進出口生意和行銷廣東土產藥材的幫口,曾經壟斷北中國藥材進出口200年,與衛幫、淮幫共同擔負著進口南亞、東南亞地區熱帶植物性藥材、動物性藥材、礦物性藥材批發和中國大陸人參、鹿茸、當歸、枸杞等山地藥材的出口重任。
廣幫以太谷藥商為主,以太谷廣升遠、廣升譽為魁首,因大都藥店均在廣州設有分號,經營著進出口藥材的批發生意,商號名稱又均帶有“廣”字,所以又稱為太谷廣幫。在解放以前的四個世紀,太谷廣幫藥商馳騁大江南北,經營著南方土產藥材北運,北方山地藥材南運的生意,壟斷了北中國的進口藥材供應近一個半世紀,在中國藥材流通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太谷廣幫藥商還特別重視中成藥研製,研製出許多諸如牛黃安宮丸、玉樞丹、救產丸、射雄丸等等 800餘種,在中國傳統中醫藥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山西太谷
民國年間,太谷廣幫藥商在繼續馳騁南北做藥材進出口批發生意外,還向外大力推銷太谷產成藥,特別是龜齡集、定坤丹,民國四年(1915),“遠”字牌龜齡集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優質獎,之後連續獲農商部國貨展覽會獲三等獎,山西實業展覽會頭等獎,西湖展覽會二等獎。龜齡集在國內外的聲譽,正如廣升聚演掌柜告誡夥友的那樣成“滿天飛”之勢,並一度風靡南亞、東南亞地區。於是龜齡集、定坤丹的銷售大增,廣升聚時,龜齡集平均年產僅500瓶,定坤丹300合。廣升遠最鼎盛時期,龜齡集平均年產60000瓶,定坤丹20000合,到民國十七年(1928),龜齡集年產量達到73000萬瓶,超過了光緒十一年(1885)廣升蔚產量的30倍,定坤丹16000萬合,增長8倍。且每年產量的80%都用於出口。
1948年,太谷解放後,廣幫各藥店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振旗鼓。生產經營恢復後,兩廣升生產營業恢復很快,1950年,廣升遠北京分號義豐慶獲得進出口貿易營業許可證,恢復對外貿易。1952年後,陸續收撤北京、天津、香港、鄭州、濟南等地分號、調回人員及資金,致力於成藥生產。1955年,全國範圍內的公私合營開始,太谷藥材業所有藥店都進行了公私合營,兩廣升公私合營為山西省公私合營太谷廣譽遠製藥廠,歸屬省輕工業廳領導。1956年初,廣源興、延齡堂這兩個百年老藥店也合併到公私合營的“廣譽遠製藥廠”。至此,太谷藥材業結束了它私營商業性質,走上了全新的經營生產道路。

水利開發

太谷水利之興,由古代溝恤、石井,到現代水庫樞紐,機電井灌,歷一千三百餘年。昔日,十年九旱,農田乾涸,但遇洪澇,又“山水暴注,盡成澤國”。“烏馬、象峪諸河水性蔚悍,引之為人用,防之不力則漂溢之患滋深,故其水利三而害七”。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36年間,國家對太谷水利事業的投資總額達到5000餘萬元。到20世紀90年代,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8座,重點塘壩13處,機電灌站1洲處(有效數),噴、滴灌工程5處,電灌機井3144眼(有效數),逐步建成一個旱可灌,澇能排,防洪、蓄水、改鹼、灌溉、吃水、養魚、發電等多功能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已經井正在發揮巨大作用。
水庫建設方面,截至1993年,太谷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6座,重點塘壩13處,總庫容量5083萬立米,總可控制山區流域面積6腸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07600畝。除郭堡、小河兩庫能多年調節運用外,余者均屬季調節性質,而且都不同程度存在著隱患,防洪能力全不達國家規定標準。
郭堡水庫,在王公村東。1958年2月至12月初建。樞紐工程由攔河壩、進水塔、輸水洞、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溢洪排沙洞和小型發電站七部分組成。是縣內第一大庫。
攔河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40米,頂長1米r,頂寬4米,可行汽車。水庫以上幹流長4公里,可控制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總庫容2630萬立米,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乾年一遇洪水校核。
山西太谷
龐莊水庫,位於高龐莊1公里處,是全省第一座半動力式堆石壩中型水庫工程。1971年7月籌建,1974年11月竣工。1975年10月,由國家投資又建成裝機2台700乾瓦的壩後小型發電站一處。1979年,因發現壩基滲漏嚴重,國家撥款進行帷幕漏漿處理。水庫樞紐工程包括攔河大壩、輸水洞、溢洪道、第首引水工程和壩後發電站五部分。壩高4米,頂長380米,底寬4.米,頂寬4米。水庫以上幹流長31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總庫容1800萬立米,防洪能力為二十年一遇洪水設計,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建庫總投資為846. 807萬元,基建總投工352.37萬個,總動土石方129.76萬方。
龐莊水庫龐莊水庫
鹹陽水庫(現稱鹹陽二庫),庫址在東鹹陽面北。1958年6月9日興建。庫容50萬立米,壩型為均質土壩,可控制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
鹹陽一庫,庫址在鹹陽河出口處,1971年4月建。壩型為漿砌石重力壩,庫容20萬立米。
從1970年開始,縣內還先後建成東里、石河口、白大石、鹹陽三庫、大峪坪、大澗、毗蚌、東山底、樓兒、七泉、后庄、筆簡溝、官寨等塘壩13處(也稱小(三)型水庫)。

風景名勝

擁有三多堂孔祥熙宅院為主的晉商文化旅遊和以省果樹所、小白萬畝棗園、任村農家樂、怡園酒莊、梅苑山莊為主的觀光度假旅遊兩大精品旅遊線路。特別是梅苑山莊已成為晉中乃至山西最高檔的會議接待中心和旅遊度假區。

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國保單位)位於太谷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北洸村,距108國道線500米。據考,院落南北長98米,東西寬110米,始創於十七世紀中葉,建成於十九世紀後期,期間跨越二百餘年。現存為明清建築,保存完整。曹家大院座北朝南,總占地10600平方米,由內宅、外宅兩部分組成,內套15個小院、3座樓、3個堂廳、3座主樓,共277間房舍。內宅由3個穿堂大院的堂樓連在一起,長66米,寬8米,高17米,牆厚1.6米,拔地而起,蔚為壯觀。樓頂有3個榭亭,飛閣凌空,憑欄遠眺,數里之外皆可入目。外宅有書房院、小戲台院、客房院、廚房院和藥鋪。內外宅中間,有一條石條砌成的長66米的甬道相隔。樓院的周匡是高大的磚牆,宛如城堡,建築布局呈篆書“壽”字型。其間,礁雕、木雕、石刻、彩繪、斗拱、飛檐、獸頭等裝飾物別致精美,形態各異,將整體建築點綴得古香古色。曹家大院樓宅大院寬敞宏偉,特別是主樓的高大和堂廳的規格,突破了明清兩代的嚴格限定,扣封建政權賦予其在建築上的特權和商人的富有,表現的極其充分、突出。一九九五年十月開闢為文物旅遊景點,一九九六年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太谷

孔祥熙宅院

孔祥熙宅院(又稱孔家大院 國保單位)
宅園座南朝北,由橫向排列的套院組成。現存六院兩園(即正院、廚房院、墨莊院、戲台院、西偏院、西花園、書房院、東花園)。全院東西寬91米,南北長16米,面積約6300多平方米。 
山西太谷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為太谷紳士孟廣譽的祖宅。1930年孔祥熙購置後曾做過局部修繕。現存建築既有我國北方建築凝重宏厚的特色,又具有南方園林靈秀雅致的風格,是我國清代建築南北融合的上乘之作。整個宅園建築宏偉,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富麗皇堂。

無邊寺和白塔

無邊寺(國保單位),亦名白塔寺,因寺內有白塔而得名。這處寺廟,創建於西晉泰始八年(公元 272年),北宋治平年間曾予重修,題名“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公元 1090 年),又予續修,並建白塔一座,開始有了白塔寺之稱。
山西太谷
元、明、清又屢次修葺,光緒三十二年再次修復,稱“無邊寺”。該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我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太谷鼓樓

太谷鼓樓(省保單位),太谷老城中心地段的鼓樓,建築設計精巧、雄偉壯觀。它的拱形四門洞結構,四通八達,既實用,又堅固,體現出設計者的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太谷民間自古以來相傳,鼓樓在明朝萬曆年間始建。
山西太谷

鳳凰山

自古以來,鳳凰山一帶就是太谷縣的風水寶地,主峰鳳山為南山標誌性山峰。舊志稱鳳山“孤高挺秀,若舞若翔,為邑之鎮山”,“每當春雨初霽,青蒼幽靚,望若畫圖”。其山勢突兀聳立,與平川無明顯的丘陵過渡,入鹹陽穀口則山環水繞,出則一馬平川,風景十分神奇秀麗。太谷縣現存最早的明萬曆《太谷縣誌》和清乾隆四年《太谷縣誌》記載,因其“嶺勢似鳳,或雲有鳳曾鳴其上,故名”。
浮圖三塔位於鳳山之巔,創建於金代。清乾隆四年《太谷縣誌·仙釋》記載:“志超,榆次人,本姓田。隋大業初,修行鳳凰山。唐貞觀中,西遊至介山,路險峻不可度,超抱腹而逾。俄有白兔前引,後人因呼其逾處為‘抱腹岩’。復歸鳳凰山,見五龍奔出,遂解化山下。人若見超乘龍而去,自後時見金光,唐敕賜其院曰‘空王寺’。金時建三浮圖於巔,肖像其下。每值亢旱,禱雨輒應。”可見,浮圖三塔的修建則與一位名叫田志超的高僧有關。
根據文物部門的描述:鳳凰山浮圖三塔均為八角六層樓閣式實心磚塔。現存東塔高24米,西塔高26米,形制相同,塔基平面均八邊形,高1.5米,周長12米。各層出檐,檐下仿木構磚雕斗拱、椽飛、勾滴瓦壟,斗拱五踩雙翹,仰蓮剎座,上承寶瓶式塔剎(中塔毀於抗日戰爭期間,2007年以雙塔為藍本,復建了中塔)。但仔細據觀察東西兩塔,最上一層與其下五層形制有所不同,似乎並不算一層。果如此,則浮圖三塔應為五層,即五盤,屬佛教羅漢等級。當時人們比照佛教等級,將田善友列入羅漢級別修建了五盤三浮圖塔,空王寺應該就在其附近。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浮圖三塔前又修建了福緣寺,成為香客遊人登臨祭拜風景勝地,也成為太谷古十景中最著名的風景之一(右圖為拍攝於1914年的福緣寺照片)。浮圖三塔在明、清兩代皆有修葺,中塔毀於抗日戰爭時期。2007年,以雙塔為藍本,復建了中塔,恢復了古代“塔三雁行而立”舊貌。
山西太谷

安禪寺

安禪寺(國保單位),位於太谷縣城內西道街安禪寺巷,太師附小院內。
寺唐代有之,宋鹹平四季(1001)再建,坐北面南。現存建築有藏經殿、後殿。其中藏經殿為宋代原構,後殿明代早期遺物。藏經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九脊屋頂。宋鹹平四年(1001)建,脊樽下題記“維大宋鹹平四季歲在辛丑八月庚子朔1‘五閂甲寅用口時界梁永遠為記源舊大中一年起置南裨院今重建造”。該殿晚五台南禪寺大殿219年而建,但考其建築遺構的用材、結構關係及建築造型,與五台南禪寺大殿風格相似。該殿是在“源舊大中卜—年起置南裨院今重建造”,平面布局仍保存了唐風。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 脊部間枋之下題記 善友李連 “維大明嘉靖五年歲次丙戊八月壬子朔初六日丁已丙午時重修建建造僧人道明提調修造主武三謹志”。雖明嘉靖五年重修,但大部分建築構件保留了宋代原有遺物,只極少部分部件留有明代風格為明代修繕時複製和增設之物。清道光十二年(1832)修,殿前向平搏之下題記“大清道光{·二年朔閂正西二二甲守築所於總武……”。考其遺物,此次修繕並未對藏經殿大形修繕,主要是對屋頂進修了揭瓦,同時更換了椽、飛,仔角梁及個別散斗。
山西太谷
清光緒《太谷縣誌,寺觀》載“安禪寺在縣治西南元延祜三年建。” 但實物考察並未留下元代遺蹟。該殿結構樸實、純正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仿古建築,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術方面繼承和發展的優秀的民族傳承習慣。 後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檐下施五踩單昂(直昂造)斗拱,明代早期遺構,現為校舍。

真聖寺

真聖寺(國保單位),位於太谷縣城東40公里的范村鎮蚍蜉村村口。清道光《太谷縣誌》載“貞聖寺在縣東北七十里佛谷村金正隆二年建”。寺內現存字跡較清楚的道光(1842)《重修真聖寺碑記》碑載:“谷邑東鄉蚍蜉村舊有真聖寺其創建之年有’占碑可考口口口……”。縣誌所記“貞聖寺”,與《重修真聖寺碑記》所載:“真聖寺”兩者所記“真(貞)”同音不同意。
山西太谷

龍泉宮

鳳凰山龍泉宮,始建於元至正十五年,迄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之歷史,是山西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
位於太谷縣城南十二里地的鳳凰山腹地,為太谷十景之一。觀前有高大精雕的石牌樓,全觀殿閣樓台,依山層層布置,蒼松翠柏古樹龍根掩映其間,更有水母洞內龍泉涓涓細流,源源不斷,清澈如玉,四季長青,飲之沁人心脾,萬慮俱消。山頂風水塔巍峨入雲,雄壯秀美。
龍泉宮歷史上曾進行過四次大規模的維修,文革中大部分建築被造反派搗毀拆除。1998年被政府正式批准開放並開始重修,現已初具規模。
1997年,嚴景誠道長進駐龍泉宮後,廣結善緣,多方籌措資金,先後投入近千萬元,完成庭院改造、綠化、鋪磚,殿堂彩畫、神位塑像、神像鍍金、鑄造銅鐘、購買大鼓、重修山門、重建門前台階、修築玉皇殿、重修三官三法殿、擴建后土殿、斗姆殿、三清殿、配套碑廊等工作,殿內40尊塑像也已基本完工。

龜齡山莊

原名酎泉寺,俗名神頭,位於鳳凰山東側1公里山麓酎泉之上。酎泉寺的建築歷史可溯於南北朝時期,明萬曆《太谷縣誌》記載,唐以前“山麓有佛像,因山鑿成,負陰向陽,大數十圍,號三佛,建閣貯之。”酎泉寺石佛與大佛山、二佛山石佛俱始建於北魏佛教大興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民國版《太谷縣誌》記載:“唐時,廟宇毀於火,遂為白將軍所據,立家祠”。

三台民俗村

北洸鄉三台村,位於縣城西南十五公里處,緊靠山西省果樹所生態旅遊區,地理位置優越,同時也是太谷縣南山旅遊發展的一部分。村內以種植果樹為主,無一家污染型企業,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來有“天然氧倉”之稱。
村西南的兩棵古柏,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介紹,枝葉茂盛、樹幹粗壯的是雄樹,而枝葉光亮細密、搖曳生姿的是雌樹,兩樹樹冠相互交叉,遠看就像一對情意綿綿、難分難捨的夫妻,故起名“夫妻柏”。
近年來,三台村依託特有的優勢,大力發展民俗文化風情游和特色農業休閒遊。為豐富農家旅遊內涵,村內先後開發出古韻景觀區:夫妻柏、觀花台、知府塔、農料館、舊村落、果窖群等景點。新開闢了休閒活動區:越野賽車道、中台游等旅遊線路,逐步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摘特色水果、采農家蔬菜、品農家飯菜、睡農家吊炕、賞太谷秧歌、玩童年遊戲、看篝火晚會等旅遊項目,吸引了各地眾多遊客到三台村品味農家生活、飽覽田園風光。為了進一步提高旅遊接待能力,村里還將投資新建一所700平方米的旅遊接待中心,設定有大型會議室、就餐場所和帶衛浴的標準客房,可同時容納近400人用餐、100人住宿,一個充滿魅力的旅遊新村呼之欲出。近年來三台村先後被省旅遊局、農業廳等單位評為山西最美旅遊村、山西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萬畝生態園

北洸萬畝生態園區位於有“天然氧倉”之稱的北洸鄉,坐落於嵯峨的鳳山腳下,地形為半丘陵區,地域涉及南張、北張、南洸、井神、西山底等村,總占地面積1.5萬畝,是北洸鄉5萬畝綠色產業帶的精華展區和發展大生態產業經濟的一枝奇亮之葩。園內棗果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二十萬餘株百年成林的新老棗樹與十萬餘株蘋果、梨、桃等北方10大類各色果樹、120多個品種交錯相映,是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觀光旅遊的絕佳去處。其中,紅棗園區現以中國三大名棗太谷壺瓶棗、梨棗郎棗為主栽品種,兼有葫蘆棗、磨盤棗龍鬚棗冬棗等100多個觀賞品種,堪稱太谷紅棗博物園。

中醫藥博物館

山西中醫藥博物館是經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民政廳審核批准成立的專業性博物館。
山西太谷
山西中醫藥博物館是一個專業化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館藏文物數量3000餘件,涵蓋中醫藥古籍、書刊,中藥標本、製藥器械、圖片等多個類別。山西中醫藥博物館分為:中醫藥史綜合區、中藥標本區、山西中醫藥特色技藝展示區、山西曆代名醫名藥區和科普活動區。

人口民族

縣內居民,截止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間),全縣總人口為241169人。其中漢族340816人,回族212人,滿族92人,蒙古族24人,朝鮮族12人,壯族6人,彝族4人,藏族2人,維吾爾族1人。除漢族外,少數民族共353人,占總人口的0.1 46%。

農特產品

太谷餅

一種以白面、白糖、胡麻油芝麻、蛋清為主要原料的甜餅。這種甜餅的作法很特殊。用蛋清將6成上等白糖和4成上等白面調拌成糊狀,用勺子盛扣爐內,糊狀自然融成圓形,上散芝麻,下抹胡油,用慢火烤熟。這樣生產出的餅子達到了甜中有酥,不膩不硬的效果,很受人們的歡迎。這種兒餅子由於是太谷縣獨特產品,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它叫做太谷餅。 
在歷史上,太谷餅的行銷地域已經大大超過了烤爐麵餅和糕點的範圍。大部分產品經過裝箱郵寄、商客攜帶、車馬運輸等手段銷於北京天津西安蘭州太原張家口等地。特別是近幾年來,加工廠為滿足人民需要,在保持傳統工藝配料基礎上,又有新的改進,實行了機械化生產,產量有了很大提高。

龜齡集

明朝嘉靖皇帝即位(公元一五二二年)後,廣集民間長生不老藥。方土邵元節和陶仲文,從《去籍七箋》的許多滋補藥處方中,取長補短,研製了一個處方,採用鼎升煉技術,製成了號稱長生不老的“仙藥”,取名“龜齡集”,獻給皇上。嘉靖皇帝服後,果然身強體健,一連生了九個兒子,成為歷代在位較長、享年較高的帝王。“龜齡集”因而被列為“御用聖藥”,邵、陶二人也因獻藥有功,長期承寵,位躋三孤。
山西太谷
當時,皇宮的醫藥總管是山西太谷縣人,又是陶仲文的義子,邵、陶二人升煉仙藥時他當助手。這個人告老還鄉時,將“龜齡集”的處方帶回,自己升煉服用,並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後來,“龜齡集”處方輾轉落入太谷縣的“廣盛藥店”,此藥便以商品銷售。從此,“龜齡集”就成為太谷縣的特產。
“龜齡集”療效顯著,被稱為“補品之王”。據太平天國史料記載,太平軍攻克南京後,天王洪秀全令其部將孫某,在攻克山西時要保護製造“龜齡集”、“定坤丹”的藥店,並將成員和設備全部遷至南京。後來,因孫某中途陣亡,南遷計畫未能實現。從這一史事也可看出這兩種名藥在社會所享有的聲譽。

壺瓶棗

壺瓶棗是山西省最好的棗品種之一,主產太谷縣,其棗實個大、皮簿、肉厚,風味甘美,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全國和山西省歷次評比中屢屢中的。先後獲“專家評優銀獎”(1996年11月北京),“最受歡迎產品獎”(2000年1月南京),“中國名優果品”(2002年11月廈門),“十大名棗”(1997年10月太原),“金獎”(2002年9月晉中)。壺瓶棗原產太谷,國家林業局授予太谷縣“中國棗鄉”稱號(2001年8月)。2004年進行了壺瓶棗產地無公害認定和壺瓶棗無公害產品認證,並於2006年9月向國家申報壺瓶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壺瓶棗營養豐富,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糖30-50g,蛋白質3.3g,鈣41mg,磷23mg,鐵0.5mg,含有各種有機酸和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達380-600mg,居百果之首。壺瓶棗制乾後,肉質細膩,久貯不乾,制乾率57.2%,乾棗含糖量71.4%。壺瓶棗還是一種滋補佳品,中醫認為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生津液,潤心肺,補五臟,治虛損及解毒等功效,在產區有“每日三顆壺瓶棗,身體強健不服老”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