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教

小乘教,即小乘佛教梵語:Hīnayāna),又稱聲聞乘佛教(梵語: Śrāvakayāna)。譯自梵語,Hīna 意為“小”,yāna 意為乘、車子、教法、或通往解脫之道,合起來,是“小車子”、“小的載具”的意思。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對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多變,而且充滿爭議,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乘教
  • 外文名稱:Hīnayāna
詞語釋義,大乘佛教觀點,北傳傳承,漢傳,藏傳,注釋,

詞語釋義

對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的合稱。因為此二乘修行人,發心狹小,無法濟度一切眾生,故稱小乘。
就歷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又可以用來指稱部派佛教時期,所成立的各個佛教部派。其中上座部的現代繼承人,為南傳上座部佛教,但是這個稱呼對他們來說是有貶意的,所以他們拒絕這個稱呼,自稱為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觀點

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根據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時因地,而給與不同的教法。這些教法又可以分成三乘。其中,接受四聖諦教法的弟子,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稱為聲聞乘(梵文 Sravakayāna),以成為阿羅漢為最高目標。沒有親自得到佛的教導,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思維十二緣起法而得到證悟的,稱為獨覺緣覺乘(梵文 Pratyeka-buddhayana),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這兩類人,都只重視自己的修為,而無法幫助他人得到解脫,故稱為小乘。而真正的佛弟子,應當以幫助他人解脫為目標,發起大悲心,像這樣的佛弟子,被稱為菩薩菩薩才是成為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梵文 Bodhisattvayana)。
但是大乘佛教內部對於小乘的看法,有許多分歧。一部份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暫時的,不了義的只能階段性用以接引初機學佛的人,並不究竟。這派可以《維摩詰所說經》為代表,認為即使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脫。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遠無法成佛。
但是另一派的人相信,小乘與大乘雖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為通往解脫成佛的方法。此派可以以《妙法蓮華經》為代表,它提出“三車喻”,認為在終極意義上,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兩者的意趣並沒有差別。

北傳傳承

漢傳

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小乘佛經,其中對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為說一切有部經量部說一切有部的學說與戒律,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其後小乘佛教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梁朝僧伽婆羅譯有《解脫道論》,它的結構和內容與南傳佛教里總結佛教理論與實踐的論書《清淨道論》相一致,引起了十九世紀以來中外學者的興趣。
玄奘譯有論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此論是說一切有部理論全面、系統的總結,只在漢傳佛教中保存。
漢傳佛教的戒律主要傳承自法藏部,以《四分律》為主流。至於宗派方面,主要的小乘傳承,有俱舍、成實二宗,但是這兩個宗派在唐初之後就已經衰微,喪失影響力。

藏傳

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傳承。但是格魯派很重視俱舍論的研習,列為五部大論之一。藏傳佛教中採用小乘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律,最重要的論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論》(另譯名為《律經》),這部著作同樣屬於格魯派重視的五部大論。

注釋

^ 《妙法蓮華經》:“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是名聲聞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佛道品第八〉:“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九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二乘怖畏生死入空取證生安隱想。生已度想墮三無為坑。若死若死等苦。已如敗種更不還生。智醫拱手方藥無用。至如涅盤能治闡提。此則為易。闡提心智不滅。夫有心者皆當作佛。非定死人治則不難。二乘灰身滅智。灰身則色非常住。滅智則心慮已盡。焦芽敗種。^ 《妙法蓮華經》:“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