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大論

五部大論,為五部在印度所造的大乘佛教的論典,所指的有二者,一為註解唯識經典的彌勒五論,另一是藏傳佛教佛學院僧人必讀的的五部大論 《現觀莊嚴論》、《入中論》、《釋量論》、《俱舍論》、《戒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部大論
  • 類別1:戒律
  • 類別2:俱舍
  • 類別3:因明
戒律,俱舍,因明,中觀,般若,

戒律

一、總的來說,包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論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論》(另譯名為《律經》),共九卷二千七百頌。尊者自幼善學一切明論,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曾師從世親菩薩深入研習大小乘教法,通過勤奮修持生起勝妙證德,尤其飽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華,為上師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論》總攝一切有部律學精要,依出離戒廣釋應止應行之學處,是聲聞乘增上戒學的大珍寶藏。該論從生起出離心後如何求戒受戒講起,次第述及受戒後如何防止犯戒、如何嚴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條理井然諄諄教誨,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此外,釋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頌》,薩嘎拉阿羅漢的《花鬘論》(漢譯名《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等律學要典,也很受重視。通過對增上戒學的廣聞博思和精嚴行持,使藏地出家僧眾得以善護戒體,從而為證取出世無漏智慧提供了保障。

俱舍

二、在藏傳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說。“上俱舍”是指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此中有與小乘共通之處,也有大乘的不共觀點;“下俱舍”即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含頌詞及自釋)。藏地大德於大乘俱舍多有闡揚,然小乘俱舍學的興盛繁榮,則更勝一籌,幾乎每座正規寺院,都將世親俱舍定為必修課。該論述及的蘊界處、器情世間、業果隨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僅是小乘學人所應研習之處,對於大乘安立世俗名言、發展理論體系等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

因明

三、此是內道和外道共有的學科,然而嚴格來講,二者之間有很大差異。其共通處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異品周遍)等,不同處主要體現在各自欲成之法上。外道希望通過推理成立神我,大自在天等遍計法,而內道卻以之證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脫正道;前生後世、因果輪迴真實不虛……,同時兼破外道邪說。
內道因明學,最早見於佛經,後於祖師論著(如《瑜珈師地論》)中也有述及。真正開宗立派、將其弘揚光大者,乃陳那、法稱論師。陳那論師根據第三轉說法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關係及法的不變本性,撰寫了一百餘部短小精闢的因明論著,後得文殊菩薩加持攝受,將這些零散篇章輯為《集量論》一書,含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共六品內容。法稱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再傳弟子,為進一步闡發《集量論》深義,撰寫了“因明七論”,其中《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為主論,《因滴論》、《關係論》、《悟他論》、《諍理論》為支分論。《釋量論》專從句義兩方面解釋《集量論》,廣
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擇到唯識見,被後人奉為隨理唯識的根本論典。後來,藏地號為“第二法稱”的大智者薩迦班智達將“因明七論”所有義理總攝一處,撰寫了《量理寶藏論》。此論一經問世,便迅速傳播開來,各教派爭相傳講,成為通達因明學的一部要典。

中觀

四、佛陀於第二轉般若無相說法諸了義經部中,宣說了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極為不住之大空性,圓滿開顯了現空雙運密法界的勝義空分。在《楞伽經》等教典中,世尊還金口授記大車龍樹當來應世,闡演般若經妙義。按藏傳佛教觀點,龍樹菩薩有六部自空中觀方面的代表論著(“龍樹六論”),即《中觀根本慧論》(簡稱《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細研磨論》、《名言成立論》。(此為自宗寧瑪派講法,格魯派則以《中觀寶鬘論》代替《名言成立論》)。龍樹菩薩心子聖天(提婆)論師撰寫了《中觀四百論》,繼續闡揚龍樹自空中觀妙義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師譯出的《廣百論》僅為該論後八品,故《四百論》向無完整漢譯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師入藏求法時,親睹西藏佛教界對此論的高度重視,遂據藏文譯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時,還沒有出現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分流,因此龍樹父子學說被稱為“根本中觀”。
二派的出現,始於龍樹高足佛護論師造《佛護論》解釋《中論》義,強調只破不立無有承認的應成精神。由此引發了清辨論師的不同意見,他於《般若燈論》中認為,佛護論師抉擇空性時“未分開二諦,未加勝義簡別”不對。後代論師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場,造論發揮,由此逐漸形成應成、自續兩大流派。簡要來講,應成派主要抉擇聖者菩薩入根本慧定時大空離戲的勝義境界,附述出定修法;而自續派則主要宣說菩薩出定位境界,最終仍述及入定實相。因此,二派僅於抉擇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實際並無矛盾,對於相應根性的眾生而言,皆是勝妙甘露。
將應成見發揚光大的一位傑出祖師,是那爛陀寺大堪布月稱菩薩。他造有《中論》的句釋《顯句論》和義釋《入中論》,以及歸攝中觀實修竅訣的《入慧論》,無餘開顯了龍樹中觀妙義。此外,月稱論師還著有《六十正理論廣釋》、《中觀四百論廣釋》等大量論典,為闡揚中觀應成派大空離戲的了義正見作出極大貢獻。
千百年來,藏地講授自空中觀時,普遍採用的教材即是《中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無數學人通過研習這些善說,生起清淨的空性正見,證悟勝義實相。
於此需要特別指出,第三轉說法的了義精髓——光明如來藏,在藏地一般稱做“他空中觀”,並且受到了極大重視。《寶性論》等闡顯如來藏妙義的殊勝論典,被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等聖祖譽為連線顯密教法的橋樑,廣為弘揚。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的完美結合,為大乘佛子生起現空雙運中道實相正見鋪平了道路。

般若

五、此處的“般若”,特指開顯第二轉說法實際修證次第的《現觀(證)莊嚴論》,由於此論內容與抉擇空性見解的中觀論典側重點不同且相輔相成,故有必要專列一科加以闡揚。雖然般若經本身就含有現證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學人憑自力難以通達,所以彌勒菩薩就造了這部論著加以開顯。
《現觀莊嚴論》把般若經的每一會都分作八大段來闡釋:一、一切相(種)智;二、道相(種)智;三、一切智;四、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五、頂現觀加行;六、漸漸次現觀加行(或稱次第現觀加行);七、一剎那現觀加行;八、法身。由此構成《現觀莊嚴論》八品的主要內容,前三品講境,次四品加行講因,末一品法身事業講果,共有七十種法義,此即藏地常說的“八品七十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