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阻困中陽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病機分析,診斷鑑別,辨證注意點,自我感覺,自我觀察,中藥方劑,食療方,

臨床表現

院腹脹問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晦暗如煙燻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白滑,脈濡緩。

病機分析

過食生冷,寒濕內侵,脾陽受困,運化失司,故院腹部脹問疼痛,納呆;胃失和降則泛惡欲吐;寒濕為陰邪,陰不耗津,故口談不渴;濕注腸中,則便溏;脾主肌肉,濕性重著,故頭身困重;濕阻氣滯,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外榮肌膚,故面色不榮;牌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外溢,故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寒濕阻遏陽氣,不能溫化水濕,泛溢肌表,故肢體浮腫;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短少;寒濕內盛則舌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象濡緩。

診斷鑑別

兩者皆有脾失健運,寒象以及濕阻的表現,但側重點不同。寒濕困脾證屬於寒濕內侵,中陽受困,屬實證,病程短,苔白膩或白滑,脈儒緩;脾陽虛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屬虛證,病程長,苔白滑,脈沉遲。

辨證注意點

①病程短,一般為新病;
②素無脾氣虛證;
③寒濕之症明顯,侵犯及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

自我感覺

口中黏膩,不思飲食,口淡不渴,上腹胃脘部脹悶,體倦乏力。

自我觀察

大便溏薄,小便不暢利,舌質淡胖,舌苔白膩帶滑,脈濡緩。

中藥方劑

蒼朮12克、川朴12克、陳皮6克、甘草4克、藿香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5克、蘇梗10克、法夏12克、麥芽30克、白豆蔻6克。水煎內服。

食療方

①鮮大米30克。
製法與用法:將米洗淨置鐵鍋中,以文火炒至焦黃色,然後加入清水300毫升左右,煮至米開為度,用器皿盛裝待溫時食用,每天服食一次,連服3—4天。
②玉米芯750克、黃柏6克、乾薑6克。
製法與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3克,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
③生薑250克、豬肚1個。
製法與用法:將生薑洗淨切碎,放人洗淨的豬肚中,文火煲熟,喝湯吃肚。每2天吃1個,連吃3~4個。
④乾薑6克、胡椒10粒。
製法與用法:二味共研為末。分2次,用開水沖服,1天服完,使用次數酌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