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大腹皮

大腹皮,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L.的乾燥果皮。冬季至次春採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後乾燥,縱剖兩瓣,剝取果皮,習稱“大腹皮”;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煮後乾燥,剝取果皮,打松,曬乾,習稱“大腹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腹皮
  • 別稱:檳榔皮、大腹毛、茯毛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初生目
  • :棕櫚科
  • :檳榔屬
  • :大腹皮
  • 分布區域:廣東、雲南、台灣
  • 採收時間: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
  • 用 量:5~l0g
  • 毒 性:無毒
  • 貯 藏:置於燥處
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效,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 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 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果皮。

性 味

味辛,性微溫。

歸 經

歸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 效

行氣寬中,行水消腫。

主 治

用於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相關配伍

1、用於治烏癩風瘡:大腹子,生者或乾者,連全皮勿傷動,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乾為末,臘豬脂和敷。(《聖濟總錄》)
2、用於治療小兒風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聖散。(《全幼心鑒》)

用法用量

5~l0g。

禁 忌

氣虛體弱者慎用。

炮製方法

1、大腹皮: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2、大腹毛: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生理特性

1、大腹皮:略呈橢圓形或長卵形瓢狀,長4~175px,寬2~3. 125px,厚0.2~12.5px。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及隆起的橫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及殘存萼片。內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殼狀。體輕,質硬,縱向撕裂後可見中果皮纖維。氣微,味微澀。
2、大腹毛:略呈橢圓形或瓢狀。外果皮多已脫落或殘存。中果皮棕毛狀,黃白色或淡棕色,疏鬆質柔。內果皮硬殼狀,黃棕色或棕色,內表面光滑,有時縱向破裂。氣微,味淡。

產 地

國外主產於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國內廣東、雲南、台灣亦產。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2、《開寶本草》: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良 。
3、《本經逢原》: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