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哥里·葉夫謝也維奇·季諾維也夫(季諾維也夫)

格里哥里·葉夫謝也維奇·季諾維也夫

季諾維也夫一般指本詞條

格里哥里·葉夫謝也維奇·季諾維也夫,猶太人。俄國工人運動和布爾什維克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和領導人,共產國際前期的領導人,後來成為聯共(布)黨內反對派的一個重要代表。1936年8月和加米涅夫一起被處決。蘇聯最高法院於1988年6月13日宣布撤消了1936年對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的判決,並為其恢復名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
  • 外文名:Grigori Zinoviev
  • 國籍:蘇聯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烏克蘭
  • 出生日期:1883年9月
  • 逝世日期:1936年8月
  • 職業: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 信仰:共產主義
主要經歷,個人生平,建立第三國際,與列寧的合作,舉行武裝起義,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成立“新反對派”,對社會主義的多次質疑,

主要經歷

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Grigori Zinovyev)是俄國工人運動和布爾什維克黨早期著名的活動家和領導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一任主席。
格里哥里·葉夫謝也維奇·季諾維也夫之死格里哥里·葉夫謝也維奇·季諾維也夫之死
季諾維也夫1883年9月生於烏克蘭的一個牧場主家庭。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2年在柏林、巴黎、伯爾尼等地從事國際工人運動。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為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季諾維也夫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開始了他和列寧的長期合作。1906年他被選為彼得堡黨委委員。次年代表彼得堡黨組織出席了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會上他被選為黨中央委員。1905—1907年革命失敗後,季諾維也夫主要從事黨中央機關刊物《社會民主黨人》的編輯工作。1908年被捕,但不久獲釋。後僑居法國、奧地利和瑞士。1917年4月俄國二月革命勝利後,隨同列寧回到俄國,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工作,同時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副主編。同年10月被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在十月革命準備時期,在舉行武裝起義的問題上和列寧發生了重大分歧,列寧堅持由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而他和加米涅夫卻反對列寧關於武裝起義的思想和具體計畫,並把這一分歧公諸於眾。他這一行為曾受到列寧的嚴厲譴責。1917年11月中旬,他被派往烏克蘭組織地方蘇維埃政權。1919年3月在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1921年他成為彼得格勒黨組織領導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25年,在黨內已形成了以季諾維也夫為首的所謂“新反對派”,“新反對派”在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受到批判。1926年7月,他被指責和托洛茨基結成了“反黨聯盟”而被開除出政治局和共產國際,翌年10月被開除出黨。1934年12月,因涉嫌“參與黨的領袖基洛夫被暗殺事件”而被捕,被判10年徒刑。1936年8月法院再次審理這個案件,結果以“賣身投靠法西斯間諜機關”,“建立恐怖組織暗殺基洛夫和其他蘇維埃領導人”的罪名,和加米涅夫一起被處決。 蘇聯最高法院於1988年6月13日宣布撤消了1936年對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的判決,並為其恢復名譽。

個人生平

建立第三國際

在國外期間,他在列寧的領導下,參加了布爾什維克的機關報《無產者報》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報》編輯部的工作。此外,季諾維也夫還參與了《明星報》、《思想》雜誌、《真理報》、《啟蒙》雜誌等報刊的工作。
1910年,季諾維也夫作為黨的代表,同列寧一起參加了第二國際的哥本哈根代表大會。在大會期間,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進行了使各國黨的"左"派在第二國際內部聯合起來的最初嘗試。
1914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季諾維也夫在列寧之後移居瑞士伯爾尼。當時,第二國際大多數黨的領袖背叛了巴塞爾宣言,轉到沙文主義立場上。這樣,導致了第二國際的破產。在這樣的形勢下,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難,於1914年11月1日恢復了《社會民主黨人報》的出版。列寧和季諾維也夫以《社會民主黨人報》為主要陣地,揭露了第二國際的破產及其原因,深刻批判了第二國際各國黨領袖們的背叛行為,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和爭取建立第三國際的任務。
1915年9月,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參加了在瑞士齊美爾瓦爾德召開的國際社會黨人代表會議。在會上,“中派”分子占了多數。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組織了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集團,對“中派”考茨基主義分子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會議產生的國際社會黨委員會中,考茨基主義者占了多數。為此,列寧又另外組成了一個齊美爾瓦爾德左派常務局,並決定出版自己的機關刊物《先驅》(德文)。季諾維也夫作為布爾什維克黨的代表參加了國際社會黨委員會,並同列寧一起被選進齊美爾瓦爾德左派常務局。季諾維也夫還參加了《先驅》雜誌的編輯出版工1916年4月,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參加了第二次齊美爾瓦爾德會議,即昆塔爾會議。這時,左派力量有了進一步的增長。這次會議進一步推進了建立第三國際的事業。會後,左派幾乎在歐洲所有國家中都形成了固定的小組,而這些小組又成為未來的第三國際的核心。

與列寧的合作

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經德國和瑞典,返回俄國。從到達俄國之日起,季諾維也夫就在列寧領導下,參加了黨和廣大勞動民眾準備十月革命的工作。1917年4月,季諾維也夫主持了彼得格勒布爾什維克代表會議。1917年5月(俄歷4月),季諾維也夫參加了四月代表會議。在這兩次會議上,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論述了準備社會主義革命中的最重要的問題。在這兩次會議上,列寧關於準備社會主義革命的觀點取得了勝利,布爾什維克黨基本上統一到列寧的觀點上。在這個時期,季諾維也夫擔任了《真理報》副總編的職務,直到“七月事變”各報紙被查封為止。他幾乎每天都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這些文章闡述了戰爭問題、交戰國雙方士兵的聯歡問題、農民和土地問題,等等。與此同時,季諾維也夫還參加了彼得格勒蘇維埃的工作,主要是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工人部中工作。1917年6月3日,蘇維埃工人部通過了由季諾維也夫起草的關於把政權轉歸蘇維埃的決議。
“七月事變“後,由於臨時政府的追捕,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轉人地下活動。在此期間,季諾維也夫繼續給《無產者報》和《工人報》寫文章,並從8月底開始參加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的工作。
1917年10月23日(即俄歷10月10日),在布爾什維克中央舉行的會議上,季諾維也夫被選進負責組織起義的中央政治局。但是,在討論武裝起義問題時,季諾維也夫和列甫·波里索維奇·加米涅夫反對列寧關於武裝起義的具體計畫。當10月10日會議以10票對2票通過列寧起草的關於武裝起義的決議後,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依然固執己見。會後,他們倆人給彼得格勒莫斯科等黨組織寫了一封《論時局》的信,申述了反對立即舉行起義的理由。

舉行武裝起義

在10月29日召開的中央擴大會議上,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繼續反對立即舉行武裝起義,指責這是一種“密謀策略”。鑒於會上多數人支持立即發動武裝起義的情況,他們採取了拖延起義時間的策略。季諾維也夫在自己提出的決議案中寫道:“不停止偵察和準備行動,同時認為,在同參加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布爾什維克代表磋商之前,決不容許任何發動。”會議否決了季諾維也夫的決議案,通過了列寧關於加緊準備武裝起義的提案。
表決之後,季諾維也夫仍然不同意中央的決議,反而要求“立即通電召開中央全會”,重新討論這一問題。加米涅夫則提出辭去中央委員職務的聲明,並於10月31日在高爾基主辦的《新生活報》上發表了《尤·加米涅夫論“發動”》一文。加米涅夫此舉實際上向敵人證實了布爾什維克黨正在準備起義這一事實。列寧看到聲明後極為憤慨,接連寫了《給布爾什維克黨黨員的信》和《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的信》,把加米涅夫的聲明斥為"徹頭徹尾的工賊行為"。要求把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兩人開除出黨。
以後,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在革命風暴中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季諾維也夫參加了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在11月7日的《工人之路報》上刊登的《迎接蘇維埃代表大會》一文中,季諾維也夫做了某種自我批評。他寫道:“和平消除危機的最後希望已經消失了。很遺憾,本文作者直到最後幾天始終沒有放棄這種和平的最後希望,但是這種希望被生活粉碎了。”正因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承認並在實際工作中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所以,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沒有再堅持召開中央全會討論他們的問題。
十月革命勝利後,季諾維也夫先在彼得格勒工作。他以中央委員的身份參加了全俄農民代表大會、彼得格勒蘇維埃會議等活動。1917年11月11日,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操縱的全俄鐵路總工會執行委員會提出建立所謂"清一色社會主義政府"的主張。季諾維也夫表示支持這一主張。因而,他再次受到黨中央和列寧的嚴厲批評。11月中、下旬,季諾維也夫受中央委託赴烏克蘭組織反對烏克蘭拉達的鬥爭。12月上旬,季諾維也夫返回彼得格勒,並於12月13日當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1918年2月,季諾維也夫當選為彼得格勒勞動公社人民委員會主席。同年4月,季諾維也夫出任俄國北方區域公社聯盟人民委員會主席。他積極參加了保衛和建設蘇維埃國家的活動。在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問題上,季諾維也夫同列寧站在一起,對"左派共產主義者"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1919年3月,在莫斯科舉行了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共產國際。季諾維也夫被選進執行委員會及其執行局,並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此後,季諾維也夫除繼續擔任俄共(布)和彼得格勒黨和蘇維埃的領導職務外,主要從事共產國際的領導工作。
作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季諾維也夫參與了共產國際的各項重大決策。在共產國際第二、三、四、五次代表大會和前六次共產國際執委會擴大全會上,季諾維也夫都是會議的主要報告人。季諾維也夫同列寧一起共同起草了《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季諾維也夫還起草了《關於工人統一戰線、關於對待參加第二國際、第二半國際和阿姆斯特丹工會國際的工人、關於對待支持無政府工團主義組織的工人的態度》的提綱(即《工人統一戰線策略提綱》)、《關於共產國際所屬各國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等重要檔案。從1919年至1926年,季諾維也夫一直擔任共產國際的機關刊物《共產國際》的主編,他在《共產國際》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文章和信件。季諾維也夫直接參與了共產國際和所屬的重要支部的最重要的決策。季諾維也夫還親自主持了1920年9月在巴庫召開的東方民族代表大會,主持了1922年1月在列寧格勒召開的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季諾維也夫對共產國際的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季諾維也夫還是共產國際中最早關注民族殖民地鬥爭的領導人之一。
在共產國際的工作中,季諾維也夫也犯過一些嚴重的錯誤。例如,在共產國際“三大”召開前,季諾維也夫反對共產國際順應形勢變化而改變策略的必要性;他在執行工人統一戰線策略的過程中,對工人統一戰線策略的意義和內容作過一些錯誤的解釋;他低估了社會民主黨在工人民眾中的影響,並過分誇大了對社會民主黨鬥爭的意義;他在領導共產國際各國党進行革命發動時犯過"瞎指揮"的錯誤,等等。這些也曾使共產國際受到過嚴重的損失。

成立“新反對派”

列寧病重和逝世後,季諾維也夫曾經是黨的"集體領導"中的最主要成員。在俄共(布)第十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季諾維也夫代表黨中央做政治報告。
1925年,在俄共(布)黨內逐漸形成了以季諾維也夫為首的“新反對派”。他們不同意黨中央的路線,不相信社會主義建設能在蘇聯一國取得完全的勝利。1925年12月,在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史達林作了中央政治報告。“新反對派”和受他們操縱的列寧格勒代表團推舉季諾維也夫在會上作副報告。“十四大”批判了“新反對派”的觀點,認為這和托洛茨基主義一唱一和,是根本違背列寧主義的。
聯共(布)“十四大”以後,季諾維也夫繼續反對黨的路線和政策。在他的鼓動下,共青團列寧格勒委員會通過了一個拒絕服從“十四大”決議的決議。為此,黨中央於1926年1月派莫洛托夫、基洛夫和伏羅希洛夫等去列寧格勒做爭取民眾的工作,同時撤銷了季諾維也夫在列寧格勒的領導職務,任命基洛夫為第一書記。史達林這時發表了專門寫給列寧格勒黨組織的有名小冊子《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對季諾維也夫和“新反對派”的理論觀點進行了系統的批判。
1926年夏,曾經同托洛茨基主義作過鬥爭的季諾維也夫反而和托洛茨基結成反黨聯盟。他們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的黨組織中進行派別活動,召開各種秘密會議,散布自己的觀點,甚至建立自己的組織,私自徵收黨費。鑒於這種情況,聯共(布)中央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全會討論了維護黨的統一的問題,決定將季諾維也夫開除出中央政治局。同年10月21日,季諾維也夫向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提出辭呈,要求解除“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的職務以及目前在共產國際中擔任的一切工作。”10月22日,共產國際執委會接受了季諾維也夫的辭呈。
10月26日至11月3日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會議再一次通過決議,“解除季諾維也夫在共產國際中的工作”。12月,季諾維也夫在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全會上作了長篇辯護性發言。在發言中,季諾維也夫仍然堅持他關於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國內取得完全勝利的理論。

對社會主義的多次質疑

1927年夏,托季反對派聯盟發表了所謂《八十三人政綱》,反對黨中央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和政策。因此,1927年10月23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全會決定將季諾維也夫和托洛茨基開除出黨中央委員會,同時決定把《八十三人政綱》發給全黨公開討論。在全黨討論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黨員表示支持中央的方針政策。1927年11月7日,反對派趁慶祝十月革命勝利十周年之際,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舉行示威遊行,這一舉動遭到了廣大黨員和民眾的申斥和唾棄。11月14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聯席全會決定把季諾維也夫和托洛茨基開除出黨。同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批准了這個決定。1928年,季諾維也夫向黨中央寫信,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表示要和托洛茨基劃清界線。在此之後,季諾維也夫被恢復了黨籍。在1928年至1932年期間,季諾維也夫先在消費合作社中央聯社理事會和教育人民委員會中工作。由於季諾維也夫回到黨的隊伍後繼續進行派別活動,中央監察委員會於1932年土0月9日決定,第二次將季諾維也夫開除出黨。1933年5月,季諾維也夫又一次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反黨罪行,於是,季諾維也夫再次被恢復黨籍。
1934年12月,基洛夫被暗殺。據蘇聯公布的材料說,兇手曾供認是受季諾維也夫等人的指使。於是,季諾維也夫被逮捕。1935年1月,蘇聯最高法院把他作為“地下反革命小組的主要組織者和最積極的領導人”而判處有期徒刑10年。1936年,蘇聯最高法院再次審理了這個案件,以“賣身投靠法西斯間諜機關”和領導“暗藏的白衛組織”等罪名判處季諾維也夫死刑。同年8月25日,季諾維也夫被槍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